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摘 要】: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识教育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德才兼备、知识广博、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宗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即成为“完整”、“健全”的人。通识教育对于改善教育现状,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素质、有能力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24-01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知识的需求呈现出综合化趋势。以往只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人的个性,特别是素质、能力的培养,必然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弊端。通识教育对于改善教育现状,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素质、有能力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如果说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教育则是要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基础教育。首先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再次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广博性,自主创新,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良好的心智。

  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涉及人文艺术、世界文明、法律道德、社会科学、历时思维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通识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唤醒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和生活意义的探究,有助于塑造学生广博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里我们主要从大学生就业以及社会稳定发展两个方面来阐述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通过大学生就业的角度看待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待就业群体的不断扩大,将会造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普遍抱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这种较强的“精英意识”,即对就业的高期望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会自我设计,包括四年大学生活的设计、职业生涯的设计以及自我发展的设计,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等。而这些观念的形成是通过专业教育无法实现的,是需要通过开展相应的通识课程,使得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

  (2)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日益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依成绩来评价、选择求职者,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在理性的用人单位的招聘官眼里,成绩并不能简单地与能力、素质划上等号,而最终起作用的是应聘者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明显表现是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尤为凸显。在用人单位重视的精神指标方面,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占大部分的比例;在用人单位重视的能力指标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占绝大部分的比例。

  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多情况下,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只关注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必要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学习,而拥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大学生成绩却又不容乐观。优秀的成绩与良好的素质之间本该是和谐共存,但在今天的大学生身上却难以得到体现。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即是对大学通识教育提出的要求。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为人才发展提供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前期储备,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触类旁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3)作为立人之本的“诚信”凸显危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进一步加强。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以实用的专业教育为导向,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于是用人单位纷纷抱怨学生的工作态度、个人修养不尽如人意,由此足以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诚信”危机已悄然地侵入校园,部分大学生为增加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便不择手段的伪造虚假证书、推荐材料、违约跳槽等。不守诚信体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不健全,是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强烈呼吁。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使学生学会恪守功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待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未来,充满朝气的群体。从犯罪人的社会分层来讲,大学生本应属于低犯罪率的群体,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震惊全国的犯罪案件。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并积极呼吁致力于通识教育的应用和发展。让通识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启发心智、唤醒心灵,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会和谐共处与正确交友,正确处理友情、亲情、爱情;领悟人生道路中挫折的不可避免,正确看待和对待挫折,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陈岩松 《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江苏高教

  [2]《高校毕业生就业超过预定目标》 中国教育报

  [3]季晓艳 《以大学生就业为视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教高职研究2007年2月号下旬刊

  [4]姚孟春 《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学术探索》 2007年第02期

  [5]邵甜甜、王思阳、张可蒙、贺璐婷 《通识教育:如何从舶来品走向本土化?》新周网新闻中心

  [6]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摘 要】: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识教育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德才兼备、知识广博、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宗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即成为“完整”、“健全”的人。通识教育对于改善教育现状,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素质、有能力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24-01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知识的需求呈现出综合化趋势。以往只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人的个性,特别是素质、能力的培养,必然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弊端。通识教育对于改善教育现状,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素质、有能力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如果说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教育则是要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基础教育。首先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再次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广博性,自主创新,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良好的心智。

  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涉及人文艺术、世界文明、法律道德、社会科学、历时思维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通识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唤醒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和生活意义的探究,有助于塑造学生广博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里我们主要从大学生就业以及社会稳定发展两个方面来阐述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通过大学生就业的角度看待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待就业群体的不断扩大,将会造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普遍抱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这种较强的“精英意识”,即对就业的高期望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会自我设计,包括四年大学生活的设计、职业生涯的设计以及自我发展的设计,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等。而这些观念的形成是通过专业教育无法实现的,是需要通过开展相应的通识课程,使得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

  (2)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日益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依成绩来评价、选择求职者,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在理性的用人单位的招聘官眼里,成绩并不能简单地与能力、素质划上等号,而最终起作用的是应聘者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明显表现是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尤为凸显。在用人单位重视的精神指标方面,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占大部分的比例;在用人单位重视的能力指标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占绝大部分的比例。

  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多情况下,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只关注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必要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学习,而拥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大学生成绩却又不容乐观。优秀的成绩与良好的素质之间本该是和谐共存,但在今天的大学生身上却难以得到体现。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即是对大学通识教育提出的要求。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为人才发展提供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前期储备,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触类旁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3)作为立人之本的“诚信”凸显危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进一步加强。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以实用的专业教育为导向,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于是用人单位纷纷抱怨学生的工作态度、个人修养不尽如人意,由此足以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诚信”危机已悄然地侵入校园,部分大学生为增加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便不择手段的伪造虚假证书、推荐材料、违约跳槽等。不守诚信体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不健全,是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强烈呼吁。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使学生学会恪守功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待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未来,充满朝气的群体。从犯罪人的社会分层来讲,大学生本应属于低犯罪率的群体,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震惊全国的犯罪案件。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并积极呼吁致力于通识教育的应用和发展。让通识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启发心智、唤醒心灵,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会和谐共处与正确交友,正确处理友情、亲情、爱情;领悟人生道路中挫折的不可避免,正确看待和对待挫折,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陈岩松 《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江苏高教

  [2]《高校毕业生就业超过预定目标》 中国教育报

  [3]季晓艳 《以大学生就业为视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教高职研究2007年2月号下旬刊

  [4]姚孟春 《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学术探索》 2007年第02期

  [5]邵甜甜、王思阳、张可蒙、贺璐婷 《通识教育:如何从舶来品走向本土化?》新周网新闻中心

  [6]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相关内容

  • 加强我国民办教育科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
  • 加强我国民办教育科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2009-09-25 季明明 (2009年9月25日) (要点:加强研究对于我国民办教育和广大民办学校持续.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问题为导向"可以列举出当前从宏观全局到学校层面需要研究的几十个重要问题:建议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民 ...

  • 论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精英教育,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最高层次.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正渐渐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导师的教育指导作用,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 ...

  •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一.什么是课题 二.课题来源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发现.选择的方法 四.课题的类型 五.为什么进行课题选择 六.课题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七.怎样选定课题 一.什么是课题 所谓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方向限定课题,课题展示方向.课题不仅仅是个名称,它应体现 ...

  • 试论民族-国家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
  • 作者:朱旭东 外国教育研究 2008年11期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8)08-0001-06 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无边界特征,这种无边界的研究可能带来的危害是比较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变得无所不包,这并不利于这个学科自身的确 ...

  • 论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理论自觉
  • [摘要]理论自觉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的理论自觉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理论自觉表现为认同教育技术理论的价值.理解教育技术理论的内涵以及追求教育技术理论的品质. [关键词]理论自觉:教育技术研究:教育技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 ...

  •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 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想法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 ...

  • 基于内容分析的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 作者:刘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2)04-0040-05 一.引言 目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世界各国对研究生教育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取 ...

  • 赴泰国学习考察报告
  • 200x年x月x日-x月x日,学校组织我校20名教师参加首次泰国西北大学英语培训,并进行交流和考察活动,此次培训针对不仅对英语学习,而且我们同时对泰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进行了考察. 我主要对泰国高等教育研究情况和泰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考察.主要通过在西北大学查阅了泰国教育部.大学事物部和一些泰国大学的出 ...

  • 论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意识_卢晓中
  • 2010年8月高等教育研究Aug.,2010 第31卷 第8期JournalofHigherEducationVol.31 No.8 论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研究的 社会责任意识 卢晓中,刘志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促进高等 ...

  • 刘宝存:大变革时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使命与发展道路选择
  • 作者简介:刘宝存(1964- ),男,山东菏泽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2期 内容提要: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正在推动着教育的大变革,从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