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气候的传统民居_陈建熙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适应气候的传统民居

陈建熙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400045)

【摘 要】 选择气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试图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征下不同传统民居形式的分析, 对建筑本体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 提出运用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技术, 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潜能, 使其扬长避短, 创造出适应气候条件变化的建筑形式。 【关键词】 建筑; 传统民居; 适应气候

【中图分类号】 TU 24115 【文献标识码】 B

今天, 当建筑在某些建筑师手中变成了观念的创造时,

也不乏有人回归到对建筑本质观念的思索上。由于不同气候区的太阳辐射、温度、湿度和风等各个气候因素不同, 为满足人的舒适性要求, 建筑的布局以及功能组织、空间形式、构造等方面显示出对气候的适应性。肯尼斯#弗兰普顿曾经说过, /在深层结构的层次上, 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 它的习俗和礼仪。在本源意义上, 气候是神话之源泉。0[1]无论是原始的穴居和巢居, 还是文明时代的乡土建筑都表现出适应气候的要求和特征。它在/自力更生0, 最大限度地庇护人类的同时, 也保护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建筑而言, 气候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 不仅直接刺激了居住/遮蔽所0的产生, 而且深深影响了地域文化。气候因素在建筑设计上的反映实质上是地域问题, 世界各地多种多样的乡土建筑便是对当地气候的真实反映。虽然从横向比较来看, 有不少在同一地区的建筑形式不同的例子, 这通常是文化因素对建筑起了更大的作用,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乡土建筑在相同气候地域下的特征通常是一致的。而且气候特征愈典型, 建筑特征愈明显, 例如适应湿热气候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适应干热气候的封闭的建筑形象就有着明显的差异。地处干热气候区的埃及传统村镇民居与地处亚湿热气候的我国贵州传统村镇民居无论从布局方式到建筑的细部构造都反映了两种不同气候对建筑形式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其建筑的形式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上古人类为了/上避风雨, 下避野兽0, 需要栖身之处。人类最早的房屋是洞穴和树巢。例如《易#系辞》中说, /上古穴居而野处0; 《礼记#礼运》中也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增巢0。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真正的房屋, 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由于人类几乎遍布全球, 为了适应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 解决居住气候条件中众多不同的主要问题, 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的类型, 体现了劳动人民无比的聪明和智慧。在世界各地众多的民居类型中, 地处寒冷、湿热和干热气候区的民居建筑由于其所在环境的气候特征明显, 当地的民居建筑在对气候的适应方面表现出

[收稿日期]2005-07-06

[作者简介]陈建熙, 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比其他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更强的特征。

1 寒冷气候区传统民居

在寒冷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 冬季常有风雪天气, 寒冷气候区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防风防寒。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每年冬季长达6~8个月, 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零下10~25e , 夏季短暂而凉爽。东北的民居以保温、防寒和采暖为特色, 住房外墙很厚, 朝南的窗户开得很大, 朝北基本上不开窗或开小窗, 与湿热地区通透的特点不同, 寒冷地区的建筑密闭性非常好, 有的地区还采用双层玻璃以加强窗户的密闭性和保暖性。

寒冷气候区的建筑之间相隔的距离较大, 其目的是为了在太阳高度较低的冬季, 也可使阳光不受建筑物的遮挡。东北民居的(图1) 室内布置的典型特点是:房间一般两间为一套, 内间是卧室, 以炕代床。炕是用砖和泥砌成的, 上铺炕席, 横贯内屋南侧, 炕中部有火道, 一头通外间的灶, 一头通烟囱。每天三餐饭, 再加上烧水, 就把炕烧暖了。白天, 南窗又充分接受了丰富的太阳热量, 所以即使天天都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 也不再需要专门的取暖设备了。除了火坑以外, 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冬季还有地炉、火墙等其他多种取暖方式。

图1 东北民居

32

四川建筑 第25卷6期 2005112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2 湿热气候区传统民居

湿热地区的气候高温多雨, 常年潮湿。湿热气候区传统的民居建筑往往表现出轻盈和通透的特质, 这是与高温、高湿的湿热气候相适应的。

湿热地区最典型和最普遍的民居建筑形式是干阑。无论是太平洋中部的西萨摩亚的农村房屋, 抑或是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布朗族人专为过路人修的小屋都可以看到干阑的影子。所谓干阑建筑, 是对/人处其上, 畜产其下0的居住类型建筑的通称。在我国很早在史籍中就有关于干阑的记载, 《北史#蛮獠传》中有记载, /依树积木, 以居其上, 名曰干阑; 干阑大小, 随家口之数0。

干阑是适应湿热地区气候的独特的建筑形式,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底层架空。干阑建筑在通风散热和除湿方面有着其他建筑无可比拟的优势, 架空的底层空间扩大了建筑通风和散热的面积, 而且干阑建筑不封闭的外墙可以让室外的凉风进入室内, 降低室内的温度。我国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干阑在室外温度约为30e 的情况下, 依靠建筑良好的通风, 可以使室内保持20e 左右的宜人温度。干阑建筑还有一个显著的功效) ) ) 防洪, 湿热气候多雨, 每到雨季干阑建筑的架空底层就成了水的通道, 当地居民可以安居楼上, 不受雨水的打扰。

湿热气候区的传统建筑强调具有/灰空间0性质的中间区域。所谓中间区域是指在居住区与室外之间形成的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区域, 遮挡下午的阳光, 引入自然的凉风, 如四川传统街道中的檐下空间(图2)

图3 干热地区中庭内景

的传统空间形式也强调阴影空间。为了躲避干热气候区强烈的太阳辐射, 当地居民尽可能的将生活空间设置在建筑产生的阴影里, 由此产生了很多独特的阴影空间, 如以葡萄架来限定的阴影空间, 由幽深的檐廊产生的阴影空间以及由檐廊围合的内院等

干热地区的村镇, 特别是一些古老的聚居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 街道密集, 房屋一间挨着一间, 迷宫般的小巷穿梭其间, 这种密集的建筑群体关系也是适应干热气候的产物。如新疆喀什的传统街区, 因为相互紧靠的房屋暴露在阳光下的墙面减少, 室内的温度受室外气候影响也相对减小; 此外, 狭窄的街道和高深的内院可使交通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经常处于建筑的阴影遮挡之中。

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 气候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传统建筑与气候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建筑作为人类的庇护所, 把人、建筑和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论是作为主体的人还是作为客体的建筑及其环境, 都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相互协调共生, 表现出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

建筑师应秉承生态、整体的设计思想, 结合建筑场地的光热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绿化等自然条件, 广泛吸收传统民居中的应对策略, 因势利导使建筑融入自然, 并与建筑环境协同发展, 使建筑的形式、布局与不同的时空联系起来, 并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潜能, 使其扬长避短, 使设计朝着有利于建筑使用舒适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建筑

图2 四川广安县萧溪镇街道

形式的多样化, 对建筑理性传统的扬弃以及城市特色的创立和维护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秦估国. 建筑技术概论[J].建筑学报, 2002, 7.

[2]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

[3]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1994年.

[4] 中国地理学会编. 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M].北京:41科学出

版社, 1985年.

[5] 杨经文. 设计的生态(绿色) 方法(摘要) [J].建筑学报, 1999,

01.

[6] 毛刚, 段敬阳. 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J].世界建筑, 1998, 01.

3 干热气候区传统民居

干热气候区太阳辐射强烈, 空气干燥而且风沙较大,

白天与夜晚温差大。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夏季地表温度常超过70e 。因此当地的传统民居往往采用一种内向封闭式的防热方式来减弱太阳的暴晒。抵御风沙的侵袭。其典型的布局方式是房间围绕一个内院进行布置, 所有的门窗都朝向内院采光和通风, 建筑的外墙非常厚实且很少开窗(如图3) 。所以干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常给人一种简洁、浑厚之感。

就象湿热气候的传统建筑空间一样, 干热气候区民居

四川建筑 第25卷6期 2005112

33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适应气候的传统民居

陈建熙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400045)

【摘 要】 选择气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试图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征下不同传统民居形式的分析, 对建筑本体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 提出运用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技术, 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潜能, 使其扬长避短, 创造出适应气候条件变化的建筑形式。 【关键词】 建筑; 传统民居; 适应气候

【中图分类号】 TU 24115 【文献标识码】 B

今天, 当建筑在某些建筑师手中变成了观念的创造时,

也不乏有人回归到对建筑本质观念的思索上。由于不同气候区的太阳辐射、温度、湿度和风等各个气候因素不同, 为满足人的舒适性要求, 建筑的布局以及功能组织、空间形式、构造等方面显示出对气候的适应性。肯尼斯#弗兰普顿曾经说过, /在深层结构的层次上, 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 它的习俗和礼仪。在本源意义上, 气候是神话之源泉。0[1]无论是原始的穴居和巢居, 还是文明时代的乡土建筑都表现出适应气候的要求和特征。它在/自力更生0, 最大限度地庇护人类的同时, 也保护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建筑而言, 气候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 不仅直接刺激了居住/遮蔽所0的产生, 而且深深影响了地域文化。气候因素在建筑设计上的反映实质上是地域问题, 世界各地多种多样的乡土建筑便是对当地气候的真实反映。虽然从横向比较来看, 有不少在同一地区的建筑形式不同的例子, 这通常是文化因素对建筑起了更大的作用,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乡土建筑在相同气候地域下的特征通常是一致的。而且气候特征愈典型, 建筑特征愈明显, 例如适应湿热气候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适应干热气候的封闭的建筑形象就有着明显的差异。地处干热气候区的埃及传统村镇民居与地处亚湿热气候的我国贵州传统村镇民居无论从布局方式到建筑的细部构造都反映了两种不同气候对建筑形式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其建筑的形式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上古人类为了/上避风雨, 下避野兽0, 需要栖身之处。人类最早的房屋是洞穴和树巢。例如《易#系辞》中说, /上古穴居而野处0; 《礼记#礼运》中也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增巢0。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真正的房屋, 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由于人类几乎遍布全球, 为了适应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 解决居住气候条件中众多不同的主要问题, 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的类型, 体现了劳动人民无比的聪明和智慧。在世界各地众多的民居类型中, 地处寒冷、湿热和干热气候区的民居建筑由于其所在环境的气候特征明显, 当地的民居建筑在对气候的适应方面表现出

[收稿日期]2005-07-06

[作者简介]陈建熙, 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比其他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更强的特征。

1 寒冷气候区传统民居

在寒冷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 冬季常有风雪天气, 寒冷气候区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防风防寒。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每年冬季长达6~8个月, 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零下10~25e , 夏季短暂而凉爽。东北的民居以保温、防寒和采暖为特色, 住房外墙很厚, 朝南的窗户开得很大, 朝北基本上不开窗或开小窗, 与湿热地区通透的特点不同, 寒冷地区的建筑密闭性非常好, 有的地区还采用双层玻璃以加强窗户的密闭性和保暖性。

寒冷气候区的建筑之间相隔的距离较大, 其目的是为了在太阳高度较低的冬季, 也可使阳光不受建筑物的遮挡。东北民居的(图1) 室内布置的典型特点是:房间一般两间为一套, 内间是卧室, 以炕代床。炕是用砖和泥砌成的, 上铺炕席, 横贯内屋南侧, 炕中部有火道, 一头通外间的灶, 一头通烟囱。每天三餐饭, 再加上烧水, 就把炕烧暖了。白天, 南窗又充分接受了丰富的太阳热量, 所以即使天天都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 也不再需要专门的取暖设备了。除了火坑以外, 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冬季还有地炉、火墙等其他多种取暖方式。

图1 东北民居

32

四川建筑 第25卷6期 2005112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2 湿热气候区传统民居

湿热地区的气候高温多雨, 常年潮湿。湿热气候区传统的民居建筑往往表现出轻盈和通透的特质, 这是与高温、高湿的湿热气候相适应的。

湿热地区最典型和最普遍的民居建筑形式是干阑。无论是太平洋中部的西萨摩亚的农村房屋, 抑或是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布朗族人专为过路人修的小屋都可以看到干阑的影子。所谓干阑建筑, 是对/人处其上, 畜产其下0的居住类型建筑的通称。在我国很早在史籍中就有关于干阑的记载, 《北史#蛮獠传》中有记载, /依树积木, 以居其上, 名曰干阑; 干阑大小, 随家口之数0。

干阑是适应湿热地区气候的独特的建筑形式,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底层架空。干阑建筑在通风散热和除湿方面有着其他建筑无可比拟的优势, 架空的底层空间扩大了建筑通风和散热的面积, 而且干阑建筑不封闭的外墙可以让室外的凉风进入室内, 降低室内的温度。我国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干阑在室外温度约为30e 的情况下, 依靠建筑良好的通风, 可以使室内保持20e 左右的宜人温度。干阑建筑还有一个显著的功效) ) ) 防洪, 湿热气候多雨, 每到雨季干阑建筑的架空底层就成了水的通道, 当地居民可以安居楼上, 不受雨水的打扰。

湿热气候区的传统建筑强调具有/灰空间0性质的中间区域。所谓中间区域是指在居住区与室外之间形成的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区域, 遮挡下午的阳光, 引入自然的凉风, 如四川传统街道中的檐下空间(图2)

图3 干热地区中庭内景

的传统空间形式也强调阴影空间。为了躲避干热气候区强烈的太阳辐射, 当地居民尽可能的将生活空间设置在建筑产生的阴影里, 由此产生了很多独特的阴影空间, 如以葡萄架来限定的阴影空间, 由幽深的檐廊产生的阴影空间以及由檐廊围合的内院等

干热地区的村镇, 特别是一些古老的聚居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 街道密集, 房屋一间挨着一间, 迷宫般的小巷穿梭其间, 这种密集的建筑群体关系也是适应干热气候的产物。如新疆喀什的传统街区, 因为相互紧靠的房屋暴露在阳光下的墙面减少, 室内的温度受室外气候影响也相对减小; 此外, 狭窄的街道和高深的内院可使交通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经常处于建筑的阴影遮挡之中。

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 气候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传统建筑与气候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建筑作为人类的庇护所, 把人、建筑和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论是作为主体的人还是作为客体的建筑及其环境, 都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相互协调共生, 表现出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

建筑师应秉承生态、整体的设计思想, 结合建筑场地的光热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绿化等自然条件, 广泛吸收传统民居中的应对策略, 因势利导使建筑融入自然, 并与建筑环境协同发展, 使建筑的形式、布局与不同的时空联系起来, 并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潜能, 使其扬长避短, 使设计朝着有利于建筑使用舒适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建筑

图2 四川广安县萧溪镇街道

形式的多样化, 对建筑理性传统的扬弃以及城市特色的创立和维护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秦估国. 建筑技术概论[J].建筑学报, 2002, 7.

[2]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

[3]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1994年.

[4] 中国地理学会编. 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M].北京:41科学出

版社, 1985年.

[5] 杨经文. 设计的生态(绿色) 方法(摘要) [J].建筑学报, 1999,

01.

[6] 毛刚, 段敬阳. 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J].世界建筑, 1998, 01.

3 干热气候区传统民居

干热气候区太阳辐射强烈, 空气干燥而且风沙较大,

白天与夜晚温差大。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夏季地表温度常超过70e 。因此当地的传统民居往往采用一种内向封闭式的防热方式来减弱太阳的暴晒。抵御风沙的侵袭。其典型的布局方式是房间围绕一个内院进行布置, 所有的门窗都朝向内院采光和通风, 建筑的外墙非常厚实且很少开窗(如图3) 。所以干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常给人一种简洁、浑厚之感。

就象湿热气候的传统建筑空间一样, 干热气候区民居

四川建筑 第25卷6期 2005112

33


相关内容

  • 重庆吊脚楼在现代住宅建设中的传承
  • 第22卷第l期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Chongq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2008年1月 Jan.2008 '.u.22№.1 重庆吊脚楼在现代住宅建设中的传承. 郭选昌,朱绚绚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0044) 摘 ...

  • 浅析四川地区彝族民居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 浅析四川地区彝族民居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摘要: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来审示,传统民居具备结构简洁.就地取材和施工建造方便等优点:从与气候的关系来看,具有适应地区气候.冬暖夏凉的生态性能.彝族民居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体现出以简洁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生态建筑思想和 ...

  •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研究
  • 20 第36卷第4期 10年2月 山 西建筑 &"小ⅨIARCHITEC兀瓜E V01.36No.4Feb.2010 ・5・ 文章编号:1009缶825(20lO)04埘∞5.02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研究* 张劲松 摘要:从地理.气候.生活模式和适宜技术方面探究了湖北恩施土家族 ...

  • 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
  • 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 Traditional Residence and Regional Culture 编者按: 我国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使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造活动所积累的丰 ...

  •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民居的类型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反映出因地理.气候.文化.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方色彩.东 ...

  • 十八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中的中国情调
  • 第29卷第5期 2007年10月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JianzhuUniversity Vol_29No.5 Oct.2007 十八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中的"中国"情调' 段禹农h2 (1.四川I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 ...

  • 农村建筑节能分析
  • 农村建筑节能社会实践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 陈建坤 王建 摘要:文章经过对山东,江苏,浙江三个地方进行考察,找出各地农村建筑在节 能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建筑材料,规划,平面三个层面进行 分析,来对农村建筑的建造建言献策. 关键字:建筑材料 建筑规划 建筑平面 节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正 ...

  • 安徽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模拟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3卷第6期JTsinghuaUniv(Sci&Tech),2003,Vol.43,No.630/38 826-828,843 安徽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模拟 宋 凌, 林波荣, 朱颖心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北京100084) 摘 要:设计适应地方 ...

  • 浅析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创作手法及其内涵
  •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8) 29 0066 02浅析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创作手法及其内涵 展海强 摘 要:指出山西传统民居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对中国民居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建筑特征.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装饰艺术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民居的创作手法及其内涵, 以更好地吸收民居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