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狂人日记]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摘 要: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重要参与者,在其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鲁迅塑造了一个“迫害狂”患者形象,并通过对其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本质.鲁迅通过《狂人日记》,深刻的批判了中华民族那个时代特有的国民性特征,并通过“狂人”这一形象的塑造,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深刻揭示了所处时代顽固的国民劣根性,对读者产生了重大的启发。   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国民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58-01         一、国民性与《狂人日记》的国民性批判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又可以称之为“国民的劣根性”,在鲁迅的作品中,从祥林嫂到阿Q,从华老栓到“狂人”,鲁迅通过社会普通人物的所行所为深刻的表现出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将国民的劣根性归结为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奴性,这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典型性格,也是最令鲁迅深恶痛绝、痛心疾首的。在总结亲身经历和反思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鲁迅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几千年来,中国人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中循环往复,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历史根源,导致了国民劣根性的最终形成。   对于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同一时期已有很多作家展开,如钱玄同在与鲁迅关于铁屋的谈话中,已经表露出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在谈话中,钱玄同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到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对此鲁迅反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国民性批判的目的是寻找一条能够唤醒国民意识的途径,改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现实状况。因此,鲁迅自提出“改造国民性”开始,便始终不渝的把“揭发弱点”和“攻打病根”这两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鲁迅认为,在中国长久以来所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是造成国民劣根性的根源,通过《狂人日记》,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延续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虚伪残暴以及寄生在其身上的封建制文化礼教的吃人本质,反思了腐朽的道德规范对人性的压抑、扭曲以及扼杀。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这种“吃人”的规范压抑下国民灵魂的惨状。可以说,《狂人日记》是鲁迅最直接,最深入,最现实的揭露国民劣根性和对这一劣根性进行批判的力作。   二、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入反思   鲁迅是一个思考者,因而在作品中无一例外的表现出了对于现实问题的自我反思,《狂人日记》更是体现表达了这一情况。《狂人日记》以十三个长短不一的日记章节刻画了一个觉醒和反抗的“狂人”形象,一方面揭露封建文化和礼教对于国人的摧残,另一方面在结尾部分强烈呼唤“救救孩子”,鲁迅以其敏锐的目光和决绝的态度,彻底的与封建礼教决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抛弃了文艺论方法,站在一名批判者的立场上为广大读者层层剥开国民的灵魂,深刻地表达了中国新文化觉醒者们在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痛苦的心路历程,对当时国民的劣根性有了一个直白的表现。   探寻中国国民性的根源应当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入手。中国的封建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类文化构成,简称“三教”。再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相互补充,彼此协调,一同组成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基,并随之成为所有统治者对民众实行精神压迫及奴役的工具。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由此能够看出,鲁迅实际已经确信国民不愿觉悟,无法觉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中国一直以来尚之为荣的那些“文明”。即使在《狂人日记》中,“我”作为一个觉醒者,仍然不能摆脱封建文化和礼教的束缚和控制,这一点从文章开头“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一话便能看出。虽然认识到了“吃人”的社会本质,但最终仍不免于与“吃人”社会为伍。鲁迅在文中提及此处,看似无意之作,实则包含了内心既痛苦又有所嘲讽的观点。同样作为一名觉醒了的知识分子,鲁迅在“狂人”的形象之中也寄托了自己的感慨,从希望到失望,鲁迅也试图通过《狂人日记》为自己寻找出一条合理的行进之路。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强调所谓的“道德”,各种圣人所言已将道德的领域拓展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君臣、父子、夫妻、亲友、同窗、同僚,所有的社会关系似乎都已在道德约束的范畴之中,因此,国人在世界面前,时常自诩道德第一。但是,这“第一”的之中,鲁迅却以其冷峻的目光和尖锐的视角发现了虚伪与非人化,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强烈的表达出扫除一切封建思想因素的愿望,以此彻底的改变国人的劣根性,树立起新的、现代化的社会理念,鲁迅在作品中说道:“我们看这些东西,倒并不觉得于中国怎样有害,又何必这样决绝地抛弃呢?是的,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在于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了,正因为并不觉得有害,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不将这“软刀子”祛除,就无法彻底的改变中国的国民性。就像《狂人日记》的主人公一样,纵使已经觉醒,已经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但最终却又毅然的走上了封建的道路,稀里糊涂的“补缺做官“去了。   鲁迅对国民性的反思引发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仅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同样在孔已己、华老栓、阿Q、七斤、祥林嫂等艺术形象中,也图穷匕见的表现出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决然批判,对其长期影响下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揭露。因此,可以说鲁迅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反思,就在于他对中国封建礼教、文化和道德进行的最勇敢、最坚决。最彻底的抨击和批判。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武警8753部队   参考文献   [1]秦悦.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J].文学教育.2008(9)   [2]靳新来.“人”与“兽”纠葛的世界――鲁迅《狂人日记》新论[J].文学评论.2007(6).   [3]郑孝萍.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希望与绝望的两歧意识[J].学术交流.2008(12).   [4]常纪.鲁迅国民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4月.   [5]魏敦友.从国民性批判到人性批判[J].社会科学论坛.2005(3).

  摘 要: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重要参与者,在其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鲁迅塑造了一个“迫害狂”患者形象,并通过对其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本质.鲁迅通过《狂人日记》,深刻的批判了中华民族那个时代特有的国民性特征,并通过“狂人”这一形象的塑造,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深刻揭示了所处时代顽固的国民劣根性,对读者产生了重大的启发。   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国民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58-01         一、国民性与《狂人日记》的国民性批判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又可以称之为“国民的劣根性”,在鲁迅的作品中,从祥林嫂到阿Q,从华老栓到“狂人”,鲁迅通过社会普通人物的所行所为深刻的表现出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将国民的劣根性归结为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奴性,这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典型性格,也是最令鲁迅深恶痛绝、痛心疾首的。在总结亲身经历和反思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鲁迅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几千年来,中国人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中循环往复,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历史根源,导致了国民劣根性的最终形成。   对于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同一时期已有很多作家展开,如钱玄同在与鲁迅关于铁屋的谈话中,已经表露出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在谈话中,钱玄同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到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对此鲁迅反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国民性批判的目的是寻找一条能够唤醒国民意识的途径,改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现实状况。因此,鲁迅自提出“改造国民性”开始,便始终不渝的把“揭发弱点”和“攻打病根”这两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鲁迅认为,在中国长久以来所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是造成国民劣根性的根源,通过《狂人日记》,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延续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虚伪残暴以及寄生在其身上的封建制文化礼教的吃人本质,反思了腐朽的道德规范对人性的压抑、扭曲以及扼杀。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这种“吃人”的规范压抑下国民灵魂的惨状。可以说,《狂人日记》是鲁迅最直接,最深入,最现实的揭露国民劣根性和对这一劣根性进行批判的力作。   二、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入反思   鲁迅是一个思考者,因而在作品中无一例外的表现出了对于现实问题的自我反思,《狂人日记》更是体现表达了这一情况。《狂人日记》以十三个长短不一的日记章节刻画了一个觉醒和反抗的“狂人”形象,一方面揭露封建文化和礼教对于国人的摧残,另一方面在结尾部分强烈呼唤“救救孩子”,鲁迅以其敏锐的目光和决绝的态度,彻底的与封建礼教决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抛弃了文艺论方法,站在一名批判者的立场上为广大读者层层剥开国民的灵魂,深刻地表达了中国新文化觉醒者们在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痛苦的心路历程,对当时国民的劣根性有了一个直白的表现。   探寻中国国民性的根源应当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入手。中国的封建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类文化构成,简称“三教”。再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相互补充,彼此协调,一同组成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基,并随之成为所有统治者对民众实行精神压迫及奴役的工具。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由此能够看出,鲁迅实际已经确信国民不愿觉悟,无法觉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中国一直以来尚之为荣的那些“文明”。即使在《狂人日记》中,“我”作为一个觉醒者,仍然不能摆脱封建文化和礼教的束缚和控制,这一点从文章开头“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一话便能看出。虽然认识到了“吃人”的社会本质,但最终仍不免于与“吃人”社会为伍。鲁迅在文中提及此处,看似无意之作,实则包含了内心既痛苦又有所嘲讽的观点。同样作为一名觉醒了的知识分子,鲁迅在“狂人”的形象之中也寄托了自己的感慨,从希望到失望,鲁迅也试图通过《狂人日记》为自己寻找出一条合理的行进之路。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强调所谓的“道德”,各种圣人所言已将道德的领域拓展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君臣、父子、夫妻、亲友、同窗、同僚,所有的社会关系似乎都已在道德约束的范畴之中,因此,国人在世界面前,时常自诩道德第一。但是,这“第一”的之中,鲁迅却以其冷峻的目光和尖锐的视角发现了虚伪与非人化,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强烈的表达出扫除一切封建思想因素的愿望,以此彻底的改变国人的劣根性,树立起新的、现代化的社会理念,鲁迅在作品中说道:“我们看这些东西,倒并不觉得于中国怎样有害,又何必这样决绝地抛弃呢?是的,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在于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了,正因为并不觉得有害,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不将这“软刀子”祛除,就无法彻底的改变中国的国民性。就像《狂人日记》的主人公一样,纵使已经觉醒,已经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但最终却又毅然的走上了封建的道路,稀里糊涂的“补缺做官“去了。   鲁迅对国民性的反思引发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仅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同样在孔已己、华老栓、阿Q、七斤、祥林嫂等艺术形象中,也图穷匕见的表现出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决然批判,对其长期影响下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揭露。因此,可以说鲁迅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反思,就在于他对中国封建礼教、文化和道德进行的最勇敢、最坚决。最彻底的抨击和批判。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武警8753部队   参考文献   [1]秦悦.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J].文学教育.2008(9)   [2]靳新来.“人”与“兽”纠葛的世界――鲁迅《狂人日记》新论[J].文学评论.2007(6).   [3]郑孝萍.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希望与绝望的两歧意识[J].学术交流.2008(12).   [4]常纪.鲁迅国民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4月.   [5]魏敦友.从国民性批判到人性批判[J].社会科学论坛.2005(3).


相关内容

  • 狂人日记读后感
  • 鲁迅笔下的狂人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如果放在现实中,绝对会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当我们仔细品读时,却是发现了一些更深的东西.下面来说说我读完以后的感受,也许并不准确,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记>的"一"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现)在日记中写到自己不见月亮三十 ...

  • 1918年的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 文学史研究 1918年的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谢昭新 方 岩内容提要:以1918年为界,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之前的文言论文呈现了浓厚的现代性思维特征和启蒙话语的超前性.他通过批判"物质"与"众数"的弊端而建构的启蒙话语超越了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

  • 狂人日记简介
  • 篇一:<狂人日记>简介与评析 <狂人日记>简介与评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 ...

  • 近现代文学史题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 许祖华 第一部分:题目 1.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 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 ...

  • 第三章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1.鲁迅
  •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1.鲁迅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 ...

  • 现代汉语专题一
  • 一.填空题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写道:"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2.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 ...

  •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
  •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 鲁迅 一.鲁迅的思想 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 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立人.立心"的"文化-精 ...

  • 文科生毕业论文
  • 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浅谈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系别.专业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 现当代文学 学 生 姓 名 丁茹 学 号 1022500018 指 导 教 师 马德青 合肥师范学院·07级文科二班·丁茹 摘要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 ...

  • 0812鲁迅小说专题研究笔记
  •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 第一章 鲁迅 一.鲁迅的思想 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 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立人.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