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二语习得是一项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语言学习过程,因此包括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在内的情感因素影响着二语习得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以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为依据,讨论了三个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具体影响,并将其与外语教学相结合,试图探讨出提高外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二语习得;情感因素;外语教学;方法

  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或人为环境下刻意或者无意地学习一种非母语语言的过程。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监控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输入假说(comprehension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一概念最早由Dulay和Burt在1977年提出,是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阻碍语言信息输入的机制,解释了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该假说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时的情感和态度就像一个过滤器,它可以对外界的语言输入起到一个过滤作用,因此影响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吸收程度。该假说认为存在三种情感过滤因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动机性较强、自信心�^高且焦虑较小的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吸收程度最高,反之亦然。因此,情感过滤的作用越小,学习第二语言的效果越好。

  一、情感过滤假说的意义和不足

  (一)意义

  情感过滤假说的意义在于,它让人们意识到二语习得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情绪影响着二语习得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促进或阻碍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因此,外语教学者可以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入手,采取一定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不足

  第一,Krashen对情感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够具体,没有剖析情感的内涵。第二,Krashen对焦虑与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全面,一些研究表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焦虑不一定会阻碍和降低学习效果。也存在一种促进性的焦虑感,能够增加学生的紧迫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因此反而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学习。

  二、对情感假说的评价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确实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在不同环境下,这三个因素的作用大小也有差别。就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而言,这种影响似乎更为深刻。由于青少年时期情感过滤因素达到最高,而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是在那一年龄段开始学习英语,因此效果往往不好。而且,除了动力、自信心和焦虑感这三个情感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青少年时期常见的逆反心理造成的对英语学习的排斥心理,这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情感因素是引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来得到知识,因此,降低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过滤因素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办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通过改变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开展知识竞赛等趣味性活动,使学生在“玩乐”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从而更愿意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和适度的期望也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其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其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热情也会感染并带动学生,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外语学习。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减少其焦虑感

  保持合理的教学进度,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跟上教学步伐;宽容对待学生在课堂上所犯的错误,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学生所获得的进步进行公开表扬,会大大增强其信心,减少其焦虑感。

  四、结语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因此也是人性化的。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等情感因素几乎决定了语言学习的成败。因此外语教学者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降低不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消极情感因素,提高积极因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赛芳.情感过滤假说对大学教学的启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4).

  [2]刘建达.论外语学习中的情感过滤[J].山东外语教学,l996(4).

  [3]孟建国.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J].新疆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04(4):47-51.

  [4]秦乐娱.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

  摘要:二语习得是一项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语言学习过程,因此包括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在内的情感因素影响着二语习得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以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为依据,讨论了三个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具体影响,并将其与外语教学相结合,试图探讨出提高外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二语习得;情感因素;外语教学;方法

  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或人为环境下刻意或者无意地学习一种非母语语言的过程。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监控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输入假说(comprehension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一概念最早由Dulay和Burt在1977年提出,是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阻碍语言信息输入的机制,解释了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该假说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时的情感和态度就像一个过滤器,它可以对外界的语言输入起到一个过滤作用,因此影响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吸收程度。该假说认为存在三种情感过滤因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动机性较强、自信心�^高且焦虑较小的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吸收程度最高,反之亦然。因此,情感过滤的作用越小,学习第二语言的效果越好。

  一、情感过滤假说的意义和不足

  (一)意义

  情感过滤假说的意义在于,它让人们意识到二语习得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情绪影响着二语习得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促进或阻碍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因此,外语教学者可以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入手,采取一定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不足

  第一,Krashen对情感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够具体,没有剖析情感的内涵。第二,Krashen对焦虑与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全面,一些研究表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焦虑不一定会阻碍和降低学习效果。也存在一种促进性的焦虑感,能够增加学生的紧迫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因此反而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学习。

  二、对情感假说的评价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确实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在不同环境下,这三个因素的作用大小也有差别。就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而言,这种影响似乎更为深刻。由于青少年时期情感过滤因素达到最高,而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是在那一年龄段开始学习英语,因此效果往往不好。而且,除了动力、自信心和焦虑感这三个情感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青少年时期常见的逆反心理造成的对英语学习的排斥心理,这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情感因素是引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来得到知识,因此,降低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过滤因素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办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通过改变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开展知识竞赛等趣味性活动,使学生在“玩乐”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从而更愿意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和适度的期望也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其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其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热情也会感染并带动学生,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外语学习。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减少其焦虑感

  保持合理的教学进度,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跟上教学步伐;宽容对待学生在课堂上所犯的错误,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学生所获得的进步进行公开表扬,会大大增强其信心,减少其焦虑感。

  四、结语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因此也是人性化的。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等情感因素几乎决定了语言学习的成败。因此外语教学者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降低不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消极情感因素,提高积极因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赛芳.情感过滤假说对大学教学的启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4).

  [2]刘建达.论外语学习中的情感过滤[J].山东外语教学,l996(4).

  [3]孟建国.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J].新疆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04(4):47-51.

  [4]秦乐娱.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


相关内容

  •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启示
  • 2004年12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Dec.2004 JournalofGuilinTeachersCollege第18卷 第4期 (总第60期) .18No.4 (SumNo.60)Vol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启示 韦储学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外语系,) ① [摘 要] 的启示 ...

  •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摘要:英语课程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然而并不是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大学的英语课程,做到学以致用.本文通过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解读,结合当今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找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从而使得大学英语课堂内容更为丰富实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学生掌握英语的信心 ...

  • 关键期假说与第二语言习得探究_陈芝英
  •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 闽江学院学报 JOURNALOFMINJIANGUNIVERSITY Vol.33No.1Jan.2012 关键期假说与第二语言习得探究 陈芝英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12) 摘要: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为儿童第二语言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儿童 ...

  •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影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影响 作者:李小宁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4期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语言监控理论",其中包括情感过滤假说.本文以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 ...

  •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
  •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 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或者有指导的情况下,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发,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二语习得理论,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监察模型" ...

  • 论安全感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 [内容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只有这一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后,知识的需求才能实现.对50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安全感的研究表明: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外语学习安全感的获得.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策略为学生创造外语学习的安全感. [关键词]安 ...

  •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情感策略
  • 2011年6月 外国语文(双月刊) Jun.,2011第27卷第3期 ForeignLanguageand Literature(bimonthly) V01.27 No.3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情感策略 彭宁红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永州425100) 提要:对英语语音学习有显著影响的四 ...

  • 年龄与二语习得
  • 第16卷 第1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6 No.11 2007年1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Nov . 2007 文章编号:1008-8717(2007)11-0052-04 年龄与二语习得 白 艳 (洛阳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

  • 融入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_王光明杨蕊
  • 2013.11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2期文章编号:1006-9860(2013)11-0101-04 融入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 王光明,杨 蕊 (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信息技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普遍,而融入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在实践领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