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乡镇经济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深化调整。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乡镇统计工作范围应加快步伐,统计内容也应该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统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农村基层统计力量依然较为薄弱,这都阻障了统计工作的进步。所以本文针对乡镇农村统计工作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希望在进一步完善农村调查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升基层工作能力,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关键词:乡镇统计;对策;基层工作 乡镇农村统计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也是国家政府决策部门科学化决策的依据。入世后,国外乡镇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同时数据的分析与对比也有了标杆与尺度,所以做好新世纪乡镇农业统计工作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方法落后与统计法制不完善 在农村,个体经营户的数量不计其数,各种农业经济利益主体逐步出现,再加上现行的农业统计工作大都选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基层上报逐级汇总的方式,从而导致农村统计工作开展越来越困难。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计方法表面上是上级对下级监督,下级对上级负责,数据汇总有根有据,符合法定程序;然而其缺点也是有目共睹:统计调查方法单一、陈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早已不匹配,数据的真实与可靠性严重失真,方法的改进刻不容缓。 在我国,统计法制尚且不完善,导致个别领导可利用自己的权力左右统计数字,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乡镇村大量的实际数据和统计人员上报的数据存有差距,个别数据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在数据的使用上常常是按需而定,因事而异,加上各类考核因素的存在,造成数据使用的混乱、失真,统计数据的可信度严重受到质疑,其权威性也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普查与年报数据脱离,指标乱而杂 普查与年报中的数据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普查和年报的数据脱离。例如农作物播种(粮食、蔬菜等)面积,牲畜(猪、牛、羊等)的饲养数等主要数据与年报相披露的数据差距十分明显。第二,在整个统计调查体系当中,普查的基础作用还没能树立起来。年度统计数据的收集以抽样调查为主,普查将为常规农业统计调查提供样框。但现行农业统计制度方法主体上仍使用以村起点逐级汇总上报的方式,这是普查数据与非普查年份数据难以衔接的根本原因。 指标杂而乱,报表类目繁多,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新世纪,乡镇农村统计工作要满足国家不同部门的要求,所以各农村的调查指标、统计整理过程逐步出现指标重复统计、指标名称使用不统一、指标排列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基层填表工作的不一致,数据指标的不对应,数据使用不方便。 (三)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当前,一方面乡镇农村统计人员特别是村级统计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统计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统计队伍稳定性差。大量统计人员一有机会就会投向其它岗位,且人员的变动随意性较大;再者,基层统计工作繁杂且任务重。一个统计人员身兼数职,日常事务繁杂,很少有时间从事真正的统计工作,更不要用说了解村情乡情,上报的数据估算成分较大,因而漏报、瞒报、虚报、迟报等统计违法行为时常出现。 二、乡镇统计工作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进乡镇统计方法,加强法制建设 改进乡镇统计方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面积调查工作的推广步伐,改进乡镇人口数据的统计方法。面积调查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方法,优点在于调查数据的可靠性与方法的成熟性。所以应该大力推广。由于乡镇存在着人口流动数量庞大等问题,因而农村人口的统计只要统计户籍即可,利用一般的抽样调查方法就可。 第二,完善粮食、畜牧等相关工作的统计制度,改进数据分布口径。一方面重复统计要尽可能避免。这需要县农业调查队与统计局全力配合。另一方面对规模以下畜牧业生产调查制度应当加以改进。针对零散的畜牧业生产农户,应当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1-2次/年),以节约调查成本。最后需要改进畜牧业数据分布口径。按季分布规模以上统计数据,计算年度数据时可以把规模以下数据再包括进去。 在统计方法改进的同时也要注重统计法制的完善。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改善基层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加强《统计法》的宣传力度。通过《统计法》的宣传来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做到宣传和检查齐头并进,对违法行为进行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二)强化规范化统计工作,科学使用统计指标 规范化统计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依法规范统计资料。包括村级统计原帐,农户基本信息登记卡,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统计资料提供与发布,统计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其次,做好基础数据登记。农村统计调查面广,镇、村要根据需要,确定具体的项目及实施细则,做好各项基础数据登记。最后,建立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利用农业普查提供的抽样区,在非普查年份抽取一定比例的农户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准确地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经济效益。 规范化统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合理的统计指标。科学合理的使用统计指标,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标名录库的建立,指标名称需要统一命名,而且要进行统一分类,然后再结合相关部门对数据进行整理,这样将易确定指标的属性。指标体系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还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增加、减少。在指标的减少情况下,可以明确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并不迅速,而在指标增加的情况下,表明我国在农村农业统计中的数据在增加,从而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不断发展。指标增加要考虑数据取得的可行性,对没有条件取得、缺乏科学依据的指标要暂缓,避免造成数据质量下滑和不可用,给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带来误解,影响统计的诚信度。 (三)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 第一,成立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由乡镇主管领导担任信息办重任,乡镇统计助理担任副主任,乡镇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 第二,设置村组兼职统计人员。可根据基层实际情况聘用一些熟悉农村农业情况,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工作有责任心,对统计调查工作的人担任兼职调查员,给予一定补偿。 第三,狠抓统计业务培训。各级政府应抓好业务统计培训工作,实行定期轮训制度,结合上岗,任职职称评定举办专业培训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需要。 三、结语 只有真正认识乡镇村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全方位从渠道入手花大力气搞好统计工作,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才能广泛服务“三农”树立起统计数据权威,为党政领导制定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农村统计调查数据。 参考文献: [1]倪兴汉.美国的农业统计[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03):124-126. [2]朱琳,刘仙俊.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11年四川科研生产考察会议在我校隆重召开[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02):38-42. [3]徐荣华.农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初探[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0):117-124. [4]李曼珍.国外农业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与特点[M].世界农业,2008(09):236-239. [5]李录堂,薛继亮,王媛.市场经济下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建立循环农业环境贡献量银行[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4):23-26.
摘 要: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乡镇经济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深化调整。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乡镇统计工作范围应加快步伐,统计内容也应该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统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农村基层统计力量依然较为薄弱,这都阻障了统计工作的进步。所以本文针对乡镇农村统计工作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希望在进一步完善农村调查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升基层工作能力,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关键词:乡镇统计;对策;基层工作 乡镇农村统计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也是国家政府决策部门科学化决策的依据。入世后,国外乡镇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同时数据的分析与对比也有了标杆与尺度,所以做好新世纪乡镇农业统计工作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方法落后与统计法制不完善 在农村,个体经营户的数量不计其数,各种农业经济利益主体逐步出现,再加上现行的农业统计工作大都选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基层上报逐级汇总的方式,从而导致农村统计工作开展越来越困难。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计方法表面上是上级对下级监督,下级对上级负责,数据汇总有根有据,符合法定程序;然而其缺点也是有目共睹:统计调查方法单一、陈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早已不匹配,数据的真实与可靠性严重失真,方法的改进刻不容缓。 在我国,统计法制尚且不完善,导致个别领导可利用自己的权力左右统计数字,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乡镇村大量的实际数据和统计人员上报的数据存有差距,个别数据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在数据的使用上常常是按需而定,因事而异,加上各类考核因素的存在,造成数据使用的混乱、失真,统计数据的可信度严重受到质疑,其权威性也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普查与年报数据脱离,指标乱而杂 普查与年报中的数据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普查和年报的数据脱离。例如农作物播种(粮食、蔬菜等)面积,牲畜(猪、牛、羊等)的饲养数等主要数据与年报相披露的数据差距十分明显。第二,在整个统计调查体系当中,普查的基础作用还没能树立起来。年度统计数据的收集以抽样调查为主,普查将为常规农业统计调查提供样框。但现行农业统计制度方法主体上仍使用以村起点逐级汇总上报的方式,这是普查数据与非普查年份数据难以衔接的根本原因。 指标杂而乱,报表类目繁多,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新世纪,乡镇农村统计工作要满足国家不同部门的要求,所以各农村的调查指标、统计整理过程逐步出现指标重复统计、指标名称使用不统一、指标排列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基层填表工作的不一致,数据指标的不对应,数据使用不方便。 (三)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当前,一方面乡镇农村统计人员特别是村级统计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统计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统计队伍稳定性差。大量统计人员一有机会就会投向其它岗位,且人员的变动随意性较大;再者,基层统计工作繁杂且任务重。一个统计人员身兼数职,日常事务繁杂,很少有时间从事真正的统计工作,更不要用说了解村情乡情,上报的数据估算成分较大,因而漏报、瞒报、虚报、迟报等统计违法行为时常出现。 二、乡镇统计工作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进乡镇统计方法,加强法制建设 改进乡镇统计方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面积调查工作的推广步伐,改进乡镇人口数据的统计方法。面积调查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方法,优点在于调查数据的可靠性与方法的成熟性。所以应该大力推广。由于乡镇存在着人口流动数量庞大等问题,因而农村人口的统计只要统计户籍即可,利用一般的抽样调查方法就可。 第二,完善粮食、畜牧等相关工作的统计制度,改进数据分布口径。一方面重复统计要尽可能避免。这需要县农业调查队与统计局全力配合。另一方面对规模以下畜牧业生产调查制度应当加以改进。针对零散的畜牧业生产农户,应当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1-2次/年),以节约调查成本。最后需要改进畜牧业数据分布口径。按季分布规模以上统计数据,计算年度数据时可以把规模以下数据再包括进去。 在统计方法改进的同时也要注重统计法制的完善。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改善基层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加强《统计法》的宣传力度。通过《统计法》的宣传来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做到宣传和检查齐头并进,对违法行为进行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二)强化规范化统计工作,科学使用统计指标 规范化统计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依法规范统计资料。包括村级统计原帐,农户基本信息登记卡,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统计资料提供与发布,统计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其次,做好基础数据登记。农村统计调查面广,镇、村要根据需要,确定具体的项目及实施细则,做好各项基础数据登记。最后,建立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利用农业普查提供的抽样区,在非普查年份抽取一定比例的农户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准确地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经济效益。 规范化统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合理的统计指标。科学合理的使用统计指标,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标名录库的建立,指标名称需要统一命名,而且要进行统一分类,然后再结合相关部门对数据进行整理,这样将易确定指标的属性。指标体系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还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增加、减少。在指标的减少情况下,可以明确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并不迅速,而在指标增加的情况下,表明我国在农村农业统计中的数据在增加,从而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不断发展。指标增加要考虑数据取得的可行性,对没有条件取得、缺乏科学依据的指标要暂缓,避免造成数据质量下滑和不可用,给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带来误解,影响统计的诚信度。 (三)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 第一,成立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由乡镇主管领导担任信息办重任,乡镇统计助理担任副主任,乡镇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 第二,设置村组兼职统计人员。可根据基层实际情况聘用一些熟悉农村农业情况,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工作有责任心,对统计调查工作的人担任兼职调查员,给予一定补偿。 第三,狠抓统计业务培训。各级政府应抓好业务统计培训工作,实行定期轮训制度,结合上岗,任职职称评定举办专业培训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需要。 三、结语 只有真正认识乡镇村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全方位从渠道入手花大力气搞好统计工作,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才能广泛服务“三农”树立起统计数据权威,为党政领导制定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农村统计调查数据。 参考文献: [1]倪兴汉.美国的农业统计[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03):124-126. [2]朱琳,刘仙俊.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11年四川科研生产考察会议在我校隆重召开[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02):38-42. [3]徐荣华.农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初探[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0):117-124. [4]李曼珍.国外农业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与特点[M].世界农业,2008(09):236-239. [5]李录堂,薛继亮,王媛.市场经济下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建立循环农业环境贡献量银行[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