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其谁为偶丽居宗,葩华是撷
——《国文百八课》与《古文观止》教材比较 从《文选》开端以来,民国《国文百八课》与清代《古文观止》都是我国历史上以选文方式进行编排的影响深远的语文教材,二者在选文的指导思想上有一些共同点表现在都力求选入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因为种种原因,两种选文在编排的顺序选文的审美旨趣、选文应用于生活的路向、以及选文的时代特征上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比较研究它们的异同,对我国当代的语文教材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一)选文的文体特质:至其偶丽居宗,葩华是撷,
文体,即文章的体制。是文本形式的划分,夏丏尊、叶圣陶在《国文百八课》中明确将文体分为四类:一、记叙文—记事物的形状、光景;二、叙述文—叙事物的变化经过;三、说明文—说明事物和事理;四、议论文—评论事物,发表主张。这是基本的四大类文体,如夏丏尊、叶圣陶认为,如果按另外的标准分类,又可分为普通文和应用文两种,应用文是专门应付当前的事务的写作的情形和普通的文章不同,应用文又包括书信、日记、合同、广告等。记述和叙述两种写法杂糅,产生了游记,以记叙为手段对内容进行虚构和创造就成了小说和散文相对的称为韵文。韵文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新体诗,叙述文又可衍化为戏剧。总之,如果把《国文百八课》里林林总总的文体进行归类,涉及的种类实在是不少,可以说我国当今语文教育中涉及的基本文体都已具备。
《国文百八课》这套教材的编排模式是以文话为编写中心,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单元前后连接,左右照应,从编者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语文”体系。“语文”偏向于语言文字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读写方法知识,被系统地编进一般文选教材的做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一个可収思路,这使得追求语文教学科学化成为语文学科的最高境界。
文言小说选文的方面,有避熟就生的倾向,例如《三国演义》不选《草船借箭》,而选《孙策太史慈神亭之战》和《杨修之死》,《红楼梦》不选《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而选《林黛玉之死》。文言文选文中也有名篇,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魏学沏《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宋滚的《送东阳马生序》,刘基的《卖柑者言》,《战国策》的《冯缓》,《史记》的《西门豹》等等。另一方面也有面目较生的篇目,如李渔的《梧桐》,元好问的《张营四景宫女画记》,沈复的《闲情记趣》。,龚自珍的《书叶机》等等。
《古文观止》的文体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涉及的文体有一个从古到今的自然发展过程。人们对文体的划分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南朝时刘勰创作的《文心雕龙》是文章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将文体分为33类,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铬、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笺记等,文体的繁多芜杂不利于教学,于是后代的学者化繁为简,将文体数量不断削减。尽管《古文观止》出现的文体数量有15种之多,包括论说、序跋、奏议、诏令、赠序、书、牍、传状、叙记、杂记、碑志、典志、哀祭、辞赋、骈文等,但是这些文体都是 当时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国文百八课》选入了大量白话语体文作品,也选入了一些古代的经典名篇。在题材上,可以说与人的生活相关的一切主题都有入选。反映了语文的外延是与生活的外延一样无限广阔的。正如叶圣陶所言“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讲究,同时主张把材料的范围放宽,洋洋洒洒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固然选取,零星的便笺,一条一条的章则、朴实干燥的科学的记述等也选取。”
《古文观止》的题材也是丰富多样的,与士大夫生活相关的一切题材均有涉及。上至统治者的治国之道,下至普通文人的喜怒哀乐,至于山水游记、人物品评等无不具备。人们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篇目。
(二)编排的顺序:引证赅博,校勘精审,体例严谨
《国文百八课》的编选者力图展示文选之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国文百八课是单元组合型的教材,每一单元由文话、文选、文法、习问四部分组成。叶圣陶谈《国文百八课》的选文指导思想时说:“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本书每课有一目标,力求目标与目标间的系统完整,有时把变化兴味牺牲亦有所不惜。”
《国文百八课》的编者把握了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学校各学科教学的要求,追求国文教学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选文之间的逻辑顺序是不可忽视的。那么,这种逻辑性从何而来呢,孤立的选文之间是无所谓逻辑性的,但由于选文是放在单元之中的,选文成为文话的例证和文法、习问的材料。那么选文就不是孤立的了,又由于单元前后之间是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那么选文就获得了相应的逻辑性。
而《古文观止》却显示不出这种逻辑性,古代的文选型教材的编排顺序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是按文章的体裁分类编排,每种文体的作品,又按作者的时代排列,典型的如《昭明文选》;二是按作品出现的时代编排,在每一时代又按作家排列,典型的如《古文观止》,《古文观止》
从《春秋左氏传》开端,然后是按朝代顺序选择作品,一直排到明末作家张溥,概括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以及重要时代和作家的风貌。但是这两种排列样式只是选文的纯粹罗列,显示不出选文前后之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三)选文的审美旨趣:弥尚丽靡,复输于往时
《国文百八课》四册七十二课有选文篇,其中语体文篇、文言篇,语体文占了大多数。这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学所取得的成绩。胡适等人最初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就是要让白话成为文学的正宗。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其中最后三条“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即显示出白话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一面。夏丏尊、叶圣陶作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在语文教育工作中也大力推动着白话文学走向大从化、通俗化。另外,从语言的发展规律来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又似乎脱离不了关系,如叶圣陶认为古代戏曲里的词曲是文言体,而说白是语体,一些演义体的小说宋元以来的语录等文体里面又保持着许多原生态的白话。
所以,《国文百八课》的选文就选了一些按传统的文学观念来看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章节,如《三国演义》选了“杨修之死”的片断,《儒林外史》选了“王冕的少年时代”和“荆 元”的片断,“镜花缘”选了“女儿国”的片断,这些片断故事性强,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诙谐生动,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
《古文观止》在刊行之初,流行于清代村塾,山野坊巷。其文化品格徘徊于雅俗之间而更偏向于俗,开始仅作为城郭乡里从事举业者的参考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进入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让一些经典的古文再度展示出其应有的魅力。于是《古文观止》毫无争议地成了人们阅读的经典。《古文观止》因为其选文体现封建知识分子修身立命之理, 为官牧民之道等一些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质素而流传千古。《古文观止》的典雅端庄的风格还表现在编选者的审美趣味上,即一些不利于匡正世道人心的文章不予选入。例如文学艺术性极高的《庄子》,散文就没有入选。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是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编选者认为文章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而是社会人生世相的反映。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以外最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
日常的言语活动固然是学习国文的一种方式,但它不够系统、不够高效。通过教材中选文来学习国文则是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训练。简而言之,在《国文百八课》编者的心目中,国文是训练主要是一种工具性的训练,夏丏尊直接将读书与生活关联在一起,他说:“我想
把读书和生活两件事联成一气,打成一片来说,在我的见解,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余酒后的消遣品,乃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
所以,《国文百八课》中的一些篇目直接展示了一些我们现今所说的“操作性知识”,如第三册第七课的选文“公文标点举例及行文款式”以及第十六课的选文“怎样读书”就是直接跟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打交道的东西。《国文百八课》的选文内容与日常生活是不隔离的。《古文观止》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隔了一层,甚至好几层,在《古文观止》的选文中,很难找到一篇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文章,大多是陈义甚高的言论,主题多是关乎伦理道德的。影响编选者选文的原因可能与清初社会文化思潮有直接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明代覆亡的巨大历史变故,激起人们对文学的基本性质和社会功能,文人的品格精神,乃至文学史上作品的价值,都重新作出思考,文学批评充满伦理和道德的主题。也不乏现实批判意识。综观《古文观止》的选文内容,联系编选者的社会文化环境,不难看出“二吴”的选文旨趣。
(四)选文的时代特征:面向当世与返古汲经
《国文百八课》强烈的时代气息主要体现在选文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编选者当时的时间距离上,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叶氏、夏氏编集出书的1938年也不过20年时间。但这段时间却是我国新文学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编选者选入了这段时期的作品达80多篇。可见选文的时代气息强烈,在找不到合适的时文选入教材时,叶圣陶甚至亲自创作《国文百八课》选了叶圣陶亲自创作的四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可见作者大胆革新教材的精神。叶圣陶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主张文学要直面现实人生、指导人生的发展。正如他所言:“我们总觉得现成的文章不适合青年学生,现在已是飞机、炸弹的时代了。从《三国演义》里选出单刀匹马的战斗故事叫青年来读,固然不对劲,青年是活泼的,叫他们读现代中年人或老年人所写的感伤的文字。也同样不合理。
叶圣陶又在《国文杂志发刊词》中严厉批判了古典的、旧式的利禄主义教育。提倡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新式教育。这种新式教育在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
与《国文百八课》直面当世的精神相比,《古文观止》则显示出一种回溯历史、归依儒家经典的态度。从所选的篇目来看。《古文观止》共选文222篇,其中以《左传》为重点选 34篇,《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36篇,共70篇。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见编选者对中国散文源头的重视。在唐宋八大家文中,选韩愈的文章24篇,柳宗元的文章11篇,欧阳修、苏轼的散文共30篇。因为韩、柳、欧、苏对中国的古文做出了
重大贡献。所以选得较多,而清代的文章一篇未选。
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明清文论思潮中获得启发。明代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归有光、茅坤等人推崇唐宋散文的成就,清代社会随着返古汲经思潮不断高涌,道统与文统之说在文学批评中又日渐被人旧话重提。这些文论思潮明显影响了“二吴”的选文思想。或许在“二吴”的心目中,还有清代的作品未经岁月的淘洗因而经典性不够。以及人们对清朝统治认同的问题。
王小明曾撰文提出“语文课程缺少的并不仅仅是程序性知识,在陈述性知识方面也同样缺乏,不过缺乏的是一些可以转化为语文能力的陈述性知识。”他还同时提到其他几位研究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曾指出,多读、多写,着眼于‘多’字,没有现出其中的规律来。他还提出了要为学习语文的‘暗胡同’装上明灯的愿望,即探索学习语文的科学规律与科学方法。张孝纯也认为,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多读多写。忽视导以语文规律,‘不把金针度于人’。”这都对语文教育、教材、教法开启了一盏明灯…..
至其谁为偶丽居宗,葩华是撷
——《国文百八课》与《古文观止》教材比较 从《文选》开端以来,民国《国文百八课》与清代《古文观止》都是我国历史上以选文方式进行编排的影响深远的语文教材,二者在选文的指导思想上有一些共同点表现在都力求选入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因为种种原因,两种选文在编排的顺序选文的审美旨趣、选文应用于生活的路向、以及选文的时代特征上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比较研究它们的异同,对我国当代的语文教材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一)选文的文体特质:至其偶丽居宗,葩华是撷,
文体,即文章的体制。是文本形式的划分,夏丏尊、叶圣陶在《国文百八课》中明确将文体分为四类:一、记叙文—记事物的形状、光景;二、叙述文—叙事物的变化经过;三、说明文—说明事物和事理;四、议论文—评论事物,发表主张。这是基本的四大类文体,如夏丏尊、叶圣陶认为,如果按另外的标准分类,又可分为普通文和应用文两种,应用文是专门应付当前的事务的写作的情形和普通的文章不同,应用文又包括书信、日记、合同、广告等。记述和叙述两种写法杂糅,产生了游记,以记叙为手段对内容进行虚构和创造就成了小说和散文相对的称为韵文。韵文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新体诗,叙述文又可衍化为戏剧。总之,如果把《国文百八课》里林林总总的文体进行归类,涉及的种类实在是不少,可以说我国当今语文教育中涉及的基本文体都已具备。
《国文百八课》这套教材的编排模式是以文话为编写中心,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单元前后连接,左右照应,从编者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语文”体系。“语文”偏向于语言文字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读写方法知识,被系统地编进一般文选教材的做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一个可収思路,这使得追求语文教学科学化成为语文学科的最高境界。
文言小说选文的方面,有避熟就生的倾向,例如《三国演义》不选《草船借箭》,而选《孙策太史慈神亭之战》和《杨修之死》,《红楼梦》不选《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而选《林黛玉之死》。文言文选文中也有名篇,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魏学沏《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宋滚的《送东阳马生序》,刘基的《卖柑者言》,《战国策》的《冯缓》,《史记》的《西门豹》等等。另一方面也有面目较生的篇目,如李渔的《梧桐》,元好问的《张营四景宫女画记》,沈复的《闲情记趣》。,龚自珍的《书叶机》等等。
《古文观止》的文体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涉及的文体有一个从古到今的自然发展过程。人们对文体的划分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南朝时刘勰创作的《文心雕龙》是文章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将文体分为33类,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铬、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笺记等,文体的繁多芜杂不利于教学,于是后代的学者化繁为简,将文体数量不断削减。尽管《古文观止》出现的文体数量有15种之多,包括论说、序跋、奏议、诏令、赠序、书、牍、传状、叙记、杂记、碑志、典志、哀祭、辞赋、骈文等,但是这些文体都是 当时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国文百八课》选入了大量白话语体文作品,也选入了一些古代的经典名篇。在题材上,可以说与人的生活相关的一切主题都有入选。反映了语文的外延是与生活的外延一样无限广阔的。正如叶圣陶所言“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讲究,同时主张把材料的范围放宽,洋洋洒洒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固然选取,零星的便笺,一条一条的章则、朴实干燥的科学的记述等也选取。”
《古文观止》的题材也是丰富多样的,与士大夫生活相关的一切题材均有涉及。上至统治者的治国之道,下至普通文人的喜怒哀乐,至于山水游记、人物品评等无不具备。人们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篇目。
(二)编排的顺序:引证赅博,校勘精审,体例严谨
《国文百八课》的编选者力图展示文选之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国文百八课是单元组合型的教材,每一单元由文话、文选、文法、习问四部分组成。叶圣陶谈《国文百八课》的选文指导思想时说:“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本书每课有一目标,力求目标与目标间的系统完整,有时把变化兴味牺牲亦有所不惜。”
《国文百八课》的编者把握了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学校各学科教学的要求,追求国文教学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选文之间的逻辑顺序是不可忽视的。那么,这种逻辑性从何而来呢,孤立的选文之间是无所谓逻辑性的,但由于选文是放在单元之中的,选文成为文话的例证和文法、习问的材料。那么选文就不是孤立的了,又由于单元前后之间是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那么选文就获得了相应的逻辑性。
而《古文观止》却显示不出这种逻辑性,古代的文选型教材的编排顺序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是按文章的体裁分类编排,每种文体的作品,又按作者的时代排列,典型的如《昭明文选》;二是按作品出现的时代编排,在每一时代又按作家排列,典型的如《古文观止》,《古文观止》
从《春秋左氏传》开端,然后是按朝代顺序选择作品,一直排到明末作家张溥,概括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以及重要时代和作家的风貌。但是这两种排列样式只是选文的纯粹罗列,显示不出选文前后之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三)选文的审美旨趣:弥尚丽靡,复输于往时
《国文百八课》四册七十二课有选文篇,其中语体文篇、文言篇,语体文占了大多数。这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学所取得的成绩。胡适等人最初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就是要让白话成为文学的正宗。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其中最后三条“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即显示出白话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一面。夏丏尊、叶圣陶作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在语文教育工作中也大力推动着白话文学走向大从化、通俗化。另外,从语言的发展规律来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又似乎脱离不了关系,如叶圣陶认为古代戏曲里的词曲是文言体,而说白是语体,一些演义体的小说宋元以来的语录等文体里面又保持着许多原生态的白话。
所以,《国文百八课》的选文就选了一些按传统的文学观念来看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章节,如《三国演义》选了“杨修之死”的片断,《儒林外史》选了“王冕的少年时代”和“荆 元”的片断,“镜花缘”选了“女儿国”的片断,这些片断故事性强,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诙谐生动,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
《古文观止》在刊行之初,流行于清代村塾,山野坊巷。其文化品格徘徊于雅俗之间而更偏向于俗,开始仅作为城郭乡里从事举业者的参考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进入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让一些经典的古文再度展示出其应有的魅力。于是《古文观止》毫无争议地成了人们阅读的经典。《古文观止》因为其选文体现封建知识分子修身立命之理, 为官牧民之道等一些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质素而流传千古。《古文观止》的典雅端庄的风格还表现在编选者的审美趣味上,即一些不利于匡正世道人心的文章不予选入。例如文学艺术性极高的《庄子》,散文就没有入选。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是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编选者认为文章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而是社会人生世相的反映。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以外最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
日常的言语活动固然是学习国文的一种方式,但它不够系统、不够高效。通过教材中选文来学习国文则是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训练。简而言之,在《国文百八课》编者的心目中,国文是训练主要是一种工具性的训练,夏丏尊直接将读书与生活关联在一起,他说:“我想
把读书和生活两件事联成一气,打成一片来说,在我的见解,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余酒后的消遣品,乃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
所以,《国文百八课》中的一些篇目直接展示了一些我们现今所说的“操作性知识”,如第三册第七课的选文“公文标点举例及行文款式”以及第十六课的选文“怎样读书”就是直接跟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打交道的东西。《国文百八课》的选文内容与日常生活是不隔离的。《古文观止》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隔了一层,甚至好几层,在《古文观止》的选文中,很难找到一篇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文章,大多是陈义甚高的言论,主题多是关乎伦理道德的。影响编选者选文的原因可能与清初社会文化思潮有直接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明代覆亡的巨大历史变故,激起人们对文学的基本性质和社会功能,文人的品格精神,乃至文学史上作品的价值,都重新作出思考,文学批评充满伦理和道德的主题。也不乏现实批判意识。综观《古文观止》的选文内容,联系编选者的社会文化环境,不难看出“二吴”的选文旨趣。
(四)选文的时代特征:面向当世与返古汲经
《国文百八课》强烈的时代气息主要体现在选文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编选者当时的时间距离上,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叶氏、夏氏编集出书的1938年也不过20年时间。但这段时间却是我国新文学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编选者选入了这段时期的作品达80多篇。可见选文的时代气息强烈,在找不到合适的时文选入教材时,叶圣陶甚至亲自创作《国文百八课》选了叶圣陶亲自创作的四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可见作者大胆革新教材的精神。叶圣陶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主张文学要直面现实人生、指导人生的发展。正如他所言:“我们总觉得现成的文章不适合青年学生,现在已是飞机、炸弹的时代了。从《三国演义》里选出单刀匹马的战斗故事叫青年来读,固然不对劲,青年是活泼的,叫他们读现代中年人或老年人所写的感伤的文字。也同样不合理。
叶圣陶又在《国文杂志发刊词》中严厉批判了古典的、旧式的利禄主义教育。提倡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新式教育。这种新式教育在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
与《国文百八课》直面当世的精神相比,《古文观止》则显示出一种回溯历史、归依儒家经典的态度。从所选的篇目来看。《古文观止》共选文222篇,其中以《左传》为重点选 34篇,《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36篇,共70篇。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见编选者对中国散文源头的重视。在唐宋八大家文中,选韩愈的文章24篇,柳宗元的文章11篇,欧阳修、苏轼的散文共30篇。因为韩、柳、欧、苏对中国的古文做出了
重大贡献。所以选得较多,而清代的文章一篇未选。
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明清文论思潮中获得启发。明代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归有光、茅坤等人推崇唐宋散文的成就,清代社会随着返古汲经思潮不断高涌,道统与文统之说在文学批评中又日渐被人旧话重提。这些文论思潮明显影响了“二吴”的选文思想。或许在“二吴”的心目中,还有清代的作品未经岁月的淘洗因而经典性不够。以及人们对清朝统治认同的问题。
王小明曾撰文提出“语文课程缺少的并不仅仅是程序性知识,在陈述性知识方面也同样缺乏,不过缺乏的是一些可以转化为语文能力的陈述性知识。”他还同时提到其他几位研究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曾指出,多读、多写,着眼于‘多’字,没有现出其中的规律来。他还提出了要为学习语文的‘暗胡同’装上明灯的愿望,即探索学习语文的科学规律与科学方法。张孝纯也认为,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多读多写。忽视导以语文规律,‘不把金针度于人’。”这都对语文教育、教材、教法开启了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