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
自主招生考试,“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 沈兰
元旦期间,高校自主招生拉开帷幕,北大、清华、复旦等诸多名校考试时间发生“撞车”,为求上名校,众多考生连日奔波。而自主招生考题中频频出现的新奇考题,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究竟有没有给考生带来实惠?有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自主招生单位及考生和家长进行了采访。
考题新奇是否可取
专家告诉记者,这次“扎堆”元旦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虽然大多数考题均在高中教学内容范围内,但知识点的覆盖面之广、对思考能力的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了高考。
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都反映“有些题目是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如果要考好,一定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北京大学的作文题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规定其中至少要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同时句子改错也涉及公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如要求考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和周杰伦《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两例病句错在何处。在复旦的语文卷中,有一道题是给繁体字文言文加标点。清华的考题则出现了将杜甫的《旅夜书怀》翻译成英文等题目,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清华、北大等高校本次自主招生相关试题强调学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这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这样可能会“负面”引导学生,比如说用英文表述过多容易构成对母语“不够尊重”。
记者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是否得实惠
记者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场了解到,在元旦这个小假期,不少家长自叹“比上班还累”。一位陪儿子到南京参加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外地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三天辗转于几个考场。“我们花了不少钱,花费是小事,关键是孩子忙着复习考试,还要到处赶场,这有点吃不消了。”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费用,一些专家表示,几千元的路费食宿费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家庭或农村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些优秀生因经济问题不能赶考,有可能造成考试机会有失平等。
此外,自主招生考试赶上高考复习的关键期,考生在花费大量精力准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难免会打乱正常的高考复习计划。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冲刺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自主招生的“20分”是否值得,这是一个需要各方认真思考的问题。南京市某中学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了担忧:“我们班上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多一次尝试就多一次机会,但我担心的是一旦没有录取,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们随后高考的备考信心。”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增加了筹码。如果考生能正确理性地对待,将会是一条出路;但如果对其寄予过大期望,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取得成效
有专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依靠自己的方式选拔适合自己的考生,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扩大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面。同时,也给一些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甚至是偏才、怪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高校招生主要实行“二次高考”:第一次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办的全国统一学历考试;第二次为大学单独考试。实践表明,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考试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取长补短。
但是在我国,目前这种扎堆式的自主招生考试,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还有待于各高校不断探索和完善。有人提出,现在自主招生只是一些知名大学的“专利”,这对于其他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显得不公平。还有人认为,自主招生虽然可以消除原来高考体制的一些弊端,不过一旦操作不好,会成为高校招生腐败、暗箱操作的温床。针对有些人提出的实行自主招生联考机制,还有专家提出了异议:“这等于将各种考试混成一锅粥,与传统的高考又有何区别呢?不如取消自主招生算了。”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客观上使一些优秀考生拿到了继续深造的“入场券”。如果有关方面能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杜绝幕后猫腻,相信成效会更好。
(2009—01—19《光明日报》,有删节)
1.这篇新闻的总标题有什么特点?以此为题有什么效果?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试举两例分析这篇新闻是如何体现这一规律的。
3.这篇新闻的主体三个部分后面分别有一段“记者点评”,请仿照后两段“记者点评”的模式,补写出第一部分的点评。
4.这篇新闻的第三部分列出了针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几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看法。
阅读答案:
1.特点:总标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引用了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 效果: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人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突出了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矛盾看法。
2.为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考题新奇,作者引用了北大、复旦、清华的考题做事实论据。为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对考生的影响,作者采访了考生家长和班主任老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规律。
3.考题的新奇,拓宽了考生的视野;答案的丰富多彩,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各自为战,求奇、求怪、求偏恐怕不是今后命题的方向。
4.提示:可以选择文中的任何一种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根据文本或现实提出其他观点。但都要言之成理。(依学生表达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
自主招生考试,“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 沈兰
元旦期间,高校自主招生拉开帷幕,北大、清华、复旦等诸多名校考试时间发生“撞车”,为求上名校,众多考生连日奔波。而自主招生考题中频频出现的新奇考题,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究竟有没有给考生带来实惠?有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自主招生单位及考生和家长进行了采访。
考题新奇是否可取
专家告诉记者,这次“扎堆”元旦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虽然大多数考题均在高中教学内容范围内,但知识点的覆盖面之广、对思考能力的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了高考。
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都反映“有些题目是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如果要考好,一定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北京大学的作文题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规定其中至少要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同时句子改错也涉及公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如要求考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和周杰伦《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两例病句错在何处。在复旦的语文卷中,有一道题是给繁体字文言文加标点。清华的考题则出现了将杜甫的《旅夜书怀》翻译成英文等题目,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清华、北大等高校本次自主招生相关试题强调学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这是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但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这样可能会“负面”引导学生,比如说用英文表述过多容易构成对母语“不够尊重”。
记者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是否得实惠
记者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场了解到,在元旦这个小假期,不少家长自叹“比上班还累”。一位陪儿子到南京参加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外地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三天辗转于几个考场。“我们花了不少钱,花费是小事,关键是孩子忙着复习考试,还要到处赶场,这有点吃不消了。”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费用,一些专家表示,几千元的路费食宿费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家庭或农村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些优秀生因经济问题不能赶考,有可能造成考试机会有失平等。
此外,自主招生考试赶上高考复习的关键期,考生在花费大量精力准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难免会打乱正常的高考复习计划。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冲刺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自主招生的“20分”是否值得,这是一个需要各方认真思考的问题。南京市某中学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了担忧:“我们班上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多一次尝试就多一次机会,但我担心的是一旦没有录取,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们随后高考的备考信心。”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增加了筹码。如果考生能正确理性地对待,将会是一条出路;但如果对其寄予过大期望,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取得成效
有专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依靠自己的方式选拔适合自己的考生,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扩大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面。同时,也给一些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甚至是偏才、怪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高校招生主要实行“二次高考”:第一次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办的全国统一学历考试;第二次为大学单独考试。实践表明,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考试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取长补短。
但是在我国,目前这种扎堆式的自主招生考试,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还有待于各高校不断探索和完善。有人提出,现在自主招生只是一些知名大学的“专利”,这对于其他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显得不公平。还有人认为,自主招生虽然可以消除原来高考体制的一些弊端,不过一旦操作不好,会成为高校招生腐败、暗箱操作的温床。针对有些人提出的实行自主招生联考机制,还有专家提出了异议:“这等于将各种考试混成一锅粥,与传统的高考又有何区别呢?不如取消自主招生算了。”
记者点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客观上使一些优秀考生拿到了继续深造的“入场券”。如果有关方面能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杜绝幕后猫腻,相信成效会更好。
(2009—01—19《光明日报》,有删节)
1.这篇新闻的总标题有什么特点?以此为题有什么效果?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试举两例分析这篇新闻是如何体现这一规律的。
3.这篇新闻的主体三个部分后面分别有一段“记者点评”,请仿照后两段“记者点评”的模式,补写出第一部分的点评。
4.这篇新闻的第三部分列出了针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几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看法。
阅读答案:
1.特点:总标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引用了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 效果: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人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突出了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矛盾看法。
2.为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考题新奇,作者引用了北大、复旦、清华的考题做事实论据。为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对考生的影响,作者采访了考生家长和班主任老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规律。
3.考题的新奇,拓宽了考生的视野;答案的丰富多彩,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各自为战,求奇、求怪、求偏恐怕不是今后命题的方向。
4.提示:可以选择文中的任何一种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根据文本或现实提出其他观点。但都要言之成理。(依学生表达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