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 唐景彦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
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
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
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
《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不错,李白是诗仙,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是酒仙,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是剑客,17好剑,仗剑去国,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巾”。 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感到衣袂飘飘的李白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题导学】
(一)1、题目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别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梦游天姥”:说明是人是运用想象写此诗的;“吟”,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
(二)诵读并分析第一段:
2、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 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3、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三)诵读并分析②段
4、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5、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写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四)诵读并分析③段
6、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不过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 唐景彦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
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
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
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
《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不错,李白是诗仙,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是酒仙,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是剑客,17好剑,仗剑去国,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巾”。 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感到衣袂飘飘的李白是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题导学】
(一)1、题目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别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梦游天姥”:说明是人是运用想象写此诗的;“吟”,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
(二)诵读并分析第一段:
2、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 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3、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三)诵读并分析②段
4、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5、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写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四)诵读并分析③段
6、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不过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