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制剂策略_李新月

—60—

第37卷第1期2016年02月吉林医药学院学报JournalofJilinMedicalUniversityVol.37No.1Feb.2016

2995(2016)01-0060-04文章编号:1673-

·综述·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制剂策略

1112*

时念秋审校叶小强,司俊仁综述,李新月,

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

(吉林医药学院:1.2011级药物制剂本科班,2.药学院药剂学

要:本文介绍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的分类标准、相关系数及应用。基于BCS讨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多种方法,尤其是对于BCSⅡ类药物,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一个有前景的方法是增加溶解度/或溶解速率。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分类标准;应用;制剂策略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

1.2

BCS中的相关参数

BCS中有三个重要参数,即吸收数(absorptionnumber,An)、Do)和溶出数剂量数(dosenumber,(dissolutionnumber,Dn),可以以此来描述药物的吸可判断药物是否被吸收特点。综合分析这三个参数,收,同时又可计算出F(药物的吸收分数)值,对BCS具有很大意义22.1

[4]

DOI:10.13845/j.cnki.issn1673-2995.2016.01.024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BCS)是根据溶解度和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出现为药品管理和新

药研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本文基于BCS简述如何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从而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并对具体难溶性药物的处方设计进行简单讨论。

1BCS简述

BCS自1995年被Amidon等提出以来至今已成

BCS分类系统的应用

在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药品在获批上市时,已被充分证实其安全性和有

为药品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1]

。其根据药物

在体外的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将药物分为四

类:BCS分类Ⅰ型(高水溶性/高渗透性药物)、Ⅱ型(低水溶性/高渗透性药物)、Ⅲ型(高水溶性/低渗透性药物)、Ⅳ型(低水溶性/低渗透性药物)。1.1

BCS的分类原则

BCS的分类依据是药物的水溶性以及渗透性,为保证分类的科学性,准确测定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是首要前提

[2]

效性,因此,不必为证实其与已上市药品是否达到同

样的质量标准而进行深刻的研究,这样可使药物的研究周期缩短,也可减少志愿者对药物的服用。

有研究人员提议将BCS分类系统中高水溶性规定的pH7.5的上限降为6.8,将高渗透性的界限从规定的90%改为85%,并对生物豁免在第Ⅱ、Ⅲ型药物拓展应用的可能性进行评述2.2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

[5]

。不同管理当局对BCS中高溶解性和

FDA中的标准如下:溶解高渗透性的定义有所不同,

pH1~7.5范性,当药物的最大吸收剂量能在37℃,围内,在不大于250mL的水性缓冲液介质中完全溶解,即具有高溶解性;反之,则具低溶解性

[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口服药物

的溶解性和渗透性的重要性,许多研究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2.2.1候选药物的筛选

候选药物的开发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即溶解性和通透性。为了有效降低新药开发的风险,要在药物开发的早期制定溶解性和通透性可接受的标准,这样还能减少药物研制过程中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2.2.2

预测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非常复杂,如延缓药物胃排空、刺激胆汁分泌、改变胃肠道pH、增加内脏血流

。渗透

性,高渗透性药物是指在没有证据表明药物在胃肠道

不稳定的情况下,在肠道吸收达到90%以上的药物,否则即为低渗透性药物

[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李新月(1991-),女(满族),本科在读.通讯作者:时念秋(1981-),博士.男(汉族),讲师,

第1期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制剂策略李新月,—61—

与药物或药物制剂在化学上量、改变药物肠腔代谢、

发生相互作用等。BCS的出现为预测食物对药物的吸收提供了可能。

进食会降低Ⅰ型药物的胃排空速率,延缓药物吸收,对血药峰浓度影响较大,对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影响尤其明显,但对吸收程度的影响一般不大。对于Ⅱ型药物,小剂量给药时,溶出速度是吸收的限速过程,进食后胆汁的增加对其影响不大;但当大剂量给药时,其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度接近饱和溶解度,进食可使药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如灰黄霉素,由于进食使生物利用度增加5倍。Ⅲ型药物的吸收对食物的摄入量不敏感,透过性是其限速过程。若食物中有影响药物跨膜过程的成分,则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如在进食或禁食后给药,Ⅲ类药物美拉加群的生物利用

[6]

度相同。2.2.3

基于BCS的新药研究生物豁免原则在BCS出现之前,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标准只能

4针对BCS在难溶性药物处方设计中的应用

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发现

过程,导致候选药物中难溶性药物的数量大大增加,

[8]近年来约有70%的新候选药物水溶性较低,另外约有40%正在销售的速释(IR)口服药物为难溶性药

[9]

。对于BCS中的第Ⅱ类药物而言,其在胃肠道

中的低溶解度或低溶出速率,可能导致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因此,解决因药物难溶性引起的口服低

[10]吸收问题,可提高这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目前,解决药物难溶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纳米晶

体技术、药物的结构修饰、前药设计、乳化技术等。4.1纳米晶体技术

纳米晶体是指将难溶性药物粉碎或重结晶成半径在1~1000nm范围内的粒子,且可将其制成混悬液或固体制剂

[10]

。当药物的粒子半径较小时,可使

依靠体内研究,其出现以后,可使体外溶出试验代替

人体体内试验。按照《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型固体制剂采用免做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指导原则,目前可以考虑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只有Ⅰ型药物的口服速释制剂。对于BCSⅡ型药物,溶出速度/速率限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若药物已经具有明确的体内外溶出相关性,同样

[7]

可以考虑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3

提高BCS中各类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基本方法BCS理论指导药物的剂型设计、剂型选择,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Ⅰ型药物体内吸收较好,易于制成口服制剂。若其首过效应明显且对胃酸不稳定,可对其进行包衣等处理。

Ⅱ型药物溶解度决定吸收速度。提高Ⅱ型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制剂学方法、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Ⅲ型药物的通透性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为促进药物的跨膜转运可采用以下方法: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制成前体药物、制成微粒给药系统等。

Ⅳ型药物有较低的溶解性和通透性,通常采取静脉途径给药。

其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得到提高,因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因此,可将纳米结晶技术应用于提高口服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纳米晶体可提高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减小粒径,增大比表面积,可增大饱和溶解度且提高溶出速率。纳米晶体解决了药物在胃肠道吸收中关键的限速问题,促进了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2结构修饰改善药物的溶解性

BCS中第Ⅱ和第Ⅳ类药物均存在水溶性低的问题,因此,低溶解度限制了其吸收度。为提高药物水溶性,可将其磺基化、糖基化或设计成盐类等。4.2.1

磺基化和糖基化

磺基化可以改善化合物的水溶性,是一种重要的结构修饰手段,并可能增加药物的生物活性。如丹皮酚的磺基化。

糖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引入糖基可以影响药物的物理性质,从而改善药物的水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

[11]

度。如辣椒素的糖基化。4.2.2制成盐类

盐芒果苷(mangiferin)药理活性好,但水溶性差,

[12]

使其开发受到了限制,邓家刚等将芒果苷3-酚羟基转化成钠盐,改善了其水溶性,使其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得到了促进,进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和疗效。4.3

纳经典的前药设计

经典的前药设计一般通过药物在母体的水溶性,使小肠的被动转运增强或代谢减少,从而提高药物的

—62—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年02月第37卷

药剂学者经常面对因药物水溶性差而影响口服吸收,

药物吸收的难题。药物设计成前药后一般有带电基(如磷酸酯、单琥珀酸酯、氨基酸酯等)或亲水基(聚乙烯-乙二醇共聚物及PEG)等

[13]

短,达峰浓度高,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4%。

随着新科技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有越来越多的方法用于解决难溶性药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相信伴随着科学界对BCS研究的不断进步,一定能够解决难溶性药物处方中的限制性问题,加快药品的上市。参考文献:

[1]AmidonGL,LennernsH,ShahVP,etal.Atheoreticalba-sisforabiopharmaceuticdrugclassification:thecorrelationofinvitrodrugproductdissolutionandinvivobioavailabili-ty[J].PharmRes,1995,12(3):413-420.

[2]张宁,平其能.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及应用进展介

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9):1655-1658.绍[

[3]叶雯,王永禄,李学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在难溶性药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物处方设计中的应用[(7):568-570.

[4]斯陆勤,黄建耿,李高.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

(上)[2008,11(2):160-J].中国药师杂志,162.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屠锡德.药剂学[M]

2002:1111-1112.

[6]ErikssonB,ArfwidssonAC,FrisonL,etal.Adose-ranging

studyoftheoraldirectthrombininhibitor,ximelagatran,anditssubcutaneousform,melagatran,comparedwithdalteparinintheprophylaxisofthromboembolismafterhiporkneere-placement:METHROI.MElagatranforTHRombininhibi-tioninOrthopaedicsurgery[J].ThrombHaemost,2002,87(2):231-237.[7]

DahanA,MillerJM,AmidonGL.Predictionofsolubilityandpermeabilityclassmembership:provisionalBCS.Clas-sificationoftheworld'stoporaldrugs[J].AAPSJ,2009,11(4):740-746.

[8]KuMs,DulinW.Abiopharmaceuticalclassification-based

Right-First-TimeformulationapproachtoreducehumanpharmacokineticvariabilityandprojectcycletimefromFirst-In-HumantoclinicalProof-Of-Concept[J].PharmaDevTechnol,2010,17(3):258-302.

[9]TakagiT,RamachandranC,AmidonGL,etal.Aprovision-albiopharmaceuticalclassificationofthetop200oraldrugproductsintheUnitedStates,GreatBritain,Spain,andJa-pan[J].MolPharm,2006,3(6):631-643.

[10]黄益明,伍凯,唐文涛,等.纳米技术在口服难溶性药物

J].中南药学,2013,11(5):362-365.的研究进展[

[11]高秀蓉,谭登,王莹.结构修饰对改善药物生物药剂学

.中国药师,2012,15(10):1495-性质的研究进展[J]1498.

[12]邓家刚,袁叶飞.芒果苷单钠盐的制备及其与芒果苷的

。左旋多巴是广泛

应用且有效的帕金森治疗药物,但该药水溶性差,将

其设计成左旋多巴乙酯后水溶性大大提高,临床试验表明口服左旋多巴乙酯起效速度比左旋多巴快4.4

乳化技术

[14]

乳化制剂是国外研究如何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

[15]

利用度的方法之一。由1975年人体药动学研究的报道可知,灰黄霉素的玉米油乳剂比其混悬剂和市售片剂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两倍。如今,乳化给药系统备受重视,其是一种溶液给药系统,水相与油相同时存在,亲水性药物和疏水性药物均能被溶解。乳化液包括三种类型:油包水(W/O)型、水包油(O/W)型及双连续相。经过不断研究可看出,在水溶性和油溶性药物中,乳液的增容量均高出药物在水中和油中的溶解度之和5

[16]

针对BCS在难溶性中药处方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制剂同化学制剂一样,活性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发挥。中药组分只有先在胃肠道消化液中溶解,再透过肠道上皮细胞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才能被吸收,才具有一定的生物利用度

[17]

。目前,改变中药制剂口服

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改变剂型和固体分散体技术等。5.1改变剂型

药物的不同剂型可能会导致其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一般认为80%~125%为生物等效,超出此范围即为生物不等效,或生物利用度降低或提高向大雄等

[19-20]

[18]

。如

研制的葛根总黄酮生物粘附性缓释片

与普通片相比,生物利用度得到明显提高。5.2固体分散体技术

固体分散体(Soliddispersion)是指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的载体材料中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又称固体分散物。固体分散体是一种制剂的中间体,添加适宜的辅料并通过适宜的制剂工艺可进一步制成片剂、胶囊剂、滴丸剂、颗粒剂等。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的载体中,当与胃液接触后可迅速溶出加快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严菲等

[21]

将黄芩素制成固体分散

体后大大提高了体外溶出度,根据大鼠体内的生物利

黄芩素固体分散体比其原料药达峰时间用度可知,

第37卷第1期2016年02月吉林医药学院学报JournalofJilinMedicalUniversity

2993-2996.

Vol.37No.1Feb.2016

—63—

J].华西药学杂志,2008,23(1):17-18.药效比较[

[13]操锋,.平其能,陈军.口服前药研究:机遇与挑战[J]

2008,43(4):343-349.药学学报,

[14]DjaldttiR,InzelbergR,GiladIN,etal.Oralsolutionof

levodopaethylesterfortreatmentofresponsefluctuationsinpatientswithadvancedParkinson'sdisease[J].MovDisord,2002,17:297-302.

[15]BatesTR,SequeriaJA.Bioavailabilityofmicronizedgris-eofulvinfromcornoil-in-wateremulsion,aqueoussuspen-sion,andcommercialtabletdosageformsinhumans[J].JPharmSic,197564(5):793-797.

[16]吕凡,J].陆伟跃,潘俊.难溶性药物给药策略的研究[

2009,30(1):41-45.

[17]郁丹红,刘丹,张振海,等.于生物药剂学性质的中药组

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分剂型的设计技术[

[18]谢燕,马越鸣,王长虹,等.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

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度的研究概况与思考[(3):195-200.

[19]向大雄,李焕德,罗杰英,等.葛根总黄酮生物粘附性缓

.中国药房,释片体外组织黏附力及释放度研究[J]2002,13(8):459-461.

[20]向大雄,李焕德,罗杰英,等.葛根总黄酮生物粘附性缓

.中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J]2005,40(7):532-534.国药学杂志,

[21]严菲,柯学,平其能,等.黄芩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大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8,39鼠体内生物利用度[J](5):406-411.

(收稿日期:2014-08-21)

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

2995(2016)01-0063-04文章编号:1673-

·综述·

苦杏仁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111112*

露,戴婷,李小龙,林有斌,杨明会,郑梦迪综述,范红艳审校2.基础医学院,科班,吉林吉林132013)

(吉林医药学院:1.2012级临床本

要:苦杏仁苷广泛存在于杏、桃、李、苹果、山楂等多种蔷薇科植物果实的种子中,其提取多以水提法、醇提法为主,在热、酸或酶的作用下,可水解生成剧毒物质氢氰酸,口服易中毒。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苦杏仁苷摘

对各系统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苦杏仁苷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苦杏仁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对心血管的作用

Jiagang等[3-4]采用载脂蛋白E敲除法建立自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苦杏仁苷组腹腔注射给药1mg/(kg·d),苦杏仁苷能降连续4周。结果显示,低实验小鼠的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有效诱导Foxp3阳性的调节性T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斑块部位细胞的凋亡,进而减少斑块面积和斑块覆盖率,提高有效管腔面积,抑制管腔代偿性增大,提示苦杏仁苷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

基金项目: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者简介:李

女(汉族),本科在读.露(1993-),

苦杏仁苷(amygdalin)是一种有毒的苷类化合

物,主要存在于苦杏仁中,含量2%~3%左右。苦杏仁苷是传统中药苦杏仁的有效成分,常作为祛痰止咳剂、辅助性抗癌药物。苦杏仁苷的分子结构是由一单元苯甲醛、一单元氢氰酸和两单元葡萄糖组成,分子D-结构式为苯羟基乙氰-β-葡萄糖-式为C20H27NO11,

6-D-β-葡萄糖苷,它在苦杏仁酶、樱叶酶等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为野樱皮苷和杏仁氰,后者不稳定,遇HCN有剧毒,热易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氢氰酸(HCN),大量口服易中毒

[1-2]

。苦杏仁苷的提取方法多样,包

醇提法、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法、超声波括水提法、

法和微波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苦杏仁苷药理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通讯作者:范红艳(1975-),硕士.女(汉族),副教授,

—60—

第37卷第1期2016年02月吉林医药学院学报JournalofJilinMedicalUniversityVol.37No.1Feb.2016

2995(2016)01-0060-04文章编号:1673-

·综述·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制剂策略

1112*

时念秋审校叶小强,司俊仁综述,李新月,

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

(吉林医药学院:1.2011级药物制剂本科班,2.药学院药剂学

要:本文介绍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的分类标准、相关系数及应用。基于BCS讨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多种方法,尤其是对于BCSⅡ类药物,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一个有前景的方法是增加溶解度/或溶解速率。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分类标准;应用;制剂策略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

1.2

BCS中的相关参数

BCS中有三个重要参数,即吸收数(absorptionnumber,An)、Do)和溶出数剂量数(dosenumber,(dissolutionnumber,Dn),可以以此来描述药物的吸可判断药物是否被吸收特点。综合分析这三个参数,收,同时又可计算出F(药物的吸收分数)值,对BCS具有很大意义22.1

[4]

DOI:10.13845/j.cnki.issn1673-2995.2016.01.024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BCS)是根据溶解度和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出现为药品管理和新

药研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本文基于BCS简述如何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从而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并对具体难溶性药物的处方设计进行简单讨论。

1BCS简述

BCS自1995年被Amidon等提出以来至今已成

BCS分类系统的应用

在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药品在获批上市时,已被充分证实其安全性和有

为药品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1]

。其根据药物

在体外的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将药物分为四

类:BCS分类Ⅰ型(高水溶性/高渗透性药物)、Ⅱ型(低水溶性/高渗透性药物)、Ⅲ型(高水溶性/低渗透性药物)、Ⅳ型(低水溶性/低渗透性药物)。1.1

BCS的分类原则

BCS的分类依据是药物的水溶性以及渗透性,为保证分类的科学性,准确测定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是首要前提

[2]

效性,因此,不必为证实其与已上市药品是否达到同

样的质量标准而进行深刻的研究,这样可使药物的研究周期缩短,也可减少志愿者对药物的服用。

有研究人员提议将BCS分类系统中高水溶性规定的pH7.5的上限降为6.8,将高渗透性的界限从规定的90%改为85%,并对生物豁免在第Ⅱ、Ⅲ型药物拓展应用的可能性进行评述2.2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

[5]

。不同管理当局对BCS中高溶解性和

FDA中的标准如下:溶解高渗透性的定义有所不同,

pH1~7.5范性,当药物的最大吸收剂量能在37℃,围内,在不大于250mL的水性缓冲液介质中完全溶解,即具有高溶解性;反之,则具低溶解性

[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口服药物

的溶解性和渗透性的重要性,许多研究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2.2.1候选药物的筛选

候选药物的开发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即溶解性和通透性。为了有效降低新药开发的风险,要在药物开发的早期制定溶解性和通透性可接受的标准,这样还能减少药物研制过程中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2.2.2

预测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非常复杂,如延缓药物胃排空、刺激胆汁分泌、改变胃肠道pH、增加内脏血流

。渗透

性,高渗透性药物是指在没有证据表明药物在胃肠道

不稳定的情况下,在肠道吸收达到90%以上的药物,否则即为低渗透性药物

[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李新月(1991-),女(满族),本科在读.通讯作者:时念秋(1981-),博士.男(汉族),讲师,

第1期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制剂策略李新月,—61—

与药物或药物制剂在化学上量、改变药物肠腔代谢、

发生相互作用等。BCS的出现为预测食物对药物的吸收提供了可能。

进食会降低Ⅰ型药物的胃排空速率,延缓药物吸收,对血药峰浓度影响较大,对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影响尤其明显,但对吸收程度的影响一般不大。对于Ⅱ型药物,小剂量给药时,溶出速度是吸收的限速过程,进食后胆汁的增加对其影响不大;但当大剂量给药时,其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度接近饱和溶解度,进食可使药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如灰黄霉素,由于进食使生物利用度增加5倍。Ⅲ型药物的吸收对食物的摄入量不敏感,透过性是其限速过程。若食物中有影响药物跨膜过程的成分,则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如在进食或禁食后给药,Ⅲ类药物美拉加群的生物利用

[6]

度相同。2.2.3

基于BCS的新药研究生物豁免原则在BCS出现之前,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标准只能

4针对BCS在难溶性药物处方设计中的应用

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发现

过程,导致候选药物中难溶性药物的数量大大增加,

[8]近年来约有70%的新候选药物水溶性较低,另外约有40%正在销售的速释(IR)口服药物为难溶性药

[9]

。对于BCS中的第Ⅱ类药物而言,其在胃肠道

中的低溶解度或低溶出速率,可能导致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因此,解决因药物难溶性引起的口服低

[10]吸收问题,可提高这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目前,解决药物难溶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纳米晶

体技术、药物的结构修饰、前药设计、乳化技术等。4.1纳米晶体技术

纳米晶体是指将难溶性药物粉碎或重结晶成半径在1~1000nm范围内的粒子,且可将其制成混悬液或固体制剂

[10]

。当药物的粒子半径较小时,可使

依靠体内研究,其出现以后,可使体外溶出试验代替

人体体内试验。按照《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型固体制剂采用免做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指导原则,目前可以考虑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只有Ⅰ型药物的口服速释制剂。对于BCSⅡ型药物,溶出速度/速率限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若药物已经具有明确的体内外溶出相关性,同样

[7]

可以考虑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3

提高BCS中各类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基本方法BCS理论指导药物的剂型设计、剂型选择,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Ⅰ型药物体内吸收较好,易于制成口服制剂。若其首过效应明显且对胃酸不稳定,可对其进行包衣等处理。

Ⅱ型药物溶解度决定吸收速度。提高Ⅱ型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制剂学方法、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Ⅲ型药物的通透性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为促进药物的跨膜转运可采用以下方法: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制成前体药物、制成微粒给药系统等。

Ⅳ型药物有较低的溶解性和通透性,通常采取静脉途径给药。

其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得到提高,因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因此,可将纳米结晶技术应用于提高口服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纳米晶体可提高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减小粒径,增大比表面积,可增大饱和溶解度且提高溶出速率。纳米晶体解决了药物在胃肠道吸收中关键的限速问题,促进了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2结构修饰改善药物的溶解性

BCS中第Ⅱ和第Ⅳ类药物均存在水溶性低的问题,因此,低溶解度限制了其吸收度。为提高药物水溶性,可将其磺基化、糖基化或设计成盐类等。4.2.1

磺基化和糖基化

磺基化可以改善化合物的水溶性,是一种重要的结构修饰手段,并可能增加药物的生物活性。如丹皮酚的磺基化。

糖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引入糖基可以影响药物的物理性质,从而改善药物的水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

[11]

度。如辣椒素的糖基化。4.2.2制成盐类

盐芒果苷(mangiferin)药理活性好,但水溶性差,

[12]

使其开发受到了限制,邓家刚等将芒果苷3-酚羟基转化成钠盐,改善了其水溶性,使其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得到了促进,进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和疗效。4.3

纳经典的前药设计

经典的前药设计一般通过药物在母体的水溶性,使小肠的被动转运增强或代谢减少,从而提高药物的

—62—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年02月第37卷

药剂学者经常面对因药物水溶性差而影响口服吸收,

药物吸收的难题。药物设计成前药后一般有带电基(如磷酸酯、单琥珀酸酯、氨基酸酯等)或亲水基(聚乙烯-乙二醇共聚物及PEG)等

[13]

短,达峰浓度高,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4%。

随着新科技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有越来越多的方法用于解决难溶性药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相信伴随着科学界对BCS研究的不断进步,一定能够解决难溶性药物处方中的限制性问题,加快药品的上市。参考文献:

[1]AmidonGL,LennernsH,ShahVP,etal.Atheoreticalba-sisforabiopharmaceuticdrugclassification:thecorrelationofinvitrodrugproductdissolutionandinvivobioavailabili-ty[J].PharmRes,1995,12(3):413-420.

[2]张宁,平其能.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及应用进展介

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9):1655-1658.绍[

[3]叶雯,王永禄,李学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在难溶性药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物处方设计中的应用[(7):568-570.

[4]斯陆勤,黄建耿,李高.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

(上)[2008,11(2):160-J].中国药师杂志,162.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屠锡德.药剂学[M]

2002:1111-1112.

[6]ErikssonB,ArfwidssonAC,FrisonL,etal.Adose-ranging

studyoftheoraldirectthrombininhibitor,ximelagatran,anditssubcutaneousform,melagatran,comparedwithdalteparinintheprophylaxisofthromboembolismafterhiporkneere-placement:METHROI.MElagatranforTHRombininhibi-tioninOrthopaedicsurgery[J].ThrombHaemost,2002,87(2):231-237.[7]

DahanA,MillerJM,AmidonGL.Predictionofsolubilityandpermeabilityclassmembership:provisionalBCS.Clas-sificationoftheworld'stoporaldrugs[J].AAPSJ,2009,11(4):740-746.

[8]KuMs,DulinW.Abiopharmaceuticalclassification-based

Right-First-TimeformulationapproachtoreducehumanpharmacokineticvariabilityandprojectcycletimefromFirst-In-HumantoclinicalProof-Of-Concept[J].PharmaDevTechnol,2010,17(3):258-302.

[9]TakagiT,RamachandranC,AmidonGL,etal.Aprovision-albiopharmaceuticalclassificationofthetop200oraldrugproductsintheUnitedStates,GreatBritain,Spain,andJa-pan[J].MolPharm,2006,3(6):631-643.

[10]黄益明,伍凯,唐文涛,等.纳米技术在口服难溶性药物

J].中南药学,2013,11(5):362-365.的研究进展[

[11]高秀蓉,谭登,王莹.结构修饰对改善药物生物药剂学

.中国药师,2012,15(10):1495-性质的研究进展[J]1498.

[12]邓家刚,袁叶飞.芒果苷单钠盐的制备及其与芒果苷的

。左旋多巴是广泛

应用且有效的帕金森治疗药物,但该药水溶性差,将

其设计成左旋多巴乙酯后水溶性大大提高,临床试验表明口服左旋多巴乙酯起效速度比左旋多巴快4.4

乳化技术

[14]

乳化制剂是国外研究如何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

[15]

利用度的方法之一。由1975年人体药动学研究的报道可知,灰黄霉素的玉米油乳剂比其混悬剂和市售片剂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两倍。如今,乳化给药系统备受重视,其是一种溶液给药系统,水相与油相同时存在,亲水性药物和疏水性药物均能被溶解。乳化液包括三种类型:油包水(W/O)型、水包油(O/W)型及双连续相。经过不断研究可看出,在水溶性和油溶性药物中,乳液的增容量均高出药物在水中和油中的溶解度之和5

[16]

针对BCS在难溶性中药处方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制剂同化学制剂一样,活性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发挥。中药组分只有先在胃肠道消化液中溶解,再透过肠道上皮细胞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才能被吸收,才具有一定的生物利用度

[17]

。目前,改变中药制剂口服

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改变剂型和固体分散体技术等。5.1改变剂型

药物的不同剂型可能会导致其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一般认为80%~125%为生物等效,超出此范围即为生物不等效,或生物利用度降低或提高向大雄等

[19-20]

[18]

。如

研制的葛根总黄酮生物粘附性缓释片

与普通片相比,生物利用度得到明显提高。5.2固体分散体技术

固体分散体(Soliddispersion)是指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的载体材料中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又称固体分散物。固体分散体是一种制剂的中间体,添加适宜的辅料并通过适宜的制剂工艺可进一步制成片剂、胶囊剂、滴丸剂、颗粒剂等。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的载体中,当与胃液接触后可迅速溶出加快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严菲等

[21]

将黄芩素制成固体分散

体后大大提高了体外溶出度,根据大鼠体内的生物利

黄芩素固体分散体比其原料药达峰时间用度可知,

第37卷第1期2016年02月吉林医药学院学报JournalofJilinMedicalUniversity

2993-2996.

Vol.37No.1Feb.2016

—63—

J].华西药学杂志,2008,23(1):17-18.药效比较[

[13]操锋,.平其能,陈军.口服前药研究:机遇与挑战[J]

2008,43(4):343-349.药学学报,

[14]DjaldttiR,InzelbergR,GiladIN,etal.Oralsolutionof

levodopaethylesterfortreatmentofresponsefluctuationsinpatientswithadvancedParkinson'sdisease[J].MovDisord,2002,17:297-302.

[15]BatesTR,SequeriaJA.Bioavailabilityofmicronizedgris-eofulvinfromcornoil-in-wateremulsion,aqueoussuspen-sion,andcommercialtabletdosageformsinhumans[J].JPharmSic,197564(5):793-797.

[16]吕凡,J].陆伟跃,潘俊.难溶性药物给药策略的研究[

2009,30(1):41-45.

[17]郁丹红,刘丹,张振海,等.于生物药剂学性质的中药组

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分剂型的设计技术[

[18]谢燕,马越鸣,王长虹,等.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

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度的研究概况与思考[(3):195-200.

[19]向大雄,李焕德,罗杰英,等.葛根总黄酮生物粘附性缓

.中国药房,释片体外组织黏附力及释放度研究[J]2002,13(8):459-461.

[20]向大雄,李焕德,罗杰英,等.葛根总黄酮生物粘附性缓

.中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J]2005,40(7):532-534.国药学杂志,

[21]严菲,柯学,平其能,等.黄芩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大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8,39鼠体内生物利用度[J](5):406-411.

(收稿日期:2014-08-21)

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

2995(2016)01-0063-04文章编号:1673-

·综述·

苦杏仁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111112*

露,戴婷,李小龙,林有斌,杨明会,郑梦迪综述,范红艳审校2.基础医学院,科班,吉林吉林132013)

(吉林医药学院:1.2012级临床本

要:苦杏仁苷广泛存在于杏、桃、李、苹果、山楂等多种蔷薇科植物果实的种子中,其提取多以水提法、醇提法为主,在热、酸或酶的作用下,可水解生成剧毒物质氢氰酸,口服易中毒。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苦杏仁苷摘

对各系统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苦杏仁苷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苦杏仁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对心血管的作用

Jiagang等[3-4]采用载脂蛋白E敲除法建立自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苦杏仁苷组腹腔注射给药1mg/(kg·d),苦杏仁苷能降连续4周。结果显示,低实验小鼠的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有效诱导Foxp3阳性的调节性T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斑块部位细胞的凋亡,进而减少斑块面积和斑块覆盖率,提高有效管腔面积,抑制管腔代偿性增大,提示苦杏仁苷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

基金项目: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者简介:李

女(汉族),本科在读.露(1993-),

苦杏仁苷(amygdalin)是一种有毒的苷类化合

物,主要存在于苦杏仁中,含量2%~3%左右。苦杏仁苷是传统中药苦杏仁的有效成分,常作为祛痰止咳剂、辅助性抗癌药物。苦杏仁苷的分子结构是由一单元苯甲醛、一单元氢氰酸和两单元葡萄糖组成,分子D-结构式为苯羟基乙氰-β-葡萄糖-式为C20H27NO11,

6-D-β-葡萄糖苷,它在苦杏仁酶、樱叶酶等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为野樱皮苷和杏仁氰,后者不稳定,遇HCN有剧毒,热易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氢氰酸(HCN),大量口服易中毒

[1-2]

。苦杏仁苷的提取方法多样,包

醇提法、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法、超声波括水提法、

法和微波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苦杏仁苷药理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通讯作者:范红艳(1975-),硕士.女(汉族),副教授,


相关内容

  • 第二章 第五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 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概述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是药物研发 过程的一个工具,它依据药物的渗透性(permeability)和溶解度(solubility ...

  •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药学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和岗位为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调剂.药品零售和药品营销.学生的职业范围涉及医院药房.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社会药房.药检机构.科研机构等.根据学生的职业范围分为医院药学.药品营销和制药技术共三个专门化方向,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

  • 药物制剂毕业论文题目(708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药物制剂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题
  • 一.名词解释 农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昆虫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剂型: 具有一定形态.组成及规格的农药(原药)的加工 ...

  • 中药学(四年制)教学计划
  • 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 (四年制) 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㈠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医药贸易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开拓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级中药技术人才. ㈡ 基本要求 1. 拥护中国共产 ...

  • 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草案)
  •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第34卷 第5期 2011年10月 - 321 - • 专 论 • 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草案) 钟大放1*,李 高2,刘昌孝3 1.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 201203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湖北 武汉 43 ...

  • 生物药分类系统
  •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BCS )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 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 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 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 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 ...

  •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特别归纳了提高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利用度口服药物前体药物微粒给药系统 1.概述 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生物利用度是反映所给药物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比例,它描 ...

  • 药剂实习大纲与鉴定
  •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药品经营、生产、检验、管理和使用的具有大学专科水平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评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人民服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