剖宫产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探讨防范和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调查医院2007年1月~5月930剖宫产患者,对病区和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带菌情况,手术者的无菌技术和用药情况等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7年1月~5月剖宫产患者930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6例(1.72%)。其中术前感染用药24例,术后感染2例(感染率 8.35%)。抗菌药物的术前预防用药术前半小时使用201例,术后感染1例(感染率0.5%),术后使用705例,术后感染13例(感染率1.8%)。手术者手的细菌培养和无菌技术操作合格率分别为25.6%和15%。结论:剖宫产手术的切口感染与病区和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带菌情况、手术者的无菌技术操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加强病区和手术室的管理,加强手术者的无菌技术操作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调查分析;对策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轻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影响床位周转,重者发生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对2006年我院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时发现,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在外科Ⅱ类手术切口感染中居首位。为了解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居高的原因,对我院2007年1月~5月93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调查我院的930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6.8岁。其中术后切口感染16例。
1.2 研究方法:调查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以及可能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内容包括:产妇的一般情况(年龄、身体情况),病房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培养及产科手术者的无菌技术监测,剖宫产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1.3 手术切口感染的判断: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判断标准(试行)》中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切口分泌物培养阳性)筛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病例。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探讨防范和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调查医院2007年1月~5月930剖宫产患者,对病区和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带菌情况,手术者的无菌技术和用药情况等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7年1月~5月剖宫产患者930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6例(1.72%)。其中术前感染用药24例,术后感染2例(感染率 8.35%)。抗菌药物的术前预防用药术前半小时使用201例,术后感染1例(感染率0.5%),术后使用705例,术后感染13例(感染率1.8%)。手术者手的细菌培养和无菌技术操作合格率分别为25.6%和15%。结论:剖宫产手术的切口感染与病区和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带菌情况、手术者的无菌技术操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加强病区和手术室的管理,加强手术者的无菌技术操作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调查分析;对策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轻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影响床位周转,重者发生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对2006年我院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时发现,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在外科Ⅱ类手术切口感染中居首位。为了解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居高的原因,对我院2007年1月~5月93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调查我院的930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6.8岁。其中术后切口感染16例。
1.2 研究方法:调查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以及可能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内容包括:产妇的一般情况(年龄、身体情况),病房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培养及产科手术者的无菌技术监测,剖宫产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1.3 手术切口感染的判断: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判断标准(试行)》中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切口分泌物培养阳性)筛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