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课程(090260)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蛋白质组学 课程代码:090260
学分与学时:2学分40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随着人类基因测序的基本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本课程主要从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介绍这一崭新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并以具体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应用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及相关分离、分析、检测、鉴定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及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等,如蛋白质组学在医学、植物与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组学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和难点及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重点与难点: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大规模生物学的起源
三、基因组、转录物组和蛋白质组 四、 DNA和RNA水平上的功能基因组学 五、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性 六、蛋白质组学的范畴 七、蛋白质组学的挑战
第二章 蛋白质分离策略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蛋白质分离方法和技术,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液相色谱、多维色谱分离技术技术等。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难点:双向电泳技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实验操作。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组学中蛋白质的分离——基本原理 三、双向凝胶电泳的原理
四、蛋白质组学中的双向凝胶电泳 五、蛋白质组学中液相色谱的原理
六、多维液相色谱
第三章 蛋白质鉴定的策略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如免疫印迹、化学降解法测序、肽质量指纹鉴定蛋白质技术及串联质谱数据鉴定蛋白质技术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免疫印迹、测序和质谱的原理及方法. 难点:各鉴定技术的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实验操作。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利用抗体对蛋白质进行鉴定 三、化学降解法确定蛋白质序列
四、质谱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基本原理和仪器 五、使用质谱数据进行蛋白质鉴定
第四章 蛋白质定量方法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定量的主要技术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定量方法,如蛋白电泳图象分析、多重蛋白质组学及质谱技术在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均为蛋白电泳图象分析。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为主。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用标准2D胶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三、多重蛋白质组学
四、质谱技术应用于定量蛋白质组学
第五章 蛋白质组学与蛋白质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序列与蛋白质功能和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基本原则。 难点: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家族与进化关系 三、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基本原则 四、寻找蛋白质远源关系
五、通过相似性检索进行功能注释的缺点 六、功能注释的其他方法
第六章 结构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结构蛋白质组学的建立和研究策略。
基本要求:了解结构蛋白质组学建立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掌握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如蛋白质结构的解析、预测、比较、分类等。
重点与难点:均为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和预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组学中蛋白质结构的价值 三、解析蛋白质结构的技术 四、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技术 五、蛋白质结构的比较 六、蛋白质结构的分类
七、结构蛋白质组学:开始和结果
第七章 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间互作分析的原理及主要技术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研究策略,如文库法,酵母双杂交系统、质谱技术等。了解蛋白质组学中蛋白质定位的作用,理解蛋白质互作图谱,了解蛋白质与小分子之间互作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间互作的分析原理。
难点:文库法和酵母双杂交系统技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原理 三、文库法全面分析两两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四、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来研究蛋白质组学的相互作用 五、用质谱方法对复合物进行系统分析 六、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定位 七、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
八、蛋白质与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修饰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主要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磷酸化蛋白质及糖基化蛋白质的作用及分离鉴定。 重点与难点:均为磷蛋白、糖蛋白、泛素化蛋白的制备及鉴定。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磷蛋白质组学 三、糖蛋白质组学 四、泛素化蛋白质组学
第九章 蛋白质芯片和功能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是蛋白质芯片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如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制作方法、检测等。
重点与难点:均为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实验操作。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芯片 三、蛋白质芯片的制作
四、检测和定量蛋白质芯片上结合的蛋白质 五、新的蛋白质芯片技术
第十章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各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组学在医学研究、植物和药物开发方面研究的应用及进展。
重点与难点: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医学蛋白质组学——疾病诊断 三、药物蛋白质组学——药物研发 四、蛋白质组学和植物生物技术 五、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作业、小论文等。 ①结合学术界的新进展介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原理、策略和方法。 ②以多媒体的手段等充分展示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的仪器设备,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③指导学生查阅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了解本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和相关应用的最新进展。
2.考核方式
期末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方式。
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特怀曼(Twyman,R.M.)(英)著,王恒梁等译,蛋白质组学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资料:
[1]钱小红、贺福初主编,蛋白质组学: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2]钱小红、贺福初等译,蛋白质组学:从序列到功能,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
《蛋白质组学》课程(090260)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蛋白质组学 课程代码:090260
学分与学时:2学分40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随着人类基因测序的基本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本课程主要从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介绍这一崭新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并以具体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应用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及相关分离、分析、检测、鉴定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及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等,如蛋白质组学在医学、植物与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组学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和难点及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重点与难点: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大规模生物学的起源
三、基因组、转录物组和蛋白质组 四、 DNA和RNA水平上的功能基因组学 五、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性 六、蛋白质组学的范畴 七、蛋白质组学的挑战
第二章 蛋白质分离策略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蛋白质分离方法和技术,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液相色谱、多维色谱分离技术技术等。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难点:双向电泳技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实验操作。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组学中蛋白质的分离——基本原理 三、双向凝胶电泳的原理
四、蛋白质组学中的双向凝胶电泳 五、蛋白质组学中液相色谱的原理
六、多维液相色谱
第三章 蛋白质鉴定的策略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如免疫印迹、化学降解法测序、肽质量指纹鉴定蛋白质技术及串联质谱数据鉴定蛋白质技术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免疫印迹、测序和质谱的原理及方法. 难点:各鉴定技术的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实验操作。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利用抗体对蛋白质进行鉴定 三、化学降解法确定蛋白质序列
四、质谱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基本原理和仪器 五、使用质谱数据进行蛋白质鉴定
第四章 蛋白质定量方法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定量的主要技术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定量方法,如蛋白电泳图象分析、多重蛋白质组学及质谱技术在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均为蛋白电泳图象分析。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为主。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用标准2D胶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三、多重蛋白质组学
四、质谱技术应用于定量蛋白质组学
第五章 蛋白质组学与蛋白质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序列与蛋白质功能和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基本原则。 难点: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家族与进化关系 三、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基本原则 四、寻找蛋白质远源关系
五、通过相似性检索进行功能注释的缺点 六、功能注释的其他方法
第六章 结构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结构蛋白质组学的建立和研究策略。
基本要求:了解结构蛋白质组学建立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掌握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如蛋白质结构的解析、预测、比较、分类等。
重点与难点:均为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和预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组学中蛋白质结构的价值 三、解析蛋白质结构的技术 四、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技术 五、蛋白质结构的比较 六、蛋白质结构的分类
七、结构蛋白质组学:开始和结果
第七章 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间互作分析的原理及主要技术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研究策略,如文库法,酵母双杂交系统、质谱技术等。了解蛋白质组学中蛋白质定位的作用,理解蛋白质互作图谱,了解蛋白质与小分子之间互作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间互作的分析原理。
难点:文库法和酵母双杂交系统技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原理 三、文库法全面分析两两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四、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来研究蛋白质组学的相互作用 五、用质谱方法对复合物进行系统分析 六、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定位 七、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
八、蛋白质与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修饰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主要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磷酸化蛋白质及糖基化蛋白质的作用及分离鉴定。 重点与难点:均为磷蛋白、糖蛋白、泛素化蛋白的制备及鉴定。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磷蛋白质组学 三、糖蛋白质组学 四、泛素化蛋白质组学
第九章 蛋白质芯片和功能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是蛋白质芯片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如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制作方法、检测等。
重点与难点:均为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实验操作。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芯片 三、蛋白质芯片的制作
四、检测和定量蛋白质芯片上结合的蛋白质 五、新的蛋白质芯片技术
第十章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各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组学在医学研究、植物和药物开发方面研究的应用及进展。
重点与难点: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医学蛋白质组学——疾病诊断 三、药物蛋白质组学——药物研发 四、蛋白质组学和植物生物技术 五、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作业、小论文等。 ①结合学术界的新进展介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原理、策略和方法。 ②以多媒体的手段等充分展示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的仪器设备,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③指导学生查阅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了解本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和相关应用的最新进展。
2.考核方式
期末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方式。
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特怀曼(Twyman,R.M.)(英)著,王恒梁等译,蛋白质组学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资料:
[1]钱小红、贺福初主编,蛋白质组学: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2]钱小红、贺福初等译,蛋白质组学:从序列到功能,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