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觉得这两天写的东西也许发到这里来会对一些马上高考的孩纸有帮助,那就转过来一下吧~
更多学习方法更新可以关注微博@猫姐高考提分专号 ~还有猫姐录的视频课喔~
1. 《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郡的规模地位高于县
C.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A,全国推广,与所学相抵触(秦始皇);材料只能看出一些地方有郡、县,不能夸大到全国。
B,县大于郡,选项与材料明显相反。
D,彻底破坏,与所学相抵触,程度用语问题。
2. 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
A,非常完善,程度用语问题。
B,人口老龄化严重,看到老人还有养老机构,容易过度延伸。但请想:难道老龄化不严重就不需要照顾老年人了么?
C,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为主体赡养老人,与宗法制没什么关系。
3. 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一提法
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A,材料明显是有突破计划经济的地方,选项相违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时间不对。
D,全行业公私合营时间1953-1956,时间不对。
4.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保护债权人利益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C.注重程序和形式
D.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题目说的是买卖不动产、奴隶,和债权人并没什么关系。
B,奴隶主贵族,那不动产一定也是奴隶主吗?不合适。且题目主要在说过程的形式。
D,奴隶买卖,还能说人人平等么?
5. 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材料表明杰斐逊倡导
A.公平正义 B.三权分立 C.法律至上 D.人民主权
A,省略号后能看出公平,但前面概括不了。
B,哪里看出三个权了?
C,哪里看到法了?
高考历史选择做题提示:
一、注意选项的程度用语,如1D,2A。
二、排除与材料意思明显相违背的,如1B,3A。
三、注意选项的全面性,如果可以,找那个能概括全面的选项,不要只涉及材料的一部分,如4BD,5A。
四、材料是重要,但是如果与所学确实冲突明显,不要犹豫,如1A;相反如果材料比起教材有点延伸但没有违背所学内容,要考虑一下,如1C,郡县与兼并战争相关虽然教材没怎么提及,但不违背史实这里也是最适合的一个选项;如3B,虽然教材没说但确实有益,而且只是想法,当时没成真,不违背史实(我们更容易想到改革开放后,但其实有些领导人早先就意识到)。
五、不要开脑洞,如果有这个嫌疑,及时反问一下自己。如2B,看到侍奉老人、养老,就往老龄化上套,这时及时反问下自己,如果老龄化不严重,政府就不应该颁布这些?
六、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比如题目的主体,如第2题,题目主要在讲政府为主体采取的措施,最合适的选项应该从政府、统治者角度考虑;比如材料中的关键部分,如第4题,除…以外,还要…,这样的结构,还要后面的是关键,可见这题在说程序、形式问题。(类似的还有虽然…但是…结构,但是后面更重要)
七、能用时间排除就不要犹豫,比如1题、3题。
八、题目明显看不出来的选项排除不要犹豫,如4A、5BC。
突然觉得这两天写的东西也许发到这里来会对一些马上高考的孩纸有帮助,那就转过来一下吧~
更多学习方法更新可以关注微博@猫姐高考提分专号 ~还有猫姐录的视频课喔~
1. 《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郡的规模地位高于县
C.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A,全国推广,与所学相抵触(秦始皇);材料只能看出一些地方有郡、县,不能夸大到全国。
B,县大于郡,选项与材料明显相反。
D,彻底破坏,与所学相抵触,程度用语问题。
2. 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
A,非常完善,程度用语问题。
B,人口老龄化严重,看到老人还有养老机构,容易过度延伸。但请想:难道老龄化不严重就不需要照顾老年人了么?
C,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为主体赡养老人,与宗法制没什么关系。
3. 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一提法
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A,材料明显是有突破计划经济的地方,选项相违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时间不对。
D,全行业公私合营时间1953-1956,时间不对。
4.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保护债权人利益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C.注重程序和形式
D.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题目说的是买卖不动产、奴隶,和债权人并没什么关系。
B,奴隶主贵族,那不动产一定也是奴隶主吗?不合适。且题目主要在说过程的形式。
D,奴隶买卖,还能说人人平等么?
5. 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材料表明杰斐逊倡导
A.公平正义 B.三权分立 C.法律至上 D.人民主权
A,省略号后能看出公平,但前面概括不了。
B,哪里看出三个权了?
C,哪里看到法了?
高考历史选择做题提示:
一、注意选项的程度用语,如1D,2A。
二、排除与材料意思明显相违背的,如1B,3A。
三、注意选项的全面性,如果可以,找那个能概括全面的选项,不要只涉及材料的一部分,如4BD,5A。
四、材料是重要,但是如果与所学确实冲突明显,不要犹豫,如1A;相反如果材料比起教材有点延伸但没有违背所学内容,要考虑一下,如1C,郡县与兼并战争相关虽然教材没怎么提及,但不违背史实这里也是最适合的一个选项;如3B,虽然教材没说但确实有益,而且只是想法,当时没成真,不违背史实(我们更容易想到改革开放后,但其实有些领导人早先就意识到)。
五、不要开脑洞,如果有这个嫌疑,及时反问一下自己。如2B,看到侍奉老人、养老,就往老龄化上套,这时及时反问下自己,如果老龄化不严重,政府就不应该颁布这些?
六、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比如题目的主体,如第2题,题目主要在讲政府为主体采取的措施,最合适的选项应该从政府、统治者角度考虑;比如材料中的关键部分,如第4题,除…以外,还要…,这样的结构,还要后面的是关键,可见这题在说程序、形式问题。(类似的还有虽然…但是…结构,但是后面更重要)
七、能用时间排除就不要犹豫,比如1题、3题。
八、题目明显看不出来的选项排除不要犹豫,如4A、5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