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身份与婚姻
——试论《伤逝》、《倾城之恋》、《小二黑结婚》中的婚恋观
江春艳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 指导教师:傅华
摘要:中国现代婚恋文化是整个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婚恋史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现代中国距离当下不过七八十年,许多那时存在的婚姻现象在今天仍然以本色或变相的形式延续着。本课题将以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部作品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身份、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差异来探讨五四知识分子、都市市民、乡村农民三个阶层不同的婚恋观,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自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婚恋观的嬗变。
关键词:时代;身份;文化;婚恋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Identity and Marriage ——Analysis of Concept of Marriage of ,,
JiangChun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10 Instructor: FuHua Abstract: Chinese modern marriag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Chinese modern social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marriage history is a mirror of reflecting the society. Modern China is just 70 or 80 years from the moment, many marriage phenomenona exist in that time still continue in form of the true nature or disguised form.LuXun’s ,ZhangAilin’s ,ZhaoShuli’s are entry point to this topic, to combine era,identity,values,differences in cultural values,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concept of marriage of intellectuals 、urban public and rural farmers, to review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marriage from May Fourth to Anti-Japanese War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Key words:age;identity; culture; concept of marriage
中国现代婚恋文化并不是孤立的一部分,和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婚姻史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门,对于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的研究,本课题将从不同阶级、不同时期的人物的婚姻现象来论析,改变了以往的研究对象的单一,从多个维度来理清婚姻史的走向。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登记》、《小二黑结婚》这四部作品从题材上来说都是婚恋类型,但立足文本来说,它们问世于不同时期,分别展示了五四知识分子、都市市民、乡村农民的婚恋观。诚然,三种不同阶级的婚恋观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本
课题将立足文本比较分析作品中的婚恋观,结合时代、身份、价值观和文化观念来阐释这些婚恋观都是在什么语境下产生的。通过比较这三个阶级的婚恋观,探索现代中国婚恋观的变化及导向。
一、 从《伤逝》中洞悉五四知识分子的婚恋观
1、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个性化追求(这里可结合知识分子身份与个性主义解放思潮来分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无疑是对以往一切权威、体制和秩序的革命。久被压抑的地火一旦喷发,其奔腾之势,毁灭之力,便不可遏止;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这久藏心底的心声一旦呐喊而出,便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蔚为潮流,成为青年大众的呼声。尽管时人对恋爱婚姻的认识与探讨,不无偏差,但在当时的中国婚姻进步的最大意义恰恰在于恋爱自由、婚姻自决本身,而不在于恋爱婚姻的具体意见对错。①自由恋爱成为社会青年追求的目标,在尝试恋爱的过程中,青年们对于恋爱的目的、对象以及价值做出个人的选择和判断。恋爱就像一场长期的实验,需要在不断的体认中不断的反思与选择,他们的恋爱就像万花筒,内容固然有好有坏,但最大意义在于人们可以进行恋爱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在自由这股社会浪潮下走到一起的。我们姑且不谈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结局,子君作为一个新女性果敢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兴许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涓生敞开了爱的怀抱,一拍即合。
但是结婚不是件私事。婚姻是用社会力量造成的,因为以我所知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视作当事人间个人的私事,别的人不加过问。婚姻对象的选择非但受着社会的干涉,而且从缔结婚约起,直到婚后夫妇关系的维持,多多少少,在当事人之外,总有别人来干涉。这样就把男女个人间的婚姻关系弄成了一桩有关公众事件了。②子君和涓生的结合不是传统的明媒正娶,是受社会思潮的鼓动而自由结合。然而子君究竟是个女性,一个半新半旧的女性。可谓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居后她还是又回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漩涡,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女性的解放须以一切女性的重新参加社会劳动为其头一个先决条件。子君的悲剧亦可说是“成也自己败也自己。”
2、爱情理想与婚姻现实剥离与悖论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子君把爱情视作生命的全部,结果只能是婚姻的独角戏。恋爱和婚姻都不是孤立的,有着社会性,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支配。① 黄东:《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2002年,第?页。
② 费孝通,《生育制度》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页。
在私有制推翻前,恋爱问题无从得到一个解决,恋爱只是一个抽象名词,尤其是在一个不太清明的社会,还有好些婚姻是没有经过恋爱阶段的,直接过渡到结婚,毕竟自由、民主等只是少部分人的倡导,思想的毒瘤并未真正摘除。①
子君和涓生同居后的婚姻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完美和一帆风顺的。由于家庭分工与经济责任的不平衡,涓生是家里经济的主导,同时也把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当涓生对子君说出“不爱你了”,拿婚姻视作一切的子君的的婚姻殿堂瞬间崩塌。爱情理想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换句话说,婚姻和爱情是两码事。婚姻是爱情延续的亲情,而爱情呢,则是涓生所说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对待婚姻的态度和涓生的爱情理想严重脱节,分手不言而喻了。
3、恋爱只是传统与理性冲突的产物
随着自由、民主的盛行,自由恋爱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封建与民主,传统与理想,在一个未完全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谈恋爱的自由,只能是昙花一现。恋爱和婚姻依然只能在封建传统的夹缝中苟活,带着枷锁步履维艰。新思潮不是全民的革命运动,只是上层知识分子的呐喊,子君作为一个女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因此她的婚姻最后是失败了的。子君和涓生两者只是共生,并未一致过。夫妇只有在目的、兴趣、习惯、嗜好上高度契恰(契合)才是理想的婚姻,讲求趣味兴会。子君和涓生同居后,兴趣爱好就已经脱轨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的婚姻和爱情就渐行渐远。
二、《倾城之恋》中都市市民的婚恋观
1、实用主义的婚恋(还要充分结合市民的经济与伦理观念来分析和探讨,不然会很单一)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只有这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白流苏就只是上海的一个普通的都市市民,一个生存都还存在危机的女性,她需要物质安全来安抚。与其说白流苏是在找对象,不如说是生理需求的直接冲动。她需要一个稳定的物质来源,其他对于她来说都不那么重要。
白流苏作为一个离婚的少妇,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娘家也没法再呆下去,白流苏这个旧式女子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鼓舞,同败家子的丈夫离了婚,可现实环境的压力又迫使她不得不用自己残存的青春再结一门亲事,再次走进婚姻之门。白流苏之所以看中“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主要
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了她,用白流苏自己的心里话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张爱玲以沉重的悲剧笔调描写出以爱做交易的女性的无奈与悲哀,女人们从一个男人的婚姻之中逃出来,又不得不走进另一个男人的婚姻。稳固的婚姻及其所提供的稳固的经济保障,这是张爱玲笔下几乎所有女性人物的最大愿望和终生所求,也是白流苏渴望在范柳原身上得到的。
2、欲大于情的婚姻(这个“欲”是哪个层面上的“欲”,感情还是情欲抑或物质依靠等层面的,这可以进一步阐释。)
40年代,长期的战争、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白流苏表露出了当代人在生存的威逼利诱下的种种无力的冷静。。白流苏渴望的不是爱情,而是能给她生存基础的婚姻,她是在为了婚姻而和范柳原进行了一场周旋。欲望驱使着她为了目的誓不罢休,这种虚伪的苟且偷安,是当时变态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恋爱其实是一场情欲世界的斗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婚姻门口的角力,各自为谋,步步为营。这两人对婚姻的期望是不平等的,范柳原是坚持精神恋爱的,而白流苏的目的只有一个——结婚。白流苏的婚姻在本质上是一场交易,是一场涉及她和范柳原的交易。就正如传统说法“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就是最典型的利益交换。从古至今,男人的地位要经过多年奋斗才能获得,但女人却有可能通过嫁人而在一夜之间荣华富贵。正因为如此,女人才将婚姻视为通向幸福的捷径。白流苏亦是如此。
3、敢于离婚的都市女性(这里可以结合此文本中另一欲离婚的女性,以及张爱玲同时的苏青的创作来谈,可以再丰富、厚实一些)
五四运动后,封建文化与文化心理遭受极大地冲击,尤其在城市,与新经济形态相伴随,人的流动性加强,个体经济独立性增强,而西方现代的婚姻文化、制度和观念也让都市市民深浮其中,人们开始努力而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离婚蔚然成风,现代婚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由此开始。中国现代城市婚姻变革是中国现代婚姻嬗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里面的居民对婚姻的观念更新范围更广、频率更快、程度越深,行动也更为果决迅速。白流苏和丈夫离婚后,为了自己稳定的生活,不得不又走进婚姻的漩涡。“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婚姻成了白流苏这类没有生活依靠的都市市民的生存方式了。她不再像传统女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畏畏缩缩,为了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她勇敢地和这位情场浪子周旋,离家追随情人到异乡。
三、从《登记》和《小二黑结婚》中看乡村农民的婚恋观
1、清醒自觉的恋爱观(建议改为:自由婚恋观的乡村萌芽)
中国现代农村婚姻形态以及变迁是一个难题,面对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和高
达几亿的居民,任何想细致描述和界定其全部婚姻形式的尝试,都会产生有心无力的感觉。从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这三十年内的变故为婚姻形态的发展与嬗变提供了激烈的外部条件,二三十年代的军阀混战,国共的纷争,三十年代的大荒灾,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八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超过了以前任何的一个时代。农村人民也能像五四知识分子自由地选择自己爱的人,不再受太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了。无论是小二黑和小芹,还是艾艾和小晚,他们对于择偶都有着清醒的选择。他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和阻挡幸福婚姻的恶势力做斗争。
2、乡村婚姻的旧式色彩(其中可结合乡村社会的人伦关系来思考,我给你拷一段我上课时的关于赵树理爱情描写的一部分讲义:“爱情描写:缺乏青年人心理动机的描写,且实用而实际——新型的农民爱情打碎了封建宗族关系和封建观念,却不想打碎社会结构来重组一套全新但陌生的关系模式,而是以更自由的方式,以自觉的个体的选择,来获得在原有社会结构中的自由。如《登记》对美满婚姻关系的描绘:“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大人们脾气都很平和,孩子又漂亮又正气,年纪也相当。”(有门当户对相似,但在斗争中彼此选择的结果,就具有了不同的前提和生活内容,其爱情的现代性也正在这里。)——竹内好所谓的现代小说应该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那么赵树理小说对这样的农民爱情经验的描写就有存在的合理性。”你可以适当参考来拓深你的论述。)
在中国古代,婚姻一直就有着超出两性结合的文化使命,它不唯是个人的幸福所系,更重要的是传宗接代的前奏,一系列的婚姻程序与婚姻要求不仅使婚姻超出个人的选择,而且使婚姻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担着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而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传统婚姻,所谓婚姻的结合,男女家居形势的变化,一系列繁杂的婚姻礼节,这些在实际上都有着财产的交流和金钱的要求。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西方文化开始不断地侵入中国,但是当自由结婚,文明婚姻等新式婚恋观和婚姻形态在一些城镇大行其道的时候:在中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传统的婚姻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由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婚姻中的论财趋势反而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经济是压倒一切的,婚姻的选择与缔结,固然有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为根本的还是婚嫁经济的影响。对于男方来说,娶的媳妇就要物美价廉;对于女方而言,嫁一个闺女就一定要大发一笔。如《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在没经过小芹同意的情况下收下了退职军官的彩礼,一份军官的彩礼足以让一个农村家庭丰裕一阵子了。尽管艾艾、小晚、燕燕、小二黑、小芹是清醒自由的倡导者,可他们的父母一辈却还没有从封建中走出来,包办婚姻依然是他们的主张。三仙姑收下军官的彩礼、把艾艾介绍给村民事主任的亲外甥,这是与主动自愿婚姻选择观相背离的。
3、政治色彩浓重(政治因素的介入)
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并不纯粹,而是附丽于政治之上,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政治之上的爱情叙事,具体表现为爱情对政治的依赖。建国初期,国家方针政策执行得不够彻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封建思想依然存在。但是,国家颁布《婚姻法》是一场及时雨,它将拯救更多不幸的婚姻,必然受到民众的用户支持,也更能鼓舞和激励民众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农村民主政权建立不久,一对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故事。作品中所写的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思想转变,表现了农村小生产者在社会变革中的进步,同时也表明了人民政府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在《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相好已经二三年了”但是屡遭来自各方面的阻挠与压力。不仅有来自二诸葛的“命相不对”以及三仙姑的私欲的阻挠,更是有来自金旺、兴旺的“怀恨”与“斗争”。彼此的爱情之路可谓是蜿蜒曲折。但是故事的结局可谓充满喜剧性,在区长的支持与帮助之下,小二黑与小芹总算能够“喜结连理”。二黑和小芹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反对金旺的斗争,不仅仅是追求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的斗争,而且是联系着社会的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因此,他们的胜利就是农村中民主思想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斗争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是个人争取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的时代和新的民主政府。作者不仅歌颂自由恋爱,而且歌颂新的时代里农民敢于掌握自己命运斗争的精神,他们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登记》是典型的得益于政治改革的婚姻例子,新婚姻法的出台,给艾艾和小晚的爱情推波助澜。
一种文化某一局部的嬗变往往是这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互动以及这种文化的其他方面与这一局部文化互动的结果。现代婚恋文化的嬗变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文化的嬗变,离不开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同样也离不开政治、经济、民众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其他方面与它的互动。①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现代元素的渗入,现代婚恋有着自由的无端,人性被金钱异化的特点。乡村农民的婚恋虽然未完全摆脱旧婚姻制度的束缚,但自由和民主婚姻逐渐代替了包办婚姻。现代婚恋观以自由为主导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就变化范围来说,现代婚恋观涉及的范围更广;从变化层次来讲,婚恋观与时俱进,由传统到现代,由落后向先进;由拘束到大方自由;由压迫到彼此尊重。就变化内容来看,阶级性变弱,甚至还有中西合璧的佳话。(这一部分小结还是显得单薄、乏力) ①黄东,《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版,第六章53页。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女人经济地位的提升,使得今天的女性不必再象以前那样,将婚姻和男性看成终身的依靠和安全感的唯一来源,继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婚恋观,在“小三”、“第三者”、“被包养”这些敏感的词汇不再敏感时,物质因素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在理想的婚恋中都高度赞同情感的重要,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则把它物化,追求婚恋的“含金量”,物化婚恋。性爱与情爱、恋爱与婚姻的分离,是对传统恋爱观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严重挑战,反映出感情之外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恋爱和婚姻,感情维系婚姻的效用在弱化,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参考文献:
[1]汪玢玲. 中国婚姻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费孝通. 生育制度[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王奇生.《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4]张竞生(作者),鲁迅(作者),张培忠(编者). 爱情定则•现代中国第一次爱情大讨论
[J].决策与信息,2011(1).
[5]邹永常.《伤逝》与鲁迅的婚恋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6).
[6]李公文. 张爱玲小说中婚恋观的文化透视[J].山花,2010(12)
[7]朱凌. 赵树理阐释史[D]. 福建师范大学,2009.
[8]黄东. 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2.05.
修改意见:
1、注释与参考文献修改过来,否则不能定稿。
2、(你罗列了不同作家对婚恋的书写,但没有结合作家的创作与对人生、人心、人类情感的探索等层面分析比较与阐释,所以就是一些散落的例子,没有多大价值,所以首先结合作家时代语境与创作思想、立场、或者说身份来谈这种婚恋书写的意义,其次结合对人性的深度揭示,这些作家借婚恋观抵达何种深度,最后说明这一书写的文学史意义。)这是我上次的意见,我觉得你没有真正理解与执行。这次我结合上次的意见,你的每部分结束后应该与结合作者、人物身份、时
代语境来谈谈这一文本婚恋的意义与价值,也结合文学史对这一婚恋书写做一个文学层面的判断与厘定。你三部分都是这样文本分析或介绍而缺乏有着内在关联与更为深入的探讨,后面都要按照我上一次和这一次的要求重新修改。
3、由于三部分写得很散乱,结语部分就显得很简单,请你自己结合文本再挖掘深入思考与广泛联系。部分的小标题我给你改了一下,围绕小标题很多地方要修改。
大力修改,尽快定稿。
傅华 即字
时代、身份与婚姻
——试论《伤逝》、《倾城之恋》、《小二黑结婚》中的婚恋观
江春艳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 指导教师:傅华
摘要:中国现代婚恋文化是整个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婚恋史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现代中国距离当下不过七八十年,许多那时存在的婚姻现象在今天仍然以本色或变相的形式延续着。本课题将以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部作品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身份、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差异来探讨五四知识分子、都市市民、乡村农民三个阶层不同的婚恋观,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自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婚恋观的嬗变。
关键词:时代;身份;文化;婚恋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Identity and Marriage ——Analysis of Concept of Marriage of ,,
JiangChun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10 Instructor: FuHua Abstract: Chinese modern marriag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Chinese modern social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marriage history is a mirror of reflecting the society. Modern China is just 70 or 80 years from the moment, many marriage phenomenona exist in that time still continue in form of the true nature or disguised form.LuXun’s ,ZhangAilin’s ,ZhaoShuli’s are entry point to this topic, to combine era,identity,values,differences in cultural values,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concept of marriage of intellectuals 、urban public and rural farmers, to review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marriage from May Fourth to Anti-Japanese War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Key words:age;identity; culture; concept of marriage
中国现代婚恋文化并不是孤立的一部分,和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婚姻史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门,对于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的研究,本课题将从不同阶级、不同时期的人物的婚姻现象来论析,改变了以往的研究对象的单一,从多个维度来理清婚姻史的走向。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登记》、《小二黑结婚》这四部作品从题材上来说都是婚恋类型,但立足文本来说,它们问世于不同时期,分别展示了五四知识分子、都市市民、乡村农民的婚恋观。诚然,三种不同阶级的婚恋观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本
课题将立足文本比较分析作品中的婚恋观,结合时代、身份、价值观和文化观念来阐释这些婚恋观都是在什么语境下产生的。通过比较这三个阶级的婚恋观,探索现代中国婚恋观的变化及导向。
一、 从《伤逝》中洞悉五四知识分子的婚恋观
1、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个性化追求(这里可结合知识分子身份与个性主义解放思潮来分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无疑是对以往一切权威、体制和秩序的革命。久被压抑的地火一旦喷发,其奔腾之势,毁灭之力,便不可遏止;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这久藏心底的心声一旦呐喊而出,便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蔚为潮流,成为青年大众的呼声。尽管时人对恋爱婚姻的认识与探讨,不无偏差,但在当时的中国婚姻进步的最大意义恰恰在于恋爱自由、婚姻自决本身,而不在于恋爱婚姻的具体意见对错。①自由恋爱成为社会青年追求的目标,在尝试恋爱的过程中,青年们对于恋爱的目的、对象以及价值做出个人的选择和判断。恋爱就像一场长期的实验,需要在不断的体认中不断的反思与选择,他们的恋爱就像万花筒,内容固然有好有坏,但最大意义在于人们可以进行恋爱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在自由这股社会浪潮下走到一起的。我们姑且不谈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结局,子君作为一个新女性果敢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兴许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涓生敞开了爱的怀抱,一拍即合。
但是结婚不是件私事。婚姻是用社会力量造成的,因为以我所知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视作当事人间个人的私事,别的人不加过问。婚姻对象的选择非但受着社会的干涉,而且从缔结婚约起,直到婚后夫妇关系的维持,多多少少,在当事人之外,总有别人来干涉。这样就把男女个人间的婚姻关系弄成了一桩有关公众事件了。②子君和涓生的结合不是传统的明媒正娶,是受社会思潮的鼓动而自由结合。然而子君究竟是个女性,一个半新半旧的女性。可谓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居后她还是又回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漩涡,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女性的解放须以一切女性的重新参加社会劳动为其头一个先决条件。子君的悲剧亦可说是“成也自己败也自己。”
2、爱情理想与婚姻现实剥离与悖论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子君把爱情视作生命的全部,结果只能是婚姻的独角戏。恋爱和婚姻都不是孤立的,有着社会性,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支配。① 黄东:《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2002年,第?页。
② 费孝通,《生育制度》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页。
在私有制推翻前,恋爱问题无从得到一个解决,恋爱只是一个抽象名词,尤其是在一个不太清明的社会,还有好些婚姻是没有经过恋爱阶段的,直接过渡到结婚,毕竟自由、民主等只是少部分人的倡导,思想的毒瘤并未真正摘除。①
子君和涓生同居后的婚姻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完美和一帆风顺的。由于家庭分工与经济责任的不平衡,涓生是家里经济的主导,同时也把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当涓生对子君说出“不爱你了”,拿婚姻视作一切的子君的的婚姻殿堂瞬间崩塌。爱情理想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换句话说,婚姻和爱情是两码事。婚姻是爱情延续的亲情,而爱情呢,则是涓生所说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对待婚姻的态度和涓生的爱情理想严重脱节,分手不言而喻了。
3、恋爱只是传统与理性冲突的产物
随着自由、民主的盛行,自由恋爱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封建与民主,传统与理想,在一个未完全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谈恋爱的自由,只能是昙花一现。恋爱和婚姻依然只能在封建传统的夹缝中苟活,带着枷锁步履维艰。新思潮不是全民的革命运动,只是上层知识分子的呐喊,子君作为一个女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因此她的婚姻最后是失败了的。子君和涓生两者只是共生,并未一致过。夫妇只有在目的、兴趣、习惯、嗜好上高度契恰(契合)才是理想的婚姻,讲求趣味兴会。子君和涓生同居后,兴趣爱好就已经脱轨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的婚姻和爱情就渐行渐远。
二、《倾城之恋》中都市市民的婚恋观
1、实用主义的婚恋(还要充分结合市民的经济与伦理观念来分析和探讨,不然会很单一)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只有这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白流苏就只是上海的一个普通的都市市民,一个生存都还存在危机的女性,她需要物质安全来安抚。与其说白流苏是在找对象,不如说是生理需求的直接冲动。她需要一个稳定的物质来源,其他对于她来说都不那么重要。
白流苏作为一个离婚的少妇,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娘家也没法再呆下去,白流苏这个旧式女子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鼓舞,同败家子的丈夫离了婚,可现实环境的压力又迫使她不得不用自己残存的青春再结一门亲事,再次走进婚姻之门。白流苏之所以看中“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主要
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了她,用白流苏自己的心里话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张爱玲以沉重的悲剧笔调描写出以爱做交易的女性的无奈与悲哀,女人们从一个男人的婚姻之中逃出来,又不得不走进另一个男人的婚姻。稳固的婚姻及其所提供的稳固的经济保障,这是张爱玲笔下几乎所有女性人物的最大愿望和终生所求,也是白流苏渴望在范柳原身上得到的。
2、欲大于情的婚姻(这个“欲”是哪个层面上的“欲”,感情还是情欲抑或物质依靠等层面的,这可以进一步阐释。)
40年代,长期的战争、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白流苏表露出了当代人在生存的威逼利诱下的种种无力的冷静。。白流苏渴望的不是爱情,而是能给她生存基础的婚姻,她是在为了婚姻而和范柳原进行了一场周旋。欲望驱使着她为了目的誓不罢休,这种虚伪的苟且偷安,是当时变态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恋爱其实是一场情欲世界的斗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婚姻门口的角力,各自为谋,步步为营。这两人对婚姻的期望是不平等的,范柳原是坚持精神恋爱的,而白流苏的目的只有一个——结婚。白流苏的婚姻在本质上是一场交易,是一场涉及她和范柳原的交易。就正如传统说法“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就是最典型的利益交换。从古至今,男人的地位要经过多年奋斗才能获得,但女人却有可能通过嫁人而在一夜之间荣华富贵。正因为如此,女人才将婚姻视为通向幸福的捷径。白流苏亦是如此。
3、敢于离婚的都市女性(这里可以结合此文本中另一欲离婚的女性,以及张爱玲同时的苏青的创作来谈,可以再丰富、厚实一些)
五四运动后,封建文化与文化心理遭受极大地冲击,尤其在城市,与新经济形态相伴随,人的流动性加强,个体经济独立性增强,而西方现代的婚姻文化、制度和观念也让都市市民深浮其中,人们开始努力而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离婚蔚然成风,现代婚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由此开始。中国现代城市婚姻变革是中国现代婚姻嬗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里面的居民对婚姻的观念更新范围更广、频率更快、程度越深,行动也更为果决迅速。白流苏和丈夫离婚后,为了自己稳定的生活,不得不又走进婚姻的漩涡。“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婚姻成了白流苏这类没有生活依靠的都市市民的生存方式了。她不再像传统女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畏畏缩缩,为了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她勇敢地和这位情场浪子周旋,离家追随情人到异乡。
三、从《登记》和《小二黑结婚》中看乡村农民的婚恋观
1、清醒自觉的恋爱观(建议改为:自由婚恋观的乡村萌芽)
中国现代农村婚姻形态以及变迁是一个难题,面对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和高
达几亿的居民,任何想细致描述和界定其全部婚姻形式的尝试,都会产生有心无力的感觉。从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这三十年内的变故为婚姻形态的发展与嬗变提供了激烈的外部条件,二三十年代的军阀混战,国共的纷争,三十年代的大荒灾,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八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超过了以前任何的一个时代。农村人民也能像五四知识分子自由地选择自己爱的人,不再受太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了。无论是小二黑和小芹,还是艾艾和小晚,他们对于择偶都有着清醒的选择。他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和阻挡幸福婚姻的恶势力做斗争。
2、乡村婚姻的旧式色彩(其中可结合乡村社会的人伦关系来思考,我给你拷一段我上课时的关于赵树理爱情描写的一部分讲义:“爱情描写:缺乏青年人心理动机的描写,且实用而实际——新型的农民爱情打碎了封建宗族关系和封建观念,却不想打碎社会结构来重组一套全新但陌生的关系模式,而是以更自由的方式,以自觉的个体的选择,来获得在原有社会结构中的自由。如《登记》对美满婚姻关系的描绘:“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大人们脾气都很平和,孩子又漂亮又正气,年纪也相当。”(有门当户对相似,但在斗争中彼此选择的结果,就具有了不同的前提和生活内容,其爱情的现代性也正在这里。)——竹内好所谓的现代小说应该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那么赵树理小说对这样的农民爱情经验的描写就有存在的合理性。”你可以适当参考来拓深你的论述。)
在中国古代,婚姻一直就有着超出两性结合的文化使命,它不唯是个人的幸福所系,更重要的是传宗接代的前奏,一系列的婚姻程序与婚姻要求不仅使婚姻超出个人的选择,而且使婚姻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担着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而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传统婚姻,所谓婚姻的结合,男女家居形势的变化,一系列繁杂的婚姻礼节,这些在实际上都有着财产的交流和金钱的要求。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西方文化开始不断地侵入中国,但是当自由结婚,文明婚姻等新式婚恋观和婚姻形态在一些城镇大行其道的时候:在中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传统的婚姻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由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婚姻中的论财趋势反而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经济是压倒一切的,婚姻的选择与缔结,固然有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为根本的还是婚嫁经济的影响。对于男方来说,娶的媳妇就要物美价廉;对于女方而言,嫁一个闺女就一定要大发一笔。如《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在没经过小芹同意的情况下收下了退职军官的彩礼,一份军官的彩礼足以让一个农村家庭丰裕一阵子了。尽管艾艾、小晚、燕燕、小二黑、小芹是清醒自由的倡导者,可他们的父母一辈却还没有从封建中走出来,包办婚姻依然是他们的主张。三仙姑收下军官的彩礼、把艾艾介绍给村民事主任的亲外甥,这是与主动自愿婚姻选择观相背离的。
3、政治色彩浓重(政治因素的介入)
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并不纯粹,而是附丽于政治之上,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政治之上的爱情叙事,具体表现为爱情对政治的依赖。建国初期,国家方针政策执行得不够彻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封建思想依然存在。但是,国家颁布《婚姻法》是一场及时雨,它将拯救更多不幸的婚姻,必然受到民众的用户支持,也更能鼓舞和激励民众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农村民主政权建立不久,一对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故事。作品中所写的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思想转变,表现了农村小生产者在社会变革中的进步,同时也表明了人民政府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在《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相好已经二三年了”但是屡遭来自各方面的阻挠与压力。不仅有来自二诸葛的“命相不对”以及三仙姑的私欲的阻挠,更是有来自金旺、兴旺的“怀恨”与“斗争”。彼此的爱情之路可谓是蜿蜒曲折。但是故事的结局可谓充满喜剧性,在区长的支持与帮助之下,小二黑与小芹总算能够“喜结连理”。二黑和小芹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反对金旺的斗争,不仅仅是追求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的斗争,而且是联系着社会的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因此,他们的胜利就是农村中民主思想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斗争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是个人争取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的时代和新的民主政府。作者不仅歌颂自由恋爱,而且歌颂新的时代里农民敢于掌握自己命运斗争的精神,他们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登记》是典型的得益于政治改革的婚姻例子,新婚姻法的出台,给艾艾和小晚的爱情推波助澜。
一种文化某一局部的嬗变往往是这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互动以及这种文化的其他方面与这一局部文化互动的结果。现代婚恋文化的嬗变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文化的嬗变,离不开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同样也离不开政治、经济、民众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其他方面与它的互动。①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现代元素的渗入,现代婚恋有着自由的无端,人性被金钱异化的特点。乡村农民的婚恋虽然未完全摆脱旧婚姻制度的束缚,但自由和民主婚姻逐渐代替了包办婚姻。现代婚恋观以自由为主导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就变化范围来说,现代婚恋观涉及的范围更广;从变化层次来讲,婚恋观与时俱进,由传统到现代,由落后向先进;由拘束到大方自由;由压迫到彼此尊重。就变化内容来看,阶级性变弱,甚至还有中西合璧的佳话。(这一部分小结还是显得单薄、乏力) ①黄东,《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版,第六章53页。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女人经济地位的提升,使得今天的女性不必再象以前那样,将婚姻和男性看成终身的依靠和安全感的唯一来源,继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婚恋观,在“小三”、“第三者”、“被包养”这些敏感的词汇不再敏感时,物质因素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在理想的婚恋中都高度赞同情感的重要,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则把它物化,追求婚恋的“含金量”,物化婚恋。性爱与情爱、恋爱与婚姻的分离,是对传统恋爱观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严重挑战,反映出感情之外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恋爱和婚姻,感情维系婚姻的效用在弱化,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参考文献:
[1]汪玢玲. 中国婚姻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费孝通. 生育制度[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王奇生.《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4]张竞生(作者),鲁迅(作者),张培忠(编者). 爱情定则•现代中国第一次爱情大讨论
[J].决策与信息,2011(1).
[5]邹永常.《伤逝》与鲁迅的婚恋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6).
[6]李公文. 张爱玲小说中婚恋观的文化透视[J].山花,2010(12)
[7]朱凌. 赵树理阐释史[D]. 福建师范大学,2009.
[8]黄东. 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2.05.
修改意见:
1、注释与参考文献修改过来,否则不能定稿。
2、(你罗列了不同作家对婚恋的书写,但没有结合作家的创作与对人生、人心、人类情感的探索等层面分析比较与阐释,所以就是一些散落的例子,没有多大价值,所以首先结合作家时代语境与创作思想、立场、或者说身份来谈这种婚恋书写的意义,其次结合对人性的深度揭示,这些作家借婚恋观抵达何种深度,最后说明这一书写的文学史意义。)这是我上次的意见,我觉得你没有真正理解与执行。这次我结合上次的意见,你的每部分结束后应该与结合作者、人物身份、时
代语境来谈谈这一文本婚恋的意义与价值,也结合文学史对这一婚恋书写做一个文学层面的判断与厘定。你三部分都是这样文本分析或介绍而缺乏有着内在关联与更为深入的探讨,后面都要按照我上一次和这一次的要求重新修改。
3、由于三部分写得很散乱,结语部分就显得很简单,请你自己结合文本再挖掘深入思考与广泛联系。部分的小标题我给你改了一下,围绕小标题很多地方要修改。
大力修改,尽快定稿。
傅华 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