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后诸葛亮"说起

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事情已经发生了,却自夸早就预料,不管是否真的如此,都意义不大,甚至显得有些无聊。特别是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后,有些这样的人,他们不但做这种无聊之举,甚至站在旁边说风凉话,或者埋怨和指责,这就更让人可恶了。

其实,这种做法绝非诸葛亮所为。而“事后诸葛亮”这句成语,真的有愧于诸葛亮的名声。

历史上的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千古传颂。而《三国演义》里的他更被誉为智慧的化身,这也是家喻户晓。在小说家罗贯中的笔下,他料事如神、先知先觉。但即便这样,他也有失误的时候,最典型的就是错用马谡,以致街亭失守。那么,此事之后,诸葛亮是怎样处理的呢?

他做了三件事:一是严格执纪,挥泪斩马谡。对这位自己亲近的爱将,虽心有不忍,但不被私情所左右,仍按律问斩。二是引咎自责,上表自降三级。失街亭固然直接责任在马谡,但诸葛亮并非对他一斩了之,同时也把责任揽了过来。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主动承担了领导责任。三是举一反三,认真进行整改。按说,斩了马谡,又自降三级,失街亭一事应当算是有了交代,可是对于诸葛亮来讲,此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不但深刻查找了失街亭的原因和教训,还要求部属今后勇于揭发他的错误,同时还“惜军爱民,励兵讲武”,“以为后图”。

这才是真正的“事后诸葛亮”。与作为成语的“事后诸葛亮”相比,它丝毫没有体现对事前预料的先见之明,而完全是对事后处理的明智之举。

诸葛亮作为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虽早已远逝,但如今仍有很多人对他怀有景仰之情,都想做诸葛亮式的人物。我们学习诸葛亮,不仅只是学习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更要学习他在事后处理问题的态度。其实,像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不是想学就能学来的!而对发生的事情有个正确的处理态度,倒并非那么复杂。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在抓工作、搞建设过程中,往往是机遇和风险并存、成绩与问题同在,谁也不能保证可以杜绝任何风险和各类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当然要从组织和决策方面来争取避免失误或不犯错误。可是,一旦出现了失误或错误该怎么办呢?与如何在事前避免失误和错误相比,怎样在事后弥补失误和改正错误,这似乎更是一种考验。

纵观现实中发生的问题和事故,固然有些由客观原因而起,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则纯属主观人为因素造成,是不该发生的。这些问题和事故,究其原因,要么是组织领导不力,要么是规章执行不严,要么就是工作末端落实不够,等等。而作为这些事件的当事人,不妨对照一下诸葛亮,有没有严格执纪,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有没有引咎自责,主动承担领导责任?有没有举一反三,深刻吸取教训?

俗话说:“人不怕有错,而贵在能改错。”还有学者说:“生命中最可贵的是从你的损失里获利。”工作实践中发生的有些问题和事故,或许不会有马谡失街亭那样严重,但像诸葛亮在失街亭后所做到的三点,还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如果不能学之、鉴之,不但会使教训重复,还极有可能造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后果。那样的话,距“失街亭”就不远了。那时再做“事后诸葛亮”,是否晚了点?

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事情已经发生了,却自夸早就预料,不管是否真的如此,都意义不大,甚至显得有些无聊。特别是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后,有些这样的人,他们不但做这种无聊之举,甚至站在旁边说风凉话,或者埋怨和指责,这就更让人可恶了。

其实,这种做法绝非诸葛亮所为。而“事后诸葛亮”这句成语,真的有愧于诸葛亮的名声。

历史上的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千古传颂。而《三国演义》里的他更被誉为智慧的化身,这也是家喻户晓。在小说家罗贯中的笔下,他料事如神、先知先觉。但即便这样,他也有失误的时候,最典型的就是错用马谡,以致街亭失守。那么,此事之后,诸葛亮是怎样处理的呢?

他做了三件事:一是严格执纪,挥泪斩马谡。对这位自己亲近的爱将,虽心有不忍,但不被私情所左右,仍按律问斩。二是引咎自责,上表自降三级。失街亭固然直接责任在马谡,但诸葛亮并非对他一斩了之,同时也把责任揽了过来。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主动承担了领导责任。三是举一反三,认真进行整改。按说,斩了马谡,又自降三级,失街亭一事应当算是有了交代,可是对于诸葛亮来讲,此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不但深刻查找了失街亭的原因和教训,还要求部属今后勇于揭发他的错误,同时还“惜军爱民,励兵讲武”,“以为后图”。

这才是真正的“事后诸葛亮”。与作为成语的“事后诸葛亮”相比,它丝毫没有体现对事前预料的先见之明,而完全是对事后处理的明智之举。

诸葛亮作为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虽早已远逝,但如今仍有很多人对他怀有景仰之情,都想做诸葛亮式的人物。我们学习诸葛亮,不仅只是学习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更要学习他在事后处理问题的态度。其实,像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不是想学就能学来的!而对发生的事情有个正确的处理态度,倒并非那么复杂。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在抓工作、搞建设过程中,往往是机遇和风险并存、成绩与问题同在,谁也不能保证可以杜绝任何风险和各类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当然要从组织和决策方面来争取避免失误或不犯错误。可是,一旦出现了失误或错误该怎么办呢?与如何在事前避免失误和错误相比,怎样在事后弥补失误和改正错误,这似乎更是一种考验。

纵观现实中发生的问题和事故,固然有些由客观原因而起,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则纯属主观人为因素造成,是不该发生的。这些问题和事故,究其原因,要么是组织领导不力,要么是规章执行不严,要么就是工作末端落实不够,等等。而作为这些事件的当事人,不妨对照一下诸葛亮,有没有严格执纪,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有没有引咎自责,主动承担领导责任?有没有举一反三,深刻吸取教训?

俗话说:“人不怕有错,而贵在能改错。”还有学者说:“生命中最可贵的是从你的损失里获利。”工作实践中发生的有些问题和事故,或许不会有马谡失街亭那样严重,但像诸葛亮在失街亭后所做到的三点,还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如果不能学之、鉴之,不但会使教训重复,还极有可能造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后果。那样的话,距“失街亭”就不远了。那时再做“事后诸葛亮”,是否晚了点?


相关内容

  • 关羽或死于谋杀:腹背受敌刘备为何见死不救
  • 关羽或死于谋杀:腹背受敌刘备为何见死不救 从小看三国,看到关羽之死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蹊跷.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关羽孤军北上,身后没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么?就算关羽看不明白,刘备看不明白,诸葛亮也看不明白? 后来总算明白,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连曹操和孙权也都看明白 ...

  • 义军屠村,血流汇聚,人称"杀河",农民起义军因何爱杀农民?
  • 丰镐遗子/书文:头条号/睁眼看西安 说起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因有华夏正朔赵公明财神庙,可谓名扬天下."集贤"二字,相传古时有十位贤士居于此地,形成村庄,古称"十贤故里",村中原有集贤馆.贤士庙.本村有8000人,是方圆有名的历史文化大村. 集贤村名气虽大,但本 ...

  •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 时下,很多金融机构都提出要打造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以及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等,一些商业银行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上还前后矛盾和混乱.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著名的战略思想家和管理学家普拉哈拉 ...

  • 诸葛亮生平
  • 提起在中国历史中精彩的时期,那就不能不提起三国时期,如果说起这个时期的话,就 得说一下三国的风云人物--诸葛亮.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 大家都有一个或多或少的了解, 但对于他生平的一些事,能不能全部都说一下呢,很多人可能也记得不是太清楚,那就与大 家一起来聊一下这些惊心动魄的事,让更多的人都知道这一 ...

  • 刘备如何面试诸葛亮
  • 刘备如何面试诸葛亮?管理层一定要学! 刘备三顾茅庐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它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才,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那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 ...

  • 马谡为何不受重用诸葛亮骂马谡的原因
  • 马谡为何不受重用诸葛亮骂马谡的原因 三国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画像马谡原以 ...

  • 刘备三顾茅庐其实另有隐情
  • 刘备三顾茅庐其实另有隐情 许多人提到三顾茅庐,就会坚信,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就一定会得到明主的拜见.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真的是是因为气才情远近闻名,而被刘备三顾茅庐拜访的吗?我看其中恐怕另有隐情.在公元207年,还不是土匪头子的刘备率领一群乌合之众来到新野.之前,他是屡战屡败,屡败屡逃,虽有关 ...

  • 诸葛亮的治国之才与人格魅力[历史文化]
  • 诸葛亮的治国之才与人格魅力 (2011-01-20 08:27) 抛开上篇说的军事才能不谈,诸葛亮的治国之才与人格魅力,的确是古今无人所能匹敌的.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时,便"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管仲,乐毅,是何等的先贤?诸葛亮以之自比,时贤们竟无异议,皆" ...

  • 刘备的第一谋士并非诸葛亮而是他,计谋出众经常随军打仗!
  • 说起三国,恐怕很多人都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这个时代名将.名士辈出,争相角逐在历史的舞台.那么你知道吗?刘备手下第一谋士可不是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首先我们必须知晓的是,在正史中诸葛亮其实谋划水平并不高超,除了隆中对之外,并无更加高明的谋划.<三国志>中则说他擅长行政搞社会建设,并不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