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之后
-----宜川中学之行的所感所想
流水中学 张正江
一行二十多人,不到48小时,在陕西腹地最为狭长南北方向穿肠而过,一路风光于昏睡与清醒交替间匆匆而过,只为奔赴宜川中学观摩学习。从上下楼层窜看学生的晚自习、课堂教学,从抓拍学生学习与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甚至与教师的攀谈,虽一切都很匆忙,却不无时刻地在学习和感悟。这似乎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但与这所全国百名名校短暂的一拥,质问自己学到什么,只言片语之间,才知自己对于宜川模式只是管中窥豹,言谈感悟却只是个皮毛而已。
落后中思改观,困境中图奋发,这是五中人身心感触,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奋发图强前赴后继的精神承继。不管是自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文明成果,亦或是,今天我校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学习,个人认为都要理清三个基本问题。
首先要解决学不学的问题。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和思想认知是人的行为的先决条件,从学校领导和管理团队到教师员工队伍,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其结果要么会出现像一个七老八十的老人穿上再时尚的外衣,身心依然即将入土;要么就会成为黎元洪揭瓦革命的投机分子,只搞些形式主义;抑或半推半就,观望式学习,其结果往往半途而废。
五中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处于贫下中农阶层,上级供给营养,总像是烙烧饼上的芝麻,洋洋洒洒。从2011年撤掉高中之后,当地政府意图收归己有,上级部门却沉默不言,五中又似乎跌为没娘的孩子,无家可归!生源的整体素质偏低,数量匮乏,教育成效两极分化严重,苗少草多,五中教育品牌与形象,似为“三无产品”上不了台面,走不上大舞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模式,继续老路上晃悠,就为“温水中的青蛙”,五中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英年早逝”,最终淡化出人们的记忆。改革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既或是站在山峰低谷,只要决心变革,奋发图为,亦可有“登泰山而小天下”壮阔篇章。
其次是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参观学习,只是在思想上解放了自我,激发人们学习与尝试的欲望而已。观摩与借鉴外校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不论时间的长短,
只是管中窥豹,照搬与复制亦无法成就自身。
如何学,才能顺利推进本校的教育革新,个人建议应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点,模仿起步,紧扣核心。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是稚嫩生命潜意识地模仿学习。现在各年级出现的化小组而坐、学案的零星展现,这只是我们有意识学习宜川模式一种模仿,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学习的起步阶段,但宜川模式真正核心,个人认为是学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是其核心,在我们学习与摸索阶段,应始终围绕这一核心去解决我校的矛盾特殊性,否则只会怀胎十月,中途流产。
第二点,以点带面,解剖麻雀,稳步推开。学习不是赶时髦,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我们只是热热闹闹地在安康赶了趟学习宜川热班车,乱糟糟的上车,浑浑噩噩的下车。不论教学模式的革新还是教育管理的转变,都要抓好试点,解剖试点,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推进。
第三点,贴牌效应,千方百计找外援,自张虎骨,推动我校跨越式发展。商场上一个如果剥掉包装外衣的东西,即使再优质价廉,亦无人问津。我国大量的“代工企业”非常注重“贴牌”效应,这也许能给我校创立课改新模式,有着很大借鉴意义。打造优质教育,不再是有个三尺讲台,就能搞出“宜川模式”,也不是像武侠小说里传奇人物,钻进深山老林里,苦练“秘籍”就能笑傲江湖。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改善也极为重要和迫切。“上访民众”有着背着铺盖卷长征的草根精神,才能换来“官僚们”的屈尊纡贵。我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也许要点儿草根精神,改改上级部门“烙烧饼撒芝麻”的旧姿态。贴牌也好,外援也罢,这只是迅速改变我校现状一些外在手段而已,管理要过硬,教学要过硬,才能张起虎骨,挺起我们的脊梁,从而推动我校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点,管理队伍的重新塑造与管理机构的改革,应是革新的首要阵地。教师人才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才是推动这一资源向前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会上长篇大论的搞些“假大空”,管理上搞些害死人不偿命的形式主义,检查上总是宽的是自己,严的是他人,这也许不是我们学校管理队伍真实写照。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也许讽刺让人很难受,但却毫不客气地揭示了我们要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先进性与团结协作的管理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最后是要解决学到什么程度,要怎样个结果的问题。
宜川模式的模式学习,是一种教育革新,是对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一种否定,也是一场教育革命。因此,我们的学习是不能搞嫁接,走改良主义路线。
人本主义、科学精神,是检验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尺。改革不是折腾人,学习不是累死人,成果不能等于零。以高效课堂的标准检验学生成长,以幸福指数衡量教职工的专业成长是符合人本主义和科学精神的。
身为五中人,并非是路人甲说三道四,做旁观态,亦并非言谈入木三分,故作高深,只是仅以五中人的主人翁精神,发自肺腑,期冀能为五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而已。
二0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管中窥豹之后
-----宜川中学之行的所感所想
流水中学 张正江
一行二十多人,不到48小时,在陕西腹地最为狭长南北方向穿肠而过,一路风光于昏睡与清醒交替间匆匆而过,只为奔赴宜川中学观摩学习。从上下楼层窜看学生的晚自习、课堂教学,从抓拍学生学习与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甚至与教师的攀谈,虽一切都很匆忙,却不无时刻地在学习和感悟。这似乎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但与这所全国百名名校短暂的一拥,质问自己学到什么,只言片语之间,才知自己对于宜川模式只是管中窥豹,言谈感悟却只是个皮毛而已。
落后中思改观,困境中图奋发,这是五中人身心感触,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奋发图强前赴后继的精神承继。不管是自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文明成果,亦或是,今天我校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学习,个人认为都要理清三个基本问题。
首先要解决学不学的问题。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和思想认知是人的行为的先决条件,从学校领导和管理团队到教师员工队伍,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其结果要么会出现像一个七老八十的老人穿上再时尚的外衣,身心依然即将入土;要么就会成为黎元洪揭瓦革命的投机分子,只搞些形式主义;抑或半推半就,观望式学习,其结果往往半途而废。
五中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处于贫下中农阶层,上级供给营养,总像是烙烧饼上的芝麻,洋洋洒洒。从2011年撤掉高中之后,当地政府意图收归己有,上级部门却沉默不言,五中又似乎跌为没娘的孩子,无家可归!生源的整体素质偏低,数量匮乏,教育成效两极分化严重,苗少草多,五中教育品牌与形象,似为“三无产品”上不了台面,走不上大舞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模式,继续老路上晃悠,就为“温水中的青蛙”,五中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英年早逝”,最终淡化出人们的记忆。改革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既或是站在山峰低谷,只要决心变革,奋发图为,亦可有“登泰山而小天下”壮阔篇章。
其次是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参观学习,只是在思想上解放了自我,激发人们学习与尝试的欲望而已。观摩与借鉴外校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不论时间的长短,
只是管中窥豹,照搬与复制亦无法成就自身。
如何学,才能顺利推进本校的教育革新,个人建议应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点,模仿起步,紧扣核心。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是稚嫩生命潜意识地模仿学习。现在各年级出现的化小组而坐、学案的零星展现,这只是我们有意识学习宜川模式一种模仿,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学习的起步阶段,但宜川模式真正核心,个人认为是学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是其核心,在我们学习与摸索阶段,应始终围绕这一核心去解决我校的矛盾特殊性,否则只会怀胎十月,中途流产。
第二点,以点带面,解剖麻雀,稳步推开。学习不是赶时髦,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我们只是热热闹闹地在安康赶了趟学习宜川热班车,乱糟糟的上车,浑浑噩噩的下车。不论教学模式的革新还是教育管理的转变,都要抓好试点,解剖试点,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推进。
第三点,贴牌效应,千方百计找外援,自张虎骨,推动我校跨越式发展。商场上一个如果剥掉包装外衣的东西,即使再优质价廉,亦无人问津。我国大量的“代工企业”非常注重“贴牌”效应,这也许能给我校创立课改新模式,有着很大借鉴意义。打造优质教育,不再是有个三尺讲台,就能搞出“宜川模式”,也不是像武侠小说里传奇人物,钻进深山老林里,苦练“秘籍”就能笑傲江湖。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改善也极为重要和迫切。“上访民众”有着背着铺盖卷长征的草根精神,才能换来“官僚们”的屈尊纡贵。我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也许要点儿草根精神,改改上级部门“烙烧饼撒芝麻”的旧姿态。贴牌也好,外援也罢,这只是迅速改变我校现状一些外在手段而已,管理要过硬,教学要过硬,才能张起虎骨,挺起我们的脊梁,从而推动我校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点,管理队伍的重新塑造与管理机构的改革,应是革新的首要阵地。教师人才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才是推动这一资源向前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会上长篇大论的搞些“假大空”,管理上搞些害死人不偿命的形式主义,检查上总是宽的是自己,严的是他人,这也许不是我们学校管理队伍真实写照。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也许讽刺让人很难受,但却毫不客气地揭示了我们要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先进性与团结协作的管理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最后是要解决学到什么程度,要怎样个结果的问题。
宜川模式的模式学习,是一种教育革新,是对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一种否定,也是一场教育革命。因此,我们的学习是不能搞嫁接,走改良主义路线。
人本主义、科学精神,是检验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尺。改革不是折腾人,学习不是累死人,成果不能等于零。以高效课堂的标准检验学生成长,以幸福指数衡量教职工的专业成长是符合人本主义和科学精神的。
身为五中人,并非是路人甲说三道四,做旁观态,亦并非言谈入木三分,故作高深,只是仅以五中人的主人翁精神,发自肺腑,期冀能为五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而已。
二0一二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