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诉为学过程中的感悟

孔子为学过程的思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

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 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孔子为学过程的思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

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 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相关内容

  • [孔子学琴]教学设计
  • <孔子学琴>教学设计 成都高新区芦葭九义校 宋丽艳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 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和 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 ...

  • 对自诉权与公诉权并存案件司法实践的思考
  • 对于自诉权与公诉权并存的案件,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将它规定为自诉案件,即: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若干问题解释>)第一条(二)项将这类案件规定为: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 ...

  • 孔子学琴教学反思
  • 篇一:孔子学琴教学反思 <孔子学琴>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课文思路比较清晰,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词,如"一晃十天过去了,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过了多少天& ...

  • 17孔子拜师说课稿
  • 孔 子 拜 师3170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孔 子 拜 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 ...

  • 如何走刑事自诉案一审程序
  •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如何走刑事自诉案一审程序 核心内容:刑事诉讼案第一审是人民法院对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有起诉权的人提起诉讼的案件进行初次审判时所应遵循的活动程序.而刑事案件通常又可以分为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本文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简单介绍自诉刑事诉讼一审 ...

  • 轻微刑事案件自诉的问题与研究
  • 论文摘要: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70条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作为自诉案件的一类予以规定,这是对原刑事诉讼法自诉案件范围的重大调整.从我国刑法角度看,规定有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但只有4种,其他绝大多数刑事案件,公安司法机关皆须依照职权主 动决定是否立案追 ...

  • 第二节自诉案件
  • 第二节 自诉案件 第二百零四条 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第二百零五条 人民法院对于自诉案件进行审查 ...

  • 自诉案件与公诉案件的区别
  • 历史上的起诉形式虽然繁杂,但大体上可归为三种,即自诉.私诉和公诉.所谓自诉,是指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起诉.所谓私诉,是指与案件无关的任何个人的起诉.所谓公诉,是指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我国刑事诉讼的起诉形式可分为自诉和公诉,实行公诉和自诉相结合的刑事诉讼制度. 我国刑事诉讼中 ...

  • 关于重庆市法院审理刑事自诉案件调解情况的调查报告
  • 关于重庆市法院审理刑事自诉案件调解情况的调查报告 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刑事自诉案件的调解是指人民法院在自诉案件审理中,组织双方当事人就自诉人提起的刑事诉讼及附带民事诉讼进行协商,最终达到促使双方就经济赔偿问题达成一致,被告人得到了自诉人的谅解,自诉人放弃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结案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