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血液属于组织,皮肤属于器官。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分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
1665 英国人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细胞学说的创立者
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四、显微镜的使用及分析
1、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步骤
(1)一般步骤: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调焦→观察。
(2)使用高倍物镜观察的要领
①观察时应先使用低倍镜,然后换用高倍镜。
②换用高倍镜前,应先把要观察的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③换用高倍镜时,直接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④换用高倍物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成像规律
(1)放大倍数问题: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的倍数 是指物体的宽度或长度,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倍数。
(2)成像规律:显微镜下所成的像与实物相比是倒置的。若观察的为“上”则显微镜中看到的应为“上”;若物像偏向右下方,装片也应向右下方移动才能将其移至视野中央。
3、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第一章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血液属于组织,皮肤属于器官。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分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
1665 英国人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细胞学说的创立者
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四、显微镜的使用及分析
1、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步骤
(1)一般步骤: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调焦→观察。
(2)使用高倍物镜观察的要领
①观察时应先使用低倍镜,然后换用高倍镜。
②换用高倍镜前,应先把要观察的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③换用高倍镜时,直接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④换用高倍物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成像规律
(1)放大倍数问题: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的倍数 是指物体的宽度或长度,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倍数。
(2)成像规律:显微镜下所成的像与实物相比是倒置的。若观察的为“上”则显微镜中看到的应为“上”;若物像偏向右下方,装片也应向右下方移动才能将其移至视野中央。
3、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