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考试,"想说爱你不容易"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

自主招生考试,“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  沈兰

元旦期间,高校自主招生拉开帷幕,北大、清华、复旦等诸多名校考试时间发生“撞车”,为求上名校,众多考生连日奔波。而自主招生考题中频频出现的新奇考题,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究竟有没有给考生带来实惠?有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自主招生单位及考生和家长进行了采访。

考题新奇是否可取

专家告诉记者,这次“扎堆”元旦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虽然大多数考题均在高中教学内容范围内,但知识点的覆盖面之广、对思考能力的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了高考。

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都反映“有些题目是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如果要考好,一定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北京大学的作文题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规定其中至少要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同时句子改错也涉及公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如要求考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和周杰伦《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两例病句错在何处。在复旦的语文卷中,有一道题是给繁体字文言文加标点。清华的考题则出现了将杜甫的《旅夜书怀》翻译成英文等题目,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清华、北大等高校本次自主招生相关试题强调学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这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这样可能会“负面”引导学生,比如说用英文表述过多容易构成对母语“不够尊重”。

记者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是否得实惠

记者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场了解到,在元旦这个小假期,不少家长自叹“比上班还累”。一位陪儿子到南京参加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外地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三天辗转于几个考场。“我们花了不少钱,花费是小事,关键是孩子忙着复习考试,还要到处赶场,这有点吃不消了。”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费用,一些专家表示,几千元的路费食宿费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家庭或农村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些优秀生因经济问题不能赶考,有可能造成考试机会有失平等。

此外,自主招生考试赶上高考复习的关键期,考生在花费大量精力准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难免会打乱正常的高考复习计划。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冲刺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自主招生的“20分”是否值得,这是一个需要各方认真思考的问题。南京市某中学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了担忧:“我们班上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多一次尝试就多一次机会,但我担心的是一旦没有录取,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们随后高考的备考信心。”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增加了筹码。如果考生能正确理性地对待,将会是一条出路;但如果对其寄予过大期望,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取得成效

有专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依靠自己的方式选拔适合自己的考生,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扩大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面。同时,也给一些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甚至是偏才、怪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高校招生主要实行“二次高考”:第一次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办的全国统一学历考试;第二次为大学单独考试。实践表明,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考试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取长补短。

但是在我国,目前这种扎堆式的自主招生考试,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还有待于各高校不断探索和完善。有人提出,现在自主招生只是一些知名大学的“专利”,这对于其他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显得不公平。还有人认为,自主招生虽然可以消除原来高考体制的一些弊端,不过一旦操作不好,会成为高校招生腐败、暗箱操作的温床。针对有些人提出的实行自主招生联考机制,还有专家提出了异议:“这等于将各种考试混成一锅粥,与传统的高考又有何区别呢?不如取消自主招生算了。”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客观上使一些优秀考生拿到了继续深造的“入场券”。如果有关方面能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杜绝幕后猫腻,相信成效会更好。

(2009—01—19《光明日报》,有删节)

1.这篇新闻的总标题有什么特点?以此为题有什么效果?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试举两例分析这篇新闻是如何体现这一规律的。

3.这篇新闻的主体三个部分后面分别有一段“记者点评”,请仿照后两段“记者点评”的模式,补写出第一部分的点评。

4.这篇新闻的第三部分列出了针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几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看法。

阅读答案:

1.特点:总标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引用了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     效果: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人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突出了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矛盾看法。

2.为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考题新奇,作者引用了北大、复旦、清华的考题做事实论据。为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对考生的影响,作者采访了考生家长和班主任老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规律。

3.考题的新奇,拓宽了考生的视野;答案的丰富多彩,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各自为战,求奇、求怪、求偏恐怕不是今后命题的方向。

4.提示:可以选择文中的任何一种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根据文本或现实提出其他观点。但都要言之成理。(依学生表达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

自主招生考试,“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  沈兰

元旦期间,高校自主招生拉开帷幕,北大、清华、复旦等诸多名校考试时间发生“撞车”,为求上名校,众多考生连日奔波。而自主招生考题中频频出现的新奇考题,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究竟有没有给考生带来实惠?有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自主招生单位及考生和家长进行了采访。

考题新奇是否可取

专家告诉记者,这次“扎堆”元旦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虽然大多数考题均在高中教学内容范围内,但知识点的覆盖面之广、对思考能力的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了高考。

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都反映“有些题目是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如果要考好,一定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北京大学的作文题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规定其中至少要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同时句子改错也涉及公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如要求考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和周杰伦《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两例病句错在何处。在复旦的语文卷中,有一道题是给繁体字文言文加标点。清华的考题则出现了将杜甫的《旅夜书怀》翻译成英文等题目,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清华、北大等高校本次自主招生相关试题强调学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这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这样可能会“负面”引导学生,比如说用英文表述过多容易构成对母语“不够尊重”。

记者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是否得实惠

记者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场了解到,在元旦这个小假期,不少家长自叹“比上班还累”。一位陪儿子到南京参加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外地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三天辗转于几个考场。“我们花了不少钱,花费是小事,关键是孩子忙着复习考试,还要到处赶场,这有点吃不消了。”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费用,一些专家表示,几千元的路费食宿费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家庭或农村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些优秀生因经济问题不能赶考,有可能造成考试机会有失平等。

此外,自主招生考试赶上高考复习的关键期,考生在花费大量精力准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难免会打乱正常的高考复习计划。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冲刺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自主招生的“20分”是否值得,这是一个需要各方认真思考的问题。南京市某中学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了担忧:“我们班上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多一次尝试就多一次机会,但我担心的是一旦没有录取,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们随后高考的备考信心。”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增加了筹码。如果考生能正确理性地对待,将会是一条出路;但如果对其寄予过大期望,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取得成效

有专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依靠自己的方式选拔适合自己的考生,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扩大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面。同时,也给一些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甚至是偏才、怪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高校招生主要实行“二次高考”:第一次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办的全国统一学历考试;第二次为大学单独考试。实践表明,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考试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取长补短。

但是在我国,目前这种扎堆式的自主招生考试,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还有待于各高校不断探索和完善。有人提出,现在自主招生只是一些知名大学的“专利”,这对于其他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显得不公平。还有人认为,自主招生虽然可以消除原来高考体制的一些弊端,不过一旦操作不好,会成为高校招生腐败、暗箱操作的温床。针对有些人提出的实行自主招生联考机制,还有专家提出了异议:“这等于将各种考试混成一锅粥,与传统的高考又有何区别呢?不如取消自主招生算了。”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客观上使一些优秀考生拿到了继续深造的“入场券”。如果有关方面能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杜绝幕后猫腻,相信成效会更好。

(2009—01—19《光明日报》,有删节)

1.这篇新闻的总标题有什么特点?以此为题有什么效果?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试举两例分析这篇新闻是如何体现这一规律的。

3.这篇新闻的主体三个部分后面分别有一段“记者点评”,请仿照后两段“记者点评”的模式,补写出第一部分的点评。

4.这篇新闻的第三部分列出了针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几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看法。

阅读答案:

1.特点:总标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引用了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     效果: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人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突出了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矛盾看法。

2.为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考题新奇,作者引用了北大、复旦、清华的考题做事实论据。为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对考生的影响,作者采访了考生家长和班主任老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规律。

3.考题的新奇,拓宽了考生的视野;答案的丰富多彩,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各自为战,求奇、求怪、求偏恐怕不是今后命题的方向。

4.提示:可以选择文中的任何一种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根据文本或现实提出其他观点。但都要言之成理。(依学生表达酌情给分)


相关内容

  • 国家玮_语文阅读点评
  • 2010高考语文阅读试卷解读与应对策略 国家玮:新东方集团教学培训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从事高考语文考试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文学专业课辅导与研究多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深谙命题规律,所授课程深受学生追捧. 一 从高考阅读命题的本质谈起 在我写下这篇文字之前,我依然固执地相信,有 ...

  • "想说爱你不容易"(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 江西省基础教育,论坛,教学,资源
  • "想说爱你不容易"(综合实践活动课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有自由发展的机会,给学生一片关注的空间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课程开发就是要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探索儿童的关注点,拓宽儿童的关注空间.打开一扇认识世界.感悟生活的窗户,把学 ...

  •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试卷大全
  • 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2.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类 3. 六年级语文上册各类试题知识点汇总 4.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知识点汇总 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周周练试卷 6.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周周练试卷 7.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周周练试卷 8.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

  • 中学生演讲稿--不是不知道,就怕做不到
  •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不是不知道,就怕做不到>. 首先你要问大家,语文是什么? 一个学科?对,也不对.语文是一门学科,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要是你仅仅认为语文只是一个学科,是和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并列的一个学科,那你一定学不好. 要知道,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心灵生活的基础,语文所训练 ...

  • 中小学继续教育学习内容
  • 远程学习内容 一.你是否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习的感受,他们眼中有意义的学习有何特点?请你用访谈学生或让学生绘画等方式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既然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深感痛苦.不知学习的意义何在,作为教师,我们就很有必要来思考一下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一)探寻学习的意义 为了寻找答案,在此次培 ...

  •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一.考题回顾 明确题型 师:记叙文阅读能力是各省市考查的重点,尤其是河南省中考必考的内容.河南省连续10年来 的记叙文阅读,都选取了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类文章,文中一个个人物形象影响启示着每一位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已经成为河南省记叙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这节课的主题 ...

  • 初中语文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 初中语文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1996年,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 ...

  • 雅思阅读考试技巧
  • 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中.英两种文章的结构性和条理性具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怎样才能掌握英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英文阅读能力,获得理想的雅思考试成绩.本刊记者采访了雅思阅读专家王燕老师. 记者:教学中,你认为中国学生在英文阅读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王燕:中国学生在 ...

  • 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 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阅读写动物的小童话 阅读内容:<少先队员> "童话森林"部分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通过阅读描写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为主角的小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接受知识的灌溉,感受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