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马援

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他是东汉初期的名将,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早在他为新莽政权任郡督邮时,因私自放走囚犯而亡命北陲放牧。几年后,他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归附他的竟有数百家。他对宾客们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一个堂堂男子汉,要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生活越艰苦,越要坚强,年岁越大,精神越要旺盛。他又叹息说:“财产多了,贵在于能够赈救贫困,否则就成为守财奴!”于是,他将谷帛分散给亲朋故旧,自己仍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王莽末年,四方兵起,马援先是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及刘秀建立东汉,马援投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因功升为陇西太守。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因平服先零羌有功,擢迁为伏波将军,奉命反击匈奴。当他凯旋班师回朝时,亲朋故旧孟冀等人来祝贺他,他慷慨激昂地对孟冀等人说:“男儿要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意思是男子汉应当为祖国英勇作战,抱定宁愿死在边疆的决心,用马皮包裹尸骨归葬,怎能躺于床上,死在自己儿女的身边呢!

建武二十四年(48年),武威将军刘尚出击武陵(治所今湖南溆浦南,辖境今湖南、湖北、贵州三省交界)的“五溪蛮”(即五河的少数民族)失败。马援这时已62岁,多次上书请战都未得批准。马援知道光武帝怕自己年老不中用,便披甲跨马,纵横驰骋,左右开弓,以显示自己宝刀未老。光武帝刘秀笑着说:“将军真是勇猛的老将!”于是,马援率军南征,临行那天晚上,马援对友人说:“我深受厚恩,自知年纪已老,总是担心不能殁于国事,如今得其所愿,即使战死沙场,我也甘心瞑目了。”

马援十分重视立身为人。他认为,做人起码要求是“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有可能的话,还应“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他在前往交趾(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时,就以这些做人准则写信给自己的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要他们不要取笑和议论他人的短处,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不要堕落成为轻薄儿。他一生戎马倥偬,北出塞漠,南达交趾,“海内未闻其过,众庶未闻其毁”。最后,他因疫疾病死于军中。

马援死后不久,突然飞来横祸,以致死不得葬。原来,他在南征交趾时,喜欢吃当地土产的薏苡(俗称“药玉米”、“回回米”),回师时便装载了一车,想移种于北方。后来,有马武、侯昱等人上书皇帝,诬说他载的是一车明珠和有纹彩的犀角。于是,不仅招致他本人久久不得安葬,连同妻子儿女也受到牵连。经过妻子及侄儿马严六次上书诉冤,才得以免罪。“薏苡明珠”这句蒙冤遭谤的成语,就是根据这段史事而流传下来的。

“马革裹尸”这一豪言壮语,在后人的诗中多有引用。唐诗人李益《塞下曲》中,有云:“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明人张家玉《军中夜感诗》有云:“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清人沈绍姬《题前监军闻启祥传后》诗:“总为人们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而“穷且益坚,老当益壮”这句成语,也如实地写照出马援的光辉一生。 (来源:清风扬帆网)

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他是东汉初期的名将,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早在他为新莽政权任郡督邮时,因私自放走囚犯而亡命北陲放牧。几年后,他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归附他的竟有数百家。他对宾客们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一个堂堂男子汉,要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生活越艰苦,越要坚强,年岁越大,精神越要旺盛。他又叹息说:“财产多了,贵在于能够赈救贫困,否则就成为守财奴!”于是,他将谷帛分散给亲朋故旧,自己仍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王莽末年,四方兵起,马援先是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及刘秀建立东汉,马援投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因功升为陇西太守。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因平服先零羌有功,擢迁为伏波将军,奉命反击匈奴。当他凯旋班师回朝时,亲朋故旧孟冀等人来祝贺他,他慷慨激昂地对孟冀等人说:“男儿要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意思是男子汉应当为祖国英勇作战,抱定宁愿死在边疆的决心,用马皮包裹尸骨归葬,怎能躺于床上,死在自己儿女的身边呢!

建武二十四年(48年),武威将军刘尚出击武陵(治所今湖南溆浦南,辖境今湖南、湖北、贵州三省交界)的“五溪蛮”(即五河的少数民族)失败。马援这时已62岁,多次上书请战都未得批准。马援知道光武帝怕自己年老不中用,便披甲跨马,纵横驰骋,左右开弓,以显示自己宝刀未老。光武帝刘秀笑着说:“将军真是勇猛的老将!”于是,马援率军南征,临行那天晚上,马援对友人说:“我深受厚恩,自知年纪已老,总是担心不能殁于国事,如今得其所愿,即使战死沙场,我也甘心瞑目了。”

马援十分重视立身为人。他认为,做人起码要求是“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有可能的话,还应“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他在前往交趾(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时,就以这些做人准则写信给自己的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要他们不要取笑和议论他人的短处,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不要堕落成为轻薄儿。他一生戎马倥偬,北出塞漠,南达交趾,“海内未闻其过,众庶未闻其毁”。最后,他因疫疾病死于军中。

马援死后不久,突然飞来横祸,以致死不得葬。原来,他在南征交趾时,喜欢吃当地土产的薏苡(俗称“药玉米”、“回回米”),回师时便装载了一车,想移种于北方。后来,有马武、侯昱等人上书皇帝,诬说他载的是一车明珠和有纹彩的犀角。于是,不仅招致他本人久久不得安葬,连同妻子儿女也受到牵连。经过妻子及侄儿马严六次上书诉冤,才得以免罪。“薏苡明珠”这句蒙冤遭谤的成语,就是根据这段史事而流传下来的。

“马革裹尸”这一豪言壮语,在后人的诗中多有引用。唐诗人李益《塞下曲》中,有云:“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明人张家玉《军中夜感诗》有云:“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清人沈绍姬《题前监军闻启祥传后》诗:“总为人们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而“穷且益坚,老当益壮”这句成语,也如实地写照出马援的光辉一生。 (来源:清风扬帆网)


相关内容

  •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革裹尸是个褒义词,多指军人战死于疆场,死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常用来形容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意志和决心. 马革裹尸的主人 ...

  • 中国历史上百位将领之(24) --- 马援 (东汉名将)
  • 中国历史上百位将领之 --- 马援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马援一生东征西讨,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其"马革裹尸"和&qu ...

  • 马姓肇兴始祖伏波将军马援
  • 扶风马姓肇兴始祖马援伏波将军 图为伏波大将军马援塑像,位于广西桂林漓江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的伏波山上.唐朝时期,山上曾修建有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当地流传着许多与伏波将军马援有关的传说故事,如今伏波山的美名随着桂林山水远漂海外. 马援,字文渊,西汉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出生于扶风茂陵(位于今 ...

  • 汉明帝刘庄及皇后
  • (27-75) 东汉皇帝.字严,庙号显宗.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阴皇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期间,史称"明章之治".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 ...

  • 历史上13位老有所成之人,佘太君百岁挂帅竟排第二,第一是谁?
  • 历史上名人甚多,在各个年龄段都人才辈出,有年轻有为之人,有老有所成之人. 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历史上那些老有所成之人. 13.汉高祖称帝(55岁)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 ...

  • 马援(东汉开国名将)-搜狗百科
  • 平定陇西 初仕隗嚣 王莽末年,四方兵起.王莽的堂弟王林任卫将军,广招天下豪杰.他选拔马援和同县人原涉为掾,并把他们推荐给王莽.王莽任命原涉为镇戎大尹(新莽始建国元年,改太守为大尹).马援为新城(今陕西安康)大尹.王莽失败后,马援的哥哥马员正任增山连率(连率,新莽时郡一级地方长官,职如太守),他和马援 ...

  • 郑州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河南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 郑州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河南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郑州,位于中原腹地,是我国两大铁路干线--平汉.陇海铁路的交叉点.由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九四六年,蒋介石进攻我华北晋冀鲁豫解放区就是以郑州作根基.一九四八年九月中旬,当我华东野战军实施济南战役时,国民党因济南.徐州吃紧,急将 ...

  • 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 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 ...

  • 东汉也有个马皇后
  • 东汉也有个马皇后 ---明朝有个马大脚,其实东汉也有个伟大的马皇后 节选自<稗官女史>第三部<后汉三国卷> 昨天,我一个同事的女儿打电话给我:"尹舅舅,好像东汉的历史只是汉光武帝刘秀和汉献帝刘协这 两个人物似的,一头一尾真没有意思." "小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