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中的临界问题

一、刚好不相撞

两物体最终速度相等或者接触时速度相等。

二、刚好不分离

两物体仍然接触、弹力为零,且速度和加速度相等。

三、刚好不滑动

1. 转盘上“物体刚好发生滑动”:向心力为最大静摩擦力。

2. 斜面上物体刚好不上(下)滑: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3. 保持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的最小水平推力: 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4. 拉动物体的最小力: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四、运动到某一极端位置

1. 绳端物体刚好通过最高点(等效最高点):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重力(等效重力)等于向心力,速度大小为(gR)1/2[(gˊR)1/2].

2. 杆端物体刚好通过最高点: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

3. 刚好运动到某一点:到达该点时速度为零。

4. 物体刚好滑出(不滑出)小车:物体滑到小车一端时与小车速度刚好相等。

5. 粒子刚好飞出(飞不出)两个极板间的匀强电场:粒子沿极板的边缘射出(粒子运动轨迹与极板相切)。

6. 粒子刚好飞出(飞不出)磁场:粒子运动轨迹与磁场边界相切。

五、速度达到最大或最小时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加速度为零

1. 机车启动过程中速度达最大匀速行驶:牵引力和阻力平衡。

2. 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运动时达稳定状态:感应电流产生的安培力和其他力的合力平衡。

六、某一量达到极大(小)值

1. 两个物体距离最近(远):速度相等。

2. 圆形磁场区的半径最小:磁场区是以公共弦为直径的圆。

3. 使通电导线在倾斜导轨上静止的最小磁感应强度:安培力平行于斜面。

4. 穿过圆形磁场区域时间最长:入射点和出射点分别为圆形直径两端点。 七、绳的临界问题

1. 绳刚好被拉直:绳上拉力为零。

2. 绳刚好被拉断:绳上的张力等于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3. 绳子突然绷紧:速度突变,沿绳子径向方向的速度减为零。

八、运动的突变

1. 天车下悬挂重物水平运动,天车突停:重物从直线运动转为圆周运动,绳拉力增加。

2. 绳系小球摆动,绳碰到(离开)钉子:圆周运动半径变化,拉力突变。

3. 物体运动到曲面和水平面的交界处:对支持面的压力突变。

4. 稳定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突然加速或减速:卫星变轨,做离心运动或近心运动。

以上这些问题是给出的就是一些已经条件,而你是不是经常忽略这些条件呢?那么怎样判断这道题讲的是临界条件呢? 以下有两个题眼:

什么是临界问题?

当物体由一种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可能存在一个过渡的转折点,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态,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

临界问题的“题眼”?

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临界条件。许多临界问题,题干中常用“恰好”、 “刚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一定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内含规律,找出临界条件。

一、刚好不相撞

两物体最终速度相等或者接触时速度相等。

二、刚好不分离

两物体仍然接触、弹力为零,且速度和加速度相等。

三、刚好不滑动

1. 转盘上“物体刚好发生滑动”:向心力为最大静摩擦力。

2. 斜面上物体刚好不上(下)滑: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3. 保持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的最小水平推力: 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4. 拉动物体的最小力: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平衡。

四、运动到某一极端位置

1. 绳端物体刚好通过最高点(等效最高点):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重力(等效重力)等于向心力,速度大小为(gR)1/2[(gˊR)1/2].

2. 杆端物体刚好通过最高点: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

3. 刚好运动到某一点:到达该点时速度为零。

4. 物体刚好滑出(不滑出)小车:物体滑到小车一端时与小车速度刚好相等。

5. 粒子刚好飞出(飞不出)两个极板间的匀强电场:粒子沿极板的边缘射出(粒子运动轨迹与极板相切)。

6. 粒子刚好飞出(飞不出)磁场:粒子运动轨迹与磁场边界相切。

五、速度达到最大或最小时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加速度为零

1. 机车启动过程中速度达最大匀速行驶:牵引力和阻力平衡。

2. 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运动时达稳定状态:感应电流产生的安培力和其他力的合力平衡。

六、某一量达到极大(小)值

1. 两个物体距离最近(远):速度相等。

2. 圆形磁场区的半径最小:磁场区是以公共弦为直径的圆。

3. 使通电导线在倾斜导轨上静止的最小磁感应强度:安培力平行于斜面。

4. 穿过圆形磁场区域时间最长:入射点和出射点分别为圆形直径两端点。 七、绳的临界问题

1. 绳刚好被拉直:绳上拉力为零。

2. 绳刚好被拉断:绳上的张力等于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3. 绳子突然绷紧:速度突变,沿绳子径向方向的速度减为零。

八、运动的突变

1. 天车下悬挂重物水平运动,天车突停:重物从直线运动转为圆周运动,绳拉力增加。

2. 绳系小球摆动,绳碰到(离开)钉子:圆周运动半径变化,拉力突变。

3. 物体运动到曲面和水平面的交界处:对支持面的压力突变。

4. 稳定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突然加速或减速:卫星变轨,做离心运动或近心运动。

以上这些问题是给出的就是一些已经条件,而你是不是经常忽略这些条件呢?那么怎样判断这道题讲的是临界条件呢? 以下有两个题眼:

什么是临界问题?

当物体由一种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可能存在一个过渡的转折点,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态,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

临界问题的“题眼”?

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临界条件。许多临界问题,题干中常用“恰好”、 “刚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一定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内含规律,找出临界条件。


相关内容

  • [高考]高中物理思想方法
  • 物理思想方法 一.图形/图象图解法 图形/图象图解法就是将物理现象或过程用图形/图象表征出后,再据图形表征的特点或 图象斜率.截距.面积所表述的物理意义来求解的方法.尤其是图象法对于一些定性问题的求解独到好处. 二.极限思维方法 极限思维方法是将问题推向极端状态的过程中, 着眼一些物理量在连续变化过 ...

  • 高中物理绳拴物体的圆周运动知识点分析.doc
  • 高中物理绳拴物体的圆周运动 在圆周运动中有两种典型的习惯类型,一是绳拴物体的圆周运动,二是杆拴物体的圆周运动.笔者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对绳拴物体的圆周运动概括总结为:水平面上的圆周运动.竖直面上的圆周运动.斜面上的圆周运动.锥面上的圆周运动.不同面上的圆周运动情况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不同 ...

  • 极限思想在高中物理中应用的思考
  •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目标明确提出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考试大纲指出: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2015年我省高考回归全国卷的怀抱,新的高考给我们带来新思考,也给高考复习带来 ...

  •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专题
  • "你追我赶"话相遇 一.追及和相遇问题求解的三种方法 1.物理方法: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抓住两个关系列方程求解. (1)临界条件:即二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或二者相距最远.最近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突破口. (2)两个关 ...

  • 高中物理常用解题方法概述
  • 高中物理常用解题方法概述 四川省什邡中学物理组(618400) 王树斌 关键词:受力分析 解题方法 物理思维 物理模型 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学好中学物理,除需掌握有关物理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下面将高中物理中常用的解题 ...

  • 最新最全的高中物理同步课件
  • 最新最全的高中物理同步课件 告广大博友.网友,特别是同行 一. 博主在撰写课件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很多资料,在这里感谢有关人士,感谢你们为教育做出的贡献,感谢你们为后来者做出的贡献.若您认为那一部分内容必须注明出处,请您告知于我,可跟帖回复,我一定会积极做出反应,尊重您的权利. 二. 本博文是博主历经 ...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 ...

  •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

  • 高中物理动态分析
  • 难点22 物理动态问题分析 描述物理现象的各物理量之间常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其中某个物理量变化时,其他物理量也将按照物理规律发生变化,许多命题以此设计情景要求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讨论,即物理动态问题. 该类问题集中考查考生慎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是历届高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