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重点

形 势 与 政 策

1、形势——客观事物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2、政策——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或为完成一定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 则,是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手段 。

3、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关系

形势既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又是检验政策的客观标准。

政策对形势具有导向作用,是促进形势发展的重要手段。

4、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国情。

科学发展观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全面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3)协调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5)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

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

•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镀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与挑战的正确选择。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南。

经济形势与经济建设

•1、十七大关于经济建设目标: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第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第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创新型国家——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意义: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3、自主创新:

•原始创新——独立自主地去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集成创新——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做到三个转变: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二,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第一,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避免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在工业化过程中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相互协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第四,在工业化进程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同保障劳动者就业有机结合。

•7、两个趋向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 “两个趋向”,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8、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一是建设现代农业。

•二是发展持续农业。

•三是经营产业一体化农业。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第一,发展新产业。

•第二,建设新村镇。

•第三,构筑新设施。

•第四,培育新农民。

•第五,树立新风尚。

•9、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10、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11、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21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

•第一,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

•第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为西部自身创造经济起飞的前提,又可以为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巨大的市场。

•第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 •第四,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开发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一个社会长时期使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和顺,并达到了最佳状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2005年2月,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

•1、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4、社会建设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根本。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和主题。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重点。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要素。

•2、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促进和激励中国人民朝着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动力,为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兴旺发达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

两岸关系新发展

•1、1981

流”。 年,叶剑英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提出实行“三通四

•“三通”指的是通邮、通商、通航。

•“四流”指的是探亲、旅游、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

•2、一国两制——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3、所谓一个中国原则,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4、“四个决不”: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5、胡六点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1、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超出国界限制,而愈益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状态、过程与趋势。它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扩张。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是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蔓延,是整个世界范围“资本主义化”的新进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加速发展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际化

•第一,个别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和有组织性、个别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相对有序性与国际生产的无序之间存在着矛盾。

•第二,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加深了劳资矛盾。

•3、国际贫富差距拉大

•4、经济危机从生产领域扩展到金融领域,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频繁出现。

3、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第二,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遇重创。

•第三,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第四,世界贸易环境恶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贸易面临下滑。

•第五,多数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

新安全观

董克汨

•1、国家安全包括:

•政治安全

•军事安全

•经济安全

•文化安全

•资源安全

•信息安全

2、国家安全的意义

•第一,维护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是维护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的基础。 •第二,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内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

•第三,维护国家安全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人权的保证。 •第四,维护国家安全是实现以共同安全为基础的世界和平的前提。

3、国家安全的新特征

•1、综合化

•2、国际化

•3、动态化。

形 势 与 政 策

1、形势——客观事物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2、政策——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或为完成一定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 则,是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手段 。

3、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关系

形势既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又是检验政策的客观标准。

政策对形势具有导向作用,是促进形势发展的重要手段。

4、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国情。

科学发展观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全面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3)协调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5)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

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

•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镀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与挑战的正确选择。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南。

经济形势与经济建设

•1、十七大关于经济建设目标: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第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第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创新型国家——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意义: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3、自主创新:

•原始创新——独立自主地去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集成创新——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做到三个转变: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二,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第一,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避免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在工业化过程中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相互协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第四,在工业化进程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同保障劳动者就业有机结合。

•7、两个趋向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 “两个趋向”,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8、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一是建设现代农业。

•二是发展持续农业。

•三是经营产业一体化农业。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第一,发展新产业。

•第二,建设新村镇。

•第三,构筑新设施。

•第四,培育新农民。

•第五,树立新风尚。

•9、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10、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11、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21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

•第一,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

•第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为西部自身创造经济起飞的前提,又可以为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巨大的市场。

•第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 •第四,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开发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一个社会长时期使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和顺,并达到了最佳状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2005年2月,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

•1、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4、社会建设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根本。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和主题。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重点。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要素。

•2、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促进和激励中国人民朝着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动力,为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兴旺发达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

两岸关系新发展

•1、1981

流”。 年,叶剑英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提出实行“三通四

•“三通”指的是通邮、通商、通航。

•“四流”指的是探亲、旅游、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

•2、一国两制——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3、所谓一个中国原则,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4、“四个决不”: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5、胡六点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1、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超出国界限制,而愈益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状态、过程与趋势。它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扩张。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是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蔓延,是整个世界范围“资本主义化”的新进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加速发展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际化

•第一,个别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和有组织性、个别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相对有序性与国际生产的无序之间存在着矛盾。

•第二,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加深了劳资矛盾。

•3、国际贫富差距拉大

•4、经济危机从生产领域扩展到金融领域,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频繁出现。

3、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第二,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遇重创。

•第三,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第四,世界贸易环境恶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贸易面临下滑。

•第五,多数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

新安全观

董克汨

•1、国家安全包括:

•政治安全

•军事安全

•经济安全

•文化安全

•资源安全

•信息安全

2、国家安全的意义

•第一,维护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是维护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的基础。 •第二,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内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

•第三,维护国家安全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人权的保证。 •第四,维护国家安全是实现以共同安全为基础的世界和平的前提。

3、国家安全的新特征

•1、综合化

•2、国际化

•3、动态化。


相关内容

  •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部分
  •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学生实践调研活动的通知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一.开展形势与政策实践调研活动的意义 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是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学以致 ...

  •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思考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思考 周本贞 任 祥 余冰释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在弄清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六个贴近" ...

  • 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研究
  • 继续教 育研 究 2l年第1期 01 2 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 育创新研究 余 志权 , 夏 仕 32 0 ) 30 5 ( 九江学 院 政 法学院 , 江西 九江 摘要 : 了在新 形势下进 一步明显改善形 势与政策教育 的实际效果 , 为 高校必 须在 形势与政 策教 育 中大力推行教 学 ...

  • 形势政策教育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集中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为了深入学习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省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区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局决定,在全系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贯 ...

  • 形势与政策2015-2016教学大纲
  •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编号: (2)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英文名称:Situation and Policy (3)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4)适应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5)课程简介: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 ...

  •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浅谈
  •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73-01 摘要: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形式与政策:教学浅谈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帮助学 ...

  • 学期形势与政策重点内容
  • 2015级下学期<形势与政策>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国是" "国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共商国是"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国是" ...

  • 省民政厅长在全省双拥优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省民政厅长在全省双拥 优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民政厅长在全省双拥优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双拥优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推动优抚工作科学发展再上新水平. 20XX年,是我省优抚战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难点工作全面推进的一年.一年来,我 ...

  •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朱光耀 财政部副部长 会议的主题是全球的经济金融形势,怎么样认识全球的经济金融形势?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想这些重大的战略性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央所做的战略部署中已经明确的提出了这些重点问题 ...

  •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权威人士认为,从国情出发,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