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公共选择

第7章 公共选择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选题

1、能够达到最优的效率与公平目标的政治决策机制是( )

A、集中决策机制 B、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C、直接民主决策机制 D、间接民主决策机制

答案与解析:选B。维克塞尔—林达尔(两位瑞典经济学家)机制是在一人一票制和信息成本为零的假设下,按“一致同意”的原则进行投票表决,该机制能够达到最优的效率与公平目标。

2、A、B、C、D四个人对甲、乙、丙三个方案投票表决,具有双峰形偏好的是( )

A、A>B>C B、C>B>A

C、B>C>A D、C>A>B

答案与解析:选D。ABC三人都具有单峰偏好。

3、与市场机制相比,政府机制下的个人决策行为的不同不包括( )

A、偏好表达方式不同

B、人们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真实偏好

C、具有非强制性

D、偏好体系不同

答案与解析:选C。

4、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的角色不包括( )

A、选民 B、政治家 C、管理者 D、公民

答案与解析:选D

5、管理者在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时具有一定独立性,其中的原因不包括( )

A、管理者的工作具有较强技术性

B、管理者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自行决策的权力

C、管理者与政治家信息不对称

D、管理者更了解选民的需要

答案与解析:选D。

第二部分 多项选择题

1、公共选择理论与市场经济分析的共同点在于( )

A、作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行为规律假定

B、两种理论下人们的偏好表达方式相同

C、提出和传统的价格理论一样的问题

D、对个人偏好作出与市场机制下一样的描述

答案与解析:选ACD。

2、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直接影响个人赞成或反对的因素包括( )

A、公共项目的种类

B、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方式

C、个人对公共项目的效用评价

D、公共项目的规模

答案与解析:选ABD。

3、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的基本假定有( )

A、每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

B、每位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

C、信息成本为零

D、民主资源不稀缺

答案与解析:选ABC。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的假设有:①一人一票制,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并且每位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②信息成本为零。

4、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可以实现均衡,只要符合如下条件( )

A、投票者具有单峰形偏好

B、投票者具有多峰形偏好

C、付诸表决的方案是两两表决的

D、付诸表决的方案不是两两表决的。

答案与解析:选AC。

5、当权者对于公共项目的边际效益评价往往高于普通公民,因为( )

A、当权者更了解公共项目对普通公民的好处

B、当权者往往是公共项目的直接消费者

C、公共项目与当权者的权力相联系

D、公共项目与当权者的功名相联系

答案与解析:选BCD。

第三部分 判断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 )

答案与解析:对。

2、当权者追求自身利益意味着他会无限制地扩大政府收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服务。( )

答案与解析:错。如果当权者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而且从无限的时间跨度来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就必定要谋求经济的长远发展,追求私利的动机与社会福利目标不会产生根本冲突。若从短期来考虑,公共决策结果在项目选择、成本分担以及规模上都将取决于高位投票者。

3、在多数票决策机制(集中决策机制)中,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顺序影响投票结果等问题。( )

答案与解析:错。在多数票决策机制(直接民主决策)中,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顺序影响投票结果等问题。

4、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法指望政府像一个富有理性的人那样,表现得行动一致。( )

答案与解析:对。

5、集中决策机制具有产品组合效率而不具有生产效率。( )

答案与解析:错。

6、多数票决策机制如果不满足双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投票决策困境。( ) 答案与解析:错。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投票决策困境。

7、由于公共决策的特殊性质,选民的态度往往是自相矛盾的。( )

答案与解析:对。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直接民主决策 集中决策 间接民主决策 全票通过原则 多数票通过原则 阿罗不可能定理 多峰形偏好 中位选民 投票决策困境 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第五部分 问答题

1、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有什么不同?

×2、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的两个假定是什么?该机制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有什么价值?

3、选民的态度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4、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选民、政治家、管理者的行为目标及其行为表现是什么?P131

5、公共选择理论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或减少公共决策可能产生的问题?

×第六部分 计算题

假定下表为甲、乙、丙三人关于公共项目成本分担的三项提案,如采取多数票通过原则会产生什么结果?为了使结果对自己有利,甲、乙、丙分别应采取怎样的投票策略?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B 2、 D 3、C 4、 D 5、 D

第二部分 多项选择题

1、A、C、D 2、A、B、D 3、A、B、C 4、A、C 5、B、C、D

第三部分 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错 6、错 7、对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直接民主决策:即采用“一人一票”的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方案。直接

民主决策的决策原则分为全票通过原则和多数票通过原则。

2、集中决策:即由一个人或一个人数很少的集体独立地作出政府决策,决定公共项目的种类、成本分担方式和规模。

3、间接民主决策:即全体选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替选民来作出公共决策。

4、全票通过原则:即所有的投票者一致同意,方案才能通过,否则就不通过。

5、多数票通过原则:即所有选民的一半以上赞同,方案才能通过,否则就不通过。

6、阿罗不可能定理:在民主社会里,无法找到一种投票程序,使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一个的偏好,能将所有个人偏好合乎逻辑地转换为一种社会偏好,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7、多峰形偏好:投票者将付诸表决的不同方案加以排序,会出现两个以上的极值。

8、中位选民: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个选民,赞成较低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恰好等于赞成较高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

9、投票决策困境:多数票决策机制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循环投票等,这些问题我们统称为投票决策困境。

10、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在一人一票制和信息成本为零的假设下,按“一致同意”的原则进行投票表决。

第五部分 问答题

1、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有关政府机制,亦即公共政策产生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带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内容,同时又抱有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舞台。

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不同:偏好体系不同;偏好表达方式不同;个人偏好的表露对决策结果产生的影响很小;强制性。

2、

答:(1)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并且每位社会成员的

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也就是一人一票制。

(2)投票人作出选择、获得投票人的表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决策以及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不需要为信息的传递耗费任何资源,并且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失真。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成本为零。

3、答:(1)公共项目的种类。不同的人对某一种类型的公共产品的重要性会有不同的评价。人们总是倾向于赞成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项目,并在政治程序中就项目组合进行排序时,给予这些项目以更高的权重。

(2)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方式。个人对公共项目的效用评价并不能直接决定投票者的态度,即使他认为某个项目对他个人来说有很大效用,他也要讲效用与他所必须支付的成本相比较才决定是赞成还是反对。

(3)公共项目的规模。如果公共项目的种类和成本分担方式已定,每一个人就有了给定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这就决定了个人心目中理想的公共项目规模。这一规模应能使该投票者的净效益达到最大化,在这一提供水平上,个人的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4、见教材第四节内容。P131(间接民主决策)

5、公共选择理论对实践指导意义:(1)公选理论中“经济人”假设,为我们的财政决策机制设计提供了启发性思路。仅靠当事人觉悟和道德,难以形成理想财政决策和有效财政运行。(2)公选理论揭示了“偏好显示机制”在公共决策中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人民偏好,重大决策让群众知情并参与,决策才符合人民利益。

(3)公选理论对政治决策程序和规则的研究,对完善财政决策程序和规则有借鉴价值。决策结果取决于决策程序和规则。(4)公选理论中“特殊利益集团”理论,对分析我国一些经济财政现象,并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了视角。

(1)公共选择理论要求我们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重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客观利益矛盾对财政政策生成的约束,从而使得制定出来的财政政策更为切实可用。(2)改进既是政治制度又是经济制度的政府制度,是指遵循效率与公平的要求,是使得公共经济政策更加符合规范性经济要求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3)我们不能奢望经济体制改革一步到位,在短时期内就达到目标,而同样必须正视利益矛盾的客观制约,并采取切实措施来逐步化解这些利益矛盾,最后渐进地完成改革的进程,使得改革中的成本——

收益比例达到最优化。

第六部分 计算题

解:

(1)因为甲、乙都具有单峰形偏好,而丙的偏好是双峰形的,所以,如果采取多数票通过原则,就会出现循环投票问题,结果是没有一个方案能获得稳定的多数票。

(2)甲:使用淘汰制,先就提案一和提案二投票,胜者跟提案三比较,进行表决。

乙:使用淘汰制,先就提案一和提案三投票,胜者跟提案二比较,进行表决。

丙:使用淘汰制,先就提案二和提案三投票,胜者跟提案一比较,进行表决。

第7章 公共选择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选题

1、能够达到最优的效率与公平目标的政治决策机制是( )

A、集中决策机制 B、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C、直接民主决策机制 D、间接民主决策机制

答案与解析:选B。维克塞尔—林达尔(两位瑞典经济学家)机制是在一人一票制和信息成本为零的假设下,按“一致同意”的原则进行投票表决,该机制能够达到最优的效率与公平目标。

2、A、B、C、D四个人对甲、乙、丙三个方案投票表决,具有双峰形偏好的是( )

A、A>B>C B、C>B>A

C、B>C>A D、C>A>B

答案与解析:选D。ABC三人都具有单峰偏好。

3、与市场机制相比,政府机制下的个人决策行为的不同不包括( )

A、偏好表达方式不同

B、人们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真实偏好

C、具有非强制性

D、偏好体系不同

答案与解析:选C。

4、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的角色不包括( )

A、选民 B、政治家 C、管理者 D、公民

答案与解析:选D

5、管理者在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时具有一定独立性,其中的原因不包括( )

A、管理者的工作具有较强技术性

B、管理者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自行决策的权力

C、管理者与政治家信息不对称

D、管理者更了解选民的需要

答案与解析:选D。

第二部分 多项选择题

1、公共选择理论与市场经济分析的共同点在于( )

A、作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行为规律假定

B、两种理论下人们的偏好表达方式相同

C、提出和传统的价格理论一样的问题

D、对个人偏好作出与市场机制下一样的描述

答案与解析:选ACD。

2、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直接影响个人赞成或反对的因素包括( )

A、公共项目的种类

B、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方式

C、个人对公共项目的效用评价

D、公共项目的规模

答案与解析:选ABD。

3、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的基本假定有( )

A、每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

B、每位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

C、信息成本为零

D、民主资源不稀缺

答案与解析:选ABC。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的假设有:①一人一票制,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并且每位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②信息成本为零。

4、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可以实现均衡,只要符合如下条件( )

A、投票者具有单峰形偏好

B、投票者具有多峰形偏好

C、付诸表决的方案是两两表决的

D、付诸表决的方案不是两两表决的。

答案与解析:选AC。

5、当权者对于公共项目的边际效益评价往往高于普通公民,因为( )

A、当权者更了解公共项目对普通公民的好处

B、当权者往往是公共项目的直接消费者

C、公共项目与当权者的权力相联系

D、公共项目与当权者的功名相联系

答案与解析:选BCD。

第三部分 判断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 )

答案与解析:对。

2、当权者追求自身利益意味着他会无限制地扩大政府收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服务。( )

答案与解析:错。如果当权者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而且从无限的时间跨度来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就必定要谋求经济的长远发展,追求私利的动机与社会福利目标不会产生根本冲突。若从短期来考虑,公共决策结果在项目选择、成本分担以及规模上都将取决于高位投票者。

3、在多数票决策机制(集中决策机制)中,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顺序影响投票结果等问题。( )

答案与解析:错。在多数票决策机制(直接民主决策)中,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顺序影响投票结果等问题。

4、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法指望政府像一个富有理性的人那样,表现得行动一致。( )

答案与解析:对。

5、集中决策机制具有产品组合效率而不具有生产效率。( )

答案与解析:错。

6、多数票决策机制如果不满足双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投票决策困境。( ) 答案与解析:错。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投票决策困境。

7、由于公共决策的特殊性质,选民的态度往往是自相矛盾的。( )

答案与解析:对。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直接民主决策 集中决策 间接民主决策 全票通过原则 多数票通过原则 阿罗不可能定理 多峰形偏好 中位选民 投票决策困境 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第五部分 问答题

1、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有什么不同?

×2、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的两个假定是什么?该机制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有什么价值?

3、选民的态度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4、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选民、政治家、管理者的行为目标及其行为表现是什么?P131

5、公共选择理论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或减少公共决策可能产生的问题?

×第六部分 计算题

假定下表为甲、乙、丙三人关于公共项目成本分担的三项提案,如采取多数票通过原则会产生什么结果?为了使结果对自己有利,甲、乙、丙分别应采取怎样的投票策略?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B 2、 D 3、C 4、 D 5、 D

第二部分 多项选择题

1、A、C、D 2、A、B、D 3、A、B、C 4、A、C 5、B、C、D

第三部分 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错 6、错 7、对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直接民主决策:即采用“一人一票”的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方案。直接

民主决策的决策原则分为全票通过原则和多数票通过原则。

2、集中决策:即由一个人或一个人数很少的集体独立地作出政府决策,决定公共项目的种类、成本分担方式和规模。

3、间接民主决策:即全体选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替选民来作出公共决策。

4、全票通过原则:即所有的投票者一致同意,方案才能通过,否则就不通过。

5、多数票通过原则:即所有选民的一半以上赞同,方案才能通过,否则就不通过。

6、阿罗不可能定理:在民主社会里,无法找到一种投票程序,使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一个的偏好,能将所有个人偏好合乎逻辑地转换为一种社会偏好,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7、多峰形偏好:投票者将付诸表决的不同方案加以排序,会出现两个以上的极值。

8、中位选民: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个选民,赞成较低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恰好等于赞成较高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

9、投票决策困境:多数票决策机制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循环投票等,这些问题我们统称为投票决策困境。

10、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在一人一票制和信息成本为零的假设下,按“一致同意”的原则进行投票表决。

第五部分 问答题

1、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有关政府机制,亦即公共政策产生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带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内容,同时又抱有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舞台。

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不同:偏好体系不同;偏好表达方式不同;个人偏好的表露对决策结果产生的影响很小;强制性。

2、

答:(1)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并且每位社会成员的

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也就是一人一票制。

(2)投票人作出选择、获得投票人的表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决策以及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不需要为信息的传递耗费任何资源,并且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失真。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成本为零。

3、答:(1)公共项目的种类。不同的人对某一种类型的公共产品的重要性会有不同的评价。人们总是倾向于赞成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项目,并在政治程序中就项目组合进行排序时,给予这些项目以更高的权重。

(2)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方式。个人对公共项目的效用评价并不能直接决定投票者的态度,即使他认为某个项目对他个人来说有很大效用,他也要讲效用与他所必须支付的成本相比较才决定是赞成还是反对。

(3)公共项目的规模。如果公共项目的种类和成本分担方式已定,每一个人就有了给定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这就决定了个人心目中理想的公共项目规模。这一规模应能使该投票者的净效益达到最大化,在这一提供水平上,个人的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4、见教材第四节内容。P131(间接民主决策)

5、公共选择理论对实践指导意义:(1)公选理论中“经济人”假设,为我们的财政决策机制设计提供了启发性思路。仅靠当事人觉悟和道德,难以形成理想财政决策和有效财政运行。(2)公选理论揭示了“偏好显示机制”在公共决策中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人民偏好,重大决策让群众知情并参与,决策才符合人民利益。

(3)公选理论对政治决策程序和规则的研究,对完善财政决策程序和规则有借鉴价值。决策结果取决于决策程序和规则。(4)公选理论中“特殊利益集团”理论,对分析我国一些经济财政现象,并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了视角。

(1)公共选择理论要求我们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重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客观利益矛盾对财政政策生成的约束,从而使得制定出来的财政政策更为切实可用。(2)改进既是政治制度又是经济制度的政府制度,是指遵循效率与公平的要求,是使得公共经济政策更加符合规范性经济要求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3)我们不能奢望经济体制改革一步到位,在短时期内就达到目标,而同样必须正视利益矛盾的客观制约,并采取切实措施来逐步化解这些利益矛盾,最后渐进地完成改革的进程,使得改革中的成本——

收益比例达到最优化。

第六部分 计算题

解:

(1)因为甲、乙都具有单峰形偏好,而丙的偏好是双峰形的,所以,如果采取多数票通过原则,就会出现循环投票问题,结果是没有一个方案能获得稳定的多数票。

(2)甲:使用淘汰制,先就提案一和提案二投票,胜者跟提案三比较,进行表决。

乙:使用淘汰制,先就提案一和提案三投票,胜者跟提案二比较,进行表决。

丙:使用淘汰制,先就提案二和提案三投票,胜者跟提案一比较,进行表决。


相关内容

  • 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
  • 公共选择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孔多塞,但主要还是来自19世纪.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提出了政府的自愿交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他认为,由于政治行为人是在一定的规则内作出选择的,所以规则是及其重要的.改革的方向必须集中于改 ...

  • 公共管理专业类论文: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解析
  • 公共管理专业类论文: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解析 摘要: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从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这一扩展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及采用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公共选择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相比在分析框架上有显著特征.公共选择理论仍然坚持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而在遇到个人需求偏好 ...

  • 公共管理选择题
  • 第一章 导论 一.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 A.竞争性 B.排他性C.自然垄断性 D.顾客导向性 答案:C 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 答案:A 3.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 A.管理 ...

  • 第二讲: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二讲:西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主要理论 ☐ 1.公共产品理论 ☐ 公共产品理论系统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之间的相互 关系,重点研究了社会公共需求的弹性特点,研究了政府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特点.种类.结构及发展规律,并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 ...

  •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 浅谈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成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是西方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支撑.其之所以迅速成为经济学的一大派别,是因为它开创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并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 ...

  • 东大15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3答案
  • 15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3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 1. 在政策分析方法中饱和抽样属于( ) A. 多角度分析法 B. 原因层次分析法 C. 类别分析法 D. 边界分析法 ----------------选择:D 2. 公共政策 ...

  •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路径选择
  •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路径选择 刘严萍,何继新*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摘要:近年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安全社区建设面临严峻困境.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安全社区创建与发展的现阶段特点及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属性特点:其次系统开展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

  •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5章_政策系统:政策工具
  • 幻灯片1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公 共 政 策 分 析 陈振明 主编 幻灯片2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第5章 政策系统: 政策工具 幻灯片3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5.1 政策工具概述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 ...

  • 公共选择学派[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演进]
  • "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演进 <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演进>p84-85 "公共选择"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主张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来源很广,可以追溯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