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产量突破4000万吨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3-31

世界(含中国)有色金属产量在1990年左右才达到4000万吨,2013年我国产量已突破4000万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以满足国内强劲需求为己任,在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其他多种成分所有制企业“三驾马车”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产业发展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世界范围内供需基本平衡及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大前提下,迫切需要全行业认真分析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现状,站在新高度以新视野重新审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教训,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可能对消费产生的巨大影响,慎重预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防止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突破了4000万吨

2013年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继续开拓前进的一年,实现了“生产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优化、价格低位震荡、效益有所改善”的发展态势。

2013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比2012年增加了332万吨,超过1992年总产量299.2万吨;日均产量达到11万吨,超过1953年全年产量10.3万吨。

2013年我国精炼铜产量684万吨、超过了1968年全球(世界)产量666万吨,表观消费量约900万吨、接近1977年世界消费量905.6万吨;原铝产量2205万吨,超过1997年世界产量2180万吨、1998年消费量2184万吨;精炼铅产量447万吨,超过1975年世界产量423万吨、消费量391万吨;锌产量530万吨,接近1975年世界产量547.5万吨、超过消费量505万吨。这组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消费量整体上达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球总水平。

2010年来我国有色金属消费强度持续走高

现有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铜铝铅锌的产销量均已连续数年居世界第一位。

依据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初步得出自2011年以来,我国以仅占世界20%的人口,表观消费了世界约40%的有色金属产量,产出约占全球10%的GDP。

我国已累积消费(表观)大量的有色金属

以目前我国较为短缺的铜为例。2011年世界精炼铜消费量为1988.1万吨,其中,我国消费了745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7.47%;排名2~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意大利、中国台湾、印度和巴西,合计消费量734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6.92%。2011年我国单位GDP精炼铜消费强度达到世界平均的3.5倍、是美国的8.7倍,人均精炼铜消费接近世界平均的2倍、同美国接近。1960年以来,全球精炼铜、原铝、铅及锌累积消费量。

数据表明,1991年至2012年,我国累积消费的精炼铜已接近7000万吨,占全球同期累积消费量的20%,原铝、精炼铅、锌累积消费量分别达到了1.47亿吨、3500万吨和近5000万吨,分别占同期全球累积消费量的约24%、23%和24%。数据表明,我国自2011年来累计消费有色金属(表观)已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但单位GDP消费强度是全球的4倍以上。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消耗资源为主并不可避免会产生环境污染的有色金属冶炼业就会停滞甚至萎缩,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就相应缓解。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使用累积量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后期其消费量主要靠循环利用来维持。相关资料显示,2001~2011年,国外再生铅产量占铅总产量的比例已由58.7%提高到71.1%;矿产铅产量则由223.4万吨下降到155.9万吨。2012年我国再生铜、铝、铅、锌产量分别达到了275万吨、480万吨、140万吨和约150万吨,足以满足2011年美国精炼铜、原铝和精炼铅锌分别为175.38万吨、406万吨、156.1万吨和92.3万吨的需要。

有色金属的循环利用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特点。有色金属的循环利用无需矿山建设,与原生金属生产相比,金属的分离与提取工艺投资较少;由于二次资源一般不含硫、砷等,同原生金属生产相比,几乎不存在硫的逸散二氧化硫污染,因此生产能耗要比原生金属低得多。

技术进步和低成本替代对有色金属的消费强度影响巨大。最近几年,相关消费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低成本替代已较大幅度减少了单位产品对有色金属的需要量。最具代表性的是目前家用1匹空调每台需要使用铜管及其制品折合铜金属量同20世纪90年代比已减少了40%以上。

发展方式转变将促使消费强度快速下降。2011年我国人均原铝消费量已超过美国,单位GDP消费强度是美国的9倍、全球平均的4倍,世界其他9个铝消费大国和地区平均的6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必然要降低对有色金属的需求。综合考虑我国汇率变化等因素,按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GDP总量10万亿美元和20万亿美元,以消费强度情形预测有色金属消费量。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力

21世纪的前10年,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有色金属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促使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形成了“黄金十年”。自2010年以来,世界有色金属产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虽然我国部分金属品种仍呈少许短缺局面,但全球整体上已进入供需基本平衡且逐步充裕(见表9)。在这一大背景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下,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宗矿产资源先天不足。以铜为例,2012年我国铜矿平均出矿品位已由2006年的0.91%逐年降低到0.74%。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且国外铜矿平均开采品位维持在2%左右,据此粗略测算,我国铜精矿含铜量平均生产成本应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根据相关资料初步推算,受资源先天不足制约,我国氧化铝,铅、锌精矿(折合金属量)的平均生产成本也要比国外高许多。

要素成本刚性增长,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因原辅材料、能源价格特别是劳动力、环保治理投入增加,财务费用等不断上升,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过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和环境保护投入等相对比较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建设美丽中国已使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成为铜铅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特别是强温室气体(CF4、C2F6等)排放,已成为电解铝企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汇率整体上呈攀升趋势难以逆转。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快速攀升,虽现已进入6:1区间盘整,但总体上呈不断攀升趋势难以逆转。即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维持在6:1长期盘整,在全球有色金属供应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占我国有色金属总产销量95%左右的铜铝铅锌产品也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平均生产成本、汇率水平、税率已成为确定大宗有色金属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国内铝价已长期在我国平均生产成本线徘徊。

对有色金属产量继续增长的风险要有清醒认识

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销总量已突破4000万吨(不包括再生铝),按2014至2016年分别年增长7%、5%、3%,2017至2020年保持在2015年产量震荡测算,2014年至2020年我国将增加3亿吨的有色金属供应量。粗略估算到铜约5000万吨、铝约16000万吨、铅约3500万吨和锌约4000万吨,合计2.85亿吨,占95%。

以铝为例,若把再生铝考虑进来,2014年至2020年我国全铝供应量应在19000万吨左右(电解铝16000万吨、再生铝3000万吨)。对比分析2006年中国和2005年美国铝消费结构,假设2020年前我国铝消费结构大致为建筑业占30%、交通运输占25%、电力电子占10%、容器及包装占10%,则未来7年仅我国建筑用铝就高达5700万吨。按每万平方米建筑用铝30吨测算,需要新增建筑面积190亿平方米,是否可能?即使考虑铝建筑模板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按铝模板平均厚度1公分测算,其总用铝量也不足300万吨(1亿平方米)。

对策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三驾马车”产能的结构问题。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不断变化和长期供应短缺的影响,现阶段有色金属工业形成了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的“三驾马车”型结构。由于“三驾马车”结构中的企业市场竞争力存在巨大差异,在国内供应短缺和追求高GDP增长发展方式的影响下,各企业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为了追求市场份额或高额利润而采取大力扩张产能的发展策略,这是导致全行业产能过剩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二要切实提高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过剩,也只有具备一定的过剩才能给竞争对手造成压力并促进终端消费。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会自动淘汰落后产能的,否则,它只能靠污染环境、偷税漏税而非法生存。这需要靠“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来逐步解决。

三要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市场经济不允许落后产能长期存在,只要其具有核心竞争力,传统作坊也会焕发无限生机。

四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当前最突出问题是政府的手还伸得太长、片面追求GDP的惯性还很大,使得各经济体都在不惜工本地抢占市场,实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残酷竞争策略。加之部分以牺牲环境、偷税漏税企业的存在,使原本的恶性竞争雪上加霜。一方面,政府要切实强化环保执法和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自律,各相关方面应共同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较小的新增投入优化和提升“三驾马车”整体竞争力,有效控制新增产能。

五是中国需求仍为国际有色金属市场的主导力量。现在看来,未来若干年世界范围内(中国除外)的铜铝铅锌总体上处于供需基本平衡略有过剩的状态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无论中国需求出现何种情形,未来我国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任何经济体都无法满足。因此,我们既不能被当前的困难所困扰而裹足不前,又不能对今后的需求盲目乐观。要认真分析现状,站在新高度以新视野重新审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发展方式转型、技术进步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可能对消费产生的巨大影响,慎重预测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防止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六是立足国内需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应尽可能抓住外汇储备充裕、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外矿产资源供应相对丰富的有利时机,对国内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利用国外资源。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企业,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收储机制,努力扩大应用领域,为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开发储备类似于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具有确保资源供应战略安全的产业化关键技术,为子孙后代尽可能多留下现阶段开发使用并不很经济的矿产资源。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发布时间:2014-03-31

世界(含中国)有色金属产量在1990年左右才达到4000万吨,2013年我国产量已突破4000万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以满足国内强劲需求为己任,在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其他多种成分所有制企业“三驾马车”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产业发展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世界范围内供需基本平衡及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大前提下,迫切需要全行业认真分析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现状,站在新高度以新视野重新审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教训,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可能对消费产生的巨大影响,慎重预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防止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突破了4000万吨

2013年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继续开拓前进的一年,实现了“生产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优化、价格低位震荡、效益有所改善”的发展态势。

2013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比2012年增加了332万吨,超过1992年总产量299.2万吨;日均产量达到11万吨,超过1953年全年产量10.3万吨。

2013年我国精炼铜产量684万吨、超过了1968年全球(世界)产量666万吨,表观消费量约900万吨、接近1977年世界消费量905.6万吨;原铝产量2205万吨,超过1997年世界产量2180万吨、1998年消费量2184万吨;精炼铅产量447万吨,超过1975年世界产量423万吨、消费量391万吨;锌产量530万吨,接近1975年世界产量547.5万吨、超过消费量505万吨。这组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消费量整体上达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球总水平。

2010年来我国有色金属消费强度持续走高

现有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铜铝铅锌的产销量均已连续数年居世界第一位。

依据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初步得出自2011年以来,我国以仅占世界20%的人口,表观消费了世界约40%的有色金属产量,产出约占全球10%的GDP。

我国已累积消费(表观)大量的有色金属

以目前我国较为短缺的铜为例。2011年世界精炼铜消费量为1988.1万吨,其中,我国消费了745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7.47%;排名2~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意大利、中国台湾、印度和巴西,合计消费量734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6.92%。2011年我国单位GDP精炼铜消费强度达到世界平均的3.5倍、是美国的8.7倍,人均精炼铜消费接近世界平均的2倍、同美国接近。1960年以来,全球精炼铜、原铝、铅及锌累积消费量。

数据表明,1991年至2012年,我国累积消费的精炼铜已接近7000万吨,占全球同期累积消费量的20%,原铝、精炼铅、锌累积消费量分别达到了1.47亿吨、3500万吨和近5000万吨,分别占同期全球累积消费量的约24%、23%和24%。数据表明,我国自2011年来累计消费有色金属(表观)已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但单位GDP消费强度是全球的4倍以上。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消耗资源为主并不可避免会产生环境污染的有色金属冶炼业就会停滞甚至萎缩,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就相应缓解。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使用累积量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后期其消费量主要靠循环利用来维持。相关资料显示,2001~2011年,国外再生铅产量占铅总产量的比例已由58.7%提高到71.1%;矿产铅产量则由223.4万吨下降到155.9万吨。2012年我国再生铜、铝、铅、锌产量分别达到了275万吨、480万吨、140万吨和约150万吨,足以满足2011年美国精炼铜、原铝和精炼铅锌分别为175.38万吨、406万吨、156.1万吨和92.3万吨的需要。

有色金属的循环利用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特点。有色金属的循环利用无需矿山建设,与原生金属生产相比,金属的分离与提取工艺投资较少;由于二次资源一般不含硫、砷等,同原生金属生产相比,几乎不存在硫的逸散二氧化硫污染,因此生产能耗要比原生金属低得多。

技术进步和低成本替代对有色金属的消费强度影响巨大。最近几年,相关消费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低成本替代已较大幅度减少了单位产品对有色金属的需要量。最具代表性的是目前家用1匹空调每台需要使用铜管及其制品折合铜金属量同20世纪90年代比已减少了40%以上。

发展方式转变将促使消费强度快速下降。2011年我国人均原铝消费量已超过美国,单位GDP消费强度是美国的9倍、全球平均的4倍,世界其他9个铝消费大国和地区平均的6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必然要降低对有色金属的需求。综合考虑我国汇率变化等因素,按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GDP总量10万亿美元和20万亿美元,以消费强度情形预测有色金属消费量。

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力

21世纪的前10年,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有色金属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促使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形成了“黄金十年”。自2010年以来,世界有色金属产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虽然我国部分金属品种仍呈少许短缺局面,但全球整体上已进入供需基本平衡且逐步充裕(见表9)。在这一大背景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下,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宗矿产资源先天不足。以铜为例,2012年我国铜矿平均出矿品位已由2006年的0.91%逐年降低到0.74%。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且国外铜矿平均开采品位维持在2%左右,据此粗略测算,我国铜精矿含铜量平均生产成本应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根据相关资料初步推算,受资源先天不足制约,我国氧化铝,铅、锌精矿(折合金属量)的平均生产成本也要比国外高许多。

要素成本刚性增长,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因原辅材料、能源价格特别是劳动力、环保治理投入增加,财务费用等不断上升,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过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和环境保护投入等相对比较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建设美丽中国已使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成为铜铅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特别是强温室气体(CF4、C2F6等)排放,已成为电解铝企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汇率整体上呈攀升趋势难以逆转。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快速攀升,虽现已进入6:1区间盘整,但总体上呈不断攀升趋势难以逆转。即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维持在6:1长期盘整,在全球有色金属供应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占我国有色金属总产销量95%左右的铜铝铅锌产品也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平均生产成本、汇率水平、税率已成为确定大宗有色金属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国内铝价已长期在我国平均生产成本线徘徊。

对有色金属产量继续增长的风险要有清醒认识

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销总量已突破4000万吨(不包括再生铝),按2014至2016年分别年增长7%、5%、3%,2017至2020年保持在2015年产量震荡测算,2014年至2020年我国将增加3亿吨的有色金属供应量。粗略估算到铜约5000万吨、铝约16000万吨、铅约3500万吨和锌约4000万吨,合计2.85亿吨,占95%。

以铝为例,若把再生铝考虑进来,2014年至2020年我国全铝供应量应在19000万吨左右(电解铝16000万吨、再生铝3000万吨)。对比分析2006年中国和2005年美国铝消费结构,假设2020年前我国铝消费结构大致为建筑业占30%、交通运输占25%、电力电子占10%、容器及包装占10%,则未来7年仅我国建筑用铝就高达5700万吨。按每万平方米建筑用铝30吨测算,需要新增建筑面积190亿平方米,是否可能?即使考虑铝建筑模板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按铝模板平均厚度1公分测算,其总用铝量也不足300万吨(1亿平方米)。

对策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三驾马车”产能的结构问题。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不断变化和长期供应短缺的影响,现阶段有色金属工业形成了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的“三驾马车”型结构。由于“三驾马车”结构中的企业市场竞争力存在巨大差异,在国内供应短缺和追求高GDP增长发展方式的影响下,各企业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为了追求市场份额或高额利润而采取大力扩张产能的发展策略,这是导致全行业产能过剩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二要切实提高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过剩,也只有具备一定的过剩才能给竞争对手造成压力并促进终端消费。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会自动淘汰落后产能的,否则,它只能靠污染环境、偷税漏税而非法生存。这需要靠“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来逐步解决。

三要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市场经济不允许落后产能长期存在,只要其具有核心竞争力,传统作坊也会焕发无限生机。

四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当前最突出问题是政府的手还伸得太长、片面追求GDP的惯性还很大,使得各经济体都在不惜工本地抢占市场,实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残酷竞争策略。加之部分以牺牲环境、偷税漏税企业的存在,使原本的恶性竞争雪上加霜。一方面,政府要切实强化环保执法和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自律,各相关方面应共同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较小的新增投入优化和提升“三驾马车”整体竞争力,有效控制新增产能。

五是中国需求仍为国际有色金属市场的主导力量。现在看来,未来若干年世界范围内(中国除外)的铜铝铅锌总体上处于供需基本平衡略有过剩的状态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无论中国需求出现何种情形,未来我国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任何经济体都无法满足。因此,我们既不能被当前的困难所困扰而裹足不前,又不能对今后的需求盲目乐观。要认真分析现状,站在新高度以新视野重新审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发展方式转型、技术进步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可能对消费产生的巨大影响,慎重预测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防止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六是立足国内需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应尽可能抓住外汇储备充裕、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外矿产资源供应相对丰富的有利时机,对国内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利用国外资源。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企业,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收储机制,努力扩大应用领域,为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开发储备类似于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具有确保资源供应战略安全的产业化关键技术,为子孙后代尽可能多留下现阶段开发使用并不很经济的矿产资源。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相关内容

  •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一五计划(1953-1957)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 ...

  • 南海油气资源开采与运输的技术讨论
  • 南海油气资源开采与运输的技术讨论 孙月鹏 电子工程学院 2011210876 [email protected] [1**********] 摘要: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发展较快.我国石油科技工作者瞄准国际最先进的测井技术,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套数控成像测井系统,研制的井下仪器基本技术 ...

  • 是智慧,也是"生命"
  • 相机,不仅仅只是一位记录者.每一款相机的诞生,设计理念的不断突破.更新,都凝聚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它是科技生命的延续,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了不起的创造 一直以来,人们对相机小型化的要求没有停止过. 元老级相机制造商福伦达在相机小型化方面有过出色表现,它们在上世纪初就已开始批量生产便携式胶片相机,并 ...

  • 世界资源短缺问题的再思考
  • 作者:赵宏图 现代国际关系 2012年08期 几个世纪以来,资源短缺的乌云一直笼罩着人类社会,很多人担心人类活动最终将把地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其典型代表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21世纪初,随着需求增长和价格攀升,石油末日.资源枯竭等提法再次频现于 ...

  • 关于征求广东省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改意见的函
  • 急件! 关于征求广东省建材行业结构调整 实施方案修改意见的函 省建材.水泥.陶瓷.玻璃.石材.水泥制品.墙体材料等行业协会: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 ...

  • 昌吉州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 昌吉州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2009年,昌吉州工业总产值337.9亿元,其中:轻工业114.2亿元,重工业22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1.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7.4亿元,其中:轻工业21.0亿元,重工业66.4亿元.其中规上增加值69.4亿元.规模以上六大支柱产业中,煤电煤化工业 ...

  • 金属功能材料的几个最新发展动向
  • 第8卷 第1期金属功能材料Vol.8, No.1 12001年2月MetallicFunctionalMaterialsFebruary, 2001 金属功能材料的几个最新发展动向 王新林 (钢铁研究总院 北京 100081) 摘 要 简述了金属功能材料的发展概况,对近期研究开发的新动向进行了简介, ...

  • 钢结构发展
  •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在雨果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当今世界的史书恐怕没有多少是用石头写的.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建筑结构经历了木结构.砖石结构.钢筋水泥结构.钢混结构及钢结构.目前全球独领风骚的建筑材料是钢材,钢结构已是发达国家主导建筑结构,广泛应用于高层.超高 ...

  •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局为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现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6人,总农艺师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