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过程林下种类的演变*
彭少鳞 方炜
¹ãÖÝ510650)
摘要 本文的工作系在永久样地定位调查的基础上中阶段针
叶林马尾松群落和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锥栗-荷木群落在14年演替中林下层种群结构的变化
群落在其演替的早期
植株密度的增加和小乔木个体的增加马尾松种群
有明显的消亡趋势林下种类动态主要表现为草本层和灌木层的常绿阔叶树种的幼苗和小乔木种类增加14年的演变使两个群落的组成结构变化剧烈生态优势度先由大量衰退的先锋性物种集中到少量的广适种上继而由于阳生性及中生性树种幼苗的入侵与发展而下降这与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成倍增长及其组成结构的多层次群落加速向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顶极群落方向发展演变
Miles West等也是植被恢复与自然保护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依据19891969在演替过程中
[1**********]9
1984本文的工作系在永久样地定位调查的基础上中期
演替阶段代表性群落马尾松群落和马尾松-锥栗-荷木混交林群落在14年演替中林下层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 1群落描述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定位研究站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中部112o 33'41’’E23o 11'30’’们
年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1927mm ÒÔÔ½µÓêÁ¿
分布着多种森林类型
图1
麟等
Peng等
在本地带是演替系列
14年前处于图1中演替的第一阶段草木1层已于14
Knapp 等Kershaw等
王伯荪等彭少
的典型先锋群落代表类型
乔木2层
*
本项研究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面上基金
年前选取具代表性的林段建立永久样地坡向南10o 西
本文研究的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一锥粟一荷木群落多分布于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边缘由于阔叶树的自然入侵而形成
该群落14年前为图1演替系列中的演替第二阶段
乔木2层草木1层为长期追踪观察群落动态坡度约30o º£°Î300m 左右
这两个群落的组成种类均以常绿树种占绝对优势母岩为沙页岩土层较薄本文取样研究系在这两个群落的永久样地中进行
1野外调查
本文的工作是14年的定点生态学比较研究对样地中的乔木层
Á¢Ä¾²ã¼Ç¼ÿľ¸ß¶ÈºÍÐØ¾¶·ÖΪÎå¸ö¼¶±ð
¼¶
5-8cm
级
±¾ÎIJÉÓÃËùµ÷²éµÄ¹àľ²ã
µÄÊý¾Ý
2ÑùµØ×ÊÁÏͳ¼Æ
¸ß¶È50cm 以上
胸径25cm 以上
同时在永久样地周围调查600m 2
¼¶Ð¡ÇÇľ
永久样地用铁丝网围拦调查分4个10
ľ±¾Ö²Îï°´ÐØ¾¶5cm以下级
°üÀ¨Ä¾±¾Ö²Îï
依据调查数据
23
相对多度和频度等的计算
用以下的公式计算
N 是样地的个体数s 是种数
3
的多样性指数种的平均不定度3
¸ÃÖ¸ÊýÊÇÓÃÐÅÏ¢ÂÛ·¶³ëµÄShannon-Wiener 函数为基础
这个函数预测从群落中随机选出一个一定个体的
此不定度都明显增加
它是把群落作为一个整体而把各个种的重要性总结为
一个合适的度量值
该式的含义是在N 个个体的3个种的集合中以这两个个体属于相同种的概率大小来测定集合中种的优势集中度3
各种的个体数最均匀时具有最大的多样性
本文采用
PW 指标测度群落的均匀度2
式中2
percentage of similaty
<NN -测定
/S
1985
依据如下
公式
0.5
b| = a式中的参数a 是样地或群落A 的某一定量
是样地的相异性百分率
3研究结果及讨论 3
表2
Á½¸öȺÂäµÄ²Ý±¾²ã¾-¹ý14年的演变
松群落草本层的变化异叶双唇蕨珍珠茅
相对多度由5降至
植株平均密度由13
ÏËëѼ×ì²Ý
简称
PD
a
0.5 b|是样地或群落A
马尾
例如马尾松
三脉草等草本种类均已在样地中消失
种数由14年前的48种降为现在的17种m 2增至106m 2
Âû¾Å½ÚµÈ¼¸¸ö¹ãÊÊÖÖËùÕ¼¾Ý
ÌÒ½ðÄï
»¹°éÓÐÇÇľÓ×ÃçÏà¶Ô±ÈÀýµÄÃ÷ÏÔÔö¼Ó6
提高为1
作为顶极群落阳性建群种的锥栗
表1 草木层演替一览表
种名
1. 马尾松 P.massoniana 2. 三叉苦 E.lepta 3. 岗松
B.frutesecna 4. 野牡丹 M.candidum 5. 桃金娘 R.tomentosa 6. 禾木 S.superba 7. 红叶藤 R.microphlla 8. 光叶菝
林
型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1980年 频度(%) 100 0 100 75 100 75 75 0 100 75 100 50 0 75 0
1994年 频度(%) 相对多度(%) 0 0 0 0 50 0.47 0 0 0 0 0 0 50 0.47 0 0 100 3.36 0 0 50 0.94 25 2.11 0 0 25 2.11 0 0
多度
42 0 326 16 52 16 34 0 330 12 59 12 0 14 0 相对多度(%)
0.77 0 5.94 1.24 0.95 1.24 0.62 0 6.01 0.93 1.08 0.93 0 1.08 0 多度 0 0 200 0 0 0 200 0 1600 0 400 100 0 100 0
马尾松群落混交林群落
表2 灌木层演替一览表
林型
1.马尾松 A P.massoniana B 2.三叉苦 A E.lepta B 3.岗松 A B.frutesecna B 4.野牡丹 A M.candidum B 5.桃金娘 A R.tomentosa B 6.荷木 A S.superba B 7.锥栗 A C.chinensis B 8.豺皮樟 A L.rotundifolia B 9.山苍子 A L.chinensis B 10.山芝麻 A H.angustifolia B 11.罗伞 A A.quinquegona B 12.九节 A P.rubra B 13.黄果厚壳桂 A C.concinna B 14.红皮紫梭 A C.kwangtungense B 15.云南银柴 A A.yunnanensis B 16.华润楠 A M.chinensis B
其余各种合计 the others
A B
种名
多度 5 3 240 117 95 2 37 1 269 181 96 62 0 34 12 211 11 0 11 0 0 6 0 8 0 26 0 2 0 0 0 0
85(15种) 226(35种)
1980年
频度(%) 相对多度(%) 25 0.58 25 0.34 100 27.87 100 13.31 75 11.03 50 0.23 75 4.30 25 0.11 100 31.24 100 20.59 100 11.15 100 7.05 0 0 100 3.87 75 1.39 100 24.00 75 1.28 0 0 75 1.28 0 0 0 0 75 0.68 0 0 100 0.91 0 0 100 2.96 0 0 25 0.23 0 0 0 0 0 0 0 0
9.87 25.71
27(8种) 221(16种)
多度 33 0 32 0 0 0 196 0 680 0 424 20 0 7 16 67 12 0 16 0 0 61 2 41 0 19 0 17 0 1 0 2
1994年
频度(%) 相对多度(%) 25 2.29 0 0 50 2.23 0 0 0 0 0 0 25 13.63 0 0 100 47.03 0 0 75 29.49 100 4.39 0 0 75 1.54 50 1.12 100 14.69 50 0.83 0 0 50 1.11 0 0 0 0 100 13.38 25 0.14 100 8.99 0 0 100 4.17 0 0 100 3.73 0 0 25 0.22 0 0 25 0.44
1.88 48.64
*林型A ÁÖÐÍB
¾-¹ýÁË14年的演变
马尾松群落灌木层的变化其每100m2的个体多度由14年前的215增加至现在的360¸ÚËɵÈÇ¿ÑôÐÔÊ÷ÖÖÏûÍ˾çÁÒ²òƤÕÁµÈ˳Àû·¢Õ¹ÔÚÂíβËÉ-锥栗-荷木群落中
甚至中生性种类的出现与增多三叉苦
锥栗与荷木这类阳生性树种尽管保持一定数量而中生性树种则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过14年的演替阔叶混交林
而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锥栗-荷木群落
这两个群落林下层植物的演变结果马尾松或其它松属种群在荒地具有高的生活力并成为先锋种群生长很快盖幕作用不大
日夜温较差大促使阳生草本的消退
诸如锥栗这些阳生性树种入侵马尾松
林并生长良好图1演替的第2ÁÖÏµÄľ±¾Ð¡ÇÇľºÍÓ×ÃçÖÖÀàºÍ¸öÌåµÄÔö¼ÓʹÂíβËÉÖÖȺµÄ¼¶Ó×Ãç¾ù²»ÄÜ×ÔÈ»¸üе«ÖÐÉúÐÔÊ÷Öֻƹûºñ¿Ç¹ðµÈÈ´ÓÐÁ˺ÏÊʵÄÉú¾³Ç÷ÓÚÓëÑôÉúÐÔÊ÷ÖÖ·ÖÏí×ÊÔ´
Õâ¸ö½á¹ûԤʾÑôÉúÐÔÊ÷ÖÖ½«½¥½¥ÏûÍö
3
以种的相对多度力指标图示两个群落中灌木层和草本层
优势种群动态图3
图2
3
3
表2清楚地表明了群落主要种马尾松种群14年的消长动态
马尾松种群在1980年其级幼苗均有分布只有第3级在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中也几乎不见林下小乔木和幼苗
从图2表2还可以看到 1一直向下衰退的种类 马尾松岗松以及早期衰亡的大量草本植物均属于这种类型
2先发展后衰亡的种类 野牡丹芒萁的发展是与第一代先锋种的衰亡同时进行的
但很快又被新一代阳生性乔木幼苗所取代2
前两代先锋树种的存在为荷木件2
藜蒴等阳生性乔木幼苗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水热条它们一旦发生即会始终保持着相当数量
罗伞黄果厚壳桂并出现
这类种群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群落即将进入了演替的
云南银柴第四阶段
3两个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结构的变化
两个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总的种类变化如表3所示
可以通过公式的相似性系数来计算
群落经过14年的演变已有了较大的演变
将14年前的马尾松群落与现在的马尾松-锥栗-荷木群落比较
18和93可见群落已有了质的变化
31 3600 9 9
相
异 性 PD 1994年
相
异 性 PD
*A 与A ’分别表示马尾松群落1980年和1994年状态 A=P.massiniana comm.in 1980, A’=P.massoniana comm. In
各选5条线段距离作出草本层与灌木层的演替图
群落A 和B 在草本层和灌木层都朝着共同的方向
演变
AA
线段的相对长标志着群落向前演替的过程是不断加速进行的
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标的测
结果如表5
定
表5 灌木层和草本层在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变化
分层 草木层 grass layer 灌木层 scrub layer
林型 A 年份 1980 多样性指数 2.892 生态优势度 0.203 均匀度指数
0.861 *林型A forest type A : 马尾松群落P inus massoniana community ; 林型B forest type B
Ëæ×ÅÑÝÌæµÄ½øÕ¹
·æÖÖȺ
ÓëÇÇľ²ãµÄÎïÖÖ¶àÑùÐÔ
×ÅÏ൱¸ßµÄ¶àÑùÐÔ
0-3
±ØÈ»µ¼Ö²ݱ¾²ãÓë¹àľ
Âä½á¹¹±äΪ¶àÓÅȺÂä½á¹¹
5-1. 5
µ«ÓÉÓÚ´óÁ¿ÏÈ
Éú̬ÓÅÊÆ¶ÈÇ÷ÓÚÉÏÉý²Ý±¾²ãÓë¹àľ²ãʼÖÕ±£³Ö
¶øËæ×ÅÑÝÌæµÄ½øÕ¹
¿ÉÀûÓÃ×ÊÔ´µÄϽµ¼°Æä´ØÉúÐÔÖÖÀàµÄË¥Íö
¶øÕû¸öȺÂäÔòÊÇÓɵ¥ÓÅȺ
参考文献
彭少麟. 1987.广东亚热带森林群落的生态优势度. 生态学报
方炜.1994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伯荪
ÂíÂü½Ü.1982.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变.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1
36
1
10
周厚诚等. 1989.广东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数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马尾松种群. 见祝宁117
.(l142
31
王伯荪王伯荪Knapp Koop
262
Wang Bosun. l993. Studies on forest succession of Dinghushan. Guangdong, Chian. Botanical
J,of South China,
:34
H. H. 1984. A Theory of Forest Dynamics. Spinger-Verlag, Tokyo
West ,D.C. et al . 1981. Forest Succession . Springer-Verlag ,N .Y
7
1
¿ÆÑ§³ö°æÉç
221
253
14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
Kershaw . A .&H. Looney .1985. Quantitative and Dyanmic Plant Ecology. Thomson Litho Ltd .Scotland
CHANGES OF UNDERBRUSH SPECIES OF
DINGHUSHAN MOUNTAIN FOREST COMMUNITY
IN THE SUCCESSION PROCESS
Peng Shaolin , Fang Wei
Guangzhou 510650
it has been
studied of underbrush populatio n structure changes in needle forest and needle-broad-leaded mixed forest
in the former and middle stages of succession process
former stageof succession
individual density rised and woody species seedling amount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stage of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seedlings of several mesophytes appeared and developed
tended to increase
succession
The evenness index of scrub and herb layer
the ecological dominance first concent rated on a few eurytopic species
from a largeamount of declined pioneer species
and then dropped with the seedling of beliophytes and mesophytes intruding and
developing.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decreased generally at a rather high level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community similarity percentage show that
in the Plant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Key words : Dinghushan Moutain , underbrush , population structure ,community comstruction , succession 彭少麟
女38岁硕士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生态学 研究方向
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过程林下种类的演变*
彭少鳞 方炜
¹ãÖÝ510650)
摘要 本文的工作系在永久样地定位调查的基础上中阶段针
叶林马尾松群落和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锥栗-荷木群落在14年演替中林下层种群结构的变化
群落在其演替的早期
植株密度的增加和小乔木个体的增加马尾松种群
有明显的消亡趋势林下种类动态主要表现为草本层和灌木层的常绿阔叶树种的幼苗和小乔木种类增加14年的演变使两个群落的组成结构变化剧烈生态优势度先由大量衰退的先锋性物种集中到少量的广适种上继而由于阳生性及中生性树种幼苗的入侵与发展而下降这与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成倍增长及其组成结构的多层次群落加速向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顶极群落方向发展演变
Miles West等也是植被恢复与自然保护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依据19891969在演替过程中
[1**********]9
1984本文的工作系在永久样地定位调查的基础上中期
演替阶段代表性群落马尾松群落和马尾松-锥栗-荷木混交林群落在14年演替中林下层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 1群落描述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定位研究站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中部112o 33'41’’E23o 11'30’’们
年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1927mm ÒÔÔ½µÓêÁ¿
分布着多种森林类型
图1
麟等
Peng等
在本地带是演替系列
14年前处于图1中演替的第一阶段草木1层已于14
Knapp 等Kershaw等
王伯荪等彭少
的典型先锋群落代表类型
乔木2层
*
本项研究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面上基金
年前选取具代表性的林段建立永久样地坡向南10o 西
本文研究的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一锥粟一荷木群落多分布于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边缘由于阔叶树的自然入侵而形成
该群落14年前为图1演替系列中的演替第二阶段
乔木2层草木1层为长期追踪观察群落动态坡度约30o º£°Î300m 左右
这两个群落的组成种类均以常绿树种占绝对优势母岩为沙页岩土层较薄本文取样研究系在这两个群落的永久样地中进行
1野外调查
本文的工作是14年的定点生态学比较研究对样地中的乔木层
Á¢Ä¾²ã¼Ç¼ÿľ¸ß¶ÈºÍÐØ¾¶·ÖΪÎå¸ö¼¶±ð
¼¶
5-8cm
级
±¾ÎIJÉÓÃËùµ÷²éµÄ¹àľ²ã
µÄÊý¾Ý
2ÑùµØ×ÊÁÏͳ¼Æ
¸ß¶È50cm 以上
胸径25cm 以上
同时在永久样地周围调查600m 2
¼¶Ð¡ÇÇľ
永久样地用铁丝网围拦调查分4个10
ľ±¾Ö²Îï°´ÐØ¾¶5cm以下级
°üÀ¨Ä¾±¾Ö²Îï
依据调查数据
23
相对多度和频度等的计算
用以下的公式计算
N 是样地的个体数s 是种数
3
的多样性指数种的平均不定度3
¸ÃÖ¸ÊýÊÇÓÃÐÅÏ¢ÂÛ·¶³ëµÄShannon-Wiener 函数为基础
这个函数预测从群落中随机选出一个一定个体的
此不定度都明显增加
它是把群落作为一个整体而把各个种的重要性总结为
一个合适的度量值
该式的含义是在N 个个体的3个种的集合中以这两个个体属于相同种的概率大小来测定集合中种的优势集中度3
各种的个体数最均匀时具有最大的多样性
本文采用
PW 指标测度群落的均匀度2
式中2
percentage of similaty
<NN -测定
/S
1985
依据如下
公式
0.5
b| = a式中的参数a 是样地或群落A 的某一定量
是样地的相异性百分率
3研究结果及讨论 3
表2
Á½¸öȺÂäµÄ²Ý±¾²ã¾-¹ý14年的演变
松群落草本层的变化异叶双唇蕨珍珠茅
相对多度由5降至
植株平均密度由13
ÏËëѼ×ì²Ý
简称
PD
a
0.5 b|是样地或群落A
马尾
例如马尾松
三脉草等草本种类均已在样地中消失
种数由14年前的48种降为现在的17种m 2增至106m 2
Âû¾Å½ÚµÈ¼¸¸ö¹ãÊÊÖÖËùÕ¼¾Ý
ÌÒ½ðÄï
»¹°éÓÐÇÇľÓ×ÃçÏà¶Ô±ÈÀýµÄÃ÷ÏÔÔö¼Ó6
提高为1
作为顶极群落阳性建群种的锥栗
表1 草木层演替一览表
种名
1. 马尾松 P.massoniana 2. 三叉苦 E.lepta 3. 岗松
B.frutesecna 4. 野牡丹 M.candidum 5. 桃金娘 R.tomentosa 6. 禾木 S.superba 7. 红叶藤 R.microphlla 8. 光叶菝
林
型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1980年 频度(%) 100 0 100 75 100 75 75 0 100 75 100 50 0 75 0
1994年 频度(%) 相对多度(%) 0 0 0 0 50 0.47 0 0 0 0 0 0 50 0.47 0 0 100 3.36 0 0 50 0.94 25 2.11 0 0 25 2.11 0 0
多度
42 0 326 16 52 16 34 0 330 12 59 12 0 14 0 相对多度(%)
0.77 0 5.94 1.24 0.95 1.24 0.62 0 6.01 0.93 1.08 0.93 0 1.08 0 多度 0 0 200 0 0 0 200 0 1600 0 400 100 0 100 0
马尾松群落混交林群落
表2 灌木层演替一览表
林型
1.马尾松 A P.massoniana B 2.三叉苦 A E.lepta B 3.岗松 A B.frutesecna B 4.野牡丹 A M.candidum B 5.桃金娘 A R.tomentosa B 6.荷木 A S.superba B 7.锥栗 A C.chinensis B 8.豺皮樟 A L.rotundifolia B 9.山苍子 A L.chinensis B 10.山芝麻 A H.angustifolia B 11.罗伞 A A.quinquegona B 12.九节 A P.rubra B 13.黄果厚壳桂 A C.concinna B 14.红皮紫梭 A C.kwangtungense B 15.云南银柴 A A.yunnanensis B 16.华润楠 A M.chinensis B
其余各种合计 the others
A B
种名
多度 5 3 240 117 95 2 37 1 269 181 96 62 0 34 12 211 11 0 11 0 0 6 0 8 0 26 0 2 0 0 0 0
85(15种) 226(35种)
1980年
频度(%) 相对多度(%) 25 0.58 25 0.34 100 27.87 100 13.31 75 11.03 50 0.23 75 4.30 25 0.11 100 31.24 100 20.59 100 11.15 100 7.05 0 0 100 3.87 75 1.39 100 24.00 75 1.28 0 0 75 1.28 0 0 0 0 75 0.68 0 0 100 0.91 0 0 100 2.96 0 0 25 0.23 0 0 0 0 0 0 0 0
9.87 25.71
27(8种) 221(16种)
多度 33 0 32 0 0 0 196 0 680 0 424 20 0 7 16 67 12 0 16 0 0 61 2 41 0 19 0 17 0 1 0 2
1994年
频度(%) 相对多度(%) 25 2.29 0 0 50 2.23 0 0 0 0 0 0 25 13.63 0 0 100 47.03 0 0 75 29.49 100 4.39 0 0 75 1.54 50 1.12 100 14.69 50 0.83 0 0 50 1.11 0 0 0 0 100 13.38 25 0.14 100 8.99 0 0 100 4.17 0 0 100 3.73 0 0 25 0.22 0 0 25 0.44
1.88 48.64
*林型A ÁÖÐÍB
¾-¹ýÁË14年的演变
马尾松群落灌木层的变化其每100m2的个体多度由14年前的215增加至现在的360¸ÚËɵÈÇ¿ÑôÐÔÊ÷ÖÖÏûÍ˾çÁÒ²òƤÕÁµÈ˳Àû·¢Õ¹ÔÚÂíβËÉ-锥栗-荷木群落中
甚至中生性种类的出现与增多三叉苦
锥栗与荷木这类阳生性树种尽管保持一定数量而中生性树种则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过14年的演替阔叶混交林
而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锥栗-荷木群落
这两个群落林下层植物的演变结果马尾松或其它松属种群在荒地具有高的生活力并成为先锋种群生长很快盖幕作用不大
日夜温较差大促使阳生草本的消退
诸如锥栗这些阳生性树种入侵马尾松
林并生长良好图1演替的第2ÁÖÏµÄľ±¾Ð¡ÇÇľºÍÓ×ÃçÖÖÀàºÍ¸öÌåµÄÔö¼ÓʹÂíβËÉÖÖȺµÄ¼¶Ó×Ãç¾ù²»ÄÜ×ÔÈ»¸üе«ÖÐÉúÐÔÊ÷Öֻƹûºñ¿Ç¹ðµÈÈ´ÓÐÁ˺ÏÊʵÄÉú¾³Ç÷ÓÚÓëÑôÉúÐÔÊ÷ÖÖ·ÖÏí×ÊÔ´
Õâ¸ö½á¹ûԤʾÑôÉúÐÔÊ÷ÖÖ½«½¥½¥ÏûÍö
3
以种的相对多度力指标图示两个群落中灌木层和草本层
优势种群动态图3
图2
3
3
表2清楚地表明了群落主要种马尾松种群14年的消长动态
马尾松种群在1980年其级幼苗均有分布只有第3级在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中也几乎不见林下小乔木和幼苗
从图2表2还可以看到 1一直向下衰退的种类 马尾松岗松以及早期衰亡的大量草本植物均属于这种类型
2先发展后衰亡的种类 野牡丹芒萁的发展是与第一代先锋种的衰亡同时进行的
但很快又被新一代阳生性乔木幼苗所取代2
前两代先锋树种的存在为荷木件2
藜蒴等阳生性乔木幼苗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水热条它们一旦发生即会始终保持着相当数量
罗伞黄果厚壳桂并出现
这类种群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群落即将进入了演替的
云南银柴第四阶段
3两个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结构的变化
两个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总的种类变化如表3所示
可以通过公式的相似性系数来计算
群落经过14年的演变已有了较大的演变
将14年前的马尾松群落与现在的马尾松-锥栗-荷木群落比较
18和93可见群落已有了质的变化
31 3600 9 9
相
异 性 PD 1994年
相
异 性 PD
*A 与A ’分别表示马尾松群落1980年和1994年状态 A=P.massiniana comm.in 1980, A’=P.massoniana comm. In
各选5条线段距离作出草本层与灌木层的演替图
群落A 和B 在草本层和灌木层都朝着共同的方向
演变
AA
线段的相对长标志着群落向前演替的过程是不断加速进行的
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标的测
结果如表5
定
表5 灌木层和草本层在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变化
分层 草木层 grass layer 灌木层 scrub layer
林型 A 年份 1980 多样性指数 2.892 生态优势度 0.203 均匀度指数
0.861 *林型A forest type A : 马尾松群落P inus massoniana community ; 林型B forest type B
Ëæ×ÅÑÝÌæµÄ½øÕ¹
·æÖÖȺ
ÓëÇÇľ²ãµÄÎïÖÖ¶àÑùÐÔ
×ÅÏ൱¸ßµÄ¶àÑùÐÔ
0-3
±ØÈ»µ¼Ö²ݱ¾²ãÓë¹àľ
Âä½á¹¹±äΪ¶àÓÅȺÂä½á¹¹
5-1. 5
µ«ÓÉÓÚ´óÁ¿ÏÈ
Éú̬ÓÅÊÆ¶ÈÇ÷ÓÚÉÏÉý²Ý±¾²ãÓë¹àľ²ãʼÖÕ±£³Ö
¶øËæ×ÅÑÝÌæµÄ½øÕ¹
¿ÉÀûÓÃ×ÊÔ´µÄϽµ¼°Æä´ØÉúÐÔÖÖÀàµÄË¥Íö
¶øÕû¸öȺÂäÔòÊÇÓɵ¥ÓÅȺ
参考文献
彭少麟. 1987.广东亚热带森林群落的生态优势度. 生态学报
方炜.1994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伯荪
ÂíÂü½Ü.1982.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变.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1
36
1
10
周厚诚等. 1989.广东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数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马尾松种群. 见祝宁117
.(l142
31
王伯荪王伯荪Knapp Koop
262
Wang Bosun. l993. Studies on forest succession of Dinghushan. Guangdong, Chian. Botanical
J,of South China,
:34
H. H. 1984. A Theory of Forest Dynamics. Spinger-Verlag, Tokyo
West ,D.C. et al . 1981. Forest Succession . Springer-Verlag ,N .Y
7
1
¿ÆÑ§³ö°æÉç
221
253
14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
Kershaw . A .&H. Looney .1985. Quantitative and Dyanmic Plant Ecology. Thomson Litho Ltd .Scotland
CHANGES OF UNDERBRUSH SPECIES OF
DINGHUSHAN MOUNTAIN FOREST COMMUNITY
IN THE SUCCESSION PROCESS
Peng Shaolin , Fang Wei
Guangzhou 510650
it has been
studied of underbrush populatio n structure changes in needle forest and needle-broad-leaded mixed forest
in the former and middle stages of succession process
former stageof succession
individual density rised and woody species seedling amount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stage of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seedlings of several mesophytes appeared and developed
tended to increase
succession
The evenness index of scrub and herb layer
the ecological dominance first concent rated on a few eurytopic species
from a largeamount of declined pioneer species
and then dropped with the seedling of beliophytes and mesophytes intruding and
developing.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decreased generally at a rather high level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community similarity percentage show that
in the Plant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Key words : Dinghushan Moutain , underbrush , population structure ,community comstruction , succession 彭少麟
女38岁硕士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生态学 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