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离婚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探析

内容摘要:新《婚姻法》首次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产物。

基于婚姻关系而产生的配偶,双方之间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配偶一方的过错是对婚姻

法规定的夫妻间应尽义务的违反,造成另一方精神上的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

国新婚姻法在借鉴外国法基础上首次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

定,笔者认为,可以坚持以下四项原则,即:法官自由裁量原则、适当合理原则、从实际出

发原则、个人负责与连带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关键词:离婚案件 精神赔偿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离婚损害赔偿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根据婚姻法第46条及

其《婚姻法解释(一)》第29条规定,权利主体是指离婚诉讼当事人中受害配偶一方即有过

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

是无过错配偶一方。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只能是无过错

的配偶一方且对方存在着过错。如果配偶双方均有过错或双方均无过错的,就不能适用离婚

损害赔偿。我以为,这里的“过错”应作狭义理解,是指法定的过错即具有《婚姻法》第46

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行为。理由如下:第一、婚姻是基于夫妻关系的男女两性的自愿结

合。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正因为人具有自然属性,是一种社会动物,所以在日常生

活中,夫妻之间难免存在着争执与纠纷。在婚姻家庭中,难免会发生一方侵犯他方的合法权

益或违背婚姻家庭的法定义务的情形,夫妻双方总会存有或大或小过错。法律不是万能的,

不可能规范的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对婚姻当事人中所有的过错都要进行追究,它只能追究危

害较大的过错行为。否则婚姻关系之间就没有是非的标准了。 第二、婚姻当事人存在着的过

错,并非都影响到夫妻关系的维系,只有某些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才会伤害夫妻一方的心

灵,给夫妻一方的精神造成损害。配偶一方只能基于能对精神上造成伤害的过错行为向另一

方配偶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弥补自己的损害,从而慰抚心灵的创伤。由于人感知能力的差别,

对是非评价也有所不同,对于哪些行为是属于危害较大过错,哪些行为是不属于危害较大过

错,都应由法律统一来规范,从而有一个直观的、统一衡量尺度。第三、离婚损害赔偿义务

一般主体是无过错方的配偶。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配偶一方作为赔偿义务主体,必须存

在着法定的过错行为,即存在着《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中的行为。1.重婚行为。

重婚有两种形式,即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重婚。法律上的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登记

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者又与之登记结婚的违法行为。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有配

偶者与他人同居行为一般包括两种形式,即通奸与姘居。对于有配偶者与他人姘居的,过错

的配偶一方作为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在司法实务中已达成共识。但是有配偶者与他人通

奸的,过错配偶一方的能否作为赔偿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争议,一

种认为是可以,另一种认为不可以。笔者倾向前一种观点。理由是(1).通奸是指一方或双

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发生的不正当两性关系行为。姘居是指有配偶男女双方或一方为非法的

性关系目的但不以夫妻名义临时公开同居。二者的区别在同居是否公开,通奸是秘密进行的

而姘居是公开进行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婚姻法解释(一)》第

2条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

共同居住。“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实际上是指除了重婚以外的姘居、通奸行为。(2).

虽通奸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秘密性,但无过错方配偶知其配偶方与他人通奸,其会感到

羞辱、沮丧,在精神上产生一定的痛苦,从而造成一定损害。对其精神的慰抚,需通过一定

物质补偿来填补其心灵的创伤。[!--empirenews.page--]3.家庭暴力行为。依《婚姻法解释

(一)》第1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

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作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的形式是

多种多样的,概而言之有两种,即精神上的暴力和肉体上的暴力。精神上暴力通常表现为对

受害人进行侮辱、讽刺和咒骂等,肉体上的暴力上通常表现为对受害人进行殴打、捆绑、残

害等。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虐待”是指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

力。“遗弃”是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行为。

第四、对于有第三者介入的离婚案件中提起的离婚损害赔偿可以追究第三者的赔偿责任。对

于此问题,也有人提出离婚损害赔偿不宜追究第三者的责任。其理由是:(1).第三者介入他

人家庭的主要原因问题是道德问题,不应将道德调整的问题纳入法律范畴;(2).第三者不是

离婚诉讼的当事人,离婚损害赔偿是基于夫妻权利义务,但赔偿请求人与第三者之间无直接

法律关系,如果将第三人纳入离婚损害中,会人为地扩大、激化矛盾,造成离婚不再是配偶

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与救济,而是三方甚至多方的事情,复杂了离婚案件;(3).在实践中,

多数第三者处于隐蔽状态,在离婚判决中不好认定。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可以追究第三

者的赔偿责任。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

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与财产损害赔偿责任,两种同属于侵权

损害赔偿责任,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条件包括:1.有损害后果;2.有违法侵害自然人

人格和身份权益的侵害事实;3.侵权事实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4.侵权人主观上有

过错或过失,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离婚损害赔偿实质是精神损害赔偿,其构成要件应与精

神损害赔偿构成要件一样。无过错方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时,过错方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

任的主体,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要件。(一).配偶一方有过错且过错形式必须是故意的。

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从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情形来看,有过错方所持的心理

状态都是故意的,并不存在过失的情况。从婚姻法对结婚条件的规定来看,基于婚姻关系的

配偶双方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实施婚姻法第46条规定行为,不管该行为是通过作为形式表现

出来,还是通过不作为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人应认识到其行为法律后果是什么。因此离婚

案件中配偶一方的过错必须是故意的,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二)、有侵害事实即存在

着法定的过错行为。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间为生活目的存在着争吵、纠纷,夫妻一方难免

会作出伤害另一方违法行为来,可能使对方的精神受到侵害。法律不可能全面地追究微不足

道的违法行为,只能对某些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予以追究。行为是否过错不是某人所言即是

而是众人所公认的然后以通过法律来明确。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重婚等四种情形,不仅是违

反了婚姻法规定夫妻间应尽的法定义务,而且势必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

包括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损害,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痛苦,这四种情形可能使无过错配偶

一方丧失配偶权,对基于婚姻关系确立起来的配偶来讲,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丧失配偶之痛了。

对于过错方配偶只要有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之一

的,就可以认定无过错方存在着被侵害的事实。[!--empirenews.page--](三)、配偶一方的

过错与另一方所受到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不必追问该因果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因果关系是指过错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联系。[1][2]下一页 只有配偶一方的受损害的原因是另一方的过错行为引起的,过错方才能对此承担损害赔偿责

任,否则,过错方不必对此承担责任。配偶之间的夫妻关系,是基于双方的信赖、自愿、忠

诚基础上而建立的,是受法律保护的以人身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身份关系。配偶一方实施了《婚

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必然会损害另一方配偶权,同时也必然给对方造成身

体上的损害或者精神上的痛苦。有时有过错的配偶在其实施过错行为时往往不是直接地针对

其配偶的,但其的过错行为会伤害另一方的感情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损害。在此情况下,

过错配偶的行为与另一方所受到损害之间存在着的只是间接的因果关系,而不是直接的因果

关系,但我们不能否认无过错方享有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假如配偶一方有婚姻法第46条规

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过错行为,致使双方的婚姻关系破裂的。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原则

上应限制过错方离婚的胜诉权,如果经调解无效的,而判决离婚,为了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

权益,依法应给过错方这种违反婚姻法规定夫妻间的义务的违法行为予以民事制裁,那就是

判决过错方承担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因此,配偶一方的过错与另一方所受到损害之间只要

存在着因果关系,不管该因果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过错方配偶就应对另一方承担离婚

损害赔偿责任。(四)、有损害后果发生即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是指民事违法行为所致的损害后果。承担民事责任,必须以损害事实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中也一样,只有配偶一方遭受到精神损害事实的存在,才能产生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换言之,配偶一方有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等可能导致离婚的行为时,就可以说过错方的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例如过错方配偶违反了夫妻之间应尽的法定义务,对另一方不忠实,存在着重婚、与他人同居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间的行为,使得另一方对夫妻感情产生怀疑、沮丧以致要求与过错方解除婚姻关系或过错方要求与另一方要求离婚等。三、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时间问题。(一)、无过错方可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诉讼。这是婚姻法对无过错方配偶的照顾,体现了法律正义的价值取向。(二).离婚后一年的涵义。 《婚姻法解释(一)》第30条第2项、第3项规定,过错方提出离婚胜诉的,无过错方可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诉讼。“离婚后一年”的规定:即1. 不能明确“离婚”是指程序上的意义,还是实体上的意义;2.不能明确“一年”是指诉讼时效,还是指除斥期间。笔者以为,这里“离婚”是指实体上的意义,是指通过法律程序对配偶关系的解除;“一年”是指除斥期间。理由是:1.《婚姻法解释(一)》第30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离婚案件时,应当将婚姻法第46条等规定中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义务,书面告知当事人。”如果法院有书面告知当事人关于婚姻法第46条等规定中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义务时,这时可以说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了。如果“一年”是指诉讼时效,那无过错方配偶应在法院告知权利义务事项后一年内提出损害赔偿。这与《婚姻解释(一)》第30条的立法原意有悖,所以“一年”是指除斥期间,不存在着中断、中止、延长。2.如果“离婚”是指程序上的意义的话,假如过错方提出离婚诉讼胜诉时,无过错方提出上诉时,离婚案件要经一、二审程程序,一、二审程序审理案件总的期间有可能超过一年,这与《婚姻法解释(一)》第30条第3项的规定存在冲突。(三).离婚损害赔偿既可适用于诉讼离婚,也可适用于登记结婚。离婚程序包括诉讼离婚和登记离婚两种法律程序。婚姻法第46条规定,过错方有第46条规定的行为之一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但规定为在哪种离婚程序中可提出,且《婚姻法解释(一)》也作出规定,笔者以为,离婚损害赔偿也适用登记离婚程序中。例如配偶双方私下提出协商离婚的,虽未到民政部门去登记离婚,无过错方也有权提出损害赔偿的请求,对于损害赔偿数额问题可由配偶双方私下协商解决。[!--empirenews.page--] 四、离婚损害赔偿数额评定原则离婚损害赔偿实质是精神损害赔偿,而精神损害是无形的,具有不能用金钱评价的性质。《婚姻法》第46条规定了无过错方可以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对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数额的评算、确定,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虽然,《婚姻法解释(一)》第28条规定,可以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有关规定来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但《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只作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比较难以操作,这也许是立法和司法的无奈。笔者以为,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定,可以借鉴外国法的规定,作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原则。(一).法官自由裁量原则。《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0条的规定给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提供的立法依据。该解释第10条第(五).

(六)项规定因素的确定方法,实际上是法官自由裁量原则。离婚损害赔偿实质是精神损害赔偿,依《婚姻法解释(一)》第28条规定,处理这类案件时,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有关规定来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二).适当合理原则。《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0条的规定,实际上是法官自由裁量原则的规范。法官个人认识的差别,内心确认的赔偿数额差距大,容易导致同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差别太大,从而影响司法的统一和法律的权威。衡量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尺度是否正确,需一个合理的标准,。赋予适当合理原则,以弥补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所引起的问题,这对于评定精神损害有重要的意义。精神价值的体现是在于金钱数额,只有赔偿数额与受损程度相当,选择一个正当合理的赔偿数额范围,才能体现法

的公正、公平。另外,赔偿数额还应结合侵害人经济能力考虑,既不能赔得太小,也不能赔得太大。赔得太小,达不到赔偿的目的,同时惩戒不了侵害人,赔得太大,超过侵害人承担的经济能力,使得判决成为一纸空文,反而破坏了司法的权威。因此,适用适当合理原则,可以惩罚侵害人,同时也不让受害人占经济上便宜,从而达到规范社会目的。适用适当合理原则,还应当结合当事人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来制定赔偿的最低和最高的数额,使赔偿数额具体化和定量化。(三)、从实际出发原则。由于个案的差别性,即每个案件中,侵害人过错程度、侵权情节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损害后果也是不一样的。无过错方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时,要准确地确定过错方的赔偿责任,就需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综合评算出赔偿数额。侵害人对损害后果的认识程度及主观故意形态不同,其过错程度也就不一样。如侵害人对损害早已预见且希望后果的发生比侵害人对损害可能预见而只是放任态度的过错程度较深。对于前者承担赔偿责任应要重一些。另外,可以从侵害人的侵权手段、行为方式、场合、范围、次数等认定侵权的情节是轻微,还是恶劣。从 婚姻法46条规定四种情形来看,“重婚”与“与他人同居”、“虐待家庭成员”与“实施家庭暴力”的情形相比,前者比后者的侵害情节要恶劣、过错程度要深一点。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前者比后者应重一点。[!--empirenews.page--](四)、个人负责与连带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在离婚案件中,由于第三者插足而引起的,占有较大的比例。为了防止第三者非法干预、妨害、破坏他人的婚姻关系,可以援引此原则。婚姻法第46条虽没有规定无过错方可以向第三者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但不能以此否定追究第三者赔偿责任的可行性。配偶一方与他人重婚、同居过错行为的发生,对于无过错配偶来讲,第三者是罪魁祸首。过错方配偶是因婚姻法第46条第(一)、(二)项情形而引起离婚的,第三者应对无过错方配偶丧失配偶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引进此原则,能更好地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使损害赔偿责任更好地落实到过错方。

内容摘要:新《婚姻法》首次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产物。

基于婚姻关系而产生的配偶,双方之间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配偶一方的过错是对婚姻

法规定的夫妻间应尽义务的违反,造成另一方精神上的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

国新婚姻法在借鉴外国法基础上首次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

定,笔者认为,可以坚持以下四项原则,即:法官自由裁量原则、适当合理原则、从实际出

发原则、个人负责与连带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关键词:离婚案件 精神赔偿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离婚损害赔偿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根据婚姻法第46条及

其《婚姻法解释(一)》第29条规定,权利主体是指离婚诉讼当事人中受害配偶一方即有过

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

是无过错配偶一方。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只能是无过错

的配偶一方且对方存在着过错。如果配偶双方均有过错或双方均无过错的,就不能适用离婚

损害赔偿。我以为,这里的“过错”应作狭义理解,是指法定的过错即具有《婚姻法》第46

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行为。理由如下:第一、婚姻是基于夫妻关系的男女两性的自愿结

合。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正因为人具有自然属性,是一种社会动物,所以在日常生

活中,夫妻之间难免存在着争执与纠纷。在婚姻家庭中,难免会发生一方侵犯他方的合法权

益或违背婚姻家庭的法定义务的情形,夫妻双方总会存有或大或小过错。法律不是万能的,

不可能规范的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对婚姻当事人中所有的过错都要进行追究,它只能追究危

害较大的过错行为。否则婚姻关系之间就没有是非的标准了。 第二、婚姻当事人存在着的过

错,并非都影响到夫妻关系的维系,只有某些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才会伤害夫妻一方的心

灵,给夫妻一方的精神造成损害。配偶一方只能基于能对精神上造成伤害的过错行为向另一

方配偶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弥补自己的损害,从而慰抚心灵的创伤。由于人感知能力的差别,

对是非评价也有所不同,对于哪些行为是属于危害较大过错,哪些行为是不属于危害较大过

错,都应由法律统一来规范,从而有一个直观的、统一衡量尺度。第三、离婚损害赔偿义务

一般主体是无过错方的配偶。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配偶一方作为赔偿义务主体,必须存

在着法定的过错行为,即存在着《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中的行为。1.重婚行为。

重婚有两种形式,即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重婚。法律上的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登记

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者又与之登记结婚的违法行为。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有配

偶者与他人同居行为一般包括两种形式,即通奸与姘居。对于有配偶者与他人姘居的,过错

的配偶一方作为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在司法实务中已达成共识。但是有配偶者与他人通

奸的,过错配偶一方的能否作为赔偿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争议,一

种认为是可以,另一种认为不可以。笔者倾向前一种观点。理由是(1).通奸是指一方或双

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发生的不正当两性关系行为。姘居是指有配偶男女双方或一方为非法的

性关系目的但不以夫妻名义临时公开同居。二者的区别在同居是否公开,通奸是秘密进行的

而姘居是公开进行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婚姻法解释(一)》第

2条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

共同居住。“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实际上是指除了重婚以外的姘居、通奸行为。(2).

虽通奸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秘密性,但无过错方配偶知其配偶方与他人通奸,其会感到

羞辱、沮丧,在精神上产生一定的痛苦,从而造成一定损害。对其精神的慰抚,需通过一定

物质补偿来填补其心灵的创伤。[!--empirenews.page--]3.家庭暴力行为。依《婚姻法解释

(一)》第1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

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作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的形式是

多种多样的,概而言之有两种,即精神上的暴力和肉体上的暴力。精神上暴力通常表现为对

受害人进行侮辱、讽刺和咒骂等,肉体上的暴力上通常表现为对受害人进行殴打、捆绑、残

害等。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虐待”是指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

力。“遗弃”是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行为。

第四、对于有第三者介入的离婚案件中提起的离婚损害赔偿可以追究第三者的赔偿责任。对

于此问题,也有人提出离婚损害赔偿不宜追究第三者的责任。其理由是:(1).第三者介入他

人家庭的主要原因问题是道德问题,不应将道德调整的问题纳入法律范畴;(2).第三者不是

离婚诉讼的当事人,离婚损害赔偿是基于夫妻权利义务,但赔偿请求人与第三者之间无直接

法律关系,如果将第三人纳入离婚损害中,会人为地扩大、激化矛盾,造成离婚不再是配偶

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与救济,而是三方甚至多方的事情,复杂了离婚案件;(3).在实践中,

多数第三者处于隐蔽状态,在离婚判决中不好认定。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可以追究第三

者的赔偿责任。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

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与财产损害赔偿责任,两种同属于侵权

损害赔偿责任,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条件包括:1.有损害后果;2.有违法侵害自然人

人格和身份权益的侵害事实;3.侵权事实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4.侵权人主观上有

过错或过失,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离婚损害赔偿实质是精神损害赔偿,其构成要件应与精

神损害赔偿构成要件一样。无过错方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时,过错方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

任的主体,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要件。(一).配偶一方有过错且过错形式必须是故意的。

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从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情形来看,有过错方所持的心理

状态都是故意的,并不存在过失的情况。从婚姻法对结婚条件的规定来看,基于婚姻关系的

配偶双方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实施婚姻法第46条规定行为,不管该行为是通过作为形式表现

出来,还是通过不作为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人应认识到其行为法律后果是什么。因此离婚

案件中配偶一方的过错必须是故意的,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二)、有侵害事实即存在

着法定的过错行为。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间为生活目的存在着争吵、纠纷,夫妻一方难免

会作出伤害另一方违法行为来,可能使对方的精神受到侵害。法律不可能全面地追究微不足

道的违法行为,只能对某些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予以追究。行为是否过错不是某人所言即是

而是众人所公认的然后以通过法律来明确。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重婚等四种情形,不仅是违

反了婚姻法规定夫妻间应尽的法定义务,而且势必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

包括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损害,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痛苦,这四种情形可能使无过错配偶

一方丧失配偶权,对基于婚姻关系确立起来的配偶来讲,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丧失配偶之痛了。

对于过错方配偶只要有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之一

的,就可以认定无过错方存在着被侵害的事实。[!--empirenews.page--](三)、配偶一方的

过错与另一方所受到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不必追问该因果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因果关系是指过错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联系。[1][2]下一页 只有配偶一方的受损害的原因是另一方的过错行为引起的,过错方才能对此承担损害赔偿责

任,否则,过错方不必对此承担责任。配偶之间的夫妻关系,是基于双方的信赖、自愿、忠

诚基础上而建立的,是受法律保护的以人身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身份关系。配偶一方实施了《婚

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必然会损害另一方配偶权,同时也必然给对方造成身

体上的损害或者精神上的痛苦。有时有过错的配偶在其实施过错行为时往往不是直接地针对

其配偶的,但其的过错行为会伤害另一方的感情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损害。在此情况下,

过错配偶的行为与另一方所受到损害之间存在着的只是间接的因果关系,而不是直接的因果

关系,但我们不能否认无过错方享有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假如配偶一方有婚姻法第46条规

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过错行为,致使双方的婚姻关系破裂的。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原则

上应限制过错方离婚的胜诉权,如果经调解无效的,而判决离婚,为了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

权益,依法应给过错方这种违反婚姻法规定夫妻间的义务的违法行为予以民事制裁,那就是

判决过错方承担离婚损害赔偿的责任。因此,配偶一方的过错与另一方所受到损害之间只要

存在着因果关系,不管该因果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过错方配偶就应对另一方承担离婚

损害赔偿责任。(四)、有损害后果发生即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是指民事违法行为所致的损害后果。承担民事责任,必须以损害事实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中也一样,只有配偶一方遭受到精神损害事实的存在,才能产生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换言之,配偶一方有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等可能导致离婚的行为时,就可以说过错方的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例如过错方配偶违反了夫妻之间应尽的法定义务,对另一方不忠实,存在着重婚、与他人同居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间的行为,使得另一方对夫妻感情产生怀疑、沮丧以致要求与过错方解除婚姻关系或过错方要求与另一方要求离婚等。三、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时间问题。(一)、无过错方可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诉讼。这是婚姻法对无过错方配偶的照顾,体现了法律正义的价值取向。(二).离婚后一年的涵义。 《婚姻法解释(一)》第30条第2项、第3项规定,过错方提出离婚胜诉的,无过错方可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诉讼。“离婚后一年”的规定:即1. 不能明确“离婚”是指程序上的意义,还是实体上的意义;2.不能明确“一年”是指诉讼时效,还是指除斥期间。笔者以为,这里“离婚”是指实体上的意义,是指通过法律程序对配偶关系的解除;“一年”是指除斥期间。理由是:1.《婚姻法解释(一)》第30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离婚案件时,应当将婚姻法第46条等规定中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义务,书面告知当事人。”如果法院有书面告知当事人关于婚姻法第46条等规定中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义务时,这时可以说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了。如果“一年”是指诉讼时效,那无过错方配偶应在法院告知权利义务事项后一年内提出损害赔偿。这与《婚姻解释(一)》第30条的立法原意有悖,所以“一年”是指除斥期间,不存在着中断、中止、延长。2.如果“离婚”是指程序上的意义的话,假如过错方提出离婚诉讼胜诉时,无过错方提出上诉时,离婚案件要经一、二审程程序,一、二审程序审理案件总的期间有可能超过一年,这与《婚姻法解释(一)》第30条第3项的规定存在冲突。(三).离婚损害赔偿既可适用于诉讼离婚,也可适用于登记结婚。离婚程序包括诉讼离婚和登记离婚两种法律程序。婚姻法第46条规定,过错方有第46条规定的行为之一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但规定为在哪种离婚程序中可提出,且《婚姻法解释(一)》也作出规定,笔者以为,离婚损害赔偿也适用登记离婚程序中。例如配偶双方私下提出协商离婚的,虽未到民政部门去登记离婚,无过错方也有权提出损害赔偿的请求,对于损害赔偿数额问题可由配偶双方私下协商解决。[!--empirenews.page--] 四、离婚损害赔偿数额评定原则离婚损害赔偿实质是精神损害赔偿,而精神损害是无形的,具有不能用金钱评价的性质。《婚姻法》第46条规定了无过错方可以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对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数额的评算、确定,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虽然,《婚姻法解释(一)》第28条规定,可以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有关规定来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但《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只作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比较难以操作,这也许是立法和司法的无奈。笔者以为,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定,可以借鉴外国法的规定,作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原则。(一).法官自由裁量原则。《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0条的规定给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提供的立法依据。该解释第10条第(五).

(六)项规定因素的确定方法,实际上是法官自由裁量原则。离婚损害赔偿实质是精神损害赔偿,依《婚姻法解释(一)》第28条规定,处理这类案件时,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有关规定来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二).适当合理原则。《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0条的规定,实际上是法官自由裁量原则的规范。法官个人认识的差别,内心确认的赔偿数额差距大,容易导致同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差别太大,从而影响司法的统一和法律的权威。衡量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尺度是否正确,需一个合理的标准,。赋予适当合理原则,以弥补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所引起的问题,这对于评定精神损害有重要的意义。精神价值的体现是在于金钱数额,只有赔偿数额与受损程度相当,选择一个正当合理的赔偿数额范围,才能体现法

的公正、公平。另外,赔偿数额还应结合侵害人经济能力考虑,既不能赔得太小,也不能赔得太大。赔得太小,达不到赔偿的目的,同时惩戒不了侵害人,赔得太大,超过侵害人承担的经济能力,使得判决成为一纸空文,反而破坏了司法的权威。因此,适用适当合理原则,可以惩罚侵害人,同时也不让受害人占经济上便宜,从而达到规范社会目的。适用适当合理原则,还应当结合当事人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来制定赔偿的最低和最高的数额,使赔偿数额具体化和定量化。(三)、从实际出发原则。由于个案的差别性,即每个案件中,侵害人过错程度、侵权情节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损害后果也是不一样的。无过错方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时,要准确地确定过错方的赔偿责任,就需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综合评算出赔偿数额。侵害人对损害后果的认识程度及主观故意形态不同,其过错程度也就不一样。如侵害人对损害早已预见且希望后果的发生比侵害人对损害可能预见而只是放任态度的过错程度较深。对于前者承担赔偿责任应要重一些。另外,可以从侵害人的侵权手段、行为方式、场合、范围、次数等认定侵权的情节是轻微,还是恶劣。从 婚姻法46条规定四种情形来看,“重婚”与“与他人同居”、“虐待家庭成员”与“实施家庭暴力”的情形相比,前者比后者的侵害情节要恶劣、过错程度要深一点。在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前者比后者应重一点。[!--empirenews.page--](四)、个人负责与连带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在离婚案件中,由于第三者插足而引起的,占有较大的比例。为了防止第三者非法干预、妨害、破坏他人的婚姻关系,可以援引此原则。婚姻法第46条虽没有规定无过错方可以向第三者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但不能以此否定追究第三者赔偿责任的可行性。配偶一方与他人重婚、同居过错行为的发生,对于无过错配偶来讲,第三者是罪魁祸首。过错方配偶是因婚姻法第46条第(一)、(二)项情形而引起离婚的,第三者应对无过错方配偶丧失配偶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引进此原则,能更好地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使损害赔偿责任更好地落实到过错方。


相关内容

  • 无因管理的类型及法律效果
  • 遇到侵权赔偿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无因管理的类型及法律效果 (一) 无因管理类型 我国民法通则仅在第93中条对无因管理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相关的司法解释也没有对无因管理作出细化,国内外学者对无因管理的类型在学理上作了不同的分类.如我国 ...

  •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一.法理学 1.论法治社会中的人权保障 2.同案不同判的反省与现实出路 3.当代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与困境 4.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治意义 5.网络舆情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6.论法治社会构建中的权利冲突 7.当代中国法治社会构建中的公权力定位 8.网络监督与司法公正 9.能动司法的意义及其局限 10. ...

  • 法律毕业论文题目
  • 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研究 关于<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立法缺陷的研究 关于反倾销应诉的若干问题 关于购房人利益保护的法律问题探讨 关于海上承运人过失免责的思考 关于精神损害纳入行政侵权赔偿的思考 关于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相关问题的法律探析 关于女性"以暴制暴"案件的法律思 ...

  • 解析恶意民事诉讼责任法律适用探析
  • 恶意民事诉讼责任法律适用探析 辛元刚 陈佳强 恶意诉讼是当事人出于非法动机,通过合法形式提起诉讼,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某种损害后果的行为. 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及表现形式 恶意诉讼可以从构成要件方面进行界定: 1.主观要件: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是公民和法人从事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诉 ...

  • 法律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 论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试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试论婚前财产公证 试论企业法人财产权 违约责任何谓侵权责任竞合的法律思考 破产财产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完善 我国仲裁司法监督制度初探 论股份公司控制股东之义务 新闻侵权行为的几点法律思考 论董事的义务 试论一人公司 宪法至上,依法治国的根本 试论我国上市 ...

  • 2011届法学本科论文选题1
  • 2011届法学本科论文选题 1论税权的合理配置 2不动产课税的可行性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3论税收立法的公众性 4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 5完善我国财产税法律制度的思考 6环境税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论房地产的税收调控 8论我国商品税的变革及得失 9网络环境下的税收问题 10浅议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 ...

  • 离婚后财产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
  • 遇到婚姻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离婚后财产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 夫妻双方离婚时应当将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相关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夫妻共同财 ...

  • 刑法教研室王瑞君老师本科生论文参考选题
  • 本科生论文参考选题 1.论量刑规范化 2.受贿罪共犯问题研究 3.网络犯罪的刑事法规制 4.交通肇事罪争议问题研究 5.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研究 6.诉讼欺诈定性问题研究 7.论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刑法 教研室 刘军 老师 本科生论文参考选题 1.从盐城2.20案件的判决看主观方面的认定 2.醉驾 ...

  • 论中国的精神损害赔偿
  • 论中国的精神损害赔偿 聂金凤 (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在20世纪,人格权与财产权一样,上升为权利主体享有的基本权利,从此开始确立了人格损害赔偿制度.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保护权利人的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名称权.荣誉权等人身权,正式确立了保护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