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的国际_本土化_

青岛日报/2005年/11月/10日/第010版

市场在线

海尔的国际“本土化”

本报记者 邹吉宏

编者按

为“走出去”的青岛企业喝彩

我市推动企业“走出去”工作经过起步、积累和发展历程,现已取得明显进展。企业“走出去”从无到有,从设立境外贸易代表机构到境外设厂,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大步。截至今年10月份,全市累计获准境外投资项目213个,投资额2.61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46个国家地区。目前全市完成对外经济合作项目5000多个,合同额20亿美元,营业额16.4亿美元,外派5万多人次,对外承包劳务市场涉及64个国家地区。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发展壮大,产生了海尔、海信、青建等一批跨国经营的知名企业,成为展示青岛开放形象的窗口,也是一张张宣传青岛的名片。

“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几年来,青岛市外经贸局作为“走出去”的政府主管部门,坚持不懈地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构建了“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完善和发挥这些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快了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经贸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开辟了发展的新路子,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使这些成功经验推而广之,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展连续报道,介绍这些“走出去”企业的成功经验,以期通过榜样引路,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

2002年3月4日,当海尔正式入主美国纽约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将其作为北美总部时,不仅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人为之振奋,而且美国本地的海尔消费者也同样感到自豪。

因为此时的海尔已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而且也成为美国、欧洲等当地制造的国际品牌。这就是海尔近十年来推行国际“本土化”战略的一次重要升华,从此,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个1/3”国际化战略

从“走出去”战略构想一开始,海尔就树立了远大的抱负:最终目标就是创国际化的海尔。也就是说,中国的海尔只是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会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东南亚海尔等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海尔提出了“三个1/3”战略,即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出口;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三个原则就是:坚持出口创牌为导向;出口创牌,首先是质量;先难后易,高屋建瓴。

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海尔创出了一条“走出去”的蹊径。在产品“走出去”方面,海尔坚持的原则是:第一台引进,第二台国产,第三台出口,第四台在国外当地生产。在品牌上他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叫“走出去”,进到国外的主流国家、主流市场。第二步叫做“走进去”,走进到国外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第三步叫做“走上去”,也就是真正成为当地的一个主流品牌。

“三位一体”扎根海外市场

经过出口创牌的“播种阶段”,海尔初步创出了国际市场知名度,紧接着,海尔迈入了国际化战略的“扎根阶段”———通过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牢固扎根海外市场。

要“扎根”就要选择最优良的、最适合的“土壤”。美国是当今世界家电制造业的顶级国家和家电消费大国,要成为世界级家电著名名牌,就要“扎根”美国。于是,在“走出去”前期,海尔在洛杉矶、硅谷等建立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贸易公司的基础上,1999年4月,美国南卡洲占地700余亩的海尔美国电冰箱有限公司破土动工,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2000年3月,美国本土生产的海尔冰箱已经进入美国消费者的家庭。美国AHAM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230—280升容积段冰箱市场,海尔冰箱占35%的市场份额。

海尔在美国设厂,最激动的莫过于海尔贸易公司总经理迈克尔了。在专程参观南卡工厂后,他说:“海尔品牌在美国已创出很高的知名度,但那是以出口为基础的。南卡工厂的投产,对进一步提高海尔品牌在美国的影响,将会有质的促进。有了南卡工厂的依托,市场拓展将更加有力,因为美国消费者会认为这是美国人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

为表彰海尔对当地的贡献,美国当地县政府将2001年的“社区贡献奖”颁发给了海尔,而当地市政府则无偿将市里的一条大路命名为“海尔大道”,这是美国国内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

海外建厂带来三个中心

海尔通过在海外投资建厂,为其国际化战略增添了三个中心。

一是信息中心。美国有规定,在当地投资建立工厂后,可以加入当地协会,如美国的AHAM、CEA协会,这就具备了参与制定当地行业标准的资格,且可第一时间了解当地同行业动态和竞争对手信息,同时因为美国制造而具备同当地知名品牌公平竞争的资格,这是海尔的一大收获。 二是设计中心。海尔在海外的经营思路都是根据当地消费者的要求来进行设计,通过当地化设计,当地化生产,以第一速度把用户的需求转化成用户满意的商品。在美国,海尔是最先推出达到2001年能耗之星标准的品牌之一,由此在美国树立起海尔品牌的美誉度,同时也带动其他地区的出口及国内市场的市场发展。

三是资源中心。通过当地工厂掌握当地优势分供方资源,有助于海尔整合全球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现在,为海尔提供零部件支持的国际大公司就有40多家为世界500强企业。 跨国并购突破欧洲阵地

欧洲是世界家电王国,世界上许多著名家电厂商都在欧洲,因此突破欧洲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的第二个阵地。

2001年7月,海尔集团跨国并购意大利一家冰箱厂,设立海尔意大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海尔继美国之后在发达国家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又一个重大举措,是海尔实施国际化名牌的又一成功标志和新的里程碑。工厂在当月运营投产,产品质量、产量等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采取并购的模式更让海尔如虎添翼,同时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三大优势。其一,迅速进入当地市场。2001年,海尔冰箱在欧洲销售量超过6000万美元,在此基础上,建立本土化制造中心尤为必要,而实施兼并策略,可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其二,最短的时间内整合当地化资源。顺利地掌握了原材料,设备的采购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外部公共关系资源,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很快搭建起来。其三,消除了贸易技术壁垒。欧洲各个国家为亚洲产品设置了产品认证,关税等贸易技术壁垒,当地化生产完全突破了这些限制,海尔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已经毫无阻碍。

“三融一创”巩固阵地

在海外逐步播种、发芽、成长起来之后,海尔进一步推行“三融一创”理念,全面巩固海外市场阵地。

“三融一创”,即通过融资、融智、融文化,创本土化名牌,这也是国际化海尔的最终体现。惟有如此,才能做到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美誉度。

实施本土化战略,文化融合非常重要。两种文化的融合比较困难,但本质上创新的理念都是

可以融合的。海尔通过共同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逐步实现了海尔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在美国工厂,到处都能看到像中国海尔一样的管理理念,但方式灵活多样,更富于美国文化色彩。班前会制度,6S优质典型讲评,评选优秀海尔员工活动等等,让美国海尔员工感到既有新奇又有活力,这种有激情的管理方式形成了美国海尔员工比学赶超的氛围,员工积极进取的状态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当前,通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集团现有工业园15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30个,海外设计中心8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本报记者邹吉宏

青岛日报/2005年/11月/10日/第010版

市场在线

海尔的国际“本土化”

本报记者 邹吉宏

编者按

为“走出去”的青岛企业喝彩

我市推动企业“走出去”工作经过起步、积累和发展历程,现已取得明显进展。企业“走出去”从无到有,从设立境外贸易代表机构到境外设厂,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大步。截至今年10月份,全市累计获准境外投资项目213个,投资额2.61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46个国家地区。目前全市完成对外经济合作项目5000多个,合同额20亿美元,营业额16.4亿美元,外派5万多人次,对外承包劳务市场涉及64个国家地区。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发展壮大,产生了海尔、海信、青建等一批跨国经营的知名企业,成为展示青岛开放形象的窗口,也是一张张宣传青岛的名片。

“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几年来,青岛市外经贸局作为“走出去”的政府主管部门,坚持不懈地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构建了“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完善和发挥这些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快了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经贸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开辟了发展的新路子,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使这些成功经验推而广之,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展连续报道,介绍这些“走出去”企业的成功经验,以期通过榜样引路,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

2002年3月4日,当海尔正式入主美国纽约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将其作为北美总部时,不仅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人为之振奋,而且美国本地的海尔消费者也同样感到自豪。

因为此时的海尔已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而且也成为美国、欧洲等当地制造的国际品牌。这就是海尔近十年来推行国际“本土化”战略的一次重要升华,从此,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个1/3”国际化战略

从“走出去”战略构想一开始,海尔就树立了远大的抱负:最终目标就是创国际化的海尔。也就是说,中国的海尔只是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会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东南亚海尔等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海尔提出了“三个1/3”战略,即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出口;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三个原则就是:坚持出口创牌为导向;出口创牌,首先是质量;先难后易,高屋建瓴。

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海尔创出了一条“走出去”的蹊径。在产品“走出去”方面,海尔坚持的原则是:第一台引进,第二台国产,第三台出口,第四台在国外当地生产。在品牌上他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叫“走出去”,进到国外的主流国家、主流市场。第二步叫做“走进去”,走进到国外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第三步叫做“走上去”,也就是真正成为当地的一个主流品牌。

“三位一体”扎根海外市场

经过出口创牌的“播种阶段”,海尔初步创出了国际市场知名度,紧接着,海尔迈入了国际化战略的“扎根阶段”———通过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牢固扎根海外市场。

要“扎根”就要选择最优良的、最适合的“土壤”。美国是当今世界家电制造业的顶级国家和家电消费大国,要成为世界级家电著名名牌,就要“扎根”美国。于是,在“走出去”前期,海尔在洛杉矶、硅谷等建立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贸易公司的基础上,1999年4月,美国南卡洲占地700余亩的海尔美国电冰箱有限公司破土动工,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2000年3月,美国本土生产的海尔冰箱已经进入美国消费者的家庭。美国AHAM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230—280升容积段冰箱市场,海尔冰箱占35%的市场份额。

海尔在美国设厂,最激动的莫过于海尔贸易公司总经理迈克尔了。在专程参观南卡工厂后,他说:“海尔品牌在美国已创出很高的知名度,但那是以出口为基础的。南卡工厂的投产,对进一步提高海尔品牌在美国的影响,将会有质的促进。有了南卡工厂的依托,市场拓展将更加有力,因为美国消费者会认为这是美国人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

为表彰海尔对当地的贡献,美国当地县政府将2001年的“社区贡献奖”颁发给了海尔,而当地市政府则无偿将市里的一条大路命名为“海尔大道”,这是美国国内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

海外建厂带来三个中心

海尔通过在海外投资建厂,为其国际化战略增添了三个中心。

一是信息中心。美国有规定,在当地投资建立工厂后,可以加入当地协会,如美国的AHAM、CEA协会,这就具备了参与制定当地行业标准的资格,且可第一时间了解当地同行业动态和竞争对手信息,同时因为美国制造而具备同当地知名品牌公平竞争的资格,这是海尔的一大收获。 二是设计中心。海尔在海外的经营思路都是根据当地消费者的要求来进行设计,通过当地化设计,当地化生产,以第一速度把用户的需求转化成用户满意的商品。在美国,海尔是最先推出达到2001年能耗之星标准的品牌之一,由此在美国树立起海尔品牌的美誉度,同时也带动其他地区的出口及国内市场的市场发展。

三是资源中心。通过当地工厂掌握当地优势分供方资源,有助于海尔整合全球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现在,为海尔提供零部件支持的国际大公司就有40多家为世界500强企业。 跨国并购突破欧洲阵地

欧洲是世界家电王国,世界上许多著名家电厂商都在欧洲,因此突破欧洲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的第二个阵地。

2001年7月,海尔集团跨国并购意大利一家冰箱厂,设立海尔意大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海尔继美国之后在发达国家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又一个重大举措,是海尔实施国际化名牌的又一成功标志和新的里程碑。工厂在当月运营投产,产品质量、产量等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采取并购的模式更让海尔如虎添翼,同时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三大优势。其一,迅速进入当地市场。2001年,海尔冰箱在欧洲销售量超过6000万美元,在此基础上,建立本土化制造中心尤为必要,而实施兼并策略,可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其二,最短的时间内整合当地化资源。顺利地掌握了原材料,设备的采购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外部公共关系资源,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很快搭建起来。其三,消除了贸易技术壁垒。欧洲各个国家为亚洲产品设置了产品认证,关税等贸易技术壁垒,当地化生产完全突破了这些限制,海尔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已经毫无阻碍。

“三融一创”巩固阵地

在海外逐步播种、发芽、成长起来之后,海尔进一步推行“三融一创”理念,全面巩固海外市场阵地。

“三融一创”,即通过融资、融智、融文化,创本土化名牌,这也是国际化海尔的最终体现。惟有如此,才能做到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美誉度。

实施本土化战略,文化融合非常重要。两种文化的融合比较困难,但本质上创新的理念都是

可以融合的。海尔通过共同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逐步实现了海尔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在美国工厂,到处都能看到像中国海尔一样的管理理念,但方式灵活多样,更富于美国文化色彩。班前会制度,6S优质典型讲评,评选优秀海尔员工活动等等,让美国海尔员工感到既有新奇又有活力,这种有激情的管理方式形成了美国海尔员工比学赶超的氛围,员工积极进取的状态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当前,通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集团现有工业园15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30个,海外设计中心8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本报记者邹吉宏


相关内容

  • "海尔的国际化经营之路"案例报告
  • "海尔的国际化经营之路"案例报告 小组成员:王楠.张晓雪.吕斌.赵亮. 贾子辉.谢爽.姚唐.周伟 指导教师:吴晓云 教授 完成日期:2004-10-23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界概念已经消失,全世界80%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经济形态迅速全球化.在知识经济背 ...

  • 广告战略中的本土化战略
  • 广告战略中的本土化战略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企业都在不断扩张自己的目标市场,国际化企业随着这一股时代浪潮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地域都有它固有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等本土市场因素,广告是开拓新市场时重要战略手段,此时广告的本土化品牌战略,不断对地域内固有企业形成有力冲击..以国际化企业投资新市场为 ...

  • 管理职能之计划
  • 管理职能之计划 12710 人力资源管理 1207414008 张嘉欣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就管理的整个过程而言,它位于其他管理职能之首.为了更好地从企业案例的角度阐述计划职能,我选取了两个案例.其一是海尔的企业发展战略,其二是杜邦公司成立的计划. 一海尔的企业发展战略: ㈠估量机会: 上 ...

  •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案例
  •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案例 学院:商学院 专业:国际金融 班级: 姓名:郭褀 学号: B1012 [1**********] 2011年11月 项目名称:海尔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分析及方法 实践的目的:考查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内容: 要求: 选择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进行分析. 对所选择的企 ...

  •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研究
  •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 当前经济大环境下,中国跨国经营遇到很多问题,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应当如何应对这一 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跨国经营的问题有哪些,其又应当如何应对,跨国经营的未来 发展走向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的.本文从跨国经营的定义以及当 代跨国公司 ...

  • 何为"钻石模型"
  • 何为"钻石模型" 一.波特"钻石模型"的基本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三部曲理论,并对国家竞争力这一主题构建了"钻石模型".它是分析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宏观分析工具.该模型主要有四个要素组成,分别是生产要素.需 ...

  • 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
  • 创新论坛 CREA T IO N FO RU M IN V EN T ION &IN NO V A T IO N 2000. 3 海尔 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 ● 张鲁楠 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海尔集团只有16年的历史.16年前, 是一个亏空147万元.资不抵债的集体企业, 而2000年1-10 ...

  • 海尔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 海尔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发稿人:邝建 发稿时间: 2009-6-3) 海尔久已实行的缝隙战略源自于毛泽东兵法:在总体战略上处劣势.防御.内线作战的部队,可以而且必须力争在局部战役.战斗上造成优势,实施进攻,变为外线作战.今天,海尔冰箱在美国的日益旺销这一案例,正是兵战战法转用商战的一个经典版本. ...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海尔PK华为 海尔和华为都是在国内国际化做的比较早和比较好的企业.海尔在05年对外就传播"1000亿,世界的海尔".全球销售额是1000亿人民币,海外销售大约在100亿元左右.占整体销售额的10%左右.华为海外销售额在2005年达47.5亿美元,占同期全球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