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浅析司空图《诗品·含蓄》

【摘要】:含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专门论述了含蓄。他从对于含蓄风格的要求、含蓄之作应达到的境界以及所收到的审美效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形象的论述。

【关键词】: 含蓄 风格 审美原则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司空图是晚唐的诗人和著名的诗论家 ,在诗歌理论方面 ,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二十四诗品》和《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谈诗书》、《题柳柳州集后》等论诗的书信、文章 ,集中论述了诗歌意境说的美学主张 ,标志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说的基本形成 ,在我国文艺美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的《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研究诗歌风格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其中就有一品专门论述了含蓄。(一 )首先 ,司空图提出何为含蓄 ,对于含蓄风格的要求———“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语不涉难 ,已不堪忧。”这是就诗歌艺术的言意关系来说的。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 ,“不着一字” ,并不是一个字也不用 ,而是指不用文字明显表示 ,强调诗境要得之于文字之表 ,亦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尽得风流”是极言充分达到超逸美妙。文学作品的“风流”是指超逸美妙的风貌和气派。《诗品注释》 :“言不着一字于纸上 ,已尽得风流之致也。此二句已尽含蓄之义 ,以下特推而言之。”这里 ,司空图开篇即提出总纲性论断 ,含蓄贵在辞短意长 ,含而不露。“语不涉难 ,已不堪忧”乃是首句的精微注解 ,以实例阐明开篇题旨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意解·含蓄(3)注释

●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注释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①。语不涉己,若不堪忧②。是有真宰,与之沉浮③。如渌满酒,花时反秋④。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⑤。

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即含蓄的意境是不用文字直接表达的,只有含而不露,才能尽现意蕴的丰厚与华采。《诗品臆说》云:“纯用烘托,无一字道著正事,即‘不著一字’,非无字也。”当然,含蓄也不一定“纯用烘托”。白居易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指音乐的旋律在间歇中的必要停顿,是抑扬顿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倘若始终总是无声,还成什么音乐?陶渊明诗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虽说“忘言”,到底还是把这个“忘言”的意境表达出来了。倘若真的一言不发,还有什么“真意”可说呢。曾有人把“无声之乐”和“无言之美”推崇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这可能是因为太看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表达的意境了,所以,把“含蓄”发挥得过了头。

②“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意即人在非常忧伤之时,虽然并不直抒胸臆,但可以通过侧面的烘托暗示自己的情绪。这种含而不露愁苦怨恨反而比直接表达出来的更觉沉重。

③“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意即似乎有一个主宰天地的造物者控御着诗人一样,虽然造物者并不显身,但诗人却与之升沉。“真宰”,假想中的宇宙主宰者。《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目关)(电脑无字,音zhèn朕,亦通朕,迹象)。”白居易《和雨中花》:“真宰倒持生杀柄,闲物命长人短命。”

④“如渌满酒,花时反秋”。这两句意涉含混,比较费解。《二十四诗品浅解》云;“渌,漉也,渗也。满酒,言含得于内也。返秋,去秋也,而于花时一返而求之,旧者除而新者生,则知其蓄之有素矣。”以为上句说“含”,下句说“蓄”,似未诠释清楚。且将“含”与“蓄”割裂开来,也显得生硬。《诗品臆说》云:“满酒,酵发汁溢之酒。酵不发,酒不遽出也。秋,即寒凉之意。春寒花较迟,花不遽放也。”显然是以“酒不遽出”与“花不遽放”来解含蓄。合两家之说,窃以为此句应解为:美酒初酿,其醇美含于中而蓄其内。春花始绽,其嫣红隐于寒而呈其外。

⑤“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意即:纤尘之小可见大千世界,浪花之微可测深海之渊。所以,不论宇宙与大海如何广袤深浅,都可以少而胜多、取万象于一瓢,以点代面地表现它的广阔无垠。“万取一收”,《诗品臆

说》云:“万取,取一于万,即‘不著一字’。一收,收万于一,即‘尽得风流’。于此可悟表圣一贯之旨。”此解言简意赅,颇为中的。

●语译

含蓄的诗歌,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没有一个字直奔诗题,也没有一个字揭橥底蕴,但却蓄满着丰盈的意境,尽现它所描摹的情景与物事的意态风韵,从辞藻上看,并没有明确道出诗人自己心中的愁苦忧怨,却饱含着不堪其忧的的悲伤意绪,这种含而不露反而加深了它的感染力,比直接表达出来的更觉沉重。

对含蓄之格有所体悟

的诗人,他虽有喷薄欲出的情感,但却隐忍而不宣,犹如天地神圣控御了他,他的情感随天地造化而浮沉,内心虽上下起落,外表却无动于衷。由此看来,诗人情深意远,诗意方能含蓄深致。又如美酒初酿,其醇味最早深含于五粮之中,其后渐渐呈露出它的馨香。又如春花始绽,在早寒料峭中,它的嫣红是久久地孕育在苞蕾之中的。只待酒香飘散,花事方炽之时,其前的含蓄之美就可以想见了。 试看悠远无边的大千世界里,空宕宕地浮游着多少尘埃?浩瀚无际的大海上,激荡飞溅着多少浪花与泡沫?微尘之于广宇,浪花之于波涛,大不悬殊,巨细窘异。但是,一丝细尘可见大千世界,一掬泡沫可测恣肆汪洋。尘与沤尽管微小,但它

们于或深或浅、时聚时散之顷,也能够暗示出太空与大海的广阔,含蓄之诗,之所以可贵,正在它的以少胜多,见微而知著。既能取一于万,又可收万于一。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浅析司空图《诗品·含蓄》

【摘要】:含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专门论述了含蓄。他从对于含蓄风格的要求、含蓄之作应达到的境界以及所收到的审美效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形象的论述。

【关键词】: 含蓄 风格 审美原则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司空图是晚唐的诗人和著名的诗论家 ,在诗歌理论方面 ,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二十四诗品》和《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谈诗书》、《题柳柳州集后》等论诗的书信、文章 ,集中论述了诗歌意境说的美学主张 ,标志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说的基本形成 ,在我国文艺美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的《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研究诗歌风格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其中就有一品专门论述了含蓄。(一 )首先 ,司空图提出何为含蓄 ,对于含蓄风格的要求———“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语不涉难 ,已不堪忧。”这是就诗歌艺术的言意关系来说的。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 ,“不着一字” ,并不是一个字也不用 ,而是指不用文字明显表示 ,强调诗境要得之于文字之表 ,亦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尽得风流”是极言充分达到超逸美妙。文学作品的“风流”是指超逸美妙的风貌和气派。《诗品注释》 :“言不着一字于纸上 ,已尽得风流之致也。此二句已尽含蓄之义 ,以下特推而言之。”这里 ,司空图开篇即提出总纲性论断 ,含蓄贵在辞短意长 ,含而不露。“语不涉难 ,已不堪忧”乃是首句的精微注解 ,以实例阐明开篇题旨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意解·含蓄(3)注释

●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注释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①。语不涉己,若不堪忧②。是有真宰,与之沉浮③。如渌满酒,花时反秋④。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⑤。

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即含蓄的意境是不用文字直接表达的,只有含而不露,才能尽现意蕴的丰厚与华采。《诗品臆说》云:“纯用烘托,无一字道著正事,即‘不著一字’,非无字也。”当然,含蓄也不一定“纯用烘托”。白居易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指音乐的旋律在间歇中的必要停顿,是抑扬顿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倘若始终总是无声,还成什么音乐?陶渊明诗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虽说“忘言”,到底还是把这个“忘言”的意境表达出来了。倘若真的一言不发,还有什么“真意”可说呢。曾有人把“无声之乐”和“无言之美”推崇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这可能是因为太看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表达的意境了,所以,把“含蓄”发挥得过了头。

②“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意即人在非常忧伤之时,虽然并不直抒胸臆,但可以通过侧面的烘托暗示自己的情绪。这种含而不露愁苦怨恨反而比直接表达出来的更觉沉重。

③“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意即似乎有一个主宰天地的造物者控御着诗人一样,虽然造物者并不显身,但诗人却与之升沉。“真宰”,假想中的宇宙主宰者。《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目关)(电脑无字,音zhèn朕,亦通朕,迹象)。”白居易《和雨中花》:“真宰倒持生杀柄,闲物命长人短命。”

④“如渌满酒,花时反秋”。这两句意涉含混,比较费解。《二十四诗品浅解》云;“渌,漉也,渗也。满酒,言含得于内也。返秋,去秋也,而于花时一返而求之,旧者除而新者生,则知其蓄之有素矣。”以为上句说“含”,下句说“蓄”,似未诠释清楚。且将“含”与“蓄”割裂开来,也显得生硬。《诗品臆说》云:“满酒,酵发汁溢之酒。酵不发,酒不遽出也。秋,即寒凉之意。春寒花较迟,花不遽放也。”显然是以“酒不遽出”与“花不遽放”来解含蓄。合两家之说,窃以为此句应解为:美酒初酿,其醇美含于中而蓄其内。春花始绽,其嫣红隐于寒而呈其外。

⑤“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意即:纤尘之小可见大千世界,浪花之微可测深海之渊。所以,不论宇宙与大海如何广袤深浅,都可以少而胜多、取万象于一瓢,以点代面地表现它的广阔无垠。“万取一收”,《诗品臆

说》云:“万取,取一于万,即‘不著一字’。一收,收万于一,即‘尽得风流’。于此可悟表圣一贯之旨。”此解言简意赅,颇为中的。

●语译

含蓄的诗歌,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没有一个字直奔诗题,也没有一个字揭橥底蕴,但却蓄满着丰盈的意境,尽现它所描摹的情景与物事的意态风韵,从辞藻上看,并没有明确道出诗人自己心中的愁苦忧怨,却饱含着不堪其忧的的悲伤意绪,这种含而不露反而加深了它的感染力,比直接表达出来的更觉沉重。

对含蓄之格有所体悟

的诗人,他虽有喷薄欲出的情感,但却隐忍而不宣,犹如天地神圣控御了他,他的情感随天地造化而浮沉,内心虽上下起落,外表却无动于衷。由此看来,诗人情深意远,诗意方能含蓄深致。又如美酒初酿,其醇味最早深含于五粮之中,其后渐渐呈露出它的馨香。又如春花始绽,在早寒料峭中,它的嫣红是久久地孕育在苞蕾之中的。只待酒香飘散,花事方炽之时,其前的含蓄之美就可以想见了。 试看悠远无边的大千世界里,空宕宕地浮游着多少尘埃?浩瀚无际的大海上,激荡飞溅着多少浪花与泡沫?微尘之于广宇,浪花之于波涛,大不悬殊,巨细窘异。但是,一丝细尘可见大千世界,一掬泡沫可测恣肆汪洋。尘与沤尽管微小,但它

们于或深或浅、时聚时散之顷,也能够暗示出太空与大海的广阔,含蓄之诗,之所以可贵,正在它的以少胜多,见微而知著。既能取一于万,又可收万于一。


相关内容

  • 着一字,尽得风流
  • 爱上宋词,是从金庸开始的,初看<神雕侠侣>第三十二回情为何物中,当李莫愁挺立在熊熊烈火之中,传出一阵凄厉的歌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声若游丝,悄然而绝.心里只将金先生奉若神明,怎能写这样的词句,让人愁肠百结,欲罢不能. 于是第一个念头就是把它找全,才发现金庸不过是引用 ...

  • 中国文学论丛·谈诗阅读答案
  • 王维的境界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 ...

  • 宋词写景的白描手法
  • 内容摘要:以白描写景抒情,是宋词的艺术手法之一.宋词中常采用白描手法画出物象之"神",并借其神韵抒发词人的感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让读者去进行二度创造,生成联想,达到一种借物寓情而又物情交融无间.浑然如一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白描手法 借物寓情 宋 ...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 (2011-09-05 20:24:06) 转载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玉阶:玉石砌的台阶.2.罗袜:丝织的袜子.3.却下:放下.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 ...

  • 汉字的来历
  •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 ...

  • 古今"一字师"
  • 清代诗人沈德潜论诗,有这样的断语:"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如果诗离"真处"尚差咫尺呢?一字之易就不可缓行.中国诗歌用字极简,炼字极精,一字之易往往会使意趣发生微妙的质变,这种类似于郢人斫垩的斧正①,既需要巧思灵感拍马驰援,也需要事理逻辑和精神境界为之辅翼. ...

  • 贾平凹风雨
  • 贾平凹<风雨>教学设计 文章分析:该文为七上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第三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及品味.揣摩精彩语句的语文基本能力,最终达成目标我觉得是学生在赏析写景妙处之后能全面.细致.生动地写出自己眼中的一幅美景.<风雨>是篇自读课文,安排在前两篇文章即< ...

  • 焦作诗词三月春诗游戏接龙
  • 美篇 你也能发这样的图文 马上下载 热点摄影旅行女神生活美文亲子兴趣美食 首页   /   美文  /    焦作诗词三月春诗游戏接龙 焦作诗词三月春诗游戏接龙 2017-03-01 清秋 阅读 136 浮生未歇 - 双笙 1.戏言二月二民俗: 文/阿丙 自嗟误属半生猴, 此日蛟龙喜仰头. 蓬首总忧 ...

  • 细品_红楼梦_中的_葬花吟_
  • 文化大观园 细品<红楼梦>中的<葬花吟>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 塑造林黛玉形象的杰出篇章,是小说诗词中的杰出之作.同时也是描绘大观园中林木景物的神来之笔. <葬花吟>的全篇414个 字,堪称句句精典.书中写道,宝玉不见黛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