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离诺贝尔文学奖很近的中国作家
(即有机会,不是一定)
1、沈从文(争论最小,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
无缘原因:沈从文于1988年去世。后被提名。
具体原因:把他的作品译成瑞典文的倪尔思·奥洛夫·埃里克松在悼念文章中写道:“1988年秋瑞典出版的两本选集都引起了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很大兴趣,很多瑞典人认为,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最有力的候选人。”
瑞典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先生有这样几段谈话:“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他的候选人资格。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不仅他的《边城》,还有《丈夫》,《阿黑小史》都是杰出的,伟大的,很多人认为沈从文就是写了人性之美好,而其实,他很多的短篇小说,都表现在二十年代,中国的波折和人们命运的变迁。
而且,他的小说在用字、用词和用句上,近代没有人比得上,贾平凹用“浑厚”来形容,马悦然也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
”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2、老舍(争论较大,)
无缘原因:老舍于1966年去世。后被提名。
当艾笛女士向萧乾透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那番话时,有人认为她所说的“那一年”,指的是一九六六年。
舒乙说艾笛曾提到决定将诺贝尔奖颁给老舍,可艾笛又说当时没有谈论老舍。
1979年初春她来华,并拜访了萧干和文洁若夫妇。在用英语交谈中,艾笛顺便提到“那一年,本来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2000年
第 11月号香港《明报月刊》在曾在文章的“编按”里特意说明: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讲师陈迈平及本刊驻瑞典特约记者傅正明曾致电挪威汉学家艾笛女士求证。艾笛女士回复从没有跟萧干和文洁若谈到老舍,她谈的是沈从文。
3、鲁迅(有不同说法,无缘提名)
无缘原因:鲁迅婉言谢绝了。
具体原因:1927年,来自瑞典的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到:“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谈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争论:马悦然说是谣言,评委会主席说有过带话。斯文·赫定作为瑞典最后一个无冕贵族,被认为是瑞典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因此他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选中有发言权。
2005年,《南方周末》文化记者夏榆曾经远赴瑞典斯德哥尔摩,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埃斯普马克表示,“在1930年代中期,学院曾经派人给鲁迅带话,传给他一个讯息,就是想提名他。但是鲁迅自己认为他不配,他谢绝了。”可是2008年11月29日,马悦然在一个主题讲座上对这件事进行了辟谣,“我知道大陆出了一些谣言,说瑞典学院院士斯文·赫定在1930年代初在中国的时候,问过鲁迅他愿不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说的是鲁迅拒绝接受。我查了瑞典学院的档案之后,敢肯定地说这只是谣言。”
4、李敖(无缘复赛) 无缘原因:,首次获提名(依据评选程序: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 具体原因:200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李敖已于上个月底以《北京法源寺》一书获提名推荐正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审核小组通知,被提名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称李敖是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
5、巴金,王蒙(无缘复赛)
无缘原因:(依据评选程序: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且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 具体原因:2000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提名巴金和王蒙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争论:当时两人都不领情,王蒙说“全然不知被提名的事”、“估计是些捕风捉影的无聊„写手‟搞的所谓„热点‟报道”,巴金女儿则干脆说“这很可能是一场闹剧,或者别有目的”
6、钱钟书(无缘提名)
无缘原因:钱钟书先生把诺贝尔委员会的汉学家给骂了回去
具体原因:钱钟书先生也“有幸”得到了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认可。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学贯中西的老学究竟然把远道而来的诺贝尔委员会的汉学家给骂了回去。原因在钱老先生看来很简单,“巴金都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凭什么获得。你们外国人看看,你们把巴金的书翻译成什么样子了,这种书谁还会给奖?”然后老先生就开始数落那位汉学家“你们汉语言文学家不就是靠中国人吃饭呢吗?可你们为中国做了什么?为什么日语就能用本国语言参加诺贝尔评选,汉语就要
翻译成英语?这是你们汉学家应该做的吗?”
7、林语堂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诺贝尔文学奖 - 提名规则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徵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后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诺贝尔文学奖 - 评选程序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资格确认
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初选
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份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十五至二十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称是首次获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多半会被归于此列)。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徵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复选
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
决选
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三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
颁奖公告
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
曾离诺贝尔文学奖很近的中国作家
(即有机会,不是一定)
1、沈从文(争论最小,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
无缘原因:沈从文于1988年去世。后被提名。
具体原因:把他的作品译成瑞典文的倪尔思·奥洛夫·埃里克松在悼念文章中写道:“1988年秋瑞典出版的两本选集都引起了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很大兴趣,很多瑞典人认为,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最有力的候选人。”
瑞典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先生有这样几段谈话:“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他的候选人资格。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不仅他的《边城》,还有《丈夫》,《阿黑小史》都是杰出的,伟大的,很多人认为沈从文就是写了人性之美好,而其实,他很多的短篇小说,都表现在二十年代,中国的波折和人们命运的变迁。
而且,他的小说在用字、用词和用句上,近代没有人比得上,贾平凹用“浑厚”来形容,马悦然也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
”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2、老舍(争论较大,)
无缘原因:老舍于1966年去世。后被提名。
当艾笛女士向萧乾透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那番话时,有人认为她所说的“那一年”,指的是一九六六年。
舒乙说艾笛曾提到决定将诺贝尔奖颁给老舍,可艾笛又说当时没有谈论老舍。
1979年初春她来华,并拜访了萧干和文洁若夫妇。在用英语交谈中,艾笛顺便提到“那一年,本来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2000年
第 11月号香港《明报月刊》在曾在文章的“编按”里特意说明: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讲师陈迈平及本刊驻瑞典特约记者傅正明曾致电挪威汉学家艾笛女士求证。艾笛女士回复从没有跟萧干和文洁若谈到老舍,她谈的是沈从文。
3、鲁迅(有不同说法,无缘提名)
无缘原因:鲁迅婉言谢绝了。
具体原因:1927年,来自瑞典的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到:“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谈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争论:马悦然说是谣言,评委会主席说有过带话。斯文·赫定作为瑞典最后一个无冕贵族,被认为是瑞典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因此他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选中有发言权。
2005年,《南方周末》文化记者夏榆曾经远赴瑞典斯德哥尔摩,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埃斯普马克表示,“在1930年代中期,学院曾经派人给鲁迅带话,传给他一个讯息,就是想提名他。但是鲁迅自己认为他不配,他谢绝了。”可是2008年11月29日,马悦然在一个主题讲座上对这件事进行了辟谣,“我知道大陆出了一些谣言,说瑞典学院院士斯文·赫定在1930年代初在中国的时候,问过鲁迅他愿不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说的是鲁迅拒绝接受。我查了瑞典学院的档案之后,敢肯定地说这只是谣言。”
4、李敖(无缘复赛) 无缘原因:,首次获提名(依据评选程序: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 具体原因:200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李敖已于上个月底以《北京法源寺》一书获提名推荐正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审核小组通知,被提名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称李敖是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
5、巴金,王蒙(无缘复赛)
无缘原因:(依据评选程序: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且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 具体原因:2000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提名巴金和王蒙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争论:当时两人都不领情,王蒙说“全然不知被提名的事”、“估计是些捕风捉影的无聊„写手‟搞的所谓„热点‟报道”,巴金女儿则干脆说“这很可能是一场闹剧,或者别有目的”
6、钱钟书(无缘提名)
无缘原因:钱钟书先生把诺贝尔委员会的汉学家给骂了回去
具体原因:钱钟书先生也“有幸”得到了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认可。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学贯中西的老学究竟然把远道而来的诺贝尔委员会的汉学家给骂了回去。原因在钱老先生看来很简单,“巴金都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凭什么获得。你们外国人看看,你们把巴金的书翻译成什么样子了,这种书谁还会给奖?”然后老先生就开始数落那位汉学家“你们汉语言文学家不就是靠中国人吃饭呢吗?可你们为中国做了什么?为什么日语就能用本国语言参加诺贝尔评选,汉语就要
翻译成英语?这是你们汉学家应该做的吗?”
7、林语堂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诺贝尔文学奖 - 提名规则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徵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后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诺贝尔文学奖 - 评选程序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资格确认
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初选
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份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十五至二十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称是首次获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多半会被归于此列)。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徵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复选
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
决选
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三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
颁奖公告
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