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姓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200*级********专业 * 班 * 组 学号:
摘要: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 通过记录不同因素作用于血液后凝固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 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的试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加肺组织浸液和棉花的试管血凝加快;涂石蜡油的试管血凝减慢;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凝固也明显减慢;加生理盐水的试管比正常血凝稍微加快,但差别不是很大。结论 血液凝固受接触面、温度、Ca2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能加速血液凝固,而血液接触面光﹢
滑,降低温度则使血凝减慢,此外加肝素等抗凝剂,加草酸钾除去血液中的Ca2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关键词:不同因素;血液凝固
前言
血液凝固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 的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凝血的那些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在组织因子参与下的凝血过程。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有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可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家免、200g/L氨基甲酸乙酯溶液、肝素、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液状石蜡、肺组织浸液、冰块、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秒表。
2.
2.1 方法 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 ml/kg的量,将兔麻醉,仰卧固定于兔手台上。正中切开颈部,分离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用线结扎阻断血流,近心端夹上动脉夹。在动脉当中斜向剪一小切口,插入动脉插管(或细塑料导管),结扎导管以备取血。
2.2 试管准备好。
2.3 试管1 不加任何处理(对照管)
试管2 加生理盐水1ml
试管3 加肝素8U
试管4 加草酸钾1~2 ml
试管5 用液状石蜡润滑整个试管内表面
试管6 加肺组织浸液0.1 ml
试管7 放少许棉花
试管8 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2.4 放开动脉夹,每管加入血液2 ml。将多余的血盛于小烧杯中,并不断用竹签搅动直至纤维蛋白形成。
2.5 记录凝血时间 每个试管加血2 ml后,即刻开始计时,每隔壁15 s 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3、4、6号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
实验结果
表1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试管编号
1
2
3
4
5 实验条件 不加任何处理(对照管) 加生理盐水1ml 加肝素8U 加草酸钾1~2 ml 用液状石蜡润滑整个试管内
表面
6
7
8
小烧杯1
小烧杯2 加肺组织浸液0.1 ml 放少许棉花 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加血10ml对照 加血10ml用竹签不断搅动 1′13″ 12′13″ >50′ 正常凝血 竹签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且血液
不凝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的试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平均凝血时间(结果) 19′52″ 16′54″ >50′ >50′ 48′22″
现象。温度对血液凝固也有影响,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凝固也明显减慢,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棉花和石蜡油是观察血液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液中有棉花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并涂石蜡油润滑是试管壁的快。加肺组织浸液的试管血凝最快,加生理盐水的试管比正常血凝稍微加快,但差别不是很大。
此外,不断搅拌血液的竹签上有白色丝状物缠绕,且血液不发生凝固,对照组血液则正常凝固,说明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为三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XⅡ启动的,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XⅡ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那些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1.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还是外源性凝血,凝血的最后阶段都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那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呈网状结构,把血液中所有的血细胞网络于其中,从而发生血液凝固。静止烧杯中发生了上述的凝血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用竹签搅拌血液的过程中,虽然也发生了凝血的过程,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但形成的纤维蛋白被不断地缠绕到了竹签上,经水漂洗后,竹签上剩下的是白色丝状的纤维蛋白,又经搅拌后,杯内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被全部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网罗血细胞,故血液不再发生凝固。
2.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容易使血小板发生黏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的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XⅡ,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凝固加快。试管表面涂上一层石蜡油是,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黏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XⅡ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比放有棉花的试管慢,也比正常对照组慢。
3. 血液凝固的过程由许多蛋白质酶的参与,所以当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减弱,因此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长时间不凝固,此即低温影响了凝血酶的活性有关。
4. 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是机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是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达到抗凝的作用。肝素则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因此在试管内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5. 凝血过程中Ca2﹢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在试管中加入草酸钾之,由于草酸钾与Ca2发生反应,生﹢﹢
成草酸钙沉淀,是血液中没有Ca2,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
6. 肺组织浸出液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Ⅲ,易通过外源性哪些途径迅速发生凝血反应,因此加肺组织浸出液的试管血液凝固发生最快。
结论
1. 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破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的形成过程。
2.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途径的不同,血液凝固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消耗的时间比外源性凝血途径长。
3. 血液凝固受接触面、温度、Ca2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能加速血液﹢
凝固,而血液接触面光滑,降低温度则使血凝减慢,此外加肝素等抗凝剂,加草酸钾除去血液中的Ca2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
注意事项
1.采血的过程尽量要快,以减少计时的误差。对比实验的采血时间要紧接着进行。
2.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力求一致。一般以倾斜试管达45度时,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
3.每支试管口径大小及采血量要相对一致,不可相差太大。
参考文献
1. 陆源,林国华,杨午鸣.机能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姓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200*级********专业 * 班 * 组 学号:
摘要: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 通过记录不同因素作用于血液后凝固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 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的试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加肺组织浸液和棉花的试管血凝加快;涂石蜡油的试管血凝减慢;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凝固也明显减慢;加生理盐水的试管比正常血凝稍微加快,但差别不是很大。结论 血液凝固受接触面、温度、Ca2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能加速血液凝固,而血液接触面光﹢
滑,降低温度则使血凝减慢,此外加肝素等抗凝剂,加草酸钾除去血液中的Ca2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关键词:不同因素;血液凝固
前言
血液凝固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 的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凝血的那些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在组织因子参与下的凝血过程。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有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可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家免、200g/L氨基甲酸乙酯溶液、肝素、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液状石蜡、肺组织浸液、冰块、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秒表。
2.
2.1 方法 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 ml/kg的量,将兔麻醉,仰卧固定于兔手台上。正中切开颈部,分离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用线结扎阻断血流,近心端夹上动脉夹。在动脉当中斜向剪一小切口,插入动脉插管(或细塑料导管),结扎导管以备取血。
2.2 试管准备好。
2.3 试管1 不加任何处理(对照管)
试管2 加生理盐水1ml
试管3 加肝素8U
试管4 加草酸钾1~2 ml
试管5 用液状石蜡润滑整个试管内表面
试管6 加肺组织浸液0.1 ml
试管7 放少许棉花
试管8 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2.4 放开动脉夹,每管加入血液2 ml。将多余的血盛于小烧杯中,并不断用竹签搅动直至纤维蛋白形成。
2.5 记录凝血时间 每个试管加血2 ml后,即刻开始计时,每隔壁15 s 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3、4、6号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
实验结果
表1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试管编号
1
2
3
4
5 实验条件 不加任何处理(对照管) 加生理盐水1ml 加肝素8U 加草酸钾1~2 ml 用液状石蜡润滑整个试管内
表面
6
7
8
小烧杯1
小烧杯2 加肺组织浸液0.1 ml 放少许棉花 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加血10ml对照 加血10ml用竹签不断搅动 1′13″ 12′13″ >50′ 正常凝血 竹签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且血液
不凝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的试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平均凝血时间(结果) 19′52″ 16′54″ >50′ >50′ 48′22″
现象。温度对血液凝固也有影响,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凝固也明显减慢,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棉花和石蜡油是观察血液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液中有棉花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并涂石蜡油润滑是试管壁的快。加肺组织浸液的试管血凝最快,加生理盐水的试管比正常血凝稍微加快,但差别不是很大。
此外,不断搅拌血液的竹签上有白色丝状物缠绕,且血液不发生凝固,对照组血液则正常凝固,说明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为三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XⅡ启动的,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XⅡ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那些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1.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还是外源性凝血,凝血的最后阶段都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那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呈网状结构,把血液中所有的血细胞网络于其中,从而发生血液凝固。静止烧杯中发生了上述的凝血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用竹签搅拌血液的过程中,虽然也发生了凝血的过程,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但形成的纤维蛋白被不断地缠绕到了竹签上,经水漂洗后,竹签上剩下的是白色丝状的纤维蛋白,又经搅拌后,杯内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被全部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网罗血细胞,故血液不再发生凝固。
2.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容易使血小板发生黏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的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XⅡ,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凝固加快。试管表面涂上一层石蜡油是,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黏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XⅡ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比放有棉花的试管慢,也比正常对照组慢。
3. 血液凝固的过程由许多蛋白质酶的参与,所以当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减弱,因此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长时间不凝固,此即低温影响了凝血酶的活性有关。
4. 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是机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是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达到抗凝的作用。肝素则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因此在试管内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5. 凝血过程中Ca2﹢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在试管中加入草酸钾之,由于草酸钾与Ca2发生反应,生﹢﹢
成草酸钙沉淀,是血液中没有Ca2,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
6. 肺组织浸出液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Ⅲ,易通过外源性哪些途径迅速发生凝血反应,因此加肺组织浸出液的试管血液凝固发生最快。
结论
1. 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破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的形成过程。
2.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途径的不同,血液凝固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消耗的时间比外源性凝血途径长。
3. 血液凝固受接触面、温度、Ca2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能加速血液﹢
凝固,而血液接触面光滑,降低温度则使血凝减慢,此外加肝素等抗凝剂,加草酸钾除去血液中的Ca2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
注意事项
1.采血的过程尽量要快,以减少计时的误差。对比实验的采血时间要紧接着进行。
2.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力求一致。一般以倾斜试管达45度时,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
3.每支试管口径大小及采血量要相对一致,不可相差太大。
参考文献
1. 陆源,林国华,杨午鸣.机能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