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唐起,史学家对隋炀帝的评价,普遍是认为他是一千古暴君,并将他开运河、征高丽、巡幸东都视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据《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和湮没的史实》一文,从北魏末年的社会现实入手,通过对隋王室兴衰的剖析,力求客观地评价隋炀帝其人。 关键词:宫崎市定 隋亡 隋炀帝 暴君 杨广,隋的第二位皇帝,唐时谥为炀皇帝。是一位在正史、野史,以及文学作品中都颇为出名的荒淫暴君。王夫之说他是“逆广”。但宫崎先生的《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和湮没的史实》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去解析一个不同于以往呆板脸谱化的隋炀帝,使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说隋炀帝》一书,并非真正意义上严谨的学术性书籍,但宫崎先生通过大而化之的笔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隋炀帝和他本人所处的南北朝进行了准确的剖析,进一步解释了以杨广为代表的上层豪门子弟个性中的矛盾与冲突,揭示出时代的特色。《说隋炀帝》一书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隋炀帝个人的行为,拉回了一千四百年前的隋朝——或许时间还要更早些,在他还是北周贵戚子弟时——的时代背景下去对比,去寻求答案。如此就能得出一个更加骨肉丰满的隋炀帝杨广。张兰芳这样勾勒他:“杨广本人也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门第家世固然为他提供了奢侈豪华的优越条件,但周隋时代复杂的政治风云,杨家先代的文治武功,将门之子所受到的各种熏陶,塑造了他十分复杂刁钻的秉性:既有专擅威福、纵情声色的欲望,又有饰情矫节、希望人称道其贤明的虚荣心;既有一个花花公子的低级趣味,又有军事统帅的风度和文武才干。”[1]这种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的秉性,一直贯穿他人生的始末。 隋始于北周,北周源自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但无论是东、西魏,还是北魏,都是东汉末年,为避饥荒驱赶着牧马和牛羊自东北南下的游牧民族的后裔,进入中原后在北方建立的王朝。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后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宇文觉建北周。是时北齐占据包括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富饶的黄河下游流域,无论是经济文化都较之“苦寒”的北周更为发达。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北齐于557年为北周所灭,究其缘由,可以用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的经典论调解释,“来自草原深处的新的游牧部落、即饥饿的部落,将会出现在他的边境上,把他们这位爆发的堂兄弟只看成是又一个塔吉克人或拓跋族人,即波斯人或中国人,他们重复着这种冒险,使他处于不利的地位”。[2]中原文明的强大,曾令世界叹息。一个原本淳朴单纯的游牧文明,被他刚刚征服的弱小的农耕民族的繁华迷花了眼。于是他一边蔑视着农耕民族,一边又忍不住为他的富庶繁华而倾倒。堕落,似乎是一开始就谱好的曲目。曾经励精图治的北周在打败了宿敌北齐之后,失去了外部强大敌人的威胁,失去了亡国的压力,就只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周也很快堕落了,成为他自己马蹄下无数的失败者一样。北齐、北周,是个万分精彩的时代,荒唐而且放荡。《说隋炀帝》中数个少年天子荒淫无道的例子正是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大基调。人们旧有的信仰被打破,而新的社会伦理秩序又未及建立的特殊时代。再没有更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的戳破时代的谎言,把真实的令人窒息般绝望的现实摆在后人眼前,哪怕已经过去了上千年依然不曾褪色。那个时代造就了各种各样的闹剧,杨广不是唯一的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握住了最终的权柄,于是他就成了整个时代浮华与矛盾的典范。 抛开时代,再看杨广的家庭。历史上姓独孤的皇后有不少,但一提起独孤皇后,就是指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就像有辽一代所有的皇后都姓萧,但人谈起萧太后,就一定是说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承天太后。独孤皇后是个很强势的女人,性妒忌,不设三妃,其时多为文帝筹策,干预朝政,看法与文帝不谋而合,宫中称为“二圣”。是否要篡位自立,杨坚也曾犹豫不决过,正是他的妻子独孤氏巧妙的以“骑虎之势”作比,彻底说服丈夫坚定从权臣到帝王的决心。另一方面,独孤氏也导致了杨家兄弟的反目。“做父母的自私自利,经常和自己的亲族兄弟为一点小事互相憎恨、吵架内斗不断,为了获得利益甚至不惜暗中加害他人。”[3]“如此这样的父母,又怎能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亲兄弟之间要懂得互相谦让,和睦相处。就算他们这样要求,孩子们也做不到。孩子们耳濡目染已经从行为方式里学会了父母的处事方式,何谈谦虚忍让!”[4]潜移默化成长的杨广,一旦生出对兄长的太子位要取而代之的念头,便轻易就忘却过往浅薄的“兄友弟恭”和“仁义孝悌”,一旦兄长杨勇露出任何错误便穷追猛打,甚至不惜栽赃陷害,也要将兄长杨勇置于死地。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场夺嫡的生死绞杀中,其母独孤氏占据了颇大分量。同时亲生的两个儿子,独孤氏为何会如此偏心,甚至不惜痛下杀手?答案是女人的嫉妒心。《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这样描述她,独孤“皇后活像一个清教徒,有这变态的嫉妒心理;她不断干预诸子的生活,他们稍微违背她的严格标准聚会遭到责难。”[5]事实上,独孤皇后对一夫一妻制的偏执,还被她从家庭延续到了庙堂。“见朝士及诸王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6]包括她的大儿子,因被怀疑宠妾灭妻而遭到母亲厌弃,最终被废。一方面是把自己亲自挑选的出生高贵的太子妃害死的长子杨勇,一方面是与正妃伉俪情深的次子杨广;一面是越发不羁不得自己心意的长子杨勇,一面是舐犊情深对自己颇多孝顺的次子杨广,独孤皇后心中的天平倾斜了。 一个过于强势又手握大权的母亲,让身为次子的晋王杨广早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最终成就了他最终挤掉兄长,成为太子,君临天下。杨广性格中刚愎自用,过分偏执,大概也找到了答案——模仿和崇拜。他最终能击倒嫡长子的太子兄长居上,除了强大的外援,杨广本人较之兄长毫不逊色、甚至更加出色的才华和个人魅力才是父亲最终决心更改继承人根本原因。正史《隋书》和《北史》中对他少年时代的稍有些记载:“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即隋文帝杨坚)及后于诸子中特有所钟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7]只寥寥二三十字,便勾勒出一个聪颖早慧,风姿俊秀的少年贵戚模样,与后世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酒囊饭袋的想象差距颇大。
摘 要:自唐起,史学家对隋炀帝的评价,普遍是认为他是一千古暴君,并将他开运河、征高丽、巡幸东都视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据《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和湮没的史实》一文,从北魏末年的社会现实入手,通过对隋王室兴衰的剖析,力求客观地评价隋炀帝其人。 关键词:宫崎市定 隋亡 隋炀帝 暴君 杨广,隋的第二位皇帝,唐时谥为炀皇帝。是一位在正史、野史,以及文学作品中都颇为出名的荒淫暴君。王夫之说他是“逆广”。但宫崎先生的《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和湮没的史实》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去解析一个不同于以往呆板脸谱化的隋炀帝,使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说隋炀帝》一书,并非真正意义上严谨的学术性书籍,但宫崎先生通过大而化之的笔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隋炀帝和他本人所处的南北朝进行了准确的剖析,进一步解释了以杨广为代表的上层豪门子弟个性中的矛盾与冲突,揭示出时代的特色。《说隋炀帝》一书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隋炀帝个人的行为,拉回了一千四百年前的隋朝——或许时间还要更早些,在他还是北周贵戚子弟时——的时代背景下去对比,去寻求答案。如此就能得出一个更加骨肉丰满的隋炀帝杨广。张兰芳这样勾勒他:“杨广本人也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门第家世固然为他提供了奢侈豪华的优越条件,但周隋时代复杂的政治风云,杨家先代的文治武功,将门之子所受到的各种熏陶,塑造了他十分复杂刁钻的秉性:既有专擅威福、纵情声色的欲望,又有饰情矫节、希望人称道其贤明的虚荣心;既有一个花花公子的低级趣味,又有军事统帅的风度和文武才干。”[1]这种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的秉性,一直贯穿他人生的始末。 隋始于北周,北周源自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但无论是东、西魏,还是北魏,都是东汉末年,为避饥荒驱赶着牧马和牛羊自东北南下的游牧民族的后裔,进入中原后在北方建立的王朝。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后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宇文觉建北周。是时北齐占据包括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富饶的黄河下游流域,无论是经济文化都较之“苦寒”的北周更为发达。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北齐于557年为北周所灭,究其缘由,可以用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的经典论调解释,“来自草原深处的新的游牧部落、即饥饿的部落,将会出现在他的边境上,把他们这位爆发的堂兄弟只看成是又一个塔吉克人或拓跋族人,即波斯人或中国人,他们重复着这种冒险,使他处于不利的地位”。[2]中原文明的强大,曾令世界叹息。一个原本淳朴单纯的游牧文明,被他刚刚征服的弱小的农耕民族的繁华迷花了眼。于是他一边蔑视着农耕民族,一边又忍不住为他的富庶繁华而倾倒。堕落,似乎是一开始就谱好的曲目。曾经励精图治的北周在打败了宿敌北齐之后,失去了外部强大敌人的威胁,失去了亡国的压力,就只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周也很快堕落了,成为他自己马蹄下无数的失败者一样。北齐、北周,是个万分精彩的时代,荒唐而且放荡。《说隋炀帝》中数个少年天子荒淫无道的例子正是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大基调。人们旧有的信仰被打破,而新的社会伦理秩序又未及建立的特殊时代。再没有更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的戳破时代的谎言,把真实的令人窒息般绝望的现实摆在后人眼前,哪怕已经过去了上千年依然不曾褪色。那个时代造就了各种各样的闹剧,杨广不是唯一的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握住了最终的权柄,于是他就成了整个时代浮华与矛盾的典范。 抛开时代,再看杨广的家庭。历史上姓独孤的皇后有不少,但一提起独孤皇后,就是指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就像有辽一代所有的皇后都姓萧,但人谈起萧太后,就一定是说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承天太后。独孤皇后是个很强势的女人,性妒忌,不设三妃,其时多为文帝筹策,干预朝政,看法与文帝不谋而合,宫中称为“二圣”。是否要篡位自立,杨坚也曾犹豫不决过,正是他的妻子独孤氏巧妙的以“骑虎之势”作比,彻底说服丈夫坚定从权臣到帝王的决心。另一方面,独孤氏也导致了杨家兄弟的反目。“做父母的自私自利,经常和自己的亲族兄弟为一点小事互相憎恨、吵架内斗不断,为了获得利益甚至不惜暗中加害他人。”[3]“如此这样的父母,又怎能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亲兄弟之间要懂得互相谦让,和睦相处。就算他们这样要求,孩子们也做不到。孩子们耳濡目染已经从行为方式里学会了父母的处事方式,何谈谦虚忍让!”[4]潜移默化成长的杨广,一旦生出对兄长的太子位要取而代之的念头,便轻易就忘却过往浅薄的“兄友弟恭”和“仁义孝悌”,一旦兄长杨勇露出任何错误便穷追猛打,甚至不惜栽赃陷害,也要将兄长杨勇置于死地。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场夺嫡的生死绞杀中,其母独孤氏占据了颇大分量。同时亲生的两个儿子,独孤氏为何会如此偏心,甚至不惜痛下杀手?答案是女人的嫉妒心。《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这样描述她,独孤“皇后活像一个清教徒,有这变态的嫉妒心理;她不断干预诸子的生活,他们稍微违背她的严格标准聚会遭到责难。”[5]事实上,独孤皇后对一夫一妻制的偏执,还被她从家庭延续到了庙堂。“见朝士及诸王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6]包括她的大儿子,因被怀疑宠妾灭妻而遭到母亲厌弃,最终被废。一方面是把自己亲自挑选的出生高贵的太子妃害死的长子杨勇,一方面是与正妃伉俪情深的次子杨广;一面是越发不羁不得自己心意的长子杨勇,一面是舐犊情深对自己颇多孝顺的次子杨广,独孤皇后心中的天平倾斜了。 一个过于强势又手握大权的母亲,让身为次子的晋王杨广早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最终成就了他最终挤掉兄长,成为太子,君临天下。杨广性格中刚愎自用,过分偏执,大概也找到了答案——模仿和崇拜。他最终能击倒嫡长子的太子兄长居上,除了强大的外援,杨广本人较之兄长毫不逊色、甚至更加出色的才华和个人魅力才是父亲最终决心更改继承人根本原因。正史《隋书》和《北史》中对他少年时代的稍有些记载:“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即隋文帝杨坚)及后于诸子中特有所钟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7]只寥寥二三十字,便勾勒出一个聪颖早慧,风姿俊秀的少年贵戚模样,与后世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酒囊饭袋的想象差距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