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晚报
就在“孙悟空是山东人”在网络上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时,由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刘德增所著的带有揭秘性质的《解读山东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山东人的来源、体质、正统的山东人的形成、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对“山东人”进行了剖析,给备受社会关注的“山东人”现象又添了一把火。
记者近日对刘德增进行了专访。
得“山东大汉”美誉不仅在体质
对于为什么选择“山东人”这个题材来研究齐鲁文化,进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刘德增说,以往的历史研究多是“见事不见人”,而《解读山东人》则是以“山东人”为核心来研究齐鲁文化,研究山东,进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人的传统性格决定着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
至于比较直接的原因,刘德增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近几年关于河南人的两本书:一本是《解读中原》,一本是《河南人惹谁了》。这两本书都围绕一个现象:河南人被丑化了,他们为之愤怒。他们又发现,人们在贬低河南人的同时,常常赞誉山东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山东人招人喜爱?《河南人惹谁了》说原因就在于山东快书把“山东大汉”说得过于完美了。刘德增说,这种观点只能是《河南人惹谁了》的“一大发明”而已。
刘德增认为,山东人在全国各地很招人喜爱,表面上看是因为山东大汉那伟岸的体貌,小说家写山东人,总免不了要描绘山东大汉的阳刚之美,如秦琼、武松,个个虎背熊腰。日本著名学者坂元宇一郎对中国人的面相作了系统的研究后指出:最标准的中国人的相貌就是山东人那种类型。
但是,刘德增肯定地说,山东人之所以被人称为“山东大汉”并广受好评,不在他们的外表——至少主要不是,而在于他们的品德、性格。根据对齐鲁文化多年的研究,刘德增给“山东人”下了一个定语: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等加起来,就是“山东人”。当然,不仅有山东人,晋、陕、豫、冀乃至东北人都具有这些特性。但若在这样的人中推选出一个代表来,则首推山东人。可以说,山东人不仅在体质上是标准的中国人,在“传统性格”上更是最正统的中国人。传统性格是经过文化的长期熏陶,逐步积累、认同而形成的。山东人的传统性格是山东人之所以为“山东人”的特征。 齐人趋同于鲁人形成“山东人”
刘德增考证说,正统的山东人形成有一个过程。在山东沂源县土门镇芝芳村西北发现的“沂源猿人”,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山东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从“沂源猿人”以后到齐、鲁建国,这个漫长历史时期的山东人,谓之“东夷”。从遗传至今的文献与考古资料看,东夷人粗犷、仁义、睿智、嗜酒,山东人传统性格已见端倪。他们身材高大魁梧,“夷”字的造型就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在腰部佩带一张弓,这就是山东人远祖的形象。当代山东人的方言,在4000年前也已基本形成。
齐、鲁分别建国后,东夷人的性格发生了地域裂变,齐人重利、善辩、豁达、刚烈、奢侈,比较开放,齐国的都城临淄是当时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城市。而鲁人忠信、尚义、俭约、谨慎,国力较弱,但比较正统。秦汉以后,鲁文化逐渐被奉为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齐、鲁文化逐渐合流,齐人的性格趋同于鲁人,人们称之为“易青齐为邹鲁”。这个过程到唐朝初年基本完成。到了元代,就有“齐鲁礼仪之邦”的说法了,山东人逐渐聚合在“正统”这面旗帜下。
2/3山东人遗传少数民族基因
刘德增的这本《解读山东人》,还涉及到山东人“寻根”的问题。“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是一首在山东流传很广的俗谣,也给人山东是移民大省的印象。根据刘德增的考证,现在山东人的祖先移民确实不少,他们大多是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云南和四川迁来的,还有一部分来自越南。其中,洪洞移民的传说最广,现在山东109个县区有“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
但总体来说,山东人还是以土著居民为主。根据史料可查,明朝初年,山东外省移民占当时山东人口的6%。刘德增同时指出,山东人的地方差异还是很大,胶东不同于鲁西,泰山南北也有很大差别。山东人也不只是汉族,由于地处中国南北要冲,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和社会变革对山东人影响比较大,匈奴、鲜卑、女真、蒙古以及满族等都曾进入山东,他们与山东土著通婚、杂居。如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山东人身上遗传着少数民族的基因。但是,胶东与鲁西,泰山之南北,以及栖息、劳作在齐鲁大地上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又有一种文化上的共性,珠联璧合为“齐鲁文化”。
研究山东人的传统性格,不仅是为了了解山东人,了解山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山东人的传统性格是国民性的地域化形态。20世纪40年代,张天麟先生就指出:“从严格的性格学上看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山东人性格的关系,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中国的一个核心问题。”对此,刘德增深有同感。
来源:齐鲁晚报
就在“孙悟空是山东人”在网络上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时,由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刘德增所著的带有揭秘性质的《解读山东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山东人的来源、体质、正统的山东人的形成、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对“山东人”进行了剖析,给备受社会关注的“山东人”现象又添了一把火。
记者近日对刘德增进行了专访。
得“山东大汉”美誉不仅在体质
对于为什么选择“山东人”这个题材来研究齐鲁文化,进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刘德增说,以往的历史研究多是“见事不见人”,而《解读山东人》则是以“山东人”为核心来研究齐鲁文化,研究山东,进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人的传统性格决定着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
至于比较直接的原因,刘德增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近几年关于河南人的两本书:一本是《解读中原》,一本是《河南人惹谁了》。这两本书都围绕一个现象:河南人被丑化了,他们为之愤怒。他们又发现,人们在贬低河南人的同时,常常赞誉山东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山东人招人喜爱?《河南人惹谁了》说原因就在于山东快书把“山东大汉”说得过于完美了。刘德增说,这种观点只能是《河南人惹谁了》的“一大发明”而已。
刘德增认为,山东人在全国各地很招人喜爱,表面上看是因为山东大汉那伟岸的体貌,小说家写山东人,总免不了要描绘山东大汉的阳刚之美,如秦琼、武松,个个虎背熊腰。日本著名学者坂元宇一郎对中国人的面相作了系统的研究后指出:最标准的中国人的相貌就是山东人那种类型。
但是,刘德增肯定地说,山东人之所以被人称为“山东大汉”并广受好评,不在他们的外表——至少主要不是,而在于他们的品德、性格。根据对齐鲁文化多年的研究,刘德增给“山东人”下了一个定语: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等加起来,就是“山东人”。当然,不仅有山东人,晋、陕、豫、冀乃至东北人都具有这些特性。但若在这样的人中推选出一个代表来,则首推山东人。可以说,山东人不仅在体质上是标准的中国人,在“传统性格”上更是最正统的中国人。传统性格是经过文化的长期熏陶,逐步积累、认同而形成的。山东人的传统性格是山东人之所以为“山东人”的特征。 齐人趋同于鲁人形成“山东人”
刘德增考证说,正统的山东人形成有一个过程。在山东沂源县土门镇芝芳村西北发现的“沂源猿人”,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山东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从“沂源猿人”以后到齐、鲁建国,这个漫长历史时期的山东人,谓之“东夷”。从遗传至今的文献与考古资料看,东夷人粗犷、仁义、睿智、嗜酒,山东人传统性格已见端倪。他们身材高大魁梧,“夷”字的造型就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在腰部佩带一张弓,这就是山东人远祖的形象。当代山东人的方言,在4000年前也已基本形成。
齐、鲁分别建国后,东夷人的性格发生了地域裂变,齐人重利、善辩、豁达、刚烈、奢侈,比较开放,齐国的都城临淄是当时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城市。而鲁人忠信、尚义、俭约、谨慎,国力较弱,但比较正统。秦汉以后,鲁文化逐渐被奉为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齐、鲁文化逐渐合流,齐人的性格趋同于鲁人,人们称之为“易青齐为邹鲁”。这个过程到唐朝初年基本完成。到了元代,就有“齐鲁礼仪之邦”的说法了,山东人逐渐聚合在“正统”这面旗帜下。
2/3山东人遗传少数民族基因
刘德增的这本《解读山东人》,还涉及到山东人“寻根”的问题。“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是一首在山东流传很广的俗谣,也给人山东是移民大省的印象。根据刘德增的考证,现在山东人的祖先移民确实不少,他们大多是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云南和四川迁来的,还有一部分来自越南。其中,洪洞移民的传说最广,现在山东109个县区有“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
但总体来说,山东人还是以土著居民为主。根据史料可查,明朝初年,山东外省移民占当时山东人口的6%。刘德增同时指出,山东人的地方差异还是很大,胶东不同于鲁西,泰山南北也有很大差别。山东人也不只是汉族,由于地处中国南北要冲,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和社会变革对山东人影响比较大,匈奴、鲜卑、女真、蒙古以及满族等都曾进入山东,他们与山东土著通婚、杂居。如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山东人身上遗传着少数民族的基因。但是,胶东与鲁西,泰山之南北,以及栖息、劳作在齐鲁大地上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又有一种文化上的共性,珠联璧合为“齐鲁文化”。
研究山东人的传统性格,不仅是为了了解山东人,了解山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山东人的传统性格是国民性的地域化形态。20世纪40年代,张天麟先生就指出:“从严格的性格学上看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山东人性格的关系,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中国的一个核心问题。”对此,刘德增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