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15期
2015年8月
JournalofWeinanNormalUniversity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Vol.30 No.15
Aug.2015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与演化
王福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255130)
摘 要:李广将箭误射进石头的故事家喻户晓,实际上,经过材料对比再加上对司马迁创作风格的了解,可知李广射石的故事系司马迁改编自西汉初韩婴所记录的一个熊渠子射石的故事,即他把熊渠子的故事放到了李广身上并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写成之后,李广射石的故事就被人们不断解读、接受,《汉书》《搜神记》《西京杂记》以及一些唐诗进而又对李广射石的故事进行改编,使李广射石的故事变得愈加形象而生动。这些改编很明显体现了文学接受的主动性,即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往往会对文学形象进行不自觉的改编。
关键词:李广射石;文学接受;改编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5)15-0055-03收稿日期:2015-04-13
作者简介:王福栋(1980—),男,河北宣化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战争,在冷兵器时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2]92
“如野牛而青,象形。”[3]820这个故事和李广射石的故事大致类似,不同的是养由基要射的是类似野牛的一种动物,而李广本来要射的是虎;养由基射了一次,而李广在把箭射进石头之后又试射了一次却怎么也射不进去。然而,历史似乎真的有巧合,远在李广千百年之前就真的还有一位叫熊渠子的壮士误将石头当作老虎而把箭射进了石头。和李广生活于同一个时代的韩婴为论诗的需要而记录下了这件事:
勇士一呼,三军皆避,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夫倡而不和,动而不偾,中心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来宾者、诚德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4]230
韩婴以熊渠子射箭入石的事来证明“诚”的魅力,例证用得很恰当,然而更重要的是记录下了熊40年的时候,他《新序》中引用了这段文字,而且对渠子射箭入石的故事。刘向出生在李广殁后大约
《说文解字》中的“兕”
写作,对它的解释是:
代,弓箭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远距离杀敌能力武器,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各种历史记载不胜枚举。中国古代不乏善射之人,汉代就有一位将领以擅长射箭而名垂青史,他就是名将李广。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向来被认为是对李广高超射艺的形象描写。众所周知,李广射石故事原载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1]2871
从这段文字我们的确可以看出李广射艺之高,卢纶的诗则把这个故事艺术地叙述了出来,给李广的形象增添了许多魅力。然而当我们认真考究李广射石这个事件的时候,问题也就来了:李广真的曾经把箭射进过石头吗?如果是,那么这个故事还见于其他古籍记载吗?如果不是,那么这个故事又是如何形成的?故事本身又经过了哪些变化?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对李广射石这个故事进行探究之后才能予以回答。
中国古代有很多善射之人,而且把箭射进石头的人也并不唯李广一人,秦代由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叫养由基的善射之人。他就曾把石头当作猎物而将箭射进了石头里面,而且是整支箭。
·56·
王福栋: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与演化第30
卷
故事进行了加工:
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唱而不和,动而不随,中必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挥而四海宾者,诚德之至,已形于外。故《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5]290
刘向这段文字中叙述熊渠子射石的部分和韩婴提到的熊渠子射石故事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熊渠子第二次射石却未成功的情节———“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然而当我们把这两段文字和《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的文字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韩婴《韩诗外传集释广出猎,见草中石》)
。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刘向《新序校证》)
韩婴与李广同时代,他在论述“诚”的时候所引用的射石故事并没有提到同时代的李广,而是熊渠子《。刘向出生在司马迁去世十几年后,他撰写提到的熊渠子射石的故事新序》的时候同样没有提到李广,而且进一步改编了这个,依然沿用韩婴故事———“却复射之,矢摧无迹”。再对比刘向笔下熊渠子射石的故事和司马迁笔下李广射石的故事,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两段文字出奇的相似,只不过射石的主角由熊渠子变成了李广而且情节有少许变化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司马迁和刘向都对韩婴叙述的熊渠子射石的故事进行了改编。这样一来,李广射石故事的形成过程也就基本清楚了———司马迁把李广放到了熊渠子射虎的故事模式中,并且将故事进行了加工———他让李广第二次尝试射石头并最终失败。巧合的是刘向也对韩婴叙述的这个熊渠子射虎的故事进行了加工———他也让熊渠子第二次尝试将箭射进石头,并
且失败。
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官,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熊渠子射石的故事。司马迁和李广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对李广并不陌生,而且他跟李广的孙子李陵同朝为官,再结合他曾因替李陵说话而遭受厄运的事,我们足以看到司马迁对李广的高度认同。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6]308的高度文学性,这句话非常准确地点出了。司马迁是一个极好《“史记奇”》之人所具有,他塑造的历史人物往往具有传奇性,所以《史记》中李广的形象应该不只是忠实的记录,而应该有创造、改编的成分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迁为了塑造李广擅射的形象,很有可能将熊渠子的事迹放到了李广的身上,并且对故事进行了改编。司马迁把射箭的主角换成了李广之后,还把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晚上换成了白天打猎的时候,他可能觉得韩婴叙述的故事有些夸张,于是在用词上也很考究———他把“灭矢饮羽”换成了“没镞”———他让李广只是把箭头射进了石头里面,而不是整支箭,他可能觉得这样更真实一点。李广射箭入石的故事由此形成。
既然我们对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有了基本的判断,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对李广射石故事的演化进行探讨了。李广射石的故事形成之后,就被大家接受且被不断地改编,例如班固的《汉书》是这样叙述李广射箭入石这个故事的: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7]2444
面对李广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如果李广真的曾经将箭头误射进过石头,班固不会不知道,他的文章中一定会或多或少地谈到,但是没有。这也很能说明李广射石之事并非事实。班固撰写《汉书》无疑是参考了《史记》的,因为他的《李广列传》几乎照抄了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只是在很多词语上有所改变,这些小小的举动其实已经达到了改编故事的效果。熊渠子将整支箭都射进了石头,司马迁改编之后只是“让”李广把箭头射进了石头,班固则又让李广重新把整支箭又都射进了石头———“中石没矢”,这进一步夸张地写出了李广的神力;他还“让”李广几天后才又重新试着把箭再次射进石头———“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这无疑增强了整个故事的张力。
东晋的干宝同样是史官出身,他并没有怀疑过
第30卷第15期
2015年8月
JournalofWeinanNormalUniversity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Vol.30 No.15
Aug.2015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与演化
王福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255130)
摘 要:李广将箭误射进石头的故事家喻户晓,实际上,经过材料对比再加上对司马迁创作风格的了解,可知李广射石的故事系司马迁改编自西汉初韩婴所记录的一个熊渠子射石的故事,即他把熊渠子的故事放到了李广身上并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写成之后,李广射石的故事就被人们不断解读、接受,《汉书》《搜神记》《西京杂记》以及一些唐诗进而又对李广射石的故事进行改编,使李广射石的故事变得愈加形象而生动。这些改编很明显体现了文学接受的主动性,即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往往会对文学形象进行不自觉的改编。
关键词:李广射石;文学接受;改编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5)15-0055-03收稿日期:2015-04-13
作者简介:王福栋(1980—),男,河北宣化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战争,在冷兵器时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2]92
“如野牛而青,象形。”[3]820这个故事和李广射石的故事大致类似,不同的是养由基要射的是类似野牛的一种动物,而李广本来要射的是虎;养由基射了一次,而李广在把箭射进石头之后又试射了一次却怎么也射不进去。然而,历史似乎真的有巧合,远在李广千百年之前就真的还有一位叫熊渠子的壮士误将石头当作老虎而把箭射进了石头。和李广生活于同一个时代的韩婴为论诗的需要而记录下了这件事:
勇士一呼,三军皆避,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夫倡而不和,动而不偾,中心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来宾者、诚德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4]230
韩婴以熊渠子射箭入石的事来证明“诚”的魅力,例证用得很恰当,然而更重要的是记录下了熊40年的时候,他《新序》中引用了这段文字,而且对渠子射箭入石的故事。刘向出生在李广殁后大约
《说文解字》中的“兕”
写作,对它的解释是:
代,弓箭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远距离杀敌能力武器,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各种历史记载不胜枚举。中国古代不乏善射之人,汉代就有一位将领以擅长射箭而名垂青史,他就是名将李广。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向来被认为是对李广高超射艺的形象描写。众所周知,李广射石故事原载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1]2871
从这段文字我们的确可以看出李广射艺之高,卢纶的诗则把这个故事艺术地叙述了出来,给李广的形象增添了许多魅力。然而当我们认真考究李广射石这个事件的时候,问题也就来了:李广真的曾经把箭射进过石头吗?如果是,那么这个故事还见于其他古籍记载吗?如果不是,那么这个故事又是如何形成的?故事本身又经过了哪些变化?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对李广射石这个故事进行探究之后才能予以回答。
中国古代有很多善射之人,而且把箭射进石头的人也并不唯李广一人,秦代由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叫养由基的善射之人。他就曾把石头当作猎物而将箭射进了石头里面,而且是整支箭。
·56·
王福栋: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与演化第30
卷
故事进行了加工:
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唱而不和,动而不随,中必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挥而四海宾者,诚德之至,已形于外。故《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5]290
刘向这段文字中叙述熊渠子射石的部分和韩婴提到的熊渠子射石故事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熊渠子第二次射石却未成功的情节———“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然而当我们把这两段文字和《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的文字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韩婴《韩诗外传集释广出猎,见草中石》)
。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刘向《新序校证》)
韩婴与李广同时代,他在论述“诚”的时候所引用的射石故事并没有提到同时代的李广,而是熊渠子《。刘向出生在司马迁去世十几年后,他撰写提到的熊渠子射石的故事新序》的时候同样没有提到李广,而且进一步改编了这个,依然沿用韩婴故事———“却复射之,矢摧无迹”。再对比刘向笔下熊渠子射石的故事和司马迁笔下李广射石的故事,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两段文字出奇的相似,只不过射石的主角由熊渠子变成了李广而且情节有少许变化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司马迁和刘向都对韩婴叙述的熊渠子射石的故事进行了改编。这样一来,李广射石故事的形成过程也就基本清楚了———司马迁把李广放到了熊渠子射虎的故事模式中,并且将故事进行了加工———他让李广第二次尝试射石头并最终失败。巧合的是刘向也对韩婴叙述的这个熊渠子射虎的故事进行了加工———他也让熊渠子第二次尝试将箭射进石头,并
且失败。
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官,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熊渠子射石的故事。司马迁和李广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对李广并不陌生,而且他跟李广的孙子李陵同朝为官,再结合他曾因替李陵说话而遭受厄运的事,我们足以看到司马迁对李广的高度认同。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6]308的高度文学性,这句话非常准确地点出了。司马迁是一个极好《“史记奇”》之人所具有,他塑造的历史人物往往具有传奇性,所以《史记》中李广的形象应该不只是忠实的记录,而应该有创造、改编的成分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迁为了塑造李广擅射的形象,很有可能将熊渠子的事迹放到了李广的身上,并且对故事进行了改编。司马迁把射箭的主角换成了李广之后,还把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晚上换成了白天打猎的时候,他可能觉得韩婴叙述的故事有些夸张,于是在用词上也很考究———他把“灭矢饮羽”换成了“没镞”———他让李广只是把箭头射进了石头里面,而不是整支箭,他可能觉得这样更真实一点。李广射箭入石的故事由此形成。
既然我们对李广射石故事的生成有了基本的判断,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对李广射石故事的演化进行探讨了。李广射石的故事形成之后,就被大家接受且被不断地改编,例如班固的《汉书》是这样叙述李广射箭入石这个故事的: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7]2444
面对李广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如果李广真的曾经将箭头误射进过石头,班固不会不知道,他的文章中一定会或多或少地谈到,但是没有。这也很能说明李广射石之事并非事实。班固撰写《汉书》无疑是参考了《史记》的,因为他的《李广列传》几乎照抄了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只是在很多词语上有所改变,这些小小的举动其实已经达到了改编故事的效果。熊渠子将整支箭都射进了石头,司马迁改编之后只是“让”李广把箭头射进了石头,班固则又让李广重新把整支箭又都射进了石头———“中石没矢”,这进一步夸张地写出了李广的神力;他还“让”李广几天后才又重新试着把箭再次射进石头———“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这无疑增强了整个故事的张力。
东晋的干宝同样是史官出身,他并没有怀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