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去年1月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指出:
“
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也是一个突出短板。
”
市委常委会指出,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绩应予肯定。
与此同时,
要进一步深化对脱贫攻坚的认识:
深刻认识我市脱贫攻坚任务不轻,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刻认识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要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要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深刻认识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
深刻认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会议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市委、市政府决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各级各部门要全面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各贫困区县要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力量,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
会议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确保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
要对标对表党中央确定的时间节点
紧密结合贫困区县实际,科学合理确定脱贫进度,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搞层层加码、提前脱贫,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调整脱贫时序不是放松要求,工作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工作质量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要求
下足“绣花”功夫,做细做实工作,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真正让脱贫成果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要远近结合巩固脱贫成果
既要解决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补短板”问题,又要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上作出长远安排,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
要聚焦深度贫困乡镇
集中精力攻克坚中之坚。实行市领导一对一“定点包干”,亲自指挥、亲自推动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
要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到底
精准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确保到村到户到人,注重公共政策的惠及面和公平性,将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要把扶贫工作力量配备好
深入推进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分类精准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
要突出攻坚重点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精准发力,加大路、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发展贫困人口受益的产业,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要探索运用改革办法推进脱贫攻坚
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会议要求,要加强对脱贫攻坚问题的整改落实。
认真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组、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验收组反馈意见的整改,查漏补缺、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效能。
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坚持问题导向,改进方式方法,强化责任追究,坚决查处虚报套取、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等违纪违法行为,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重庆紧盯扶贫领域强化监督
扎根一线“巡” 瞄准问题“察”
为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全市各区县将巡察搬到脱贫攻坚现场,巡察组摸清“症状”“病情”,追查“病症”背后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打通基层精准扶贫中的“梗阻”。
突出监督重点
聚焦政治巡察
案例一:秀山
巡察组走访了全县与扶贫相关的部门党组织,通过查阅会议记录、开展谈话、走访贫困户等方式,发现海洋乡党委主要问题:签到情况混乱,存在“走读”问题;走访贫困户时发现,工作浮在面上,下村组少,存在脱离群众现象……
根据巡察报告,秀山县委领导对其班子成员进行了约谈。通过整改,该乡脱贫攻坚工作得到明显改善。
盯住被巡察党组织班子成员,抓住“关键少数”,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结合基层实际,着力发现懒政怠政不作为、违反政策乱作为、谋取私利妄作为、滥用职权胡作为等脱离群众、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巡察,是我市各区县深入推进扶贫领域巡察工作的最大亮点。
盯紧脱贫领域,通过发挥巡察的政治“显微镜”和政治“探照灯”作用,督促被巡察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切实将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问题导向
“点穴式”扫描
案例二:丰都
在丰都县委开展的扶贫领域专项巡察中,巡察组工作人员在查看该县三建乡扶贫项目财务资料时按图索骥,到蔡森坝村走访扶贫养殖项目,核对养殖规模,发现在涉及蔡森坝村的扶贫项目中,存在虚报冒领扶贫补助款的情况。
目前,该村主任严重违纪涉嫌违法已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处理,3名工作人员因工作失职,已被县纪委立案。
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查,在全市各区县开展的扶贫领域巡察中,各巡察组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扶贫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开展“点穴式”扫描。
如此力度之下,巡察在基层为全市脱贫攻坚架起了全方位的“探头”,利剑出鞘,坚决斩断敢对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黑手”。
强化成果运用
发挥震慑作用
案例三:云阳
去年7月,云阳县委巡察组在巡察林业局党委期间,向基层延伸触角,收集到群众信访举报,发现云安镇大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会计等存在伪造项目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的问题。
巡察结束后,巡察组立即移交问题线索。该县纪委介入调查核实,对3人的问题进行了立案查处,涉嫌犯罪问题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今年5月,针对案件中暴露的林权流转和抵押涉嫌违规问题,还形成了专题巡察报告,倒逼县林业局细化整改措施,着力整改发现的问题。
每轮巡察结束后,各区县针对巡察发现的涉及扶贫领域问题,重点督办,快交严查;对移交被巡察单位的扶贫领域问题,要求其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久拖不改、改虚不改实的坚决追责。同时,积极督促被巡察单位对巡察发现的共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健全制度,最大化运用巡察结果,有效发挥了巡察的“尖兵”和“利剑”作用,为我市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区县的“脱贫经”
武隆:咬定旅游实现脱贫蜕变
位于渝黔交界、武陵山脉的重庆市武隆区,20多年前因山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而成为穷得叮当响的国家级贫困县;20多年后,武隆依托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生态资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定发展旅游,让一个一穷二白的山区小城蜕变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度假区。
20年咬定旅游求发展
武隆河谷纵横,拥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2007年,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获得成功后,其境内的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世界罕见的后坪天坑等喀斯特景观开始蜚声海内外。
经过20多年的打造,如今的武隆,已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桥群“天生三硚”、有东方瑞士之称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唯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洞穴“芙蓉洞”三大5A级景区,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大品牌于一体,被联合国授予“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
“武隆旅游产业的‘蛋糕’之所以越做越大,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发展旅游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真正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现实。
开辟“三大战场”实现全域旅游
为充分发掘武隆的生态资源,扩大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度,武隆以旅游资源的梯度开发为思路,谋划全域旅游,重点开辟“三大战场”:
一是推进仙女山片区转型,打造“仙女山国际知名旅游度假区”
仙女山片区是武隆旅游的最大“招牌”,不但拥有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同时因平均海拔近2000米,33万亩森林、10万亩天然草原的生态资源,成为“火炉”重庆夏季避暑、冬季赏雪首选之地。
二是打造“白马山森林养生旅游度假区”;
武隆旅游的“第二战场”是白马山片区。这里既是巴蜀通往贵州的黔蜀盐茶古道,同时也是当年解放重庆的最后一道屏障,自然人文、红色文化交融。
三是瞄准大众消费,培育“乡村旅游休闲游憩网”。
乡村旅游作为“第三战场”,大力发展主题农庄、定制农业、特色民俗等旅游产品,全力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打造旅游扶贫“利器”
旅游是富民产业,武隆区将旅游作为脱贫攻坚“利器”,合力推动“旅游全域化、产业配套化、参与全民化、扶贫精准化”的旅游扶贫建设。
武隆区双河镇平均海拔1300多米,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如今,不少村民返乡在自家农房上竖起了农家乐的广告牌。该镇利用高海拔的生态和气候优势,近年来重点打造高山蔬菜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已发展高山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农家乐450余家,“去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全镇1.2万人人均纯收入1.52万元。”
双河镇木根村43岁的村民董福梅从小残疾,全靠丈夫一年几千元的务工收入,加上两个孩子进入学龄,家庭陷入困境。去年,董福梅用政府补贴改造厕所的6000块钱,将房子一并进行装修开起了农家乐,仅夏季一个多月就收入2万多元。今年,董福梅将自家的农家乐扩大到20张床位,“一张床位70元每天,今年预计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
在仙女山等核心景区,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
在核心景区之外,武隆探索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通过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实现脱贫。位于白马山片区的白马镇豹岩村,通过整合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打造红茶品牌“仙女红”,全村85%的农户实现了茶叶等产业带动稳定脱贫。此外,针对分散的居民,武隆以“高山移民+旅游新村”的模式大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2016年,武隆顺利通过了重庆市级脱贫“摘帽”验收和第三方评估,7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了脱贫销号。
一名“95后”志愿者的脱贫攻坚战
想要真正做到脱贫攻坚,走上全面小康道路,不仅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同样也需要青年做出贡献。下面正事儿君跟大家分享一个在扶贫前线的“95后”志愿者的故事吧。
8月11日,刘峻潇在周溪乡凉风村辅导10岁的梁号做作业。
今年22岁的刘峻潇现在是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的一名扶贫志愿者。2016年,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的刘峻潇通过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录考试,开始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刘峻潇帮助周溪乡凉风村村民陈龙刚(上)夫妇背运盖房用的瓦片。
2017年初,刘峻潇被派驻到周溪乡最偏远、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凉风村。
刘峻潇在周溪乡凉风村和10岁的王霖枫一起放牛。
通过实地走访和讨论研究,刘峻潇和村里干部一道,为凉风村量身定制一套脱贫方案:
依托凉风村海拔高、有高山草场、夏季凉爽等优势特点,种植独活、牛膝、玄参等中药材,发展旅游项目,积极平整硬化村级道路。
刘峻潇与51岁的周溪乡凉风村村民梁平一起前往中药材种植地劳作。
此外,还根据与各贫困户商讨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定了相关的增收脱贫建议。
刘峻潇与周溪乡凉风村村民聊天。
一年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经历,让这位“95后”对扶贫工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
如何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是我们精准扶贫的关键。这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努力。
”
重庆市有众多的扶贫志愿者,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上挥洒汗水,奉献智慧,携手走向新生活。正事儿君相信在全重庆共同努力下,定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执行总监:何宗渝 李华曾
记者:钞文 张立 徐旭忠 周凯
编辑:韩梦霖 实习生 程红英
文中部分信息来自《重庆日报》
文章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去年1月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指出:
“
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也是一个突出短板。
”
市委常委会指出,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绩应予肯定。
与此同时,
要进一步深化对脱贫攻坚的认识:
深刻认识我市脱贫攻坚任务不轻,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刻认识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要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要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深刻认识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
深刻认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会议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市委、市政府决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各级各部门要全面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各贫困区县要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力量,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
会议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确保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
要对标对表党中央确定的时间节点
紧密结合贫困区县实际,科学合理确定脱贫进度,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搞层层加码、提前脱贫,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调整脱贫时序不是放松要求,工作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工作质量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要求
下足“绣花”功夫,做细做实工作,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真正让脱贫成果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要远近结合巩固脱贫成果
既要解决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补短板”问题,又要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上作出长远安排,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
要聚焦深度贫困乡镇
集中精力攻克坚中之坚。实行市领导一对一“定点包干”,亲自指挥、亲自推动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
要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到底
精准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确保到村到户到人,注重公共政策的惠及面和公平性,将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要把扶贫工作力量配备好
深入推进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分类精准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
要突出攻坚重点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精准发力,加大路、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发展贫困人口受益的产业,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要探索运用改革办法推进脱贫攻坚
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会议要求,要加强对脱贫攻坚问题的整改落实。
认真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组、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验收组反馈意见的整改,查漏补缺、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效能。
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坚持问题导向,改进方式方法,强化责任追究,坚决查处虚报套取、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等违纪违法行为,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重庆紧盯扶贫领域强化监督
扎根一线“巡” 瞄准问题“察”
为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全市各区县将巡察搬到脱贫攻坚现场,巡察组摸清“症状”“病情”,追查“病症”背后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打通基层精准扶贫中的“梗阻”。
突出监督重点
聚焦政治巡察
案例一:秀山
巡察组走访了全县与扶贫相关的部门党组织,通过查阅会议记录、开展谈话、走访贫困户等方式,发现海洋乡党委主要问题:签到情况混乱,存在“走读”问题;走访贫困户时发现,工作浮在面上,下村组少,存在脱离群众现象……
根据巡察报告,秀山县委领导对其班子成员进行了约谈。通过整改,该乡脱贫攻坚工作得到明显改善。
盯住被巡察党组织班子成员,抓住“关键少数”,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结合基层实际,着力发现懒政怠政不作为、违反政策乱作为、谋取私利妄作为、滥用职权胡作为等脱离群众、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巡察,是我市各区县深入推进扶贫领域巡察工作的最大亮点。
盯紧脱贫领域,通过发挥巡察的政治“显微镜”和政治“探照灯”作用,督促被巡察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切实将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问题导向
“点穴式”扫描
案例二:丰都
在丰都县委开展的扶贫领域专项巡察中,巡察组工作人员在查看该县三建乡扶贫项目财务资料时按图索骥,到蔡森坝村走访扶贫养殖项目,核对养殖规模,发现在涉及蔡森坝村的扶贫项目中,存在虚报冒领扶贫补助款的情况。
目前,该村主任严重违纪涉嫌违法已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处理,3名工作人员因工作失职,已被县纪委立案。
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查,在全市各区县开展的扶贫领域巡察中,各巡察组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扶贫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开展“点穴式”扫描。
如此力度之下,巡察在基层为全市脱贫攻坚架起了全方位的“探头”,利剑出鞘,坚决斩断敢对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黑手”。
强化成果运用
发挥震慑作用
案例三:云阳
去年7月,云阳县委巡察组在巡察林业局党委期间,向基层延伸触角,收集到群众信访举报,发现云安镇大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会计等存在伪造项目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的问题。
巡察结束后,巡察组立即移交问题线索。该县纪委介入调查核实,对3人的问题进行了立案查处,涉嫌犯罪问题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今年5月,针对案件中暴露的林权流转和抵押涉嫌违规问题,还形成了专题巡察报告,倒逼县林业局细化整改措施,着力整改发现的问题。
每轮巡察结束后,各区县针对巡察发现的涉及扶贫领域问题,重点督办,快交严查;对移交被巡察单位的扶贫领域问题,要求其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久拖不改、改虚不改实的坚决追责。同时,积极督促被巡察单位对巡察发现的共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健全制度,最大化运用巡察结果,有效发挥了巡察的“尖兵”和“利剑”作用,为我市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区县的“脱贫经”
武隆:咬定旅游实现脱贫蜕变
位于渝黔交界、武陵山脉的重庆市武隆区,20多年前因山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而成为穷得叮当响的国家级贫困县;20多年后,武隆依托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生态资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定发展旅游,让一个一穷二白的山区小城蜕变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度假区。
20年咬定旅游求发展
武隆河谷纵横,拥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2007年,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获得成功后,其境内的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世界罕见的后坪天坑等喀斯特景观开始蜚声海内外。
经过20多年的打造,如今的武隆,已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桥群“天生三硚”、有东方瑞士之称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唯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洞穴“芙蓉洞”三大5A级景区,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大品牌于一体,被联合国授予“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
“武隆旅游产业的‘蛋糕’之所以越做越大,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发展旅游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真正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现实。
开辟“三大战场”实现全域旅游
为充分发掘武隆的生态资源,扩大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度,武隆以旅游资源的梯度开发为思路,谋划全域旅游,重点开辟“三大战场”:
一是推进仙女山片区转型,打造“仙女山国际知名旅游度假区”
仙女山片区是武隆旅游的最大“招牌”,不但拥有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同时因平均海拔近2000米,33万亩森林、10万亩天然草原的生态资源,成为“火炉”重庆夏季避暑、冬季赏雪首选之地。
二是打造“白马山森林养生旅游度假区”;
武隆旅游的“第二战场”是白马山片区。这里既是巴蜀通往贵州的黔蜀盐茶古道,同时也是当年解放重庆的最后一道屏障,自然人文、红色文化交融。
三是瞄准大众消费,培育“乡村旅游休闲游憩网”。
乡村旅游作为“第三战场”,大力发展主题农庄、定制农业、特色民俗等旅游产品,全力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打造旅游扶贫“利器”
旅游是富民产业,武隆区将旅游作为脱贫攻坚“利器”,合力推动“旅游全域化、产业配套化、参与全民化、扶贫精准化”的旅游扶贫建设。
武隆区双河镇平均海拔1300多米,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如今,不少村民返乡在自家农房上竖起了农家乐的广告牌。该镇利用高海拔的生态和气候优势,近年来重点打造高山蔬菜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已发展高山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农家乐450余家,“去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全镇1.2万人人均纯收入1.52万元。”
双河镇木根村43岁的村民董福梅从小残疾,全靠丈夫一年几千元的务工收入,加上两个孩子进入学龄,家庭陷入困境。去年,董福梅用政府补贴改造厕所的6000块钱,将房子一并进行装修开起了农家乐,仅夏季一个多月就收入2万多元。今年,董福梅将自家的农家乐扩大到20张床位,“一张床位70元每天,今年预计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
在仙女山等核心景区,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
在核心景区之外,武隆探索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通过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实现脱贫。位于白马山片区的白马镇豹岩村,通过整合各类扶贫项目资金,打造红茶品牌“仙女红”,全村85%的农户实现了茶叶等产业带动稳定脱贫。此外,针对分散的居民,武隆以“高山移民+旅游新村”的模式大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2016年,武隆顺利通过了重庆市级脱贫“摘帽”验收和第三方评估,7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了脱贫销号。
一名“95后”志愿者的脱贫攻坚战
想要真正做到脱贫攻坚,走上全面小康道路,不仅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同样也需要青年做出贡献。下面正事儿君跟大家分享一个在扶贫前线的“95后”志愿者的故事吧。
8月11日,刘峻潇在周溪乡凉风村辅导10岁的梁号做作业。
今年22岁的刘峻潇现在是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的一名扶贫志愿者。2016年,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的刘峻潇通过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录考试,开始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刘峻潇帮助周溪乡凉风村村民陈龙刚(上)夫妇背运盖房用的瓦片。
2017年初,刘峻潇被派驻到周溪乡最偏远、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凉风村。
刘峻潇在周溪乡凉风村和10岁的王霖枫一起放牛。
通过实地走访和讨论研究,刘峻潇和村里干部一道,为凉风村量身定制一套脱贫方案:
依托凉风村海拔高、有高山草场、夏季凉爽等优势特点,种植独活、牛膝、玄参等中药材,发展旅游项目,积极平整硬化村级道路。
刘峻潇与51岁的周溪乡凉风村村民梁平一起前往中药材种植地劳作。
此外,还根据与各贫困户商讨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定了相关的增收脱贫建议。
刘峻潇与周溪乡凉风村村民聊天。
一年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经历,让这位“95后”对扶贫工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
如何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是我们精准扶贫的关键。这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努力。
”
重庆市有众多的扶贫志愿者,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上挥洒汗水,奉献智慧,携手走向新生活。正事儿君相信在全重庆共同努力下,定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执行总监:何宗渝 李华曾
记者:钞文 张立 徐旭忠 周凯
编辑:韩梦霖 实习生 程红英
文中部分信息来自《重庆日报》
文章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