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梁变形实验报告

梁变形实验报告

(1)简支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简支梁见图一,力F在跨度中点为最严重受力状态,计算梁内最危险点达到屈服应力时的屈服载荷Fs;

2、简支梁在跨度中点受力F=1.5kg时,计算和实测梁的最大挠度和支点剖面转角,计算相对理论值的误差;

3、在梁上任选两点,选力F的适当大小,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4、简支梁在跨度中点受力F=1.5kg时,实测梁的挠度曲线(至少测8个点挠度,可用对称性描点连线)。

二、试件及实验装置

简支梁实验装置见图一,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屈服应力

s360MPa,弹性模量

E=210GPa。

图一 实验装置简图

百分表和磁性表座各1个;砝码5个,各砝码重0.5kg;砝码盘和挂钩1套,约重0.1kg;游标卡尺和钢卷尺各1个。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求中点挠度

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力F时,中点挠度最大,在终点铅垂方向安装百分表,小表针调到量程中点附近,用手轻拍底座振动,使标杆摩擦力最小,大表指针示值稳定时,转表盘大表针调零,分级加力测挠度,检验线性弹性。 2、求支点转角

梁小变形时,支点转角挠度,代入算式求支点转角。 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图二的线弹性体,F1在F2引起的位移12上所作之功,等于F2在F1引起的位移21上所作之功,即:F112F221,

a

;在梁的外伸端铅垂方向安装百分表,加力测

若F1=F2,则有:1221

上式说明:当F1与F2数值相等时,F2在点1

图二 位移互等定理示意图

沿F1方向引起的位移12,等于F1在点2沿F2方向引起的位移21,此定理称为位移互等定理。

为了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重复加载4次。取初载荷F0=(Q+0.5)kg,式中Q为砝码盘和砝码钩的总重量,F=2kg,为了防止加力点位置变动,在重复加载过程中,最好始终有0.5kg的砝码保留在砝码盘上。

四、数据记录

1、中点分级加载时,中点挠度值:

2、测支点转角

F=1.5kg;w(端点)=0.15mm;a=71mm 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F(2)=1.5kg w(5)=0.34mm F(5)=1.5kg w(2)=0.36mm

4、绘制挠曲线(中点加载F=1.5kg)

五、实验结果处理 1、计算梁的屈服载荷 最危险点为中点,

2、计算最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 实验值:F=1.5kg时,w=0.62mm;

理论值:F=1.5kg;b=20mm;h=9mm;E=200GPa;

l=0.8m

实验值和理论值的比较:

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有试验数据不难看出,位移互等定理成立,测量误差大致为5.6% 画中点载荷F=1.5kg时的挠曲线:

数据如下:

挠曲线图

(2) 悬臂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利用贴有应变片的悬臂梁装置,确定金属块的质量。

二、实验设备 1、悬臂梁支座; 2、电阻应变仪;

3、砝码两个,金属块一个,砝码盘和挂钩。 4、游标卡尺和钢卷尺。

三、实验试件及装置

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屈服极限s360MPa,弹性模量。

四、实验原理和方法

细长梁受载时,A—B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变表达式为:

max

A—B截面上的弯矩的表达式为:

M

EWZ

Mmgl

五、数据处理

实验测得:当在端点处挂上m0=0.5kg的砝码时,max=142*10-6;当将未知金属块加载在悬臂梁端点时, max=90*10-6;

实验感想与体会

第一个实验做过很多遍,也认为它确实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但是这次更多的感想来自于第二个实验。

验目的,我们怎么样来选择最简单并且精度较高的试验方法来测量?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比如说第二个实验,实验教材上所用的方法是利用应变仪,在梁上1、2两处加挂未知金属物,然后利用公式

max1max2

mgl12EWz

mg EWZl12

可得到金属块的质量。同样,我的实验报告上述的方法,在理论上也是行得通的。但我认为讲义上要更精确,但是做完试验后才发现我们组少测了一些数据,所以只能“勉为其难”的采取了上述方法。

另外,我认为用位移互等定理,也就是公式F112F221也可测得该质量,如果有时间,可以还可以考虑各种方法,并比较其精度。

梁变形实验报告

(1)简支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简支梁见图一,力F在跨度中点为最严重受力状态,计算梁内最危险点达到屈服应力时的屈服载荷Fs;

2、简支梁在跨度中点受力F=1.5kg时,计算和实测梁的最大挠度和支点剖面转角,计算相对理论值的误差;

3、在梁上任选两点,选力F的适当大小,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4、简支梁在跨度中点受力F=1.5kg时,实测梁的挠度曲线(至少测8个点挠度,可用对称性描点连线)。

二、试件及实验装置

简支梁实验装置见图一,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屈服应力

s360MPa,弹性模量

E=210GPa。

图一 实验装置简图

百分表和磁性表座各1个;砝码5个,各砝码重0.5kg;砝码盘和挂钩1套,约重0.1kg;游标卡尺和钢卷尺各1个。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求中点挠度

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力F时,中点挠度最大,在终点铅垂方向安装百分表,小表针调到量程中点附近,用手轻拍底座振动,使标杆摩擦力最小,大表指针示值稳定时,转表盘大表针调零,分级加力测挠度,检验线性弹性。 2、求支点转角

梁小变形时,支点转角挠度,代入算式求支点转角。 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图二的线弹性体,F1在F2引起的位移12上所作之功,等于F2在F1引起的位移21上所作之功,即:F112F221,

a

;在梁的外伸端铅垂方向安装百分表,加力测

若F1=F2,则有:1221

上式说明:当F1与F2数值相等时,F2在点1

图二 位移互等定理示意图

沿F1方向引起的位移12,等于F1在点2沿F2方向引起的位移21,此定理称为位移互等定理。

为了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重复加载4次。取初载荷F0=(Q+0.5)kg,式中Q为砝码盘和砝码钩的总重量,F=2kg,为了防止加力点位置变动,在重复加载过程中,最好始终有0.5kg的砝码保留在砝码盘上。

四、数据记录

1、中点分级加载时,中点挠度值:

2、测支点转角

F=1.5kg;w(端点)=0.15mm;a=71mm 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F(2)=1.5kg w(5)=0.34mm F(5)=1.5kg w(2)=0.36mm

4、绘制挠曲线(中点加载F=1.5kg)

五、实验结果处理 1、计算梁的屈服载荷 最危险点为中点,

2、计算最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 实验值:F=1.5kg时,w=0.62mm;

理论值:F=1.5kg;b=20mm;h=9mm;E=200GPa;

l=0.8m

实验值和理论值的比较:

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有试验数据不难看出,位移互等定理成立,测量误差大致为5.6% 画中点载荷F=1.5kg时的挠曲线:

数据如下:

挠曲线图

(2) 悬臂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利用贴有应变片的悬臂梁装置,确定金属块的质量。

二、实验设备 1、悬臂梁支座; 2、电阻应变仪;

3、砝码两个,金属块一个,砝码盘和挂钩。 4、游标卡尺和钢卷尺。

三、实验试件及装置

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屈服极限s360MPa,弹性模量。

四、实验原理和方法

细长梁受载时,A—B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变表达式为:

max

A—B截面上的弯矩的表达式为:

M

EWZ

Mmgl

五、数据处理

实验测得:当在端点处挂上m0=0.5kg的砝码时,max=142*10-6;当将未知金属块加载在悬臂梁端点时, max=90*10-6;

实验感想与体会

第一个实验做过很多遍,也认为它确实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但是这次更多的感想来自于第二个实验。

验目的,我们怎么样来选择最简单并且精度较高的试验方法来测量?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比如说第二个实验,实验教材上所用的方法是利用应变仪,在梁上1、2两处加挂未知金属物,然后利用公式

max1max2

mgl12EWz

mg EWZl12

可得到金属块的质量。同样,我的实验报告上述的方法,在理论上也是行得通的。但我认为讲义上要更精确,但是做完试验后才发现我们组少测了一些数据,所以只能“勉为其难”的采取了上述方法。

另外,我认为用位移互等定理,也就是公式F112F221也可测得该质量,如果有时间,可以还可以考虑各种方法,并比较其精度。


相关内容

  • 翻译:粘土涂抹的连续性与正断层破裂带的几何形态
  •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粘土涂抹的连续性与正断层破裂带的几何形态 文章信息:收录于2012年11月9号,在2013年9月20号收录修订版,2013年10月8号可 ...

  • 塑性加工力学实验指导书
  • 目 录 实验一.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测定 ............................................... - 2 - 实验二.摩擦因子的测定 ............................................................... ...

  • 扭转实验报告
  • 浙江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扭转) 1. 2. 3. 验证扭转变形公式,测定低碳钢的切变模量G.: 测定低碳钢和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b. 比较低碳钢和铸铁试样受扭时的变形规律及其破坏特性. 二.设备及试样: 1. 扭转试验机,如不进行破坏性试验,验证变形公式合测定G的实验也可在小型扭转试验 ...

  • 测绘实验报告
  • 中国矿业大学 变形监测与沉陷工程 实验报告 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 姓名:特列克 实验一 岩体内部移动变形监测演示试验 一. 实验内容 1.了解岩体内部移动变形监测系统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2.观看教师演示岩体内部观测站的建立过程和监测方法: 3.练习钻孔测斜仪.钻孔伸长仪各部件的连接.测 ...

  • 材料性能及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教学
  • <材料性能及分析测试技术>实验课程 一. 学生人数 4个班,共计90位学生. 二. 试验内容 试验内容:如下表: 实验一 静载拉伸 一. 实验目的 掌握材料基本力学性能测试和分析的方法,具体包括: 1)熟悉液压万能试验机的操作: 2)掌握拉伸试样尺寸的测量方法: 3)掌握建立材料工程应力 ...

  • 非常经典的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题
  • <工程力学> 实验指导书 主编: 2011年11月 目录 实验一 拉伸和压缩实验 ----------------------3 实验二 梁弯曲正应力实验 ---------------------8 实验三 金属材料扭转实验---------------------12 实验一 拉伸和 ...

  • 低碳钢拉伸实验报告
  • 低碳钢拉伸试验报告 材科1002班 任惠 41030096 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在退火.正火和淬火三种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强度与塑性性能 2.测定低碳钢的应变硬化指数和应变硬化系数 二.试验原理和要求 原理:低碳钢材料的机械性能指标是由拉伸破坏试验来确定的,拉伸过程有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三 ...

  • 试验一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
  • 试验一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大纲 1. 通过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使学生掌握测定材料变形的基本方法,学会拟定实验加载方案,验证虎克定律. 2. 电测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使学生学会用电阻应变计和电阻应变仪测量材料的变形.主要设备:材料试验机或多功能电测实 ...

  • 实验指导书
  • 实验力学 实验指导书 张永弘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系光弹性实验室 前 言 实验力学是工程力学专业的专业课. 实验力学实验,是工程力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实验课,也是有关研究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包括电测实验和光弹性实验两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工程实验技能.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