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选讲2

中华文化选讲2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 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 .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 .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 .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B(3分) (解析:B .“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 、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 、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 科举归礼部管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 .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 .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4、A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5、【答案】C 【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D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7、C 【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8、(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 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 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 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8、 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 .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 .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9.C (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 .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 .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10.【答案】A 。【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 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 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1、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 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A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 .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13.B (A 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 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D 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14.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 .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 .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14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1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 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 .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15.A .(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 .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16、C 【解析】D 项应为“五人为伍”。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 .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 .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7、D (“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1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8.D 《论语》不是六经

19、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在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C )

A. 婚姻美满 B. 合家团圆 C. 健康长寿 D. 子嗣兴旺

相关知识:九九重阳节,老人节

20、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 B )

A. 本纪 B. 世家 C. 列传 D. 书

相关知识:《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

21、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 D )

A. 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帝王年号纪年法

C. 王公年次纪年法 D. 年号和干支兼用

22、农历每月的十五,按照特定称谓纪日法叫做( B )

A .朔 B .望 C .既望 D . 晦

注: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23、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大发明。2009年1月26日我国进入农历己丑年,也即进入了牛年。有位先生与新中国同龄,他的生肖应是(A )

A. 鼠或牛 B. 牛或虎 C. 虎或马 D. 上述说法都不对

相关知识:天干地支纪年方法:换算方法

方法一:1、公元后的纪年换算

按下列顺序记住天干、地址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天干:甲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10(0) 1 2 3

地支:子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12(0) 1 2 3

法则:①天干在前,地支在后

②天干就是公元纪年的末尾数字

③公元纪年除以12的余数为地支

例:2006 尾数6→丙 2006/12余数2→戌

所以2006年为丙戌年

注意:(1)如果某一年尾数为0或该年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天干之第10位“庚”和地支第12位“申”。如公元120年为庚申年。

24、《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 A )

A. 乡试 B. 会试 C. 院试 D. 殿试

25、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

(D )

A. 隋朝、北宋、南宋 B. 唐朝、唐朝、北宋

C. 隋朝、唐朝、明朝 D. 隋朝、唐朝、北宋

相关知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 资格(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第一名叫案首。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 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杏榜)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金榜)

26、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请问“关”和“山” 分别指哪那道关和哪座山( D )

A .山海关和泰山 B .雁门关和太行山

C .玉门关和贺兰山 D .函谷关和崤山

相关知识: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也有以太行山为界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现在的关东在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唐代亦指洛阳。(山东也有称太行山以东的)

27、下列作品中不是以谥号来命名的是( A )

A .《聊斋志异》 B .《王文公文集》

C .《欧阳文忠公文集》 D .《范文正公文集》

28、好汉宋江、林冲所受的刑罚是( A )

A. 黥刑 B. 膑刑 C. 宫刑 D. 劓刑

相关知识:

墨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在脸上刺字) ,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

刖断足的刑罚。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 “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 宫 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

膑刑,剔去膝盖骨的刑罚。

29、“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 C )

A .空手 B .顿首 C .稽首 D .肃拜

相关知识:九拜-稽(音同其,三声)首(最重)、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 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30、五岳中 “东岳”指的是( B )

A .华山 B .泰山 C .嵩山 D .衡山

相关知识: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31、下列关于古代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B.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

C.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秦国的歌曲名。

D. 《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古筝曲名。

相关知识:五音亦称“五声”。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个音级。《管子·地员》载:“凡听羽(yoh )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 )如牛鸣窌中,凡听商(sjang )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 )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

6。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

在解题中说:"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li ù y āo 《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琵琶曲) 之一,”此曲的结构有“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说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 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 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33、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 )

A. 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tiao )”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 《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 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3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B. 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 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D.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 腰板伸直 , 上身耸起 。

35、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

A. 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 唐初改“内为“中书省”

C. 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 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相关知识:避讳种类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

【家讳】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

【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另有避名称字、改变称呼. 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封建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一是大量采用单名,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

忌讳 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古人讳言大、小便,常有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ong )、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6、“豆蔻年华”和“弱冠之年”分别指女子和男子的岁数是( D )

A .13、18 B .15、20 C .15、18 D .13、20

相关知识: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

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半百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37. 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而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因此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 B )

A 坐东面西 B 坐西面东 C 坐南面北 D 坐北面南

相关知识: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 、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 、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 、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 。(左卑右尊)

表现在官职上,就是贵右贱左。所以,“右迁”是升职,左迁是贬职。,

室内座位最尊的是东向(座在西而面朝东) ,其次是南向(座在北而面朝南) ,再其次是北向(座在南而面朝北) ,最卑是西向(座在东而面朝西) 。(左尊右卑)项羽在鸿门宴中就是如此安排的。

中华文化选讲2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 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 .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 .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 .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B(3分) (解析:B .“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 、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 、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 科举归礼部管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 .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 .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4、A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5、【答案】C 【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D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7、C 【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8、(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 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 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 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8、 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 .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 .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9.C (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 .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 .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10.【答案】A 。【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 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 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1、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 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A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 .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13.B (A 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 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D 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14.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 .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 .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14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1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 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 .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15.A .(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 .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16、C 【解析】D 项应为“五人为伍”。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 .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 .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7、D (“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1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8.D 《论语》不是六经

19、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在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C )

A. 婚姻美满 B. 合家团圆 C. 健康长寿 D. 子嗣兴旺

相关知识:九九重阳节,老人节

20、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 B )

A. 本纪 B. 世家 C. 列传 D. 书

相关知识:《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

21、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 D )

A. 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帝王年号纪年法

C. 王公年次纪年法 D. 年号和干支兼用

22、农历每月的十五,按照特定称谓纪日法叫做( B )

A .朔 B .望 C .既望 D . 晦

注: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23、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大发明。2009年1月26日我国进入农历己丑年,也即进入了牛年。有位先生与新中国同龄,他的生肖应是(A )

A. 鼠或牛 B. 牛或虎 C. 虎或马 D. 上述说法都不对

相关知识:天干地支纪年方法:换算方法

方法一:1、公元后的纪年换算

按下列顺序记住天干、地址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天干:甲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10(0) 1 2 3

地支:子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12(0) 1 2 3

法则:①天干在前,地支在后

②天干就是公元纪年的末尾数字

③公元纪年除以12的余数为地支

例:2006 尾数6→丙 2006/12余数2→戌

所以2006年为丙戌年

注意:(1)如果某一年尾数为0或该年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天干之第10位“庚”和地支第12位“申”。如公元120年为庚申年。

24、《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 A )

A. 乡试 B. 会试 C. 院试 D. 殿试

25、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

(D )

A. 隋朝、北宋、南宋 B. 唐朝、唐朝、北宋

C. 隋朝、唐朝、明朝 D. 隋朝、唐朝、北宋

相关知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 资格(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第一名叫案首。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 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杏榜)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金榜)

26、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请问“关”和“山” 分别指哪那道关和哪座山( D )

A .山海关和泰山 B .雁门关和太行山

C .玉门关和贺兰山 D .函谷关和崤山

相关知识: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也有以太行山为界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现在的关东在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唐代亦指洛阳。(山东也有称太行山以东的)

27、下列作品中不是以谥号来命名的是( A )

A .《聊斋志异》 B .《王文公文集》

C .《欧阳文忠公文集》 D .《范文正公文集》

28、好汉宋江、林冲所受的刑罚是( A )

A. 黥刑 B. 膑刑 C. 宫刑 D. 劓刑

相关知识:

墨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在脸上刺字) ,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

刖断足的刑罚。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 “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 宫 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

膑刑,剔去膝盖骨的刑罚。

29、“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 C )

A .空手 B .顿首 C .稽首 D .肃拜

相关知识:九拜-稽(音同其,三声)首(最重)、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 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30、五岳中 “东岳”指的是( B )

A .华山 B .泰山 C .嵩山 D .衡山

相关知识: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31、下列关于古代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B.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

C.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秦国的歌曲名。

D. 《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古筝曲名。

相关知识:五音亦称“五声”。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个音级。《管子·地员》载:“凡听羽(yoh )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 )如牛鸣窌中,凡听商(sjang )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 )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

6。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

在解题中说:"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li ù y āo 《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琵琶曲) 之一,”此曲的结构有“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说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 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 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33、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 )

A. 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tiao )”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 《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 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3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B. 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 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D.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 腰板伸直 , 上身耸起 。

35、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

A. 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 唐初改“内为“中书省”

C. 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 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相关知识:避讳种类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

【家讳】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

【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另有避名称字、改变称呼. 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封建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一是大量采用单名,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

忌讳 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古人讳言大、小便,常有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ong )、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6、“豆蔻年华”和“弱冠之年”分别指女子和男子的岁数是( D )

A .13、18 B .15、20 C .15、18 D .13、20

相关知识: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

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半百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37. 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而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因此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 B )

A 坐东面西 B 坐西面东 C 坐南面北 D 坐北面南

相关知识: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 、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 、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 、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 。(左卑右尊)

表现在官职上,就是贵右贱左。所以,“右迁”是升职,左迁是贬职。,

室内座位最尊的是东向(座在西而面朝东) ,其次是南向(座在北而面朝南) ,再其次是北向(座在南而面朝北) ,最卑是西向(座在东而面朝西) 。(左尊右卑)项羽在鸿门宴中就是如此安排的。


相关内容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012年10月17日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 ...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考点要求:识记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 [自主探究]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中华 ...

  •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对这 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 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 ...

  • [独家]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关键点
  • 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是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的情感需求之一,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特殊群体文化的认可和自我归类的过程.对社会而言,较高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群体的社会规范和内在控制,并促进社会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的瓦解.民族的迁徙流动,世界文化体系界限开始模糊,文化的交流.碰撞造成了文化冲突,进而 ...

  • 文化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文化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科学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张发钦 (中共广西工学院委员会 宣传部 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促进文化和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文化和谐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性.协调性提升.推动文化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用社会 ...

  • 2014年[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最新版)
  • [文化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 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意识形态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的组成部分 非意识形态部分 ...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2012年4月修订)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1.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 ...

  •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2008Vol.29,No.1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经济学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 ...

  • 灿烂的中华文化
  •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材分析: 本框由两目构成. 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首先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接着叙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再突出中华文化的力量,然后讲中华文化总的特点,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后讲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 ...

  • 2017年高考作文热点之五: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 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