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概括类试题答题思路

第二章 归纳概括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

一、定义与趋势

(一) 定义

归纳概括类试题指的是对给定资料或试题中特定部分的内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进行提炼,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述的试题。

这类试题在提问方式上多使用“归纳”、“概括”、“概述”、“简述”等关键词。

【示例一】“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省级·第一题·2)

【示例二】“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1)

【示例三】“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示例四】《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2010·国家·市级·第一题·1)

(二) 趋势分析

历年国家申论考试归纳概括类试题统计表

从上表可知,归纳概括类试题出现频率很高,虽然作答字数不多,但常常出现在第一题中,是否能够准确、快速、顺利地作答归纳概括类试题,对于考生的情绪影响很大。且近些年来归纳概括题出现了新的提问方式,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能力考查重点

(一) 能力要求

归纳概括类试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该能力是国考省级和市级申论考试均要考查的一种能力。国家申论考试大纲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表述如下表所示。

从国考大纲要求来看,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省级与市级的要求有一些差别。省级要求侧重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市级要求侧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基本理解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事件间的联系,突出了具体性和实践性。

(二) 考点分解

1. 省级考点分解

(1)全面把握给定资料内容

本考点要求考生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其重点落在“全面”二字上。即通过阅读材料,对材料中所涉及的事实、问题、原因、对策、影响等各个方面要有通盘的了解和掌握。

所有试题的作答都是建立在对给定材料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因此这一考点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总体的、宏观的要求。

(2)准确理解给定资料含义

本考点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字词、句段准确理解,其重点落在“准确”二字上。即不仅理解其字面的含义,对于其指代含义、隐喻含义、引申含义的理解也要无误、到位。

(3)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观点

本考点要求考生深刻理解材料中的事实,并从中提炼出事实所能反映的观点,即通过该事实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态度,表明了怎样的立场。

本考点有两点需要考生注意:一是“准确”,即考生对观点的提炼必须与事实相符,不能仅凭个人臆断。二是“事实”,申论考试中,观点提炼的对象一般是事实。

(4)揭示本质问题

本考点要求考生就材料进行分析,并揭示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需要考生揭示的问题往往是消极的、需加以改进的方面,也是申论考试最为关注的部分。

2. 市级考点分析

(1)理解给定资料主要内容

本考点与省级的“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相似,虽然省级要求“全面把握”,市级要求“理解”,但在实际的试题考查中差别不大。

(2)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关系

本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资料各部分间关系的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资料的微观层次,这种关系包括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四种。

总分关系:是指给定资料用一个中心句或者段落进行“总体引领”或“总结概括”,其他资料则围绕中心资料“分头展开”,从各自的角度证实或丰富资料主旨。阅读时,要注意总括语句和各分论点的提炼。

并列关系:一般来说,就是指按照资料的性质加以分类,顺次地罗列出来。在申论考试中,这体现为各种观点或者事实并列存在。这种关系的资料,各个并列关系的内容要点都要提炼,以保证要点的全面性。

转折关系:是指资料内容不是顺着前面资料意思说下去,而是跟前面资料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面内容加以修改补充。阅读这类资料时,阐述重点明显在后,应重点关注。

因果关系:即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单独的一则资料之中,也存在于几则材料之间。一般来讲,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对这样的资料,原因部分应该详细阅读。

分析段落间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充分理解资料内容,提炼要点,从而增强作答的准确性。

(3)对观点、事实作出恰当解释

该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资料涉及的观点、事实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属于比较浅层的理解,不需要引申,只需要联系资料中的背景,对字面含义进行解释。

三、题型分类

按照考查方式的不同,可将归纳概括类试题分为四个基本类型:词句理解阐释、归纳概括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主要问题和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一) 词句理解阐释

词句理解阐释一般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出现的特定词语或者句子进行解释,或谈谈对此的理解等。近两年来,词句理解阐释是国考归纳概括类试题比较常见的一种考查方式,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出现该类型,并且2010年的省级和市级试卷对此均有所考查。

【示例一】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2)

【示例二】“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二)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要求考生就相关资料中的所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其出题形式一般为“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信息”、“对主要内容进行汇总”等等。

【示例一】 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2007·国家·第四题·2)

【示例二】 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 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30分)(2006·国家·第一题)

(三) 归纳概括主要问题

归纳概括主要问题一般要求考生就给定资料中消极的、负面的信息进行概括,其出题形式一般为“概括主要问题”、“指出隐患”、“概括问题现状”等等。

【示例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第一题·1)

【示例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2009·国家·第一题)

(四) 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归纳概括部分内容一般要求考生就给定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如要求归纳概括争议焦点、观点意见、目的意义、方针政策、现状趋势、影响效果、优点优势、情况特征、经验做法、重要性、原则实质、原因对策和方式作用等。

【示例一】“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省级·第一题·2)

【示例二】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2007·国家·第三题·1)

四、作答基本要求

归纳概括类试题作答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四点,即全面、准确、客观、简洁。

(一) 全面

申论作答时,概括必须要全面,也就是采分点要全面。

(二) 准确

对概括对象的扼要性复述必须和作答要求密切相关,符合实际情况,不能有偏差。

(三) 客观

作答申论时,不能添加个人的主观评论和材料潜在的含义,要有一说一,实事求是,也就是要完全忠于给定资料,这是归纳概括类试题与其他题型最大的区别。

(四) 简洁

一般归纳概括类试题是有字数限制的,例如不超过150字、不超过200字、不超过300字等等。而实际考试中答题纸在格子数量上也是严格按照字数要求设置的。因此,考生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简洁的话作答。

第二节 词句理解阐释

一、作答方法

词句理解阐释的作答方法如下:

(一) 审清题意

词句理解阐释一般包括词语解释和句子理解两种出题形式,题目也较为容易理解,常为“解释某词含义”或“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等。

(二) 提炼要点

对于词句理解阐释,提炼要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筛选资料内容、删减语言要素,剥离资料的非本质、非主要部分,使资料的中心思想与本质内容得以呈现。简言之,通过“删繁就简、去皮存核”取得资料的要点。

(三) 加工要点

词句理解阐释的难点在于加工要点。

1. 词语解释

解释一个词语的意思,就是一个下定义的过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概念具有“内涵”与“外延”两个属性。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在作答的过程中,考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该词语的内涵。内涵可以从字面意思进行简单推导,也可从自身对其的一般认识出发。

其次,要从给定资料中找出该词语的外延,这是整个作答过程的关键一环。外延的确定必须回到给定资料中,找到该词出现的位置,以给定资料的内容为基础,将要解释的词语与特定的事件或事物联系起来。

要符合“准确、简明”的作答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词义,可参考以下模式作答: 总领句破题(所要解释词语的实质,即内涵)+进一步解释(说明所要解释词语的外延)+给定资料中具体事例。实际作答中,答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还应依据材料而定,切不可固守形式。

【示例】“环保错位”即是“先污染后治理”【内涵】,开始以较低的成本谋取工业的飞速发展,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污染了海洋环境;后期不得不投入巨资,花费更大的代价,

进行漫长的治理来恢复生态环境

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具体事例】【外延】。日本兵库县在围海造地发展工业的同时,不注意海洋环境的保护,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后遗症,后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求恢复生。(2010·国家·市级·第一题·2·参考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内涵虽然可以从字面意思进行简单推导,也可从自身对其一般认识出发作出判断,但由此得到的概念可能并不符合题目要求,这就需要对其外延进行确认,结合给定资料的叙述确定其符合题目要求的涵义。

【示例】“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分析】本题要解释“死海”的意义,只要读过给定资料,就应该清楚这里的“死海”显然不是字面上的或者常识上的“死海”的概念,这里考查的是它的引申义。因此,在实际解释词语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词语本身的内涵以及外延,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出词语的真实含义。

2. 句子理解

准确把握对句子的理解,必须首先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词语的意思。这个过程与词语解释比较相似,即明确句子中关键词的内涵。要与相关资料的内容相联系,通过对句子中各个关键词外延的把握,确定关键词符合给定资料内容的实质,明确各个关键词的意义之后,将其串联起来,以具体的资料内容为依托,形成对整句话的完整理解。

二、典型真题详解

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2

(一)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 给定资料(节选)

(三) 作答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意。

通过阅读题目可知,本题的作答任务是谈谈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作答范围限定在“给定资料4”中。

第二步,提炼要点。

根据题目要求,将与“困境”、“希望”有关的内容分析提炼出来。具体来说,与“困境”有关的内容有:教育成本高、就业困难;因教致贫、因教返贫;“辍学”之风抬头。与“希望”有关的内容有:“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从这两个表述中,可以得出,希望是指农民希望依靠教育改变子女的命运。(详见批注【1】至【5】)

第三步,加工要点。

将上述要点进行整合,先指出“困境”包括什么,再对“希望”进行解释,从而形成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的完整理解。最后,可以对“希望”做一定程度的升华,并简单提一下实现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四) 参考答案

“困境”指教育成本升高,就业困难,一些地区因教致贫、因教返贫,“辍学”之风抬头。“希望”指农村孩子改变自身命运。“困境中的不绝希望”指农民在面对困境之时仍把改变孩子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这不仅是农民的希望,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和农民子弟就业难问题,希望将难以实现。

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一)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二) 给定资料(节选)

(三) 作答思路

(三) 作答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意。

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试题中的词句理解阐释。通过阅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依据材料内容解释词语含义,作答范围限制在“给定资料1”中,将“死海”放入语境中理解,是指渤海在十几年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将这些特征和表现加以概括即可。

第二步,提炼要点。

资料当中包含着大量要点,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分析提炼就可以得出。作答该题时要求考生从大量资料中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剥离其中的大量修饰成分、非实质信息,抓住几个关键词——污染严重、赤潮频发、鱼类绝迹、过度开发等(详见批注【1】【2】【4】) ,获取核心内容,最后经过整合加工得到准确答案。

第三步,加工要点。

首先,明确“死海”的内涵,即渤海污染严重到没有活力、不能自净的地步,失去了生命力。其次,把握“死海”外延,即世界范围内和渤海一样出现污染问题的一类海域。这样由小到大逐渐将该词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受污染的海洋系统。

将要点进行加工,按照一定顺序将其连缀成完整答案,文字表述须简洁精辟,注意字数限制。

(四) 参考答案

这里的“死海”是指由于污染严重导致赤潮等海洋灾害不断发生,致使鱼虾绝迹,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海域;其自我更新能力差,即使不向其排入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长时间也不能恢复清洁。

第二章 归纳概括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

一、定义与趋势

(一) 定义

归纳概括类试题指的是对给定资料或试题中特定部分的内容要点、精神主旨、思想意义进行提炼,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述的试题。

这类试题在提问方式上多使用“归纳”、“概括”、“概述”、“简述”等关键词。

【示例一】“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省级·第一题·2)

【示例二】“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1)

【示例三】“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示例四】《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2010·国家·市级·第一题·1)

(二) 趋势分析

历年国家申论考试归纳概括类试题统计表

从上表可知,归纳概括类试题出现频率很高,虽然作答字数不多,但常常出现在第一题中,是否能够准确、快速、顺利地作答归纳概括类试题,对于考生的情绪影响很大。且近些年来归纳概括题出现了新的提问方式,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能力考查重点

(一) 能力要求

归纳概括类试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该能力是国考省级和市级申论考试均要考查的一种能力。国家申论考试大纲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表述如下表所示。

从国考大纲要求来看,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省级与市级的要求有一些差别。省级要求侧重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市级要求侧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基本理解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事件间的联系,突出了具体性和实践性。

(二) 考点分解

1. 省级考点分解

(1)全面把握给定资料内容

本考点要求考生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其重点落在“全面”二字上。即通过阅读材料,对材料中所涉及的事实、问题、原因、对策、影响等各个方面要有通盘的了解和掌握。

所有试题的作答都是建立在对给定材料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因此这一考点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总体的、宏观的要求。

(2)准确理解给定资料含义

本考点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字词、句段准确理解,其重点落在“准确”二字上。即不仅理解其字面的含义,对于其指代含义、隐喻含义、引申含义的理解也要无误、到位。

(3)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观点

本考点要求考生深刻理解材料中的事实,并从中提炼出事实所能反映的观点,即通过该事实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态度,表明了怎样的立场。

本考点有两点需要考生注意:一是“准确”,即考生对观点的提炼必须与事实相符,不能仅凭个人臆断。二是“事实”,申论考试中,观点提炼的对象一般是事实。

(4)揭示本质问题

本考点要求考生就材料进行分析,并揭示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需要考生揭示的问题往往是消极的、需加以改进的方面,也是申论考试最为关注的部分。

2. 市级考点分析

(1)理解给定资料主要内容

本考点与省级的“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相似,虽然省级要求“全面把握”,市级要求“理解”,但在实际的试题考查中差别不大。

(2)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关系

本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资料各部分间关系的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资料的微观层次,这种关系包括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四种。

总分关系:是指给定资料用一个中心句或者段落进行“总体引领”或“总结概括”,其他资料则围绕中心资料“分头展开”,从各自的角度证实或丰富资料主旨。阅读时,要注意总括语句和各分论点的提炼。

并列关系:一般来说,就是指按照资料的性质加以分类,顺次地罗列出来。在申论考试中,这体现为各种观点或者事实并列存在。这种关系的资料,各个并列关系的内容要点都要提炼,以保证要点的全面性。

转折关系:是指资料内容不是顺着前面资料意思说下去,而是跟前面资料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面内容加以修改补充。阅读这类资料时,阐述重点明显在后,应重点关注。

因果关系:即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单独的一则资料之中,也存在于几则材料之间。一般来讲,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对这样的资料,原因部分应该详细阅读。

分析段落间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充分理解资料内容,提炼要点,从而增强作答的准确性。

(3)对观点、事实作出恰当解释

该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资料涉及的观点、事实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属于比较浅层的理解,不需要引申,只需要联系资料中的背景,对字面含义进行解释。

三、题型分类

按照考查方式的不同,可将归纳概括类试题分为四个基本类型:词句理解阐释、归纳概括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主要问题和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一) 词句理解阐释

词句理解阐释一般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出现的特定词语或者句子进行解释,或谈谈对此的理解等。近两年来,词句理解阐释是国考归纳概括类试题比较常见的一种考查方式,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出现该类型,并且2010年的省级和市级试卷对此均有所考查。

【示例一】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2)

【示例二】“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二)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要求考生就相关资料中的所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其出题形式一般为“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信息”、“对主要内容进行汇总”等等。

【示例一】 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2007·国家·第四题·2)

【示例二】 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 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30分)(2006·国家·第一题)

(三) 归纳概括主要问题

归纳概括主要问题一般要求考生就给定资料中消极的、负面的信息进行概括,其出题形式一般为“概括主要问题”、“指出隐患”、“概括问题现状”等等。

【示例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第一题·1)

【示例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2009·国家·第一题)

(四) 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归纳概括部分内容一般要求考生就给定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如要求归纳概括争议焦点、观点意见、目的意义、方针政策、现状趋势、影响效果、优点优势、情况特征、经验做法、重要性、原则实质、原因对策和方式作用等。

【示例一】“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2011·国家·省级·第一题·2)

【示例二】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2007·国家·第三题·1)

四、作答基本要求

归纳概括类试题作答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四点,即全面、准确、客观、简洁。

(一) 全面

申论作答时,概括必须要全面,也就是采分点要全面。

(二) 准确

对概括对象的扼要性复述必须和作答要求密切相关,符合实际情况,不能有偏差。

(三) 客观

作答申论时,不能添加个人的主观评论和材料潜在的含义,要有一说一,实事求是,也就是要完全忠于给定资料,这是归纳概括类试题与其他题型最大的区别。

(四) 简洁

一般归纳概括类试题是有字数限制的,例如不超过150字、不超过200字、不超过300字等等。而实际考试中答题纸在格子数量上也是严格按照字数要求设置的。因此,考生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简洁的话作答。

第二节 词句理解阐释

一、作答方法

词句理解阐释的作答方法如下:

(一) 审清题意

词句理解阐释一般包括词语解释和句子理解两种出题形式,题目也较为容易理解,常为“解释某词含义”或“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等。

(二) 提炼要点

对于词句理解阐释,提炼要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筛选资料内容、删减语言要素,剥离资料的非本质、非主要部分,使资料的中心思想与本质内容得以呈现。简言之,通过“删繁就简、去皮存核”取得资料的要点。

(三) 加工要点

词句理解阐释的难点在于加工要点。

1. 词语解释

解释一个词语的意思,就是一个下定义的过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概念具有“内涵”与“外延”两个属性。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在作答的过程中,考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该词语的内涵。内涵可以从字面意思进行简单推导,也可从自身对其的一般认识出发。

其次,要从给定资料中找出该词语的外延,这是整个作答过程的关键一环。外延的确定必须回到给定资料中,找到该词出现的位置,以给定资料的内容为基础,将要解释的词语与特定的事件或事物联系起来。

要符合“准确、简明”的作答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词义,可参考以下模式作答: 总领句破题(所要解释词语的实质,即内涵)+进一步解释(说明所要解释词语的外延)+给定资料中具体事例。实际作答中,答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还应依据材料而定,切不可固守形式。

【示例】“环保错位”即是“先污染后治理”【内涵】,开始以较低的成本谋取工业的飞速发展,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污染了海洋环境;后期不得不投入巨资,花费更大的代价,

进行漫长的治理来恢复生态环境

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具体事例】【外延】。日本兵库县在围海造地发展工业的同时,不注意海洋环境的保护,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后遗症,后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求恢复生。(2010·国家·市级·第一题·2·参考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内涵虽然可以从字面意思进行简单推导,也可从自身对其一般认识出发作出判断,但由此得到的概念可能并不符合题目要求,这就需要对其外延进行确认,结合给定资料的叙述确定其符合题目要求的涵义。

【示例】“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分析】本题要解释“死海”的意义,只要读过给定资料,就应该清楚这里的“死海”显然不是字面上的或者常识上的“死海”的概念,这里考查的是它的引申义。因此,在实际解释词语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词语本身的内涵以及外延,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出词语的真实含义。

2. 句子理解

准确把握对句子的理解,必须首先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词语的意思。这个过程与词语解释比较相似,即明确句子中关键词的内涵。要与相关资料的内容相联系,通过对句子中各个关键词外延的把握,确定关键词符合给定资料内容的实质,明确各个关键词的意义之后,将其串联起来,以具体的资料内容为依托,形成对整句话的完整理解。

二、典型真题详解

2011·国家·市级·第一题·2

(一)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 给定资料(节选)

(三) 作答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意。

通过阅读题目可知,本题的作答任务是谈谈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作答范围限定在“给定资料4”中。

第二步,提炼要点。

根据题目要求,将与“困境”、“希望”有关的内容分析提炼出来。具体来说,与“困境”有关的内容有:教育成本高、就业困难;因教致贫、因教返贫;“辍学”之风抬头。与“希望”有关的内容有:“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从这两个表述中,可以得出,希望是指农民希望依靠教育改变子女的命运。(详见批注【1】至【5】)

第三步,加工要点。

将上述要点进行整合,先指出“困境”包括什么,再对“希望”进行解释,从而形成对“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的完整理解。最后,可以对“希望”做一定程度的升华,并简单提一下实现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四) 参考答案

“困境”指教育成本升高,就业困难,一些地区因教致贫、因教返贫,“辍学”之风抬头。“希望”指农村孩子改变自身命运。“困境中的不绝希望”指农民在面对困境之时仍把改变孩子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这不仅是农民的希望,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和农民子弟就业难问题,希望将难以实现。

2010·国家·省级·第一题·1

(一)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二) 给定资料(节选)

(三) 作答思路

(三) 作答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意。

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试题中的词句理解阐释。通过阅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依据材料内容解释词语含义,作答范围限制在“给定资料1”中,将“死海”放入语境中理解,是指渤海在十几年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将这些特征和表现加以概括即可。

第二步,提炼要点。

资料当中包含着大量要点,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分析提炼就可以得出。作答该题时要求考生从大量资料中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剥离其中的大量修饰成分、非实质信息,抓住几个关键词——污染严重、赤潮频发、鱼类绝迹、过度开发等(详见批注【1】【2】【4】) ,获取核心内容,最后经过整合加工得到准确答案。

第三步,加工要点。

首先,明确“死海”的内涵,即渤海污染严重到没有活力、不能自净的地步,失去了生命力。其次,把握“死海”外延,即世界范围内和渤海一样出现污染问题的一类海域。这样由小到大逐渐将该词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受污染的海洋系统。

将要点进行加工,按照一定顺序将其连缀成完整答案,文字表述须简洁精辟,注意字数限制。

(四) 参考答案

这里的“死海”是指由于污染严重导致赤潮等海洋灾害不断发生,致使鱼虾绝迹,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海域;其自我更新能力差,即使不向其排入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长时间也不能恢复清洁。


相关内容

  • 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 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从总体上看,难度较大,但是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模拟性.试题很灵活,比较全面的考查了考生的记忆.理解.综合归纳和整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以材料为情境设计试题,以能力为立意全面考查考生,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现实性.应用性.选择题从选题内 ...

  •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分析意境型教案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之 意境分析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本考点的考纲要求. 能力目标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意境分析型" ...

  • 高考散文阅读突破
  •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的内涵 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狭义的散文,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主要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结构自由,手法多样. 和其他 ...

  •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 ...

  • 高三一模语文质量分析
  • 2015 年 2 月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临潼区 2015 年二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采用陕西省统考 试题,从整体看,试卷形式.内容构成.知识点考查与 2014 年高考 陕西卷基本一致,小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大阅读等,基本 上扣着高考考点.难易程度适中,试题考查灵活,注 ...

  • 二十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评析
  • 问答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传统题型,自1978年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以来,在2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问答题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标准化试题比重日趋加大,一度曾有人建议高考历史试题全部采用选择题.不过,在选择题的比重逐渐加大的同时,问答题仍然保留了一定比 ...

  •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大全
  •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大全V1.1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 ...

  • 2016届江苏省高考冲刺模拟卷 语文 05(解析版)
  • 2016年高考冲刺卷(5)(江苏卷)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匆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是 ▲ .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无休止地用事务和交际来麻痹自己, ▲ 一旦安静独处,耳边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搅得人 ▲ .可是那个 ...

  •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
  •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6年3月21.22日云南省组织了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此次统测力求通过此次检测查找出下一步教学需要调整的问题,为2016年云南省高考历史成绩的提高起到引领作用.试题完全遵循全国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要求,传承了历史材料题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