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2教案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以诗说史】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 张籍 《凉州词》

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它们要把货物运送到哪里呢?应该是运到安西(安西都护府是唐政府设立的管理新疆南部的机构)吧。这是一首反映唐代丝绸之路的诗歌。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成为古代东西方一条重要的商路。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经商的商人,商业活动的场所,交易的内容即商品的种类,交易的媒介即货币,交易的范围即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古代商业的发展:

A、先秦兴起:

(1)远古时代: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初步发展,商以贝作为货币。

(3)西周:交易日益频繁,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骨贝和铜贝。夏商周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

(4)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春秋的范蠡和战国的吕不韦)和繁荣的商业中心(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的郢)。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是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称赞子贡为“瑚琏”(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是对子贡能力的肯定。】

B、秦汉隋唐发展

(5)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魏晋南北朝,由于分裂,商业一度萎缩,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7)唐代:①“俞大娘航船”商船大,水手多;②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大运河开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C、宋元繁盛:①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海外贸

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②北宋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明清进一步发展:①在京城、省城、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②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晋商(山西的商人)和徽商(徽州的商人)势力最为强大。③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明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晋商史话: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2、古代“市”的发展和商业都会的崛起

●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⑴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⑵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明码标价。

⑶汉代:①形成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

②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有五均官后改称“五均司市师”

管理市场,控制市场物价。

⑷东晋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进行管理。

⑸唐代:①“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唐代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买卖时间有限定,日中为市;唐后期出现

繁荣的“夜市”;②长安、洛阳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成为特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⑹宋代: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汴京商业繁盛,夜市和晓市兴盛,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③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宋朝以前,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政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

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宋朝时,市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

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 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清代:苏州等地“十万烟火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

(2)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

(3)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

(4)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成相应变化。

二、商人的活动

1、商人的生活方式: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张籍《贾客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思考,这一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刘驾《贾客词》 想一想,这一首诗又反映了什么 古代商人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2、发达的商运:商运集中

• 方式 : 水运:俞大娘航船

• 陆运:丝绸之路

海运 :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泉州六胜塔—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标)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5、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1、宋元空前繁荣; 6、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国内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政府对商业控制逐渐减少;

4、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原因:丝绸之路开辟)

唐朝: 在外贸港口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同几十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对外贸易达到顶峰,但主要体现在“朝贡贸易”上。此后逐渐衰落。

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表现在外贸开口少(广州十三行)、贸易量极少(仅占市场商品总量3%左右)

货币发展历程:商用贝-----秦半两钱----汉武帝五铢钱---唐开元通宝钱

秦半两

汉五铢 开元通宝

专题一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原因、目的、表现和影响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2)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根本原因;②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发展农业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④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农业劳动力减少。

(3)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②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4)表现:①产生:战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②《吕氏春秋》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③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④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⑤西汉确立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到唐代仍然实行。⑥明清仍然坚持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等强调重农;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5)影响:积极影响------促进农业发展,保证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消极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

③ 强化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压抑社会经济活力,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以雍正为代表的历朝历代统治者们为何都选择了该政策?

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思想上,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 】

二、古代管理工商业的政策措施和影响

1、政策措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4)直到唐朝,朝廷决定市的废立,设官管理官市,限

(2)汉初抑商,商人赋税加倍。 制交易时间。

(3)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5)加重赋税征收控制私营工商业。

①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关津之税即商品通过税,常与市肆之税(商品交易税)合称“关市之征”】

②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的缉私任务。

2、影响: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但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抑制了新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明朝注重建立和维

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

(2)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

(3)思想意识: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含义: (1).海禁政策: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 清朝时期广州十三行,是唯一准许与外商打交道的商行)。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4、禁海闭关政策的主要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5、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②限制了对外贸易和工商业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统治阶级,盲目排外,保守愚昧,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

(2)产生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标志: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

(3)清朝发展的表现: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出现萌芽的部门增多(江宁的纺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云南的冶铜业、陕南的造纸业、台湾的制糖业、江西的制烟业、福建的制茶业等)。

(4)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市场狭小: 农民贫困,购买力低,影响国内市场扩大;

②资金缺乏: 地主和商人用钱购田置地,缺乏资本积累;

③政策限制: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④制度阻碍: 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5)影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它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6)特点:发展缓慢 ,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未发生质变,往往夭折中断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思维探究一: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买贱卖贵,与时争逐”;晋绛富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

这些说明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到了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思维探究二:中国古代社会在重农的同时对商业和商人又采取什么态度和政策呢?

是不是一直都是轻商和抑商?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

第二段材料将商人看成是不劳而获的人。

法家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尤其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以诗说史】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 张籍 《凉州词》

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它们要把货物运送到哪里呢?应该是运到安西(安西都护府是唐政府设立的管理新疆南部的机构)吧。这是一首反映唐代丝绸之路的诗歌。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成为古代东西方一条重要的商路。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经商的商人,商业活动的场所,交易的内容即商品的种类,交易的媒介即货币,交易的范围即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古代商业的发展:

A、先秦兴起:

(1)远古时代: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初步发展,商以贝作为货币。

(3)西周:交易日益频繁,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骨贝和铜贝。夏商周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

(4)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春秋的范蠡和战国的吕不韦)和繁荣的商业中心(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的郢)。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是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称赞子贡为“瑚琏”(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是对子贡能力的肯定。】

B、秦汉隋唐发展

(5)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魏晋南北朝,由于分裂,商业一度萎缩,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7)唐代:①“俞大娘航船”商船大,水手多;②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大运河开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C、宋元繁盛:①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海外贸

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②北宋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明清进一步发展:①在京城、省城、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②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晋商(山西的商人)和徽商(徽州的商人)势力最为强大。③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明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晋商史话: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2、古代“市”的发展和商业都会的崛起

●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⑴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⑵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明码标价。

⑶汉代:①形成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

②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有五均官后改称“五均司市师”

管理市场,控制市场物价。

⑷东晋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进行管理。

⑸唐代:①“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唐代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买卖时间有限定,日中为市;唐后期出现

繁荣的“夜市”;②长安、洛阳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成为特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⑹宋代: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汴京商业繁盛,夜市和晓市兴盛,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③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宋朝以前,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政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

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宋朝时,市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

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 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清代:苏州等地“十万烟火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

(2)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

(3)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

(4)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成相应变化。

二、商人的活动

1、商人的生活方式: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张籍《贾客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思考,这一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刘驾《贾客词》 想一想,这一首诗又反映了什么 古代商人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2、发达的商运:商运集中

• 方式 : 水运:俞大娘航船

• 陆运:丝绸之路

海运 :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泉州六胜塔—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标)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5、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1、宋元空前繁荣; 6、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国内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政府对商业控制逐渐减少;

4、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原因:丝绸之路开辟)

唐朝: 在外贸港口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同几十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对外贸易达到顶峰,但主要体现在“朝贡贸易”上。此后逐渐衰落。

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表现在外贸开口少(广州十三行)、贸易量极少(仅占市场商品总量3%左右)

货币发展历程:商用贝-----秦半两钱----汉武帝五铢钱---唐开元通宝钱

秦半两

汉五铢 开元通宝

专题一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原因、目的、表现和影响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2)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根本原因;②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发展农业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④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农业劳动力减少。

(3)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②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4)表现:①产生:战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②《吕氏春秋》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③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④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⑤西汉确立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到唐代仍然实行。⑥明清仍然坚持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等强调重农;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5)影响:积极影响------促进农业发展,保证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消极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

③ 强化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压抑社会经济活力,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以雍正为代表的历朝历代统治者们为何都选择了该政策?

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思想上,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 】

二、古代管理工商业的政策措施和影响

1、政策措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4)直到唐朝,朝廷决定市的废立,设官管理官市,限

(2)汉初抑商,商人赋税加倍。 制交易时间。

(3)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5)加重赋税征收控制私营工商业。

①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关津之税即商品通过税,常与市肆之税(商品交易税)合称“关市之征”】

②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的缉私任务。

2、影响: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但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抑制了新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明朝注重建立和维

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

(2)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

(3)思想意识: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含义: (1).海禁政策: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 清朝时期广州十三行,是唯一准许与外商打交道的商行)。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4、禁海闭关政策的主要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5、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②限制了对外贸易和工商业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统治阶级,盲目排外,保守愚昧,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

(2)产生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标志: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

(3)清朝发展的表现: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出现萌芽的部门增多(江宁的纺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云南的冶铜业、陕南的造纸业、台湾的制糖业、江西的制烟业、福建的制茶业等)。

(4)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市场狭小: 农民贫困,购买力低,影响国内市场扩大;

②资金缺乏: 地主和商人用钱购田置地,缺乏资本积累;

③政策限制: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④制度阻碍: 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5)影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它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6)特点:发展缓慢 ,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未发生质变,往往夭折中断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思维探究一: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买贱卖贵,与时争逐”;晋绛富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

这些说明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到了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思维探究二:中国古代社会在重农的同时对商业和商人又采取什么态度和政策呢?

是不是一直都是轻商和抑商?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

第二段材料将商人看成是不劳而获的人。

法家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尤其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相关内容

  •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三 2辛亥革命教案 人民版必修1
  • 辛 亥 革 命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 ...

  •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 ...

  • 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Ⅰ教案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Ⅱ教案.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一)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①自由放任政策刺 ...

  •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 实验二十: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缸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 ...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 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4)通过 ...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教案
  • 专题三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维新派.革命派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各派思想的比较,逐渐 ...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抗日战争精品教案
  •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 教学内容分析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人民出版社历史教材必修1.专题2的第三节.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 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 ...

  • 高一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 高中物理教材特点 从容说课 高中物理教育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此套教材编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