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最新版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新的表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科学阐述,使整个语文教育走出了左右为难的窘境,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这已不用多作阐述,语文同时又是文化。说它是文化,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有人说,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有人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语文;有人说,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

由于语文的丰富性,语文课程还具有其他一些特点,但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不回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的提法,并且科学而简明地阐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代表了时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和要求。

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他课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也有助于他们学好其他功课。

因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语文素养也是综合性的,所以,语文素养在德、智、体、美诸多素质中也就处于基础的地位,因而,人的语文素养又是全面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是构成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语文素养也是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与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一样,语文课程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汉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在读汉文、说汉语、写汉字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相联系,语文素养代替语文知识和能力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里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等前一时期比较忽略的四个方面。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对人的精神领域起作用,而且对于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又是深广的。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程应该考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如果像理科学习那样,围绕知识点、能力点做大量的练习,学生难以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有时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时期不容易看出来。学生学习语文,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发展

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的内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多元反应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也是对真理的尊重。

在人文学科中,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阅读与表达本身既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又是一种实践的能力。由此出发,语文课程应该考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等。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靠传授阅读的知识来培养阅读能力,不如让学生多读书;学生记住了一套完整的写作知识而没有写作的实践,也难以形成写作的能力;学生背诵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还是说不好话。这样的知识没有实践的环节是难以转化为能力的。因此,语文实践能力主要应在语文实践中培养。义务教育阶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是需要的,但是诸如语法、修辞、文章做法之类的知识,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必过多,也不必追求系统和完整。这一时期,学生还处于感性的时期,应该让学生多接触感性材料,参加感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把握语文规律。

生活化与实践性联系在一起。语文是母语课程,它与外语不同,学生进校前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不必像学外语那样从零开始,花很多气力去记忆大量的词汇,掌握语法的规则。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习得,强调日积月累。

语文课程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考虑这些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出发,就不应照搬印欧语法的条条框框,也不应像他们那样重视语法教学,而应该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提倡多读多写;应该克服浮躁焦虑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期望立竿见影;不应该照搬西方分析的思维方法,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有些所谓“科学”的体系,搞得很琐细,看起来操作性强,其实不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化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重视感悟、熏陶、语感似乎不可捉摸,因为这的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须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但是,与这些联系在一起的积累、多读、多写又实在是太明白了。这正与播种、收获与孕育、生长的关系一样,播种、收获是看得见的,很明白,而孕育、生长则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

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内在的要求,它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考虑到时代急剧的发展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

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13450-1.htm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一、填空题

*2、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原理和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策划过程。

*3、教学目标具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功能,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以及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

*6、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7、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8、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指把教学目的、范围、意图、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

*1、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 规范 、 合理 、 有序化和 技术化 上。

*4、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 识字写字能力 、 阅读能力 、 写作能力 、 口语交际能力四个层面上。

*11、教学设计要求人们着眼 整体 ,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 、相互 制约 中选择解决问题的 优化 方案。

1、教学目标具体化,即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方式对教学目标做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

4、教学设计理论根植于教学本身的系统性特点,通过设计使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连结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课后的反思和评价以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

5、课内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就静态系统而言,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就动态系统而言,除上述要素外,还有一类要素组成了系统运行的逻辑程序即教学过程。

9、从时间角度看,学校语文教学系统(普通教育阶段)依次为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系统中每个单元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10、教学设计能促进教学的系统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搞好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1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学会解决问题的目的。

12、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

2、教学任务分析是以 教学目标 为依据,“ 由上而下 ”地逐级 排序 。将来的实际教学过程遵循着任务分析中确定的路径“ 由下而上 ”地逐级达标。

3、语文教学设计要有_语文的_的意识,也就是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__表达__ ,如何遣词造句,如何 布局谋篇__ 的一种__自觉的__ 、有意识的关注。

5、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 身心 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式。”

6、作文中的构思就是_布局谋篇__ ,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研究、确定_主题 、安排 _材料_,使之__条理化_ 的过程。

7、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 __, 是人类文化 _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 性与 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8、阅读能力一般分为如下五个层级 认读能力、 解读能力 、 分析综合能力 、应用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 。

9、当代语文教学设计依据加涅“ 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论 ”的理论,把语文教学过程分为 学习事件 和 教学事件两部分,对学生语文 认知结构 和语文的行为技能改变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

10、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 心理 感受与体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 体验 性、过程 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 结果化 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

12、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语文 意识 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___意识___,不断提高语文__素养__,并逐渐增强语文__能力 。

二、简答题

*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语文教学目标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衡量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尺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是特定目标,特定目标是一般性目标的具体化。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从教师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超出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观念,目标只有符合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

教师椰油能力控制时,才会产生出实际的教学价值。从学生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3)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教师必须切实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许多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学会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才利于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避免使课堂教学走入灌输或发问的极端。然后,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2、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前提:

(1)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学习语文为目的。明确学习者需要学什么,承认每个学生的学习语文个性或潜能,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系统设计的语文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

(2)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3)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语文的知识。

(4)学习者不仅向教师学习,还可以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

(5)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

(6)目标是学习活动、评定和决策的驱动力,目标、学习活动、评定的协调一致。评价和修改是语文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简要回答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思考。

(1)根据教学的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文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深浅程度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3)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生理和心理特点、语文学习的心理等,选择教学方法。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要在遵循语文教学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教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学生学习语文服务的,这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的。

*2、怎样保证行为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

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

*4、技能目标设计的要求是什么?

技能目标的设计就必须围绕总目标为总目标服务。设计技能目标时,我们可根据“加涅模式”,“从最简单的学习任务开始,即从它的层次系统的下面一层的任务开始,按顺序向更深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推进”。利用“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理提高学生识别新的学习内容的能力。

*7、什么是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由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显然,教学任务分析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由上而下”地逐级排序,由此对学习过程的开展进行“层级分析”、“程序分析”或“归类分析”,从而确定“可能的教学起点”。它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把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指明应“怎样教”。

*8、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1)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最终达到“以不教为教”学生能不断主动学的目标,进而能达到“体悟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的目的。

(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工具性角度出发,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十分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从人文角度出发,在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适应社会需要。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代前进步伐合拍,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科学与人文和谐,,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9、什么是问题教学?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阅读的障碍、疑问和困惑。这些障碍、疑问和困惑,在继续的或反复的阅读中有的便自行解决了,但有一些解决不了。把它们提出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这种教学方法就叫做问题教学法。 *5、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哪些功能?

(1)语文教学目标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能。

(2)语文教学目标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功能。

(3)教学目标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

*12、简要回答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教学板书和媒体的设计、教学评价的组织、教学方案的编制等。

13、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要注意什么?

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3)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14、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什么区别?

一是它的所谓知识体系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显得不成系统。二是它的所谓知识都包容在每一篇课文之中。三是知识系统庞杂。

*16、什么是理解性问题?(小49页)

理解性问题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问题。它的特点是要依据已知进行推理,求得未知。其答案是预期的、确定的,但很具有思考性。

4、简要回答特色语段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这类语段往往在层次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能给读者于阅读、写作方面以较大启发。深入分析这样的语段,对学生领会文章的特色,了解作者风格,提高语言能力和写作技巧等具有重要意义。

5、什么是揣摩教学法?

所谓揣摩教学法就是采用反复思考推求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的方法。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的语文味,也就是要揣摩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思想内容。

(自己概括,仅供参考)

6、简要回答探究性体验教学策略的要求。

探究性体验教学策略,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习质量。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积累、体验、养成语感。

1、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整体考虑什么?

(1)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最终达到“以不教为教”学生能不断主动学的目标,进而能达到“体悟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的目的。

(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适应社会需要。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代前进步伐合拍,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陈述教学目标指的是什么?

是指用书面语言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即对某一教学事件终了时对学生确定的学习行为做出具体说明。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又叫具体行为目标,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

3、简要回答课内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构成。

课内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就静态系统而言,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就动态系统而言,除上述要素外,还有一类要素组成了系统运行的逻辑程序即教学过程。前者形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后者形成了系统的时间结构。

4、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原理和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策划过程。

6、什么是复述教学法?

复述教学法就是采用复述课文的形式进行讲读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词语、句式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它有创造性复述和一般性复述两类。

8、简要回答板书设计的要求。

(1) 板书语言要言简意赅,要求准确、规范、简洁、直观。

(2) 布局要合理,整齐有序,要保持其完整性。

(3) 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明确。

(4) 有条不紊,层层深入。

(5) 语言准确,画龙点睛。

(6)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9、什么是教学目标具体化?

是指把教学目的、范围、意图、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即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作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

10、简要回答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

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包括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认识与经验的准备,即“这么一段意思,一种情感”;其次是写作的需要或冲动,即“要保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备自己日后覆按”;再次是起草。简言之,就是:宏观程序:认识与经验的准备——写作需要与冲动——起草。微观程序:构思——起草——修改。

11、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语文意识指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要有语文意识,也就是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积累的意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是思考的意识,这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三是借鉴的意识,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机的延伸;四是创造的意识,创造是语文学习的高境界。总之,要把语文意识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并逐渐增强语文能力。

15、教学程序设计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①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目标设定与教学内容一致;表述简明扼要,问题集中;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注意教学的连续性。

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不孤立地为一节课而教,还需要把它

放置在前一堂后一堂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进入连续性考察。

③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清晰、简洁、集中。

④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能根据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能启动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教学民主,学习气氛活跃。

(1) 教学基本技能

①教态:神态自然,感情充沛;认真;热爱学生。

②教学媒介:板书设计合理,能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显示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书写规范,使用教具直观、形象,有效地传递信息。

③教学语言:普通话读音准确,语言合乎规范,生动,体态语恰当,有感染力。

(2) 教学即时效果

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开动脑筋;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呈现愉悦。

②反馈:教学中有反馈的环节,并利用反馈信息调节教学。

③活动方式:课堂上学习活动方式多样,对话、问答、小组活动实际有效。 ④练习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多样化;练习量适中,以质取胜,体现出思维训练的深度。

三、辨析题

*1、因为语文教材是以文选的形式编辑的,所以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不强和知识庞杂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有自主选择“教什么”的权力。

因为我们的教材是文选型的,所以,语文的知识定位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一是,它的所谓知识体系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显得不成系统。二是它的所谓知识都包容在第一篇课文之中。三是知识系统庞杂。

如汉字书写特点、汉语拼音规则、标点符号用法、识字(字义及其运用)等,它些知识既是属于识记型的知识,也是属于应用型的知识。作为识记型知识,它们的量大,几乎每节课都会遇到。作为应用型知识它们又纷繁万端。比如以下几个问题就必须考虑:①每一课的容量大小问题。②集中处理还是分开处理的问题。③单纯识记处理,还是应用提高处理问题。④知识教学与年级及能力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语言知识容量就越大;随课文内容教学处理与单独教学就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如用意义识记则随课文内容教学处理好,如机械记忆,则单独教学效果好;识记记忆,则单纯处理好;如应用记忆,则活动教学效果好。此外,教学设计与年级也相关,如果在高年级复习阶段,则意义识记与集中识记的效果都较好。一般的教学容量,常规的教学内容,各个老师的授课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师就善于分开教学,善于在运用中进行处理,即每节课的语文知识点随课文教学,然后加以强调。传统语文教学则常常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前的生字生词介绍等。运用何种方式,都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考虑。

*5、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小学的事,中学应该舍弃这一繁琐的环节,着重于阅读与写作。

识字写字属于语文能力的基础,在中学阶段,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识字与写之际要求为: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的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字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只有认识一定量的字,并牢固掌握,才能释词悟文,才能理解句子,顺利地阅读书报里的文章,才能运用所识的字词叙事说理,表情达意。写字是最基本的技能训练,是一种实用性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写字的技能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易识,这有利于发挥文字传播文化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作用。新课程标准在书写规范和基础上,对中学生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把写字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高度,希望通过书法训练,了解民族独特的审美意思,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但在中学阶段,教师们往往对识字写字不重视,认为这是小学的事情,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试想一篇文章连字词都认不全,怎样去深入理解?写一篇文章,满纸天书,连作者自己也认不出来,如何去获得读者的认同。

*6、语文教学目标是指语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所以,教学内容不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主要是内容为目标服务,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要根据语言教学目标确定。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对”。通俗地讲就是目标和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如有位教师编写的《桃花源记》教学目标之一是“欣赏陶渊明的语言特色”,而看他的教学内容却始终没有出现这一内容。离开教学目标去你不管怎样去追求教学内容的精、教学媒体的新、教学方法的活,都是舍本求末的行为,都是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也是徒劳无功的。而更有离谱的现象是连教学目标都没有,教学是随心所欲,“课堂里的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性过大”,可以说是属于“不知道在教什么”。上述两种现象,前者是抄教案,在目前的教师中占有相当的数量,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好多教师为了省事或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不管这个教案是否适应自己的教学实际,照抄不误。后者,一部分是老教师的行为,为的是图省事,或者是因为教过数轮自己心中有数,但不管怎样,此时的学情与彼时的学情显然是不同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部分改革的非预设教学行为,实际上他们并非无目标,只是一种宏观的控制罢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对“语言教学内容的”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议反思。”

*7、语文教学方法越多,教学就越生动,效果也越好。

教学行为要有效,教师必须依据对各种教学行为的理解、教育情景与主客观条件而选择正确的教学行为。教: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的依据有哪些呢?专:第一是依据教学目标与教材的特点。教师选择教学行为要与教学领域及达到的学习水平联系起来。例如,教学目标是问题解决能力或是动作技能领域,教师就不能运用语言呈示的方式。第二是依据学生的特征。教师选择的教学行为必须与学生的呈示水平和经验相符合。例如语言呈示的方式,比较适合有一定听讲能力,能控制自己注意力,有一定学习倾向的学生;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指导的方式,要

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基础和能力。第三是依据学习环境的条件。教学设备、材料、教学时间以及天气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行为的选择。例如最后一节课不应选择需要高度集中精力而较少学生活动的方式;如果教学时间表很少,班级规模很大,学生人数很多,就不能完全选用通过学生活动来探索的方式。 *5、 我们在教学中品味言语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把握课文的内容。

错误。语文教学中的品味言语形式,虽然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总之,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语文聚焦于“怎么说”。只有以语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7、复述指的是要求学生能接近课文内容的复述。

错误。复述分为一般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两大类,上述所说的只是复述教学中的一般性复述,并不包括改变文章结构、人称、叙述角度的创造性复述。

2、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增加了口语交际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失生命力。而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口语交际开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咱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使之互相配合。

3、语文教学中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内容这一关键,对于形式则可以忽略。

语文阅读与文章阅读的根本区别是:文章阅读,目的在于了解内容;语文阅读,目的在于弄清楚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这就从理论上明确了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教语文。

语文阅读能力与文章阅读能力相应地也应该有根本的区别,即文章阅读能力以理解内容为重点,而语文阅读能力则以欣赏、评价语言形式为重点;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低以其理解内容的深浅为标志,而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则以其欣赏、评价文章的表达形式当否为标志。

叶圣陶先生曾举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一篇《项羽本记》,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读英文的人,如果读了《龟兔竞走》,只记得兔怎样自负,龟怎样努力,结果兔怎样失败,龟怎样胜利等的故事的内容,而不记得那课文里的生字、难句,以及向来所未碰过的文章上的某种方式,那么他等于在听别人讲龟兔竞走的故事,并不是在学习英文。故事是听不完的,学习英文才是目的。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先生说得非常明确:学习语言文字必须着眼于形式方面。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应“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否则,就不能打给“及格”分数。”

诚如程福宁先生所说,“文章阅读是以汲取思想为目的的”,读懂文章的思想内容就算完事。例如读《苏州园林》,只要知道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苏州园林的设计可以“务必使浏览者无论是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算基本读懂了;假如能再读得仔细一点,知道园林的布局,假山的堆叠等等都各像一幅画一样美,那就算是读得懂了。读文学作品,例如读小说吧,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主题,也就算是读懂了。这就是“文章阅读”。而“语文阅读”,就不仅要读懂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可以“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还要搞清楚,后文哪些内容与“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相照应等等;就其语言来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技术”和“艺术”可不可以换过来?为什么?这一类的语文形式是问题大都是要研究的。

语文课“着眼于形式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着眼于形式方面的不是不要内容,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更准确更深透地了解内容。

4、语文教学的评价要根据教学的要素展开评价。

课堂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教师、学生、教材。构成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活动是多方面的,因此评价也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评价,应该是对教学具有一种普遍的价值意义,所以主要从教学的主要因素、教学最基本技能、教学的即时效果三方面来展开评价。

教学的主要因素:①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目标设定与和教学内容一致;表述简明扼要,问题集中;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注意教学的连续性。

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不孤立地为一节课而教,还需要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后一堂课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进入连续性考察。

③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清晰、简洁、集中。这是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提出的,清晰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简洁集中则是便于学生把握和积累,便于重点和难点的解决。

④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能根据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能启动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教学民主,学习气氛活跃。

教学基本技能:①教态:神态自然、感情充沛;认真;热爱学生。②教学媒介:板书设计合理,能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显示出分板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书写规范,使用教具直观、形象,有效地传递信息。③教学语言:普通读音准确,语言合乎规范,生动,体态语恰当,有感染力。

教学即时效果: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集中注意,开动脑筋;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呈现愉悦。

②反馈:教学中有反馈的环节,并利用反馈信息调节教学。③活动方式:课堂上学习活动方式多样,对话、回答、小组活动实际有效。④练习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多样化,练习量适中,以质取胜,体现出思维训练的深度。

以上各条标准与其说评议的标准,倒不如说是语言课堂教学教师追求的理想,因为事实上课堂教学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在实际的评价中也不可能全面逐项展开,而是择其突出问题,有重点地进行,并且以定性分析为主。如果条件允许,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将有助于语言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化和科学化。

8、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绝对坏的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绝对坏的方法。某种教学方法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教学的问题,而对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某种教学方法可能较为有效达成某种教学目标,但可能不利于其它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些在教学中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目标。

语言教学方法具有可变性。时代的发展,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也在逐步地加深,在我们了解的教学方法中有些已经消亡,有些则刚刚产生。教学方法的可变性特点为语言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思考。其一根据教学的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了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文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深浅难度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其三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生理和心理特点、语文学习的心理等,选择教学方法。教师既要面向全休,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要在遵循语文教学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教法。教学方法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学生学习语文服务的,这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的必须关注的。

1、 有位老师把《春》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本文的写作上的一些特点。”这样的目标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错误。在陈述教学目标时,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上述这种写法就很难测量和评价。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里?最终使学生的行为达到怎样的状态,或产生何等程度的变化等,在这个目标中都没有反映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事先没有所考虑,教学目标就难以确定,即使确定了,也是模糊的,难以实现的。

2、 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一般是学生,但也可以是教师。

错。评判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这也是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为此,语文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应该是隐含的。

3、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遵循有什么答什么的原则。

错。让学生提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一定要遵循有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而要筛选,再引导解决。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无须问,什么问题必须问;什么问

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这也是学生学“问”的过程。教师教学可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是指说的能力培养。

错误。口语交际能力是指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的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在口语实践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6、 教学目标一定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

错误。教学必须要有目标,但是否需要告诉学生却因人而异。其实,告诉不告诉学生,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心中是否有目标,能否围绕目标有放有收地教。

8、问题教学与发现教学是两种完全相同的教学方法,只是说法不同。

错误。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尽管它们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区别在于问题教学法以提出疑难问题为主,重在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现教学法以发现为主,重在安发现。“发现”也包括发现问题,但此“问题”非彼“问题”,主要不在“疑”上,而在需要研究的“矛盾”上,或文本本身的问题。“发现”的对象还有其他,如发现差异、发现精彩、发现结论等等。可见发现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相比是更深层次的教学法,更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方法。

3、试论述教学媒体使用要注意哪些方面。

媒体运用的注意点:总的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①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清楚时。②于适当之时机,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引起学习动机。③要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④需要观察,但对象是危险事情。⑤因时间的限制。⑥需要补充教科书以外的相关知识。⑦学习者自我学习。

4、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论述教学设计理论的必要性。

学习教学理论可以使教师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掌握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教学设计理论根植于教学本身的系统性特点,通过设计使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课后的反思和评价以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设计能促进教学的系统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搞好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并可及时注意到教学上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师掌握了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技术,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技术,可以促使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关键一步。比如,《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与案例》对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让我们教师教学有据可依,并有具体的各年级的具体目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系统性,可观测可操作性,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关注。通过对文章阅读与语文阅读、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的区别的论述以及案例分析,使我在教学的设技与实施的过程中不会忽略“文”的教学。更注重对言语形式的引导与学习。

四、观点论述题

*1、 教学的目标设计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评议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工具性的角度,工具是用来用的,不用失去了工具的功能。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十分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充分利用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评议的规律。同时,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目标设计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从人文性的角度,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为什么说语文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分析语文教学,其系统必然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 从空间角度考察,学校语文教学系统以课内语文教学为核心,向外延伸为校内的课外语文活动包括教学的和非教学的)、校对的语文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的和家庭的)。课内语言教学系统的要素,就静态系统而言,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主动态系统而言,除了上述要素外,学有一类要素组成了系统运行的逻辑程序即教学过程。前者形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后者形成了系统的时间结构。 从时间角度考察,学校语文教学系统依次分为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与高中,各年级、各单元。要注意初中、小学之间的联系,较之与高中联系则更为密切。系统中的每个单元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因为每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而单元之间又形成知识、训练序列。

从普通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科际联系的角度考察,就中学阶段看,语文学科教学和其它学科构成承前、同步和超前的联系,联系的内容也是多角度的。

*3、试论述教师该不该“讲”,应当怎样讲。小本38-39页

语文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主要是靠自己的读写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的。但是,学生读不懂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讲。语文教学是要讲的。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从外到中,都要讲。张志公先生说:“教师就是要讲,得会讲,得善于讲,讲不等于灌。”尽管现在提倡探究性学习,但这仅仅是一种方式,不是全部。接受性学习仍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这需要教师讲;学生学习的一些课文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才能深透理解,可是没条件查找或者有条件找,但查不到,这就需要教师讲;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讨论中,有些问题的认识受到自身阅历、知识等限制,而达不到要求时,这也需要教师讲。

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都要讲;讨论法、谈话法、提问法、发现法,也离不开讲。问题是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学生可以读明白的,如果讲,那就多此一举;一句话可以点明的,却罗嗦一阵子,拖沓冗长,必味同嚼蜡。讲,不

能剥夺学生的学,不能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要讲得精,讲得清,讲得生动,讲出启发性,讲出风格,讲出特点。下面的一些情况下都是需要讲的: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纠正;学生不明确,教师要示范指导;学生困惑,教师要启发。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试论述语文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大本18页)

语文教学首先要遵循的是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原则,这是由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性质决定的。首先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文以载道,这是一条语文的规律,道和文的关系,是载体与实质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的。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内容的量和特性,决定体裁的选取,内容决定修辞的表达,语文内容还决定文章布局谋篇。其次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语文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语文是思想感情等社会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的语文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要循文解意,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深入体验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重视因意悟文。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文形式的理解。

2、 试论述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的能力定位。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的目标,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离开学校能独立地阅读和表达。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当是我们语文教学目的。

(1) 字词教学。字词不但是是语文基础的一部分,更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

个最具体最直接的载体。应该把现代汉语中最有活力的2000来个给学生讲清楚。针对初中阶段字词量大难度增加的特点,应当注意把识记和运用结合起来。

(2) 句子教学。句子是由字、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逻辑形式、修辞手

段组合构成的。它是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抓好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重大意义。

(3) 语段教学。语段为词语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环境,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研究其作用和搭配关系,进而体会遣词造句的优劣,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通过语段,从中探求作者谋篇布局的旨意,学习组织结构的技巧。可抓住重点语段、有特色的语段、集中体现知识点的语段、过渡与照应的语段分析。

(具体内容见白皮书第7——10页)

4、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为什么要遵循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这一原则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过程的一种规范。培养学生“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说与写是信息的的输出。听说读写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只有认识了一定量的字,并牢固掌握才能理解句子,顺利地阅读书报里的文章,才能运用所识的字词叙事说

理,表情达意。培养学生写字的技能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好,这有利于发挥文字传播文化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作用。新课标把写字教学还提高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高度,希望通过书法练习,了解民族独特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而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口语交际开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种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使之互相配合,协调地发展。

五、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

*1、 试以“经历”这一话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注意指导的程序性,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选择材料和语言及读者对象。(不需要进行完整教学设计)

我会试着从如下几方面启发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选择材料:(1)课文或与相类似的故事讲述激发。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说,在作者林海音在经历家庭的重大变故后,由害怕到感悟爸爸的教育,迅速成长的故事。(2)情境创设,化虚为实。其实我们天天都在经历,考试的成功失败;运动会的经历;亲情友情的挫折,转机;经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转变,经历亲人的离合,经历一年四季等等。

(3)学生畅谈自己难忘的经历。

从时、空、对象、顺逆等不同角度打开思路。根据不同的对象及自己的擅长处入手。

*3、教学内容角度评析自己上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的教学设计的内容阐述,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王荣生教授把选文的功能分为四种:定篇、样本、例文与用件。例文的实质是“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因此,我们教师首先是要对文本隐含的听说读写知识了然于胸,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确我们是在“例什么”。以文为取向的教学是透彻地了解文本,以“知识”为取向的教学是“透彻的理解知识”。这个知识可能是从文章的整体中提取出来的,也可能来自文章的某个段落。因此,以“知识”为取向的教学,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只是选取其中的一个侧面,或者是其中的一个或某个段落。我下面就讲以传授“小说的叙事视角”为知识点教学的一个课例。一、1、教师明确《孔乙己》中可能存在的几个叙述者,逐个讨论以孔乙己、掌柜、短衣帮为视角的情感倾向与视阈盲点,然后说说文章通过“小伙计”的眼睛所见与不见,什么被强化了,什么被省略了。2、引出“叙述视角”的概念——全知叙事、限制性叙事与客观叙事。讲解叙事的重大意义。二、引入有关资料,进一步理解小说叙事视角及其功效。三、分析《最

后一课》中以“小弗郎士”为叙事视角的好处。四、老师朗读以“全知视角”写的《羚羊木雕》,然后学生自愿站在“妈妈”或者“万芳”的角度“复述”故事情节,体会不同的叙事效果。本案例中“用”到《孔乙己》的文章,但这与通常“上” 《孔乙己》有根本的不同:“用”《孔乙己》的文章,是为了传授叙述视角这个知识的。《孔乙己》文的资料都与叙述视角有关,下面的环节是知识实践,这是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

2、试举出自己教过的以“文”取向为主的一堂语文教学案例,并根据教学设计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以“文”为取向的教学就是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实现语文科所特有的熏染功能,培育学生的人格与精神。课标明确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文”的教学是课程里很大的一块内容,它主要集中在文学教学中。

“文”的教学是立足整体的意义或价值取向。文本为我们提供的教学内容很多,但“文”的教学特取情操陶治与道德提升为目标,因此它对文本是整体的意义与道德取向。文本的价值倾向存在于对人的命运的深切的关注中、对美的歌颂中,让读者沉浸在对人物的深广的同情中、美的意境。体悟情感、洞察人性、丰富心灵、涵养人格是“文”的教学的主要内容。 “文”的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理解、忘我的欣赏。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道德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熏染出来的。如何进入(文本)、重视过程是“文”的教学的关键词。

下面就我上过的《老王》这堂课是侧重于“文”的教学,请大家思考批评—— 《老王》教学目标单一而集中在体会理解老王的善良,感受人性的光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以几个“着实让中国感动了一回”的“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故事来导入,其用意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到中国最底层的公民身上,关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为走近老王的善良作了第一个铺垫。接着是对这篇文章涉及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和认识。我没有采用笼统的抽象的语言来介绍,而是选择了《青春是可怕的》一文中记录的一个知识分子被活活打死的事例,让学生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走近老王的“善良”作了第二个铺垫。然后通过对老王的外貌、“单位”、“家”称呼的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老王的身份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他生计艰难、承受着周围人对他的不公待遇,这又为理解老王的纯朴善良作了第三个铺垫。因为即使生活这样待他,他依然保持着为人的美德—善良、热心和梗直,他是中国许许多多最底层百姓的一个代表,他们身上有“构成我们国家精神基石”的人性的光辉。这三层铺垫,突显了老王的善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深深感染。最后以杨绛先生《丙午丁末年纪事》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用意也很明显,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老王》的意义,却没有半点说教的成份,全然是在发挥语文特有的熏染功能。

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授课者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一理念的理解和实践。通过几个小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层处。

教学也难免有遗憾,《老王》一文中,我若注意到很多关键的时间词——“北京解放后”,“有一天傍晚”,“有一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从干校回来”,“有一天”,“过了十多天”—— 这些时间感鲜明的词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示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的变化给作家的人生带来了沧桑反复,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老王这样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却丝毫没有改变,他们永远是这个社会付出得最多而收获得最少的群体。

作者的“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方面包含了自身对这些社会现象无能为力的惭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表达出一种明确的态度和希望:我们大家需要一起努力,创造出公平的社会环境,关怀弱势群体,这个社会才能越来越美好而和谐。后来我认识到,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将会比单单理解老王的善良更有认识和思考的价值。

4、阅读下面短文,从读者角度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不需要进行完整教学设计)

黄杜鹃

宫 玺

紫杜鹃花开了,白杜鹃花开了;只有那棵黄杜鹃,依旧不开花。

三年了。我感到有些扫兴!我尽心尽意,一视同仁,培养侍弄了三年,紫的给我温馨,白的送我洁净,只有你,黄杜鹃,为什么这般郁郁寡欢,终年没有一丝笑容?

朋友们来,交口赞叹紫杜鹃和白杜鹃,而对你不屑一顾,我竟说你是“假杜鹃”。

可我鲜明记得,你在深山里不是这个样子。——在那幽谷悬崖,你同形形色色的杜鹃花相衬相托,开得何等欢畅,笑得何等灿烂!我特意把你移回家来,植于盆中,与已有的紫杜鹃、白杜鹃为伴,可你为什么闷闷不乐呢?

你是不适应这小小的盆土、狭窄的阳台?为什么那棵紫杜鹃和那棵白杜鹃却长得适意呢?

哦,莫非是因为你生在山野,长在山野,离开了山野便魂牵梦萦?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是可敬的,是值得同情和赞美的!

由此,我倒可怜这紫杜鹃和白杜鹃了。它们是我从花店里买米的,在小小的花盆里抽枝、舒叶、含苞、开花,怡然自得,何曾有丝毫抑郁?它们不知道它们的祖籍曾是深山旷野了。

啊,来自山野的黄杜鹃!

(选自《人生小品》)

反复阅读文本后,回答作者对白杜鹃、紫鹃与黄杜鹃的情感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魂牵梦绕是什么意思?黄杜鹃魂牵梦绕的会是什么呢?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

1、 试举出你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比较精彩的一个教学案例,并写出教学反思。

教《湖心亭看雪》这课时,提问对“痴”字的理解。并找出课文句子来分析。这一提问法能不动声色地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模仿钱梦龙老师的提问教学法。请问本文共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的年龄身份怎样?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难么?其中有两个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差不多,我们一起读,看两人的态度究竟一样不一样。通过阅读,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分析对课文的内容写法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 反思:因为首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的提问,极具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问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如钱老师上这篇课文的第二个问题:愚公究竟笨不笨。老师要求学生从课文里找出依据。这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动思想机器,有了碰撞就会有深入的思考。

2、试举出在教学实践中你认为自己较好地体现了“成功有效”的教学策略的一个案例,并写出教学反思。

(白皮书21-22)

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教学反思:我这次教学设计尽可能使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成功有效的。感觉挺不错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环节的设计清晰、简洁、集中、符合学习的认知。

(2)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

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在设计教学内容和布置学习任务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可选择的层次性任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便是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3) 问题的设计好。指向文本本身,指向作品的主题思想,照顾整体,问题聚会疑难的内容,空白之处,问题有导向、激疑、开发激发思维的作用。

(4)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3、写出你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的一个教学实例(注意朗读方法的丰富性),并写出教学反思。

教初一课文《百草元到三味书屋》用朗读法教过,感觉还挺好,其教学可以分三步来进行:首先进行了解性朗读。请五味学生轮流朗读课文,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字词正音,句子连贯。接着在理解课文描述了什么、表达作者何种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朗读。启发学生: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在百草园是那么有趣,那应用怎样的语调来传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师生讨论后明确:总的基调是轻快的,但也有变化。第一段是介绍交代,朗读时音量适中、平静的叙述语气来读,速度慢些。第二段描写有趣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快乐活动,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喜爱 之情。朗读时,声音要明亮清脆,速度要加快,语气要轻松欢快,其中如“碧绿”“低唱”“无限趣味”等等描述性的形容词和动词要读重音来强调。最后,进行想象性表情朗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我们小时侯在野外的欢乐生活,联想我们电视上看过的美丽画面,努力想象出百草园景物是如何的美丽迷人。通过这样的想象进入百草园,让我们满怀喜悦地朗读吧!读出文章的韵味来。反思刚进入初中,这样有目的,层层深入地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

5、你在教学中采用揣摩法的一个教学实例,并写出教学反思。

例一,可用王敏上《天上的街市》时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读一读”等办法揣摩语言。

例二,教《秋魂》时,我问学生最欣赏哪些词句。生:我欣赏第一段中的几个动词的运用,因为用得准确。树叶是:“吹跑”,果实是“吹落”种子是“吹掉”,世界是“吹走”。师:准确在哪?生:树叶干枯了,比较轻,果实用吹落比较好,因为我们常讲“瓜熟蒂落”嘛!种子也是成熟了,比较重,而且多,用“掉”。师:那世界为什么用“吹走”呢?生沉默。师:大家想想,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夏天的郁郁葱葱消失了,好象是被秋风吹走的。为什么用“走”?因为夏天还会再来,充满生机的春、夏还会再来,有“来”,所以是“走”,如果“跑”了、“掉了”、“落”了,那就坏了,是不是?(学生心领神会)反思:学生通过揣摩更进一步体会了本文运用的妙处。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新的表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科学阐述,使整个语文教育走出了左右为难的窘境,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这已不用多作阐述,语文同时又是文化。说它是文化,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有人说,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有人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语文;有人说,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

由于语文的丰富性,语文课程还具有其他一些特点,但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不回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的提法,并且科学而简明地阐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代表了时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和要求。

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他课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也有助于他们学好其他功课。

因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语文素养也是综合性的,所以,语文素养在德、智、体、美诸多素质中也就处于基础的地位,因而,人的语文素养又是全面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是构成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语文素养也是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与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一样,语文课程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汉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在读汉文、说汉语、写汉字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相联系,语文素养代替语文知识和能力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里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等前一时期比较忽略的四个方面。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对人的精神领域起作用,而且对于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又是深广的。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程应该考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如果像理科学习那样,围绕知识点、能力点做大量的练习,学生难以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有时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时期不容易看出来。学生学习语文,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发展

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的内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多元反应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也是对真理的尊重。

在人文学科中,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阅读与表达本身既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又是一种实践的能力。由此出发,语文课程应该考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等。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靠传授阅读的知识来培养阅读能力,不如让学生多读书;学生记住了一套完整的写作知识而没有写作的实践,也难以形成写作的能力;学生背诵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还是说不好话。这样的知识没有实践的环节是难以转化为能力的。因此,语文实践能力主要应在语文实践中培养。义务教育阶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是需要的,但是诸如语法、修辞、文章做法之类的知识,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必过多,也不必追求系统和完整。这一时期,学生还处于感性的时期,应该让学生多接触感性材料,参加感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把握语文规律。

生活化与实践性联系在一起。语文是母语课程,它与外语不同,学生进校前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不必像学外语那样从零开始,花很多气力去记忆大量的词汇,掌握语法的规则。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习得,强调日积月累。

语文课程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考虑这些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出发,就不应照搬印欧语法的条条框框,也不应像他们那样重视语法教学,而应该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提倡多读多写;应该克服浮躁焦虑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期望立竿见影;不应该照搬西方分析的思维方法,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有些所谓“科学”的体系,搞得很琐细,看起来操作性强,其实不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化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重视感悟、熏陶、语感似乎不可捉摸,因为这的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须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但是,与这些联系在一起的积累、多读、多写又实在是太明白了。这正与播种、收获与孕育、生长的关系一样,播种、收获是看得见的,很明白,而孕育、生长则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

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内在的要求,它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考虑到时代急剧的发展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

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13450-1.htm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一、填空题

*2、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原理和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策划过程。

*3、教学目标具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功能,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以及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

*6、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7、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8、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指把教学目的、范围、意图、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

*1、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 规范 、 合理 、 有序化和 技术化 上。

*4、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 识字写字能力 、 阅读能力 、 写作能力 、 口语交际能力四个层面上。

*11、教学设计要求人们着眼 整体 ,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 、相互 制约 中选择解决问题的 优化 方案。

1、教学目标具体化,即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方式对教学目标做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

4、教学设计理论根植于教学本身的系统性特点,通过设计使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连结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课后的反思和评价以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

5、课内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就静态系统而言,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就动态系统而言,除上述要素外,还有一类要素组成了系统运行的逻辑程序即教学过程。

9、从时间角度看,学校语文教学系统(普通教育阶段)依次为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系统中每个单元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10、教学设计能促进教学的系统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搞好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1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学会解决问题的目的。

12、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

2、教学任务分析是以 教学目标 为依据,“ 由上而下 ”地逐级 排序 。将来的实际教学过程遵循着任务分析中确定的路径“ 由下而上 ”地逐级达标。

3、语文教学设计要有_语文的_的意识,也就是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__表达__ ,如何遣词造句,如何 布局谋篇__ 的一种__自觉的__ 、有意识的关注。

5、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 身心 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式。”

6、作文中的构思就是_布局谋篇__ ,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研究、确定_主题 、安排 _材料_,使之__条理化_ 的过程。

7、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 __, 是人类文化 _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 性与 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8、阅读能力一般分为如下五个层级 认读能力、 解读能力 、 分析综合能力 、应用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 。

9、当代语文教学设计依据加涅“ 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论 ”的理论,把语文教学过程分为 学习事件 和 教学事件两部分,对学生语文 认知结构 和语文的行为技能改变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

10、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 心理 感受与体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 体验 性、过程 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 结果化 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

12、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语文 意识 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___意识___,不断提高语文__素养__,并逐渐增强语文__能力 。

二、简答题

*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语文教学目标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衡量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尺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是特定目标,特定目标是一般性目标的具体化。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从教师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超出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观念,目标只有符合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

教师椰油能力控制时,才会产生出实际的教学价值。从学生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3)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教师必须切实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许多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学会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才利于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避免使课堂教学走入灌输或发问的极端。然后,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2、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前提:

(1)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学习语文为目的。明确学习者需要学什么,承认每个学生的学习语文个性或潜能,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系统设计的语文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

(2)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3)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语文的知识。

(4)学习者不仅向教师学习,还可以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

(5)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

(6)目标是学习活动、评定和决策的驱动力,目标、学习活动、评定的协调一致。评价和修改是语文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简要回答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思考。

(1)根据教学的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文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深浅程度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3)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生理和心理特点、语文学习的心理等,选择教学方法。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要在遵循语文教学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教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学生学习语文服务的,这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的。

*2、怎样保证行为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

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

*4、技能目标设计的要求是什么?

技能目标的设计就必须围绕总目标为总目标服务。设计技能目标时,我们可根据“加涅模式”,“从最简单的学习任务开始,即从它的层次系统的下面一层的任务开始,按顺序向更深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推进”。利用“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理提高学生识别新的学习内容的能力。

*7、什么是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由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显然,教学任务分析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由上而下”地逐级排序,由此对学习过程的开展进行“层级分析”、“程序分析”或“归类分析”,从而确定“可能的教学起点”。它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把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指明应“怎样教”。

*8、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1)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最终达到“以不教为教”学生能不断主动学的目标,进而能达到“体悟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的目的。

(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工具性角度出发,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十分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从人文角度出发,在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适应社会需要。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代前进步伐合拍,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科学与人文和谐,,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9、什么是问题教学?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阅读的障碍、疑问和困惑。这些障碍、疑问和困惑,在继续的或反复的阅读中有的便自行解决了,但有一些解决不了。把它们提出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这种教学方法就叫做问题教学法。 *5、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哪些功能?

(1)语文教学目标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能。

(2)语文教学目标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功能。

(3)教学目标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

*12、简要回答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教学板书和媒体的设计、教学评价的组织、教学方案的编制等。

13、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要注意什么?

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3)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14、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什么区别?

一是它的所谓知识体系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显得不成系统。二是它的所谓知识都包容在每一篇课文之中。三是知识系统庞杂。

*16、什么是理解性问题?(小49页)

理解性问题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问题。它的特点是要依据已知进行推理,求得未知。其答案是预期的、确定的,但很具有思考性。

4、简要回答特色语段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这类语段往往在层次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能给读者于阅读、写作方面以较大启发。深入分析这样的语段,对学生领会文章的特色,了解作者风格,提高语言能力和写作技巧等具有重要意义。

5、什么是揣摩教学法?

所谓揣摩教学法就是采用反复思考推求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的方法。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的语文味,也就是要揣摩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思想内容。

(自己概括,仅供参考)

6、简要回答探究性体验教学策略的要求。

探究性体验教学策略,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习质量。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积累、体验、养成语感。

1、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整体考虑什么?

(1)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最终达到“以不教为教”学生能不断主动学的目标,进而能达到“体悟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的目的。

(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适应社会需要。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代前进步伐合拍,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陈述教学目标指的是什么?

是指用书面语言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即对某一教学事件终了时对学生确定的学习行为做出具体说明。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又叫具体行为目标,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

3、简要回答课内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构成。

课内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就静态系统而言,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就动态系统而言,除上述要素外,还有一类要素组成了系统运行的逻辑程序即教学过程。前者形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后者形成了系统的时间结构。

4、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原理和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策划过程。

6、什么是复述教学法?

复述教学法就是采用复述课文的形式进行讲读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词语、句式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它有创造性复述和一般性复述两类。

8、简要回答板书设计的要求。

(1) 板书语言要言简意赅,要求准确、规范、简洁、直观。

(2) 布局要合理,整齐有序,要保持其完整性。

(3) 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明确。

(4) 有条不紊,层层深入。

(5) 语言准确,画龙点睛。

(6)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9、什么是教学目标具体化?

是指把教学目的、范围、意图、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即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作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

10、简要回答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

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包括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认识与经验的准备,即“这么一段意思,一种情感”;其次是写作的需要或冲动,即“要保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备自己日后覆按”;再次是起草。简言之,就是:宏观程序:认识与经验的准备——写作需要与冲动——起草。微观程序:构思——起草——修改。

11、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语文意识指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要有语文意识,也就是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积累的意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是思考的意识,这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三是借鉴的意识,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机的延伸;四是创造的意识,创造是语文学习的高境界。总之,要把语文意识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并逐渐增强语文能力。

15、教学程序设计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①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目标设定与教学内容一致;表述简明扼要,问题集中;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注意教学的连续性。

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不孤立地为一节课而教,还需要把它

放置在前一堂后一堂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进入连续性考察。

③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清晰、简洁、集中。

④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能根据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能启动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教学民主,学习气氛活跃。

(1) 教学基本技能

①教态:神态自然,感情充沛;认真;热爱学生。

②教学媒介:板书设计合理,能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显示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书写规范,使用教具直观、形象,有效地传递信息。

③教学语言:普通话读音准确,语言合乎规范,生动,体态语恰当,有感染力。

(2) 教学即时效果

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开动脑筋;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呈现愉悦。

②反馈:教学中有反馈的环节,并利用反馈信息调节教学。

③活动方式:课堂上学习活动方式多样,对话、问答、小组活动实际有效。 ④练习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多样化;练习量适中,以质取胜,体现出思维训练的深度。

三、辨析题

*1、因为语文教材是以文选的形式编辑的,所以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不强和知识庞杂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有自主选择“教什么”的权力。

因为我们的教材是文选型的,所以,语文的知识定位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一是,它的所谓知识体系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显得不成系统。二是它的所谓知识都包容在第一篇课文之中。三是知识系统庞杂。

如汉字书写特点、汉语拼音规则、标点符号用法、识字(字义及其运用)等,它些知识既是属于识记型的知识,也是属于应用型的知识。作为识记型知识,它们的量大,几乎每节课都会遇到。作为应用型知识它们又纷繁万端。比如以下几个问题就必须考虑:①每一课的容量大小问题。②集中处理还是分开处理的问题。③单纯识记处理,还是应用提高处理问题。④知识教学与年级及能力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语言知识容量就越大;随课文内容教学处理与单独教学就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如用意义识记则随课文内容教学处理好,如机械记忆,则单独教学效果好;识记记忆,则单纯处理好;如应用记忆,则活动教学效果好。此外,教学设计与年级也相关,如果在高年级复习阶段,则意义识记与集中识记的效果都较好。一般的教学容量,常规的教学内容,各个老师的授课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师就善于分开教学,善于在运用中进行处理,即每节课的语文知识点随课文教学,然后加以强调。传统语文教学则常常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前的生字生词介绍等。运用何种方式,都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考虑。

*5、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小学的事,中学应该舍弃这一繁琐的环节,着重于阅读与写作。

识字写字属于语文能力的基础,在中学阶段,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识字与写之际要求为: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的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字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只有认识一定量的字,并牢固掌握,才能释词悟文,才能理解句子,顺利地阅读书报里的文章,才能运用所识的字词叙事说理,表情达意。写字是最基本的技能训练,是一种实用性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写字的技能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易识,这有利于发挥文字传播文化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作用。新课程标准在书写规范和基础上,对中学生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把写字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高度,希望通过书法训练,了解民族独特的审美意思,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但在中学阶段,教师们往往对识字写字不重视,认为这是小学的事情,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试想一篇文章连字词都认不全,怎样去深入理解?写一篇文章,满纸天书,连作者自己也认不出来,如何去获得读者的认同。

*6、语文教学目标是指语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所以,教学内容不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主要是内容为目标服务,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要根据语言教学目标确定。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对”。通俗地讲就是目标和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如有位教师编写的《桃花源记》教学目标之一是“欣赏陶渊明的语言特色”,而看他的教学内容却始终没有出现这一内容。离开教学目标去你不管怎样去追求教学内容的精、教学媒体的新、教学方法的活,都是舍本求末的行为,都是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也是徒劳无功的。而更有离谱的现象是连教学目标都没有,教学是随心所欲,“课堂里的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性过大”,可以说是属于“不知道在教什么”。上述两种现象,前者是抄教案,在目前的教师中占有相当的数量,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好多教师为了省事或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不管这个教案是否适应自己的教学实际,照抄不误。后者,一部分是老教师的行为,为的是图省事,或者是因为教过数轮自己心中有数,但不管怎样,此时的学情与彼时的学情显然是不同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部分改革的非预设教学行为,实际上他们并非无目标,只是一种宏观的控制罢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对“语言教学内容的”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议反思。”

*7、语文教学方法越多,教学就越生动,效果也越好。

教学行为要有效,教师必须依据对各种教学行为的理解、教育情景与主客观条件而选择正确的教学行为。教: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的依据有哪些呢?专:第一是依据教学目标与教材的特点。教师选择教学行为要与教学领域及达到的学习水平联系起来。例如,教学目标是问题解决能力或是动作技能领域,教师就不能运用语言呈示的方式。第二是依据学生的特征。教师选择的教学行为必须与学生的呈示水平和经验相符合。例如语言呈示的方式,比较适合有一定听讲能力,能控制自己注意力,有一定学习倾向的学生;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指导的方式,要

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基础和能力。第三是依据学习环境的条件。教学设备、材料、教学时间以及天气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行为的选择。例如最后一节课不应选择需要高度集中精力而较少学生活动的方式;如果教学时间表很少,班级规模很大,学生人数很多,就不能完全选用通过学生活动来探索的方式。 *5、 我们在教学中品味言语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把握课文的内容。

错误。语文教学中的品味言语形式,虽然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总之,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语文聚焦于“怎么说”。只有以语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7、复述指的是要求学生能接近课文内容的复述。

错误。复述分为一般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两大类,上述所说的只是复述教学中的一般性复述,并不包括改变文章结构、人称、叙述角度的创造性复述。

2、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增加了口语交际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失生命力。而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口语交际开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咱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使之互相配合。

3、语文教学中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内容这一关键,对于形式则可以忽略。

语文阅读与文章阅读的根本区别是:文章阅读,目的在于了解内容;语文阅读,目的在于弄清楚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这就从理论上明确了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教语文。

语文阅读能力与文章阅读能力相应地也应该有根本的区别,即文章阅读能力以理解内容为重点,而语文阅读能力则以欣赏、评价语言形式为重点;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低以其理解内容的深浅为标志,而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则以其欣赏、评价文章的表达形式当否为标志。

叶圣陶先生曾举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一篇《项羽本记》,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读英文的人,如果读了《龟兔竞走》,只记得兔怎样自负,龟怎样努力,结果兔怎样失败,龟怎样胜利等的故事的内容,而不记得那课文里的生字、难句,以及向来所未碰过的文章上的某种方式,那么他等于在听别人讲龟兔竞走的故事,并不是在学习英文。故事是听不完的,学习英文才是目的。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先生说得非常明确:学习语言文字必须着眼于形式方面。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应“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否则,就不能打给“及格”分数。”

诚如程福宁先生所说,“文章阅读是以汲取思想为目的的”,读懂文章的思想内容就算完事。例如读《苏州园林》,只要知道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苏州园林的设计可以“务必使浏览者无论是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算基本读懂了;假如能再读得仔细一点,知道园林的布局,假山的堆叠等等都各像一幅画一样美,那就算是读得懂了。读文学作品,例如读小说吧,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主题,也就算是读懂了。这就是“文章阅读”。而“语文阅读”,就不仅要读懂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可以“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还要搞清楚,后文哪些内容与“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相照应等等;就其语言来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技术”和“艺术”可不可以换过来?为什么?这一类的语文形式是问题大都是要研究的。

语文课“着眼于形式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着眼于形式方面的不是不要内容,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更准确更深透地了解内容。

4、语文教学的评价要根据教学的要素展开评价。

课堂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教师、学生、教材。构成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活动是多方面的,因此评价也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评价,应该是对教学具有一种普遍的价值意义,所以主要从教学的主要因素、教学最基本技能、教学的即时效果三方面来展开评价。

教学的主要因素:①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目标设定与和教学内容一致;表述简明扼要,问题集中;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注意教学的连续性。

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不孤立地为一节课而教,还需要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后一堂课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进入连续性考察。

③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清晰、简洁、集中。这是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提出的,清晰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简洁集中则是便于学生把握和积累,便于重点和难点的解决。

④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能根据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能启动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教学民主,学习气氛活跃。

教学基本技能:①教态:神态自然、感情充沛;认真;热爱学生。②教学媒介:板书设计合理,能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显示出分板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书写规范,使用教具直观、形象,有效地传递信息。③教学语言:普通读音准确,语言合乎规范,生动,体态语恰当,有感染力。

教学即时效果: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集中注意,开动脑筋;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呈现愉悦。

②反馈:教学中有反馈的环节,并利用反馈信息调节教学。③活动方式:课堂上学习活动方式多样,对话、回答、小组活动实际有效。④练习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多样化,练习量适中,以质取胜,体现出思维训练的深度。

以上各条标准与其说评议的标准,倒不如说是语言课堂教学教师追求的理想,因为事实上课堂教学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在实际的评价中也不可能全面逐项展开,而是择其突出问题,有重点地进行,并且以定性分析为主。如果条件允许,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将有助于语言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化和科学化。

8、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绝对坏的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绝对坏的方法。某种教学方法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教学的问题,而对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某种教学方法可能较为有效达成某种教学目标,但可能不利于其它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些在教学中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目标。

语言教学方法具有可变性。时代的发展,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也在逐步地加深,在我们了解的教学方法中有些已经消亡,有些则刚刚产生。教学方法的可变性特点为语言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思考。其一根据教学的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了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文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深浅难度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其三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生理和心理特点、语文学习的心理等,选择教学方法。教师既要面向全休,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要在遵循语文教学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教法。教学方法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学生学习语文服务的,这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的必须关注的。

1、 有位老师把《春》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本文的写作上的一些特点。”这样的目标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错误。在陈述教学目标时,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上述这种写法就很难测量和评价。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里?最终使学生的行为达到怎样的状态,或产生何等程度的变化等,在这个目标中都没有反映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事先没有所考虑,教学目标就难以确定,即使确定了,也是模糊的,难以实现的。

2、 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一般是学生,但也可以是教师。

错。评判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这也是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为此,语文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应该是隐含的。

3、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遵循有什么答什么的原则。

错。让学生提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一定要遵循有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而要筛选,再引导解决。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无须问,什么问题必须问;什么问

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这也是学生学“问”的过程。教师教学可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是指说的能力培养。

错误。口语交际能力是指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的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在口语实践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6、 教学目标一定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

错误。教学必须要有目标,但是否需要告诉学生却因人而异。其实,告诉不告诉学生,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心中是否有目标,能否围绕目标有放有收地教。

8、问题教学与发现教学是两种完全相同的教学方法,只是说法不同。

错误。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尽管它们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区别在于问题教学法以提出疑难问题为主,重在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现教学法以发现为主,重在安发现。“发现”也包括发现问题,但此“问题”非彼“问题”,主要不在“疑”上,而在需要研究的“矛盾”上,或文本本身的问题。“发现”的对象还有其他,如发现差异、发现精彩、发现结论等等。可见发现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相比是更深层次的教学法,更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方法。

3、试论述教学媒体使用要注意哪些方面。

媒体运用的注意点:总的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①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清楚时。②于适当之时机,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引起学习动机。③要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④需要观察,但对象是危险事情。⑤因时间的限制。⑥需要补充教科书以外的相关知识。⑦学习者自我学习。

4、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论述教学设计理论的必要性。

学习教学理论可以使教师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掌握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教学设计理论根植于教学本身的系统性特点,通过设计使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课后的反思和评价以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设计能促进教学的系统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搞好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并可及时注意到教学上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师掌握了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技术,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技术,可以促使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关键一步。比如,《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与案例》对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让我们教师教学有据可依,并有具体的各年级的具体目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系统性,可观测可操作性,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关注。通过对文章阅读与语文阅读、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的区别的论述以及案例分析,使我在教学的设技与实施的过程中不会忽略“文”的教学。更注重对言语形式的引导与学习。

四、观点论述题

*1、 教学的目标设计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评议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工具性的角度,工具是用来用的,不用失去了工具的功能。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十分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充分利用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评议的规律。同时,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目标设计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从人文性的角度,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为什么说语文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分析语文教学,其系统必然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 从空间角度考察,学校语文教学系统以课内语文教学为核心,向外延伸为校内的课外语文活动包括教学的和非教学的)、校对的语文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的和家庭的)。课内语言教学系统的要素,就静态系统而言,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主动态系统而言,除了上述要素外,学有一类要素组成了系统运行的逻辑程序即教学过程。前者形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后者形成了系统的时间结构。 从时间角度考察,学校语文教学系统依次分为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与高中,各年级、各单元。要注意初中、小学之间的联系,较之与高中联系则更为密切。系统中的每个单元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因为每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而单元之间又形成知识、训练序列。

从普通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科际联系的角度考察,就中学阶段看,语文学科教学和其它学科构成承前、同步和超前的联系,联系的内容也是多角度的。

*3、试论述教师该不该“讲”,应当怎样讲。小本38-39页

语文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主要是靠自己的读写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的。但是,学生读不懂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讲。语文教学是要讲的。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从外到中,都要讲。张志公先生说:“教师就是要讲,得会讲,得善于讲,讲不等于灌。”尽管现在提倡探究性学习,但这仅仅是一种方式,不是全部。接受性学习仍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这需要教师讲;学生学习的一些课文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才能深透理解,可是没条件查找或者有条件找,但查不到,这就需要教师讲;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讨论中,有些问题的认识受到自身阅历、知识等限制,而达不到要求时,这也需要教师讲。

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都要讲;讨论法、谈话法、提问法、发现法,也离不开讲。问题是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学生可以读明白的,如果讲,那就多此一举;一句话可以点明的,却罗嗦一阵子,拖沓冗长,必味同嚼蜡。讲,不

能剥夺学生的学,不能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要讲得精,讲得清,讲得生动,讲出启发性,讲出风格,讲出特点。下面的一些情况下都是需要讲的: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纠正;学生不明确,教师要示范指导;学生困惑,教师要启发。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试论述语文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大本18页)

语文教学首先要遵循的是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原则,这是由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性质决定的。首先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文以载道,这是一条语文的规律,道和文的关系,是载体与实质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的。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内容的量和特性,决定体裁的选取,内容决定修辞的表达,语文内容还决定文章布局谋篇。其次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语文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语文是思想感情等社会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的语文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要循文解意,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深入体验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重视因意悟文。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文形式的理解。

2、 试论述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的能力定位。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的目标,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离开学校能独立地阅读和表达。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当是我们语文教学目的。

(1) 字词教学。字词不但是是语文基础的一部分,更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

个最具体最直接的载体。应该把现代汉语中最有活力的2000来个给学生讲清楚。针对初中阶段字词量大难度增加的特点,应当注意把识记和运用结合起来。

(2) 句子教学。句子是由字、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逻辑形式、修辞手

段组合构成的。它是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抓好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重大意义。

(3) 语段教学。语段为词语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环境,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研究其作用和搭配关系,进而体会遣词造句的优劣,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通过语段,从中探求作者谋篇布局的旨意,学习组织结构的技巧。可抓住重点语段、有特色的语段、集中体现知识点的语段、过渡与照应的语段分析。

(具体内容见白皮书第7——10页)

4、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为什么要遵循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这一原则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过程的一种规范。培养学生“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说与写是信息的的输出。听说读写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只有认识了一定量的字,并牢固掌握才能理解句子,顺利地阅读书报里的文章,才能运用所识的字词叙事说

理,表情达意。培养学生写字的技能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好,这有利于发挥文字传播文化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作用。新课标把写字教学还提高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高度,希望通过书法练习,了解民族独特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而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口语交际开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种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使之互相配合,协调地发展。

五、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

*1、 试以“经历”这一话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注意指导的程序性,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选择材料和语言及读者对象。(不需要进行完整教学设计)

我会试着从如下几方面启发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选择材料:(1)课文或与相类似的故事讲述激发。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说,在作者林海音在经历家庭的重大变故后,由害怕到感悟爸爸的教育,迅速成长的故事。(2)情境创设,化虚为实。其实我们天天都在经历,考试的成功失败;运动会的经历;亲情友情的挫折,转机;经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转变,经历亲人的离合,经历一年四季等等。

(3)学生畅谈自己难忘的经历。

从时、空、对象、顺逆等不同角度打开思路。根据不同的对象及自己的擅长处入手。

*3、教学内容角度评析自己上的一堂语文课。

语文的教学设计的内容阐述,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王荣生教授把选文的功能分为四种:定篇、样本、例文与用件。例文的实质是“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因此,我们教师首先是要对文本隐含的听说读写知识了然于胸,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确我们是在“例什么”。以文为取向的教学是透彻地了解文本,以“知识”为取向的教学是“透彻的理解知识”。这个知识可能是从文章的整体中提取出来的,也可能来自文章的某个段落。因此,以“知识”为取向的教学,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只是选取其中的一个侧面,或者是其中的一个或某个段落。我下面就讲以传授“小说的叙事视角”为知识点教学的一个课例。一、1、教师明确《孔乙己》中可能存在的几个叙述者,逐个讨论以孔乙己、掌柜、短衣帮为视角的情感倾向与视阈盲点,然后说说文章通过“小伙计”的眼睛所见与不见,什么被强化了,什么被省略了。2、引出“叙述视角”的概念——全知叙事、限制性叙事与客观叙事。讲解叙事的重大意义。二、引入有关资料,进一步理解小说叙事视角及其功效。三、分析《最

后一课》中以“小弗郎士”为叙事视角的好处。四、老师朗读以“全知视角”写的《羚羊木雕》,然后学生自愿站在“妈妈”或者“万芳”的角度“复述”故事情节,体会不同的叙事效果。本案例中“用”到《孔乙己》的文章,但这与通常“上” 《孔乙己》有根本的不同:“用”《孔乙己》的文章,是为了传授叙述视角这个知识的。《孔乙己》文的资料都与叙述视角有关,下面的环节是知识实践,这是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

2、试举出自己教过的以“文”取向为主的一堂语文教学案例,并根据教学设计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以“文”为取向的教学就是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实现语文科所特有的熏染功能,培育学生的人格与精神。课标明确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文”的教学是课程里很大的一块内容,它主要集中在文学教学中。

“文”的教学是立足整体的意义或价值取向。文本为我们提供的教学内容很多,但“文”的教学特取情操陶治与道德提升为目标,因此它对文本是整体的意义与道德取向。文本的价值倾向存在于对人的命运的深切的关注中、对美的歌颂中,让读者沉浸在对人物的深广的同情中、美的意境。体悟情感、洞察人性、丰富心灵、涵养人格是“文”的教学的主要内容。 “文”的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理解、忘我的欣赏。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道德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熏染出来的。如何进入(文本)、重视过程是“文”的教学的关键词。

下面就我上过的《老王》这堂课是侧重于“文”的教学,请大家思考批评—— 《老王》教学目标单一而集中在体会理解老王的善良,感受人性的光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以几个“着实让中国感动了一回”的“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故事来导入,其用意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到中国最底层的公民身上,关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为走近老王的善良作了第一个铺垫。接着是对这篇文章涉及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和认识。我没有采用笼统的抽象的语言来介绍,而是选择了《青春是可怕的》一文中记录的一个知识分子被活活打死的事例,让学生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走近老王的“善良”作了第二个铺垫。然后通过对老王的外貌、“单位”、“家”称呼的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老王的身份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他生计艰难、承受着周围人对他的不公待遇,这又为理解老王的纯朴善良作了第三个铺垫。因为即使生活这样待他,他依然保持着为人的美德—善良、热心和梗直,他是中国许许多多最底层百姓的一个代表,他们身上有“构成我们国家精神基石”的人性的光辉。这三层铺垫,突显了老王的善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深深感染。最后以杨绛先生《丙午丁末年纪事》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用意也很明显,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老王》的意义,却没有半点说教的成份,全然是在发挥语文特有的熏染功能。

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授课者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一理念的理解和实践。通过几个小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层处。

教学也难免有遗憾,《老王》一文中,我若注意到很多关键的时间词——“北京解放后”,“有一天傍晚”,“有一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从干校回来”,“有一天”,“过了十多天”—— 这些时间感鲜明的词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示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的变化给作家的人生带来了沧桑反复,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老王这样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却丝毫没有改变,他们永远是这个社会付出得最多而收获得最少的群体。

作者的“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方面包含了自身对这些社会现象无能为力的惭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表达出一种明确的态度和希望:我们大家需要一起努力,创造出公平的社会环境,关怀弱势群体,这个社会才能越来越美好而和谐。后来我认识到,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将会比单单理解老王的善良更有认识和思考的价值。

4、阅读下面短文,从读者角度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不需要进行完整教学设计)

黄杜鹃

宫 玺

紫杜鹃花开了,白杜鹃花开了;只有那棵黄杜鹃,依旧不开花。

三年了。我感到有些扫兴!我尽心尽意,一视同仁,培养侍弄了三年,紫的给我温馨,白的送我洁净,只有你,黄杜鹃,为什么这般郁郁寡欢,终年没有一丝笑容?

朋友们来,交口赞叹紫杜鹃和白杜鹃,而对你不屑一顾,我竟说你是“假杜鹃”。

可我鲜明记得,你在深山里不是这个样子。——在那幽谷悬崖,你同形形色色的杜鹃花相衬相托,开得何等欢畅,笑得何等灿烂!我特意把你移回家来,植于盆中,与已有的紫杜鹃、白杜鹃为伴,可你为什么闷闷不乐呢?

你是不适应这小小的盆土、狭窄的阳台?为什么那棵紫杜鹃和那棵白杜鹃却长得适意呢?

哦,莫非是因为你生在山野,长在山野,离开了山野便魂牵梦萦?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是可敬的,是值得同情和赞美的!

由此,我倒可怜这紫杜鹃和白杜鹃了。它们是我从花店里买米的,在小小的花盆里抽枝、舒叶、含苞、开花,怡然自得,何曾有丝毫抑郁?它们不知道它们的祖籍曾是深山旷野了。

啊,来自山野的黄杜鹃!

(选自《人生小品》)

反复阅读文本后,回答作者对白杜鹃、紫鹃与黄杜鹃的情感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魂牵梦绕是什么意思?黄杜鹃魂牵梦绕的会是什么呢?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

1、 试举出你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比较精彩的一个教学案例,并写出教学反思。

教《湖心亭看雪》这课时,提问对“痴”字的理解。并找出课文句子来分析。这一提问法能不动声色地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模仿钱梦龙老师的提问教学法。请问本文共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的年龄身份怎样?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难么?其中有两个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差不多,我们一起读,看两人的态度究竟一样不一样。通过阅读,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分析对课文的内容写法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 反思:因为首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的提问,极具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问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如钱老师上这篇课文的第二个问题:愚公究竟笨不笨。老师要求学生从课文里找出依据。这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动思想机器,有了碰撞就会有深入的思考。

2、试举出在教学实践中你认为自己较好地体现了“成功有效”的教学策略的一个案例,并写出教学反思。

(白皮书21-22)

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教学反思:我这次教学设计尽可能使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成功有效的。感觉挺不错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环节的设计清晰、简洁、集中、符合学习的认知。

(2)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

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在设计教学内容和布置学习任务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可选择的层次性任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便是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3) 问题的设计好。指向文本本身,指向作品的主题思想,照顾整体,问题聚会疑难的内容,空白之处,问题有导向、激疑、开发激发思维的作用。

(4)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3、写出你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的一个教学实例(注意朗读方法的丰富性),并写出教学反思。

教初一课文《百草元到三味书屋》用朗读法教过,感觉还挺好,其教学可以分三步来进行:首先进行了解性朗读。请五味学生轮流朗读课文,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字词正音,句子连贯。接着在理解课文描述了什么、表达作者何种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朗读。启发学生: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在百草园是那么有趣,那应用怎样的语调来传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师生讨论后明确:总的基调是轻快的,但也有变化。第一段是介绍交代,朗读时音量适中、平静的叙述语气来读,速度慢些。第二段描写有趣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快乐活动,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喜爱 之情。朗读时,声音要明亮清脆,速度要加快,语气要轻松欢快,其中如“碧绿”“低唱”“无限趣味”等等描述性的形容词和动词要读重音来强调。最后,进行想象性表情朗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我们小时侯在野外的欢乐生活,联想我们电视上看过的美丽画面,努力想象出百草园景物是如何的美丽迷人。通过这样的想象进入百草园,让我们满怀喜悦地朗读吧!读出文章的韵味来。反思刚进入初中,这样有目的,层层深入地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

5、你在教学中采用揣摩法的一个教学实例,并写出教学反思。

例一,可用王敏上《天上的街市》时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读一读”等办法揣摩语言。

例二,教《秋魂》时,我问学生最欣赏哪些词句。生:我欣赏第一段中的几个动词的运用,因为用得准确。树叶是:“吹跑”,果实是“吹落”种子是“吹掉”,世界是“吹走”。师:准确在哪?生:树叶干枯了,比较轻,果实用吹落比较好,因为我们常讲“瓜熟蒂落”嘛!种子也是成熟了,比较重,而且多,用“掉”。师:那世界为什么用“吹走”呢?生沉默。师:大家想想,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夏天的郁郁葱葱消失了,好象是被秋风吹走的。为什么用“走”?因为夏天还会再来,充满生机的春、夏还会再来,有“来”,所以是“走”,如果“跑”了、“掉了”、“落”了,那就坏了,是不是?(学生心领神会)反思:学生通过揣摩更进一步体会了本文运用的妙处。


相关内容

  • 苏教版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使用建议
  • 苏教版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使用建议 修订过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在编排上坚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易到比较复杂.由单项到综合,以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习基本方法,希望使用者能关注教科书网状结构所体现的优化整合特点,了解这一基本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教科书优势. • 教科书修订贯彻"学会 ...

  • 初中语文教研心得
  • 语文教研组共有教师15人,40岁以下教师占60%,整个教师队伍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迈进.随着xx年教师全员合同聘任制的实施,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职的每位教师都能感到一种压力的存在.有压力才有动力,正是在这股动力的驱动下,全组每位教师努力钻研教材教法,积极运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争做 ...

  •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 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摘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关键词:体验经验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 ...

  • 浅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模式
  • 国家推出的初中语文新教材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此次教材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而且要改变教师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有所更新. 1新教材向教师展示了新特点 初中语文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教材的编排方式 ...

  • 跳绳的应用_初中体育教案
  • 跳绳的应用_初中体育教案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江湖百度贴吧谷歌Buzz更多...百度分享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中 ...

  • 初中语文活动课初探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语文活动课初探 作者:刘继亭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6期 摘 要: 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初中语文教学正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 ...

  • [蔓萝课堂] 中小学电子课本大全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高中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数学B版 信息技术 一年级语文上一年级语文 ...

  •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10春季学期)
  •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1秋季学期) 一.指导思想与教研思路 本学期继续以学校的工作思路和教导处计划为指南,以推进语文教学教研质量为工作中心,加强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加强备课组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教研组的规范建设,努力提高组内教师业务水平.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 ...

  • 申报中一教师述职报告
  • 申报中学一级职称述职报告 尚码头学校 于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叫于洁,2008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至今在尚码头学校已工作5年整,2009年晋升为中学二级教师,圆满完成了第四周期继续教育,现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无论是担任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我都做到勤勤恳恳,教学成绩每年都有新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