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比较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

比较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境遇中存在着马

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特

点和特征,避免后现代主义的失足,从而实际上又超越了“后

现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 历史观

偶得闲暇,翻阅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徐飞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一书,略有小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它们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都是源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和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因此,它们在当代必然相遇,也必然存在可比较性。本书首先对两者的产生背景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对两者的总体特征、本体论特征、历史观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两者在上述几方面的异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缺陷,分析了两者因各自不同的特征而导致的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是源自于实践、人的展开,其历史观特征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创造了社会,而且还作为一种永恒的必然性重塑社会存在的结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构,完善个人与社会。二、社会历史的动力机制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演进中慢慢沉淀积累形成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外界环境影响其发展方向与进度。三、人的发展。任何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四、“从后思索法”与历史认识论。“从后思索法”是实践反思法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它把对历史的认识奠基于现实实践的基础上,即把认识活动归结跨海支,把现实实践看作是过去历史向现实社会过渡的转换和显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从现实到历史、从外在到内在、从实践到理论,发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强调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质以及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即实践出真知,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从长期来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二,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协调配合才是最快的发展形态。第三,人的解放或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历史的永恒追求和最高目标。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只有人从本质上得到自由化,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更快更好地达成既定目标。第四,强调从现在反观过去,从事物发展的完善形态解剖其不完善形态。完善的事物形态是由其不完善形态逐步发展而来,所以,不能够片面夸大其现有形态,而不解析其本源。

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特征: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客观历史并不存在,过去的已经过去。第二,否认发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展的、貌似客观公正的“客观主义”。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究事物的本源,而不应只是寻求表面上的客观事实。第三,否认人、否认主体性、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探究社会历史就必须基于对每个人的深刻认识与剖析,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四,关注历史认识论,试图解决“人如何把握历史”这一历史观中的困境。历史已经过去,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现实中去,我们只能通过文本或“遗迹”来了解过去。第五,关注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生长点”。从社会生长转折点来代替对整个时代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侧重于生产结构之间的转换,或者抓住生产方式中的某一方面来夸大其作用,以“点”取代“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分工连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生产方式内部的动力机制,强调以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依据来划分社会形态。在对待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问题上,后现代主义实际上否认了主体性、否认了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人在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把人的解放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和最终追求。在关于阶级斗争、财产所有制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后现代主义或者只字不提,或者明确予以否认,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阶级斗争看成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把财产所有制问题看作是社会历史的核心问题,认为分析有阶级以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不能回避阶级斗争和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财产所有制问题。从上面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抓住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是,它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不仅全面捕捉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而且正确解答了这些问题,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动力、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是对困惑了人类几千年之久的“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关注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未探寻到正确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详细地阐述了社会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做出了正确的解析,联系实践从理论上解决了困惑人类几千年的有关社会发展基础、动力、目标、方针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 2006年版。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

比较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境遇中存在着马

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特

点和特征,避免后现代主义的失足,从而实际上又超越了“后

现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 历史观

偶得闲暇,翻阅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徐飞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一书,略有小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它们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都是源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和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因此,它们在当代必然相遇,也必然存在可比较性。本书首先对两者的产生背景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对两者的总体特征、本体论特征、历史观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两者在上述几方面的异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缺陷,分析了两者因各自不同的特征而导致的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是源自于实践、人的展开,其历史观特征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创造了社会,而且还作为一种永恒的必然性重塑社会存在的结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构,完善个人与社会。二、社会历史的动力机制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演进中慢慢沉淀积累形成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外界环境影响其发展方向与进度。三、人的发展。任何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四、“从后思索法”与历史认识论。“从后思索法”是实践反思法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它把对历史的认识奠基于现实实践的基础上,即把认识活动归结跨海支,把现实实践看作是过去历史向现实社会过渡的转换和显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从现实到历史、从外在到内在、从实践到理论,发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强调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质以及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即实践出真知,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从长期来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二,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协调配合才是最快的发展形态。第三,人的解放或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历史的永恒追求和最高目标。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只有人从本质上得到自由化,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更快更好地达成既定目标。第四,强调从现在反观过去,从事物发展的完善形态解剖其不完善形态。完善的事物形态是由其不完善形态逐步发展而来,所以,不能够片面夸大其现有形态,而不解析其本源。

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特征: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客观历史并不存在,过去的已经过去。第二,否认发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展的、貌似客观公正的“客观主义”。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究事物的本源,而不应只是寻求表面上的客观事实。第三,否认人、否认主体性、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探究社会历史就必须基于对每个人的深刻认识与剖析,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四,关注历史认识论,试图解决“人如何把握历史”这一历史观中的困境。历史已经过去,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现实中去,我们只能通过文本或“遗迹”来了解过去。第五,关注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生长点”。从社会生长转折点来代替对整个时代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侧重于生产结构之间的转换,或者抓住生产方式中的某一方面来夸大其作用,以“点”取代“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分工连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生产方式内部的动力机制,强调以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依据来划分社会形态。在对待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问题上,后现代主义实际上否认了主体性、否认了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人在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把人的解放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和最终追求。在关于阶级斗争、财产所有制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后现代主义或者只字不提,或者明确予以否认,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阶级斗争看成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把财产所有制问题看作是社会历史的核心问题,认为分析有阶级以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不能回避阶级斗争和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财产所有制问题。从上面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抓住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是,它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不仅全面捕捉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而且正确解答了这些问题,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动力、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是对困惑了人类几千年之久的“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关注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未探寻到正确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详细地阐述了社会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做出了正确的解析,联系实践从理论上解决了困惑人类几千年的有关社会发展基础、动力、目标、方针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 2006年版。


相关内容

  • 究东西之际,通天下之变,成一家之言
  • 作者:陈刚 学海 1996年10期 校完阿奇·巴姆的<比较哲学>一书译稿,掩卷沉思,觉得应当为这位智者写些什么.阿奇·巴姆是早已成名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曾与我国老一代学者方东美先生有过交往.巴姆先生知识广博,成果众多,是著作等身的人物,在很多领域都有建树,早在50年代就曾先后出任国际比较哲 ...

  • _资本论_与马克思主义哲学_孙正聿
  • 2014年第1期(总第222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1,2014Serial.No.222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系列专题讨论之八)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 摘 正聿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 ...

  • 学案45时代精神的精华
  • 学案45 时代精神的精华 本课考点: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查重点:哲学与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关注热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等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贯 ...

  • 世纪回眸:中国现代哲学思潮
  • 文章来源:教育热点论文网 文章编辑:EduHot 发布时间:2006-05-28 20世纪已成过去,此时对其间所发生的"哲学"事件及其意义进行一番回顾审视是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中国哲学"的未来开展.本文试对中国现代哲学思潮作一个客观的描述和简单的勾勒,这或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 [摘  要]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从传播理论到运用理论.进行中国革命实践并产生新的理论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历程.从李达.瞿秋白.艾思奇到毛泽东,他们的哲学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历了一个由传播理论到运用创新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历程. [关键词]马克 ...

  •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 ...

  •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2第二课
  •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入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2.1. ...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侯树栋 (一)中国近代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获得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经过成功和失败的反复比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二)毛泽东说:马克 ...

  • 学术.思想与时代的有机契合
  • --兼评段忠桥的<重释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张立波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 网络编辑:胡毅 发布时间:2010-08-18 点击数: 355 打印本页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 基于近3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程的梳理,本文分析了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