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九州及汉十三州

《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徐州 《吕氏春秋》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并州

州: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1、司隶州: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2、青州:东汉州名。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3、幽州:东汉州名。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4、徐州:东汉州名。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5、冀州:东汉州名。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6、荆州:东汉州名。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7、扬州:东汉州名。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8、兖州:东汉州名。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9、豫州:东汉州名。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10、凉州:东汉州名。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11、益州:东汉州名。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12、并州:东汉州名。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13、交州:东汉州名。治所 广信(广西梧州市)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14、雍州: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除十三州加司隶外,另有:

1、平州:东汉末公孙度据辽东,自号平州牧。事见《公孙度传》

2、郢州:(黄初三年,222年)五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十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事见《文帝纪》

3、广州:是岁(黄武五年,224年),分交州置广州,俄复旧。事见《吴主传》。

4、宁州: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南中四郡置宁州。太康五年(284年),罢宁州入益州,置南夷校尉以护之。事见《资治通鉴·晋纪一、三》

十三个州级行政区是东汉的事情,东汉的十三州为:青、冀、并、幽、荆、扬、兖、豫、徐、益、交、凉十二州+司隶地区,没有雍州。

关于雍州,东汉光武帝时代就曾经设立过,后来废除。到兴平元年,李傕当政的时代,分凉州设雍州。曹操废凉州入雍州(后会提及)。后来到了曹丕时代,又复置凉州。

汉末三国时期的变化很烦,由于军阀割据,对于敌对势力对州域的划分自然不会予以承认。比如:

建安十八年,曹操说要恢复《禹贡》九州的割据,于是“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省司隶及凉州,以其郡国并为雍州;省交州,并荆州、益州。于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也。”(至于郡的划分还要繁琐,这里就不说了)

曹操把十三州变为九州,但这种情况刘备孙权自然不可能答应,交州已经差不多是孙权的地盘了,曹操要把交州分割并入荆州、益州,自然是做梦。

同样,孙吴还曾两次把交州分为交、广二州,这种分法同样也得不到曹魏的承认。

至于多个势力分占一州的情况,比如荆州、扬州,这倒不需要一分为二,因为行政区划没有动,孙权、曹魏也都承认一个扬州、一个荆州,没有要搞什么扬独、荆独之类的事情。

《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徐州 《吕氏春秋》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并州

州: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1、司隶州: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2、青州:东汉州名。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3、幽州:东汉州名。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4、徐州:东汉州名。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5、冀州:东汉州名。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6、荆州:东汉州名。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7、扬州:东汉州名。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8、兖州:东汉州名。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9、豫州:东汉州名。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10、凉州:东汉州名。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11、益州:东汉州名。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12、并州:东汉州名。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13、交州:东汉州名。治所 广信(广西梧州市)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14、雍州: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除十三州加司隶外,另有:

1、平州:东汉末公孙度据辽东,自号平州牧。事见《公孙度传》

2、郢州:(黄初三年,222年)五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十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事见《文帝纪》

3、广州:是岁(黄武五年,224年),分交州置广州,俄复旧。事见《吴主传》。

4、宁州: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南中四郡置宁州。太康五年(284年),罢宁州入益州,置南夷校尉以护之。事见《资治通鉴·晋纪一、三》

十三个州级行政区是东汉的事情,东汉的十三州为:青、冀、并、幽、荆、扬、兖、豫、徐、益、交、凉十二州+司隶地区,没有雍州。

关于雍州,东汉光武帝时代就曾经设立过,后来废除。到兴平元年,李傕当政的时代,分凉州设雍州。曹操废凉州入雍州(后会提及)。后来到了曹丕时代,又复置凉州。

汉末三国时期的变化很烦,由于军阀割据,对于敌对势力对州域的划分自然不会予以承认。比如:

建安十八年,曹操说要恢复《禹贡》九州的割据,于是“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省司隶及凉州,以其郡国并为雍州;省交州,并荆州、益州。于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也。”(至于郡的划分还要繁琐,这里就不说了)

曹操把十三州变为九州,但这种情况刘备孙权自然不可能答应,交州已经差不多是孙权的地盘了,曹操要把交州分割并入荆州、益州,自然是做梦。

同样,孙吴还曾两次把交州分为交、广二州,这种分法同样也得不到曹魏的承认。

至于多个势力分占一州的情况,比如荆州、扬州,这倒不需要一分为二,因为行政区划没有动,孙权、曹魏也都承认一个扬州、一个荆州,没有要搞什么扬独、荆独之类的事情。


相关内容

  • 古代地域名称
  • 古代地理名称称谓,包括地区名称.政区名称.城市村镇名称.山川关隘名称等.以下是政区名称称谓.[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 ...

  • 说文解字: 古代的中国为什么被称作"九州"?
  • 州,甲骨文是三条曲线,当中一条的中间有个眼.本义就是现在的"洲"字,江河中的岛.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说文>引作〝在河之州〞,可见许慎所见<诗经>本作〝州〞. 又<汉书·地理志下>:〝自合浦.徐闻南入海, ...

  • 日本的历史--古代史
  • 日本的历史  日本历史分期  日本各时代  日本国起源  古代  中世纪(12-16世纪)  近世(16-19世纪中叶)  日本近代史(19世纪后期至今) 日本历史分期  日本的先土器时代  日本的旧石器时代  日本的古代  日本的中世  日本的近世  日本の近代-现代 日 ...

  • 中学课本中的古代地理常识
  • 中学课本中的古代地理常识 一. 地区名 1.江表 指长工以南地区.例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江东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3.关中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4 ...

  • 他才是中国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非林则徐
  • 众所周知,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誉为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不过个人觉得应该加上"近代中国"四个字才算更贴切,因为在整个华夏历史上,有一人比他还要早得多,那就是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邹衍. 邹衍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阴阳五行家" ...

  • 古代地理知识
  • 古代地理知识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

  • 论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
  • 论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 内容摘要:国家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发生在一个漫长历史时期里的一系列独特事件.本文将简述日本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古代国家的形成以及每一个国家的特征. 关键词:古代日本.国家形成 对于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时间,学术界历来有争议和讨论.我认为.每个国家的形成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地理山川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地理山川" 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中国"的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在春秋时期,"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一意义后代有时仍沿用,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

  • "天下"."中国"与"四夷"--以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为例的分析
  • 葛兆光:"天下"."中国"与"四夷"--以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为例的分析 1584年,也就是明万历十二年,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到达广东的肇庆不久,在知府王泮的支持下,刻印了<山海舆地全图> ,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