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苦读歌
翟志强
皆言读书苦,不苦怎读书?回首青史上,楷模有鸿儒。孔子韦三绝,苏秦锥刺股。 孙敬头悬梁,匡衡偷光烛。仲书不窥园,孙康映雪读。车胤囊萤学,顾欢燃松竹。 江泌常趁月,李密角挂书。韩愈膏继晷,仲淹自划粥。苏洵廿七奋,张溥文七录。 袁枚不出户,雪芹千般辱。书有金颜粟,勤专莫辞苦。终亦酬壮志,功名传千古。
注:本诗所涉及的典故
1.孔子韦三绝: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把串连《周易》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多次。
2.苏秦锥刺股:战国时的苏秦,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于是发誓要勤奋读书。读书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后来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然后带上了六国的相印。
3.孙敬头悬梁:晋朝人孙敬爱读书,经常读书到深夜。他怕晚上看书时睡着了,就在屋梁上悬挂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系住自己的头发。当看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把头发扽得很疼,自然就不困了。孙敬坚持不懈地学习,后来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4.匡衡偷光烛:匡衡,汉时大学问家。幼时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灯火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5.仲书不窥园:西汉时的著名学者董仲舒,少年时学习非常刻苦,目不窥园。据说董仲舒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专心读书时,曾有三年没跨进过花园;又有人说,三年的时间,他连花园都没有看一眼。长大后,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6.孙康映雪读: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他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他起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后成为饱学之士。
7.车胤囊萤学:晋朝人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以便夜读。夏天的夜晚,他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后来,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并在仕途上大有成就。
8.顾欢燃松竹:南朝齐顾欢字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外倚着听,老师所讲内容,无一遗漏。长大后,更加专心致志,勤奋好学。他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后成为著名道教学者。
9.江泌常趁月:南齐时代的江泌,从小天资聪颖,十分好学,因为家里很穷,又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常常生病,所以家中的负担全落在江泌身上。江泌除了白天辛勤地工作,还必须负担所有家事,所以只能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用功读书。因为家里穷得没有钱买灯,江泌想到可以利用皎洁的月光来阅读,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气温冷暖,只要有月亮的晚上都会在屋外阅读。经过多年的努力,念了很多书,江泌终于成为一个人人敬佩的大学问家。
10.李密角挂书:隋时少年李密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见状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李密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
军的首领。 11.韩愈膏继晷:唐代韩愈《进学解》所载“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意为点上灯烛夜以继日,经常这样刻苦用功,一年到头不休息。
12.仲淹自划粥: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 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范仲淹童年读书,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结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13.苏洵廿七奋:北宋四川眉山人苏洵,二十七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苏辙也刻苦攻读,成为同科进士,父子三人均名列“唐宋八大家”,人称“一门三学士”,并被誉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轼)”。 朱德的评价是:“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4.张溥文七录:明代文学家张溥小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后来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并著有《七录斋集》。
15.袁枚不出户: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自幼闭门苦读,足不出户。十二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进士。他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16.雪芹千般辱: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17.书有金颜粟:宋真宗赵恒诗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黄金屋”指代荣华宝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用现代理念去理解,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
勤学苦读歌
翟志强
皆言读书苦,不苦怎读书?回首青史上,楷模有鸿儒。孔子韦三绝,苏秦锥刺股。 孙敬头悬梁,匡衡偷光烛。仲书不窥园,孙康映雪读。车胤囊萤学,顾欢燃松竹。 江泌常趁月,李密角挂书。韩愈膏继晷,仲淹自划粥。苏洵廿七奋,张溥文七录。 袁枚不出户,雪芹千般辱。书有金颜粟,勤专莫辞苦。终亦酬壮志,功名传千古。
注:本诗所涉及的典故
1.孔子韦三绝: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把串连《周易》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多次。
2.苏秦锥刺股:战国时的苏秦,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于是发誓要勤奋读书。读书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后来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然后带上了六国的相印。
3.孙敬头悬梁:晋朝人孙敬爱读书,经常读书到深夜。他怕晚上看书时睡着了,就在屋梁上悬挂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系住自己的头发。当看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把头发扽得很疼,自然就不困了。孙敬坚持不懈地学习,后来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4.匡衡偷光烛:匡衡,汉时大学问家。幼时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灯火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5.仲书不窥园:西汉时的著名学者董仲舒,少年时学习非常刻苦,目不窥园。据说董仲舒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专心读书时,曾有三年没跨进过花园;又有人说,三年的时间,他连花园都没有看一眼。长大后,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6.孙康映雪读: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他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他起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后成为饱学之士。
7.车胤囊萤学:晋朝人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以便夜读。夏天的夜晚,他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后来,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并在仕途上大有成就。
8.顾欢燃松竹:南朝齐顾欢字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外倚着听,老师所讲内容,无一遗漏。长大后,更加专心致志,勤奋好学。他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后成为著名道教学者。
9.江泌常趁月:南齐时代的江泌,从小天资聪颖,十分好学,因为家里很穷,又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常常生病,所以家中的负担全落在江泌身上。江泌除了白天辛勤地工作,还必须负担所有家事,所以只能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用功读书。因为家里穷得没有钱买灯,江泌想到可以利用皎洁的月光来阅读,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气温冷暖,只要有月亮的晚上都会在屋外阅读。经过多年的努力,念了很多书,江泌终于成为一个人人敬佩的大学问家。
10.李密角挂书:隋时少年李密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见状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李密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
军的首领。 11.韩愈膏继晷:唐代韩愈《进学解》所载“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意为点上灯烛夜以继日,经常这样刻苦用功,一年到头不休息。
12.仲淹自划粥: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 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范仲淹童年读书,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结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13.苏洵廿七奋:北宋四川眉山人苏洵,二十七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苏辙也刻苦攻读,成为同科进士,父子三人均名列“唐宋八大家”,人称“一门三学士”,并被誉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轼)”。 朱德的评价是:“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4.张溥文七录:明代文学家张溥小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后来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并著有《七录斋集》。
15.袁枚不出户: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自幼闭门苦读,足不出户。十二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进士。他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16.雪芹千般辱: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17.书有金颜粟:宋真宗赵恒诗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黄金屋”指代荣华宝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用现代理念去理解,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