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案例及反思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案例及反思

珠田中学 肖昭铖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共同富裕、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 教学目标

(1)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

(2)理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及其意义;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对于共同富裕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爱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2)“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三)教学设计

一、用提问“我国基本经济是什么?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共同富裕)导入。

二、新授:

1、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what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一个过程-----先富带动后富;它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教法:利用“先富带动后富,共奔富裕路”图理解定义;利用“同富不同路”图理解致富方式。

2、为什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意义)?------why

教法: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为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制定哪些战略?有哪些措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how

[战略:西部大开发;“三步走”战略(内容、现阶段生活水平、远景目标);

措施:征求个人所得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除农业税;两免一补,希望工程;安排下岗工人再就业;建移民区]

(教法: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

4、课堂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做些什么?

5、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教法:在讲解的过程中,做练习)

(四)教学反思

1、备课时备“学生”,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提一些学生身边的问题,突破教材的局限,使课本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机渗透,能使学生较全面的认识“共同富裕”。重视学情,备好学情,用好学情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充分挖掘教材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是仅仅把教材完成,还是以教材为依托完成课程目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与过去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新课标的角度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名人名言、插图及小字部分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

3、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以往因教案设计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通过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不盲目备课,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4、成功地进行了师生的角色转换,使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认识,指导学生的今后行为。在老师的牵引点拨下,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5、讲练结合,利用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理解新知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解题的技巧。

6、本课中存在的不足是:老师还是讲得太多了,学生的讨论交流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案例及反思

珠田中学 肖昭铖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共同富裕、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 教学目标

(1)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

(2)理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及其意义;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对于共同富裕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爱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2)“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三)教学设计

一、用提问“我国基本经济是什么?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共同富裕)导入。

二、新授:

1、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what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一个过程-----先富带动后富;它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教法:利用“先富带动后富,共奔富裕路”图理解定义;利用“同富不同路”图理解致富方式。

2、为什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意义)?------why

教法: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为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制定哪些战略?有哪些措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how

[战略:西部大开发;“三步走”战略(内容、现阶段生活水平、远景目标);

措施:征求个人所得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除农业税;两免一补,希望工程;安排下岗工人再就业;建移民区]

(教法: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

4、课堂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做些什么?

5、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教法:在讲解的过程中,做练习)

(四)教学反思

1、备课时备“学生”,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提一些学生身边的问题,突破教材的局限,使课本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机渗透,能使学生较全面的认识“共同富裕”。重视学情,备好学情,用好学情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充分挖掘教材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是仅仅把教材完成,还是以教材为依托完成课程目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与过去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新课标的角度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名人名言、插图及小字部分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

3、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以往因教案设计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通过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不盲目备课,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4、成功地进行了师生的角色转换,使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认识,指导学生的今后行为。在老师的牵引点拨下,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5、讲练结合,利用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理解新知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解题的技巧。

6、本课中存在的不足是:老师还是讲得太多了,学生的讨论交流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关内容

  •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课例
  •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七课 第二框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教学课例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七课 第二框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课例 内容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着不同的内容,它是一个先富 ...

  •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育才中学 李福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 ...

  • 企业文化故事案例2
  • 企业文化故事案例选题(二) 我们的发展道路方向: 强企富民 "强企富民"体现了易普力昌泰的发展道路方向,只有企业强大了富裕了,我们全体职工也才富裕了,因此全体员工目标一致,共同努力,为建设现代化企业做贡献. 案例: 2007年5月18日,易普力公司收购昌泰公司作为在宜昌的一子公司 ...

  • 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 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党的历史活动的主要轨迹和脉络.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近代以来中华 ...

  • 树立崇高理想教案
  • 树立崇高理想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理想伴我成长 2. 运用:艰苦奋斗,走向成功.世界因我而精彩 3. 情感态度: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 1.理想的含义?内容? 2.社会理想的重要性? 3.我国人民在现阶段 ...

  •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 正义. [提出问题]: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引出本课的课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活动二:事先调查:①调查自己家里经济收入来源,我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 ⑵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复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和揭示,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 踏好青春的每一步
  • 一.标题:踏好青春每一步 二.目的: 1.认知: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能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学法重要性的认识. 2.情感:让学生了解法制的重要性,联系实际,认识法在身边,同时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对法制建设的热情. 3.行为:通过本次 ...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之学哲学话改革
  • 学哲学,话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摘要]: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作一个总体性的思考 ,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过程 , 只有不断地对一些新矛盾进行新的反正 ,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几年 ,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三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