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的性质

论管理的性质

作者:永胜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24期

摘要:人类社会活动处处存在管理,管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因素。本文通过中外研究文献讨论,吸收东西方管理思想,从计量经济学的一般方法演绎推理,在实践检验上从应用计算机的典型案例中分析,试图探索管理的性质。

关键词:东西方管理思想 计量经济学 管理理论

一、引言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存在不知道性质是什么但却知道怎么用的现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大家知道物体总是会往下落,并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应用此规律。对管理的认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正常人都会适当的管理,但关于它的性质探究很少。其原因是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被认为与重力类似的现象,从而使人们习惯于其常态。一些有智慧和胆识的学者们对管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也进行系列探索。在G.J.Cohen编著的“The nature of management”一书中,作者从金融和财务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而对管理的性质讨论的较少。在William D. Litzinger和Thomas E. Schaefer合作编写的

“„Something more‟——the nature of transcendent management”一文中,引用了老子的“道”,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等哲学概念,阐述了经验、天赋对杰出管理的重要性,论述了不属于杰出管理性质的概念,并批评了美国日益规范化的管理趋势。我国学者谭人中系统研究了管理基础理论,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一种“秩序”;孙耀君对东西方管理思想、理论做了较详细的比较研究,但主要是寻找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异同之处[6]。本文试图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常常被描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管理性质问题。

二、管理理论回顾与计量经济学推理

( 一 )管理理论回顾 “管理”是指让人完成工作。涉及了三个载体:行为主体是管理者,对象是人,客体是工作,有两个动词“让”和“完成”,即找到一个基本因素使实施者愿意按照管理者的意愿从事工作,并以高效的途径完成工作。目前,世界管理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东方和西方管理思想为两大类,试图查找此因素达到归纳管理的性质的目的。(1)东方管理思想。华夏文明是东方文化的渊源,影响着东方管理文化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基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分类是以孔子为代表人物,以仁政德治论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思想;以商鞅、韩非为代表人物,以法治刑治论为核心的法家管理思想;以老子为代表人物,以无为而治论为核心的道家管理思想;以孙武为代表人物,以《孙子兵法》为核心内容的兵家管理思想。中国封建时代,贾思勰、李世民、刘晏、忽必烈等管理者进行实践检验相应的管理思想,并形成了符合当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制度。自鸦片战争后,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管理制度的潮流,使西方管理思想与我国管理实践交融,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与文化传

统相悖的现象日益突出。(2)西方管理思想。以苏美尔人文化为管理思想的开端,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师洞察提炼,罗马帝国的实践检验后,西方管理思想雏形基本形成。其中包含管理的预期性、对立统一性、普遍性、目的性、管理者个体的特殊性以及分工等基础内容,为管理学系统发展指出了方向。中世纪,卢卡·帕西澳利的复式簿记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工具——数学成为可行。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中,詹姆斯·斯图亚特、亚当·斯密、理查德·阿克莱特等大师为适应生产活动的组织、协调、计划等需求,使管理学在规范化、程序化和过程化方面有了科学发展。二十世纪的初期,泰勒、法约尔、韦伯等大师拓展前人的思想,经过生产活动中检验后,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上建立了以科学管理、组织管理、科层制为主要内容的古典管理理论。其重点在于目标既定情况下的效率提高过程与方法。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工作效率上有巨大成就,但其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模式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促成了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理论的诞生。以梅奥的霍桑实验为起点的行为科学完善了管理学体系,注重了人的因素,描述了管理素质,同时为激励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管理理论进入“丛林”状态。每一种流派的理论都有与其相适应时代背景,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造成“丛林”状态的部分原因是管理学词汇意义的理解不同,管理学的边界不清晰,以及否定管理理论的时代性等。也正是这些原因使管理学偏离应有的发展轨道,从而使管理实践活动达不到提高效率的目的。(3)提炼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精华。东西方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基本一致,如果存在差异则是侧重权重不同。东方管理思想偏重点在于:从管理行为主体出发,以“人性善”或“社会人”假设为前提,采用经验分析方法,使管理对象情愿完成工作。即东方管理的着重点在于使“让”成为可能。西方管理思想的偏重点在于:从管理行为实施者出发,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采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使人顺利完成工作。即西方管理的着重点在于使“完成”成为可能。管理不能片面强调的过程化或规范化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讲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人”假设也很重要。所谓“完成”就是通过人的劳动改变自然物的次序,使物更适合人的需求,接近于创造财富的概念。所谓“让”就是指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管理中目标工作怎么能适合“让”“完成”呢?从东西方管理思想查找共同点既是管理的普遍属性,也是管理的性质所在。东方管理对管理目的的选择很重视,同时对管理者自身要求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脉络总结为“仁”、“道”、“法”。“仁”意味着管理者行为符合群体利益,满足“社会人”假设。“道”体现管理者遵循自然规律,使实施者相信所采用方法是最优的,进而努力完成工作。“法”则代表已形成的群体意志,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可以看出,管理者必须掌控目标的选择性与可行性之间的矛盾,群体性与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对可达方式一向具有可靠方法,并对目标偏离的“置信区间”有独到的见识,总体来讲管理者对组成工作的各项矛盾的掌控中,从群体意志出发,服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掌握好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区间,即对“度”有独到的鉴别能力。从而使工作的实施者对管理者建立符合群体意愿的信任,即使“让”成为了可能。西方管理思想则注重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以分工协作为体现方式,采用符合客观规律的方法、程序规范工作者,提高效率,并按照客观规律“把”(可一般理解为控制)着工作过程,使高效“完成”成为可能。对工作的每个细节进行研究,作出科学的计划,培训员工使工作更加规范,总之把好管理的每个细节,使工作过程不偏离既定的目标。西方过程化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管理职能为决策、计划、控制、激励、组织、领导、沟通。其中,控制和决策依次体现了持续的“把”的概念和瞬间的“把”的概念;计划是对“把”的解释,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更容

易理解和落实管理者的意图,实质上属于沟通与协调的方法;领导是对成功管理者的特征的总结描述,是西方管理思想中最接近东方管理思想的部分;激励属于方法论,并且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激励,很容易引起管理和被管理者双方的利益冲突,充分体现了它不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而是行为学或心理学重点研究的内容;组织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管理者所管理的组织,另一种是管理者组织管理行为的过程,它和激励一样,为了调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发展的理论,也是西方管理思想从人性“恶”为前提假设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沟通是信息传递机制,任何一种学科都需要信息,概念过于广泛。世界各国在其经典文化基础上发展成熟的管理思想众多,但从它们的性质出发,并考虑实践生活的促进作用,东西方管理思想具有广泛代表性,并且,东西方管理在各自的土壤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归纳出东西方管理的重点则是管理的性质。

( 二 )管理的典型工具——计量经济学演绎推理 Gilboa Itzhakk 和 Scheidler David合作编写的“Case-based decision theory” 论文中,用案例为基础的公理取代了效用函数,使注重假设的经济学和注重案例的管理学趋向一致。管理学注重在归纳案例或总结经验后,按照结论使人完成其目的地行为,是一个多数人(总结规律的样本)——少数人(应用规律的主体)的过程。经济学则是提出理论假设后,广泛统计数据,论证其假设的合理性,是一个少数人(提出假设的主体)——多数人(应用被证明是正确的假设的主体)的过程。可见,一定程度上管理学和经济学存在反向关系,所以可以从管理学的一般理论中归纳出管理的性质应用到经济学中演绎论证,使结论更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演绎推理的过程需要严格的逻辑证明,必须用最严格的逻辑语言“数学”。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学问之一是数理统计理论,它在经济学中的体现形式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中,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经济模型的解(向量y)可以分解为相互正交的两个向量,即y向自变量(向量x)的列空间的投影向量(y)和残差向量(e)。在其前提条件下,投影向量是从实践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此规律有其可靠性,为管理者提供可遵循的把握;残差向量是不确定性对规律的影响或是规律的置信区间,为管理者提供可遵循程度。显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计量经济学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它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和值得注意的定性分析,从而减轻了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也说明管理在可遵循的规律上“把”和在不确定性的“度”上有显著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使规律(模型)更具有普遍性和使用价值,计量经济学在逻辑证明过程中运用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以及对策论方法、模糊数学方法、非线性系统方法。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或研究步骤是建立模型、估计参数、验证理论、预测未来。建立模型是指用数学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中存在的规律。对规律的解释,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的描述最为贴切:“规律是一般命题或倾向性的叙述而已,或多或少是可靠的和确定的”;并认为“规律”被解释为一种因果关系时,常常与“正常”一词等同。估计参数和验证理论是指以实践数据和严密逻辑论证规律,并以其严格的数学语言表述其可靠程度,其中前提条件和置信区间是最重要的,如果被忽视将带来严重后果。预测未来则是把论证后的规律应用到实践活动的过程。总之,计量经济学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现象与性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质与量等重要范畴,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普遍联系。与统计学区别在于反映了因果关系,而模型的准确性来自于对此因果关系的深刻认识。计量经济模型对过去时间的完整描述的基础上,按照穆勒的思想与概率相结合,以参数估计体现对必然性的认识,以残差的数量规律和结构关系的描述体现对偶然性的

认识。可见,以包含必然性和偶然性为共同特点的关于社会现象的学问,可以广泛借鉴引用日益发展、完善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思路。特别说明的是,规律或模型不代表真理,仅代表在其假设条件下,在其置信区间内具有说服力;模型或规律是管理的特殊表达,在其假设条件外的内容和置信区间外的情景,管理者总体把握、度量或搜寻更加广泛意义的模型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管理学和计量经济学同时存在是它们不可能相互替代或发展成同一学科的客观依据。

三、管理的性质分析和解释

( 一 )管理的性质分析 20世纪,对社会贡献显著的两大学问:一是管理学,二是计算机。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但存在交叉领域。要说明此领域必须从计算机构造谈起。计算机设备是电子晶体管的组合,即为硬件。这些晶体管的基极门电压超过一定值时该晶体则导通,可形容为一个开关在两种状态的“0”状态下关,“1”状态下开,由不同“0”“1”组合产生了机器码。人们用大量不同的二进制序列表达控制晶体的开关状态意愿或“计划”,这些二进制数序列则是软件。硬件和软件合二为一就成了完整的计算机。显然,计算机是社会科学领域有广泛影响的分工理论的极限运用的经典范例。分工对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同时导致了协作问题。分工和高效协作是管理学重点研究的内容。计算机是按程序内容极度分工和高效协作的化身,是日益受青睐的规范化管理的极端代表,即没有管理行为,把计划做得很详细,各职能部门恪尽职守的情况下完成某工作,则此工作(类似于例行公事)完全可以由机器设备来完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计算机(或自动化)和管理行为并存,而且对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表明了它们不可相互代替。那么计算机设备缺少的是什么呢?是缺少对事物发展、改变或普遍运动的判断能力和适时把握能力。机器设备的根本属性限制其不可能逾越此缺点。然而,这些能力在管理行为中集中体现,并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管理是管理者的行为。一般管理者的记忆能力、生命周期和运算速度都有限制,在这些方面远不及计算机。管理者可以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与超大规模存储能力,利用网络环境,学习自然、社会、科学知识,采用高效、新颖的算法分析个体、群体的信息,预测判断特定事物发展方向提供更及时可靠的依据。

( 二 )对管理的性质的解释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生活描述为一些连续选择的集合。一个人的选择的解释是有限理性理论;而众人的选择的解释是博弈论。生活如果缺少选择(不管是否为被动或主动选择,被动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说主体选择了被动选择),将会失去生命体的特征。比如向日葵也为更好的成长,每天向着太阳转动,选择了更多的阳光,虽然这仅属于条件反射,但也属于自然进化过程中的选择。所以,一般有机体都有某种选择。生活中到处存在选择,如何选择是管理产生的起因之一。开篇时,说“管理是让人完成工作”,其中的人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单数时可以指他人,也可以是自己;是自己则属于自我行为管理,这样更贴近生活、充满了选择。一般情况下对选择的理解是二选一或多(个)选几个,但这样理解有误导性;可以把选择理解为把整体按某种原则分解;例如仅仅为了乘坐公共汽车投币,把一百元分解为十个一元硬币和九个十元纸币,结果货币价值没有改变,但其重量、材质都发生了变化。当选择的目的与效益、效率和未来财富发生联系时,就会引起管理问题。此时,以“度”来描述整体的大小、分解的权重的选择;以“把”描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

四、结论

本文在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管理区别于其它学问的根本属性。研究表明,人们进行管理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分析为途径,以决策为表现,以效率提高为尺度,以预测未来并规避风险为目的,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态进行“把度”。其中把是动态概念,其涵义与“把着”相近,而与“把握”不一样,把握是一种状态,静态含义较深;“度”除哲学上的意思表达外,具有相对静态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是区间,极限值为点。在整合或分解目标对象过程中,“把”和“度”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老子著,陈忠评:《道德经》,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张文昌、于维英:《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汪克仁:《管理学基础》,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6]赵志军:《管理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威廉·H·格林著,张成思译:《计量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肯尼思·F·沃利斯著,郑孝齐译:《计量经济学导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4年版。

[9]陈璋、郑杰:《阿瑟·戈德伯格计量经济学思想评介》,《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4期。

[10]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5期。

[1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12]汪传旭:《经济管理定量方法》,格致出版社2010年版。

[1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

[14]姚燕南、姚向华、乔瑞萍:《微型计算机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张五常:《经济解释(卷1):科学说需求(神州增订版)》,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16]栾玉广:《自然辩证法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张绵厘:《实用逻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Kahneman D,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 Econometrica,1979.

[19]Gerald J.Cohen. The nature of management. Graham & Trotman,1985.

[20]William D. Litzinger and Thomas E. Schaefer. “Something More”—The nature of transcendent management. business horizons,march-april,1986.

[21]Itzhakk Gilboa and David Scheidler. “Case-based decision theor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

(编辑 聂慧丽)

论管理的性质

作者:永胜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24期

摘要:人类社会活动处处存在管理,管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因素。本文通过中外研究文献讨论,吸收东西方管理思想,从计量经济学的一般方法演绎推理,在实践检验上从应用计算机的典型案例中分析,试图探索管理的性质。

关键词:东西方管理思想 计量经济学 管理理论

一、引言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存在不知道性质是什么但却知道怎么用的现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大家知道物体总是会往下落,并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应用此规律。对管理的认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正常人都会适当的管理,但关于它的性质探究很少。其原因是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被认为与重力类似的现象,从而使人们习惯于其常态。一些有智慧和胆识的学者们对管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也进行系列探索。在G.J.Cohen编著的“The nature of management”一书中,作者从金融和财务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而对管理的性质讨论的较少。在William D. Litzinger和Thomas E. Schaefer合作编写的

“„Something more‟——the nature of transcendent management”一文中,引用了老子的“道”,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等哲学概念,阐述了经验、天赋对杰出管理的重要性,论述了不属于杰出管理性质的概念,并批评了美国日益规范化的管理趋势。我国学者谭人中系统研究了管理基础理论,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一种“秩序”;孙耀君对东西方管理思想、理论做了较详细的比较研究,但主要是寻找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异同之处[6]。本文试图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常常被描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管理性质问题。

二、管理理论回顾与计量经济学推理

( 一 )管理理论回顾 “管理”是指让人完成工作。涉及了三个载体:行为主体是管理者,对象是人,客体是工作,有两个动词“让”和“完成”,即找到一个基本因素使实施者愿意按照管理者的意愿从事工作,并以高效的途径完成工作。目前,世界管理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东方和西方管理思想为两大类,试图查找此因素达到归纳管理的性质的目的。(1)东方管理思想。华夏文明是东方文化的渊源,影响着东方管理文化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基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分类是以孔子为代表人物,以仁政德治论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思想;以商鞅、韩非为代表人物,以法治刑治论为核心的法家管理思想;以老子为代表人物,以无为而治论为核心的道家管理思想;以孙武为代表人物,以《孙子兵法》为核心内容的兵家管理思想。中国封建时代,贾思勰、李世民、刘晏、忽必烈等管理者进行实践检验相应的管理思想,并形成了符合当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制度。自鸦片战争后,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管理制度的潮流,使西方管理思想与我国管理实践交融,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与文化传

统相悖的现象日益突出。(2)西方管理思想。以苏美尔人文化为管理思想的开端,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师洞察提炼,罗马帝国的实践检验后,西方管理思想雏形基本形成。其中包含管理的预期性、对立统一性、普遍性、目的性、管理者个体的特殊性以及分工等基础内容,为管理学系统发展指出了方向。中世纪,卢卡·帕西澳利的复式簿记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工具——数学成为可行。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中,詹姆斯·斯图亚特、亚当·斯密、理查德·阿克莱特等大师为适应生产活动的组织、协调、计划等需求,使管理学在规范化、程序化和过程化方面有了科学发展。二十世纪的初期,泰勒、法约尔、韦伯等大师拓展前人的思想,经过生产活动中检验后,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上建立了以科学管理、组织管理、科层制为主要内容的古典管理理论。其重点在于目标既定情况下的效率提高过程与方法。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工作效率上有巨大成就,但其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模式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促成了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理论的诞生。以梅奥的霍桑实验为起点的行为科学完善了管理学体系,注重了人的因素,描述了管理素质,同时为激励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管理理论进入“丛林”状态。每一种流派的理论都有与其相适应时代背景,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造成“丛林”状态的部分原因是管理学词汇意义的理解不同,管理学的边界不清晰,以及否定管理理论的时代性等。也正是这些原因使管理学偏离应有的发展轨道,从而使管理实践活动达不到提高效率的目的。(3)提炼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精华。东西方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基本一致,如果存在差异则是侧重权重不同。东方管理思想偏重点在于:从管理行为主体出发,以“人性善”或“社会人”假设为前提,采用经验分析方法,使管理对象情愿完成工作。即东方管理的着重点在于使“让”成为可能。西方管理思想的偏重点在于:从管理行为实施者出发,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采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使人顺利完成工作。即西方管理的着重点在于使“完成”成为可能。管理不能片面强调的过程化或规范化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讲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人”假设也很重要。所谓“完成”就是通过人的劳动改变自然物的次序,使物更适合人的需求,接近于创造财富的概念。所谓“让”就是指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管理中目标工作怎么能适合“让”“完成”呢?从东西方管理思想查找共同点既是管理的普遍属性,也是管理的性质所在。东方管理对管理目的的选择很重视,同时对管理者自身要求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脉络总结为“仁”、“道”、“法”。“仁”意味着管理者行为符合群体利益,满足“社会人”假设。“道”体现管理者遵循自然规律,使实施者相信所采用方法是最优的,进而努力完成工作。“法”则代表已形成的群体意志,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可以看出,管理者必须掌控目标的选择性与可行性之间的矛盾,群体性与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对可达方式一向具有可靠方法,并对目标偏离的“置信区间”有独到的见识,总体来讲管理者对组成工作的各项矛盾的掌控中,从群体意志出发,服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掌握好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区间,即对“度”有独到的鉴别能力。从而使工作的实施者对管理者建立符合群体意愿的信任,即使“让”成为了可能。西方管理思想则注重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以分工协作为体现方式,采用符合客观规律的方法、程序规范工作者,提高效率,并按照客观规律“把”(可一般理解为控制)着工作过程,使高效“完成”成为可能。对工作的每个细节进行研究,作出科学的计划,培训员工使工作更加规范,总之把好管理的每个细节,使工作过程不偏离既定的目标。西方过程化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管理职能为决策、计划、控制、激励、组织、领导、沟通。其中,控制和决策依次体现了持续的“把”的概念和瞬间的“把”的概念;计划是对“把”的解释,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更容

易理解和落实管理者的意图,实质上属于沟通与协调的方法;领导是对成功管理者的特征的总结描述,是西方管理思想中最接近东方管理思想的部分;激励属于方法论,并且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激励,很容易引起管理和被管理者双方的利益冲突,充分体现了它不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而是行为学或心理学重点研究的内容;组织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管理者所管理的组织,另一种是管理者组织管理行为的过程,它和激励一样,为了调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发展的理论,也是西方管理思想从人性“恶”为前提假设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沟通是信息传递机制,任何一种学科都需要信息,概念过于广泛。世界各国在其经典文化基础上发展成熟的管理思想众多,但从它们的性质出发,并考虑实践生活的促进作用,东西方管理思想具有广泛代表性,并且,东西方管理在各自的土壤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归纳出东西方管理的重点则是管理的性质。

( 二 )管理的典型工具——计量经济学演绎推理 Gilboa Itzhakk 和 Scheidler David合作编写的“Case-based decision theory” 论文中,用案例为基础的公理取代了效用函数,使注重假设的经济学和注重案例的管理学趋向一致。管理学注重在归纳案例或总结经验后,按照结论使人完成其目的地行为,是一个多数人(总结规律的样本)——少数人(应用规律的主体)的过程。经济学则是提出理论假设后,广泛统计数据,论证其假设的合理性,是一个少数人(提出假设的主体)——多数人(应用被证明是正确的假设的主体)的过程。可见,一定程度上管理学和经济学存在反向关系,所以可以从管理学的一般理论中归纳出管理的性质应用到经济学中演绎论证,使结论更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演绎推理的过程需要严格的逻辑证明,必须用最严格的逻辑语言“数学”。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学问之一是数理统计理论,它在经济学中的体现形式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中,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经济模型的解(向量y)可以分解为相互正交的两个向量,即y向自变量(向量x)的列空间的投影向量(y)和残差向量(e)。在其前提条件下,投影向量是从实践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此规律有其可靠性,为管理者提供可遵循的把握;残差向量是不确定性对规律的影响或是规律的置信区间,为管理者提供可遵循程度。显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计量经济学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它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和值得注意的定性分析,从而减轻了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也说明管理在可遵循的规律上“把”和在不确定性的“度”上有显著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使规律(模型)更具有普遍性和使用价值,计量经济学在逻辑证明过程中运用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以及对策论方法、模糊数学方法、非线性系统方法。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或研究步骤是建立模型、估计参数、验证理论、预测未来。建立模型是指用数学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中存在的规律。对规律的解释,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的描述最为贴切:“规律是一般命题或倾向性的叙述而已,或多或少是可靠的和确定的”;并认为“规律”被解释为一种因果关系时,常常与“正常”一词等同。估计参数和验证理论是指以实践数据和严密逻辑论证规律,并以其严格的数学语言表述其可靠程度,其中前提条件和置信区间是最重要的,如果被忽视将带来严重后果。预测未来则是把论证后的规律应用到实践活动的过程。总之,计量经济学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现象与性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质与量等重要范畴,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普遍联系。与统计学区别在于反映了因果关系,而模型的准确性来自于对此因果关系的深刻认识。计量经济模型对过去时间的完整描述的基础上,按照穆勒的思想与概率相结合,以参数估计体现对必然性的认识,以残差的数量规律和结构关系的描述体现对偶然性的

认识。可见,以包含必然性和偶然性为共同特点的关于社会现象的学问,可以广泛借鉴引用日益发展、完善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思路。特别说明的是,规律或模型不代表真理,仅代表在其假设条件下,在其置信区间内具有说服力;模型或规律是管理的特殊表达,在其假设条件外的内容和置信区间外的情景,管理者总体把握、度量或搜寻更加广泛意义的模型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管理学和计量经济学同时存在是它们不可能相互替代或发展成同一学科的客观依据。

三、管理的性质分析和解释

( 一 )管理的性质分析 20世纪,对社会贡献显著的两大学问:一是管理学,二是计算机。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但存在交叉领域。要说明此领域必须从计算机构造谈起。计算机设备是电子晶体管的组合,即为硬件。这些晶体管的基极门电压超过一定值时该晶体则导通,可形容为一个开关在两种状态的“0”状态下关,“1”状态下开,由不同“0”“1”组合产生了机器码。人们用大量不同的二进制序列表达控制晶体的开关状态意愿或“计划”,这些二进制数序列则是软件。硬件和软件合二为一就成了完整的计算机。显然,计算机是社会科学领域有广泛影响的分工理论的极限运用的经典范例。分工对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同时导致了协作问题。分工和高效协作是管理学重点研究的内容。计算机是按程序内容极度分工和高效协作的化身,是日益受青睐的规范化管理的极端代表,即没有管理行为,把计划做得很详细,各职能部门恪尽职守的情况下完成某工作,则此工作(类似于例行公事)完全可以由机器设备来完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计算机(或自动化)和管理行为并存,而且对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表明了它们不可相互代替。那么计算机设备缺少的是什么呢?是缺少对事物发展、改变或普遍运动的判断能力和适时把握能力。机器设备的根本属性限制其不可能逾越此缺点。然而,这些能力在管理行为中集中体现,并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管理是管理者的行为。一般管理者的记忆能力、生命周期和运算速度都有限制,在这些方面远不及计算机。管理者可以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与超大规模存储能力,利用网络环境,学习自然、社会、科学知识,采用高效、新颖的算法分析个体、群体的信息,预测判断特定事物发展方向提供更及时可靠的依据。

( 二 )对管理的性质的解释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生活描述为一些连续选择的集合。一个人的选择的解释是有限理性理论;而众人的选择的解释是博弈论。生活如果缺少选择(不管是否为被动或主动选择,被动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说主体选择了被动选择),将会失去生命体的特征。比如向日葵也为更好的成长,每天向着太阳转动,选择了更多的阳光,虽然这仅属于条件反射,但也属于自然进化过程中的选择。所以,一般有机体都有某种选择。生活中到处存在选择,如何选择是管理产生的起因之一。开篇时,说“管理是让人完成工作”,其中的人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单数时可以指他人,也可以是自己;是自己则属于自我行为管理,这样更贴近生活、充满了选择。一般情况下对选择的理解是二选一或多(个)选几个,但这样理解有误导性;可以把选择理解为把整体按某种原则分解;例如仅仅为了乘坐公共汽车投币,把一百元分解为十个一元硬币和九个十元纸币,结果货币价值没有改变,但其重量、材质都发生了变化。当选择的目的与效益、效率和未来财富发生联系时,就会引起管理问题。此时,以“度”来描述整体的大小、分解的权重的选择;以“把”描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

四、结论

本文在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管理区别于其它学问的根本属性。研究表明,人们进行管理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分析为途径,以决策为表现,以效率提高为尺度,以预测未来并规避风险为目的,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态进行“把度”。其中把是动态概念,其涵义与“把着”相近,而与“把握”不一样,把握是一种状态,静态含义较深;“度”除哲学上的意思表达外,具有相对静态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是区间,极限值为点。在整合或分解目标对象过程中,“把”和“度”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老子著,陈忠评:《道德经》,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张文昌、于维英:《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汪克仁:《管理学基础》,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6]赵志军:《管理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威廉·H·格林著,张成思译:《计量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肯尼思·F·沃利斯著,郑孝齐译:《计量经济学导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4年版。

[9]陈璋、郑杰:《阿瑟·戈德伯格计量经济学思想评介》,《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4期。

[10]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5期。

[1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12]汪传旭:《经济管理定量方法》,格致出版社2010年版。

[1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

[14]姚燕南、姚向华、乔瑞萍:《微型计算机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张五常:《经济解释(卷1):科学说需求(神州增订版)》,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16]栾玉广:《自然辩证法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张绵厘:《实用逻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Kahneman D,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 Econometrica,1979.

[19]Gerald J.Cohen. The nature of management. Graham & Trotman,1985.

[20]William D. Litzinger and Thomas E. Schaefer. “Something More”—The nature of transcendent management. business horizons,march-april,1986.

[21]Itzhakk Gilboa and David Scheidler. “Case-based decision theor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

(编辑 聂慧丽)


相关内容

  • [法律法规]山西省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管理办法
  • [阅读全文] 山西省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管理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75号<山西省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11月10日省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省长 张宝顺2004年11月22日第一条 为规范信件和具有信件 ...

  • 对我国关于股权性质讨论的简要评述
  • 对我国关于股权性质讨论的简要评述 复旦大学法学院:郑飞 [摘要]股权之性质始终为学界争论之焦点,但迄今为止仍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对所有权说.债权说.社员权说.独立民事权利说等我国关于股权性质的主要理论进行基本的梳理与评价,进而阐释笔者个人之观点,以期有所建设. [关键字]股权性质学说合理性评述 一. ...

  • 论企业绩效管理的性质
  • 242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2 论企业绩效管理的性质 吴进强 方健能 摘 要:企业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 也是企业管理的 重点和难点, 弄清楚企业绩效管理的性质是做好企业绩效管理的前提.结合企业实际, 从绩效的概念.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绩效考核的概念.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绩效管理的概念 ...

  •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 观念,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情感: 态度目标: ⑴.使学生明确我国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 ⑵.提高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的认识: ⑶.增强学生正确的民主观和民主意识: ⑷.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价值目标 明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 ...

  • 建设项目审批法律性质分析
  • 建设项目审批法律性质分析 2016-03-16 10:43:47 来源:7天论文网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1次 评论:0条 摘要: 自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以来,投资体制改革再度成为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焦点.探讨自2004 年投资体制改革以来,建设项目审核的三种主要形式---审批.核准.备案 ...

  • 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项目及减免性质代码明细
  • 2016-07-21 17:09:21来源:西安国税纳税服务作者:[ ] [业务描述] 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是指符合企业所得税优惠条件的纳税人,按规定将相关资料报税务机关备案,具体包括: (1)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减免性质代码:04083904). (2)取得的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 ...

  • 药事管理学
  • 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70023 课程英文名称:The Discipline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课程类型:• 通识通修 • 通识通选 • 学科必修 • 学科选修 • 跨学科选修 •专业核心 • 专业选修(学术研究) •专业选修(就业创业 ...

  • 八字五行与职业
  • 一.五行对应行业 1)属火事业 电子.电脑.电器.电力.电厂.热电.通信.IT.通讯. 热度性质(包括热饮食).火爆性质.光线性质.易燃烧性质.光学.照明.油类.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等所有和化学相关的,如塑料.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等.精细化工比如化妆品.各类日用化学品,等等.还有加工修理性质(包括 ...

  • 论我国侦查权的性质
  • 争鸣 论我国侦查权的性质 ---驳"●杨宗辉3 , , 我国原有的, 保障人权与提高效率成为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研讨的共同主题, 我国侦查程序的各个方面, 都将面临重大的改革与调整.其中首先需要明确并统一认识的问题就是侦查权自身的性质, 即侦查权究竟是属于行政权还是司法权.在这一点上, 有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