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

  内容摘要:开放发展是我党治国理政、引领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科学把握时代主题的必然选择,开放发展促进合作共赢,开放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开放发展要坚守底线。   关键词:开放发展 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 坚守底线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开放发展是我党治国理政、引领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可以说,党和国家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与“开放”息息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开放发展是科学把握时代主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安全挑战复杂多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阻碍世界的和平发展进程,有时甚至很激烈,蕴含着冲突加剧的危机。世界局势呈现“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特点。   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也为我们发展的时代背景加大了难度系数,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求当代共产党人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谁偏离了时代主题,谁就会被时代抛弃,在历史发展中被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曾举例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有13个经济体实现25年多的高速增长,其共同特征就是采取开放政策。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可以说,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主题,走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是我党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主题之后的必然选择。   开放发展促进合作共赢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将“搭建互利共赢合作新平台”,“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十三五规划”也指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其实,早在2014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开放、合作、共赢是中国的一贯主张。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曲折推进中,中国一贯主张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身体力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起了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促进世界合作共赢做出了重大贡献。   什么是合作共赢的前提呢?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对“共赢”做过详细的论述,尽管是针对中法关系而言,但对中国外交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看出:“互尊互信、坦诚相待,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互利共赢、互惠共容,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同舟共济、面向全球”可以看作是“共赢”的前提。在2014年年底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指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认同这些前提的,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伙伴。   开放带来了合作,合作促进了共赢。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合作共赢,追求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合作共赢的正确“义利观”。   开放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开放发展中的亮点。一带一路的关键就是互联互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文化方面的互联互通更是血脉经络的社会根基。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而更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的“相通”。文化方面的互联互通就是要拉近人民思想交流、文明互鉴的距离,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摒弃文化思维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妄自菲薄思维”,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文化自信、文明互鉴。   “一带一路”在现实空间中存在,同时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纵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作为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建设当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助力。网络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流引领着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网络建设水平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应该着重在网络基础建设、网上共享平台、网络经济创新、网络安全保障、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助力“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倡议实施,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截至目前,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结成志同道合、互信友好、充满活力的“朋友圈”。   开放发展要坚守底线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也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十三五”规划指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制度性话语权”其实就是制度要求,要求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在开放中不是一味西化,唯西方马首是瞻,而是要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提高“制度性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丰富和发展中国乃至世界治国理政的理念和经验,实现“开放发展”战略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辩证统一。   总之,开放发展,就是要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里,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谋求共治、实现共赢,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公平正义,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12JDSZ1006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2.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光明日报》,2014年3月30日。   3.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   (责任编辑:翁淮南)

  内容摘要:开放发展是我党治国理政、引领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科学把握时代主题的必然选择,开放发展促进合作共赢,开放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开放发展要坚守底线。   关键词:开放发展 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 坚守底线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开放发展是我党治国理政、引领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可以说,党和国家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与“开放”息息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开放发展是科学把握时代主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安全挑战复杂多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阻碍世界的和平发展进程,有时甚至很激烈,蕴含着冲突加剧的危机。世界局势呈现“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特点。   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也为我们发展的时代背景加大了难度系数,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求当代共产党人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谁偏离了时代主题,谁就会被时代抛弃,在历史发展中被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曾举例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有13个经济体实现25年多的高速增长,其共同特征就是采取开放政策。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可以说,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主题,走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是我党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主题之后的必然选择。   开放发展促进合作共赢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将“搭建互利共赢合作新平台”,“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十三五规划”也指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其实,早在2014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开放、合作、共赢是中国的一贯主张。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曲折推进中,中国一贯主张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身体力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起了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促进世界合作共赢做出了重大贡献。   什么是合作共赢的前提呢?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对“共赢”做过详细的论述,尽管是针对中法关系而言,但对中国外交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看出:“互尊互信、坦诚相待,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互利共赢、互惠共容,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同舟共济、面向全球”可以看作是“共赢”的前提。在2014年年底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指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认同这些前提的,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伙伴。   开放带来了合作,合作促进了共赢。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合作共赢,追求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合作共赢的正确“义利观”。   开放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开放发展中的亮点。一带一路的关键就是互联互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文化方面的互联互通更是血脉经络的社会根基。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而更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的“相通”。文化方面的互联互通就是要拉近人民思想交流、文明互鉴的距离,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摒弃文化思维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妄自菲薄思维”,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文化自信、文明互鉴。   “一带一路”在现实空间中存在,同时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纵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作为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建设当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助力。网络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流引领着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网络建设水平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应该着重在网络基础建设、网上共享平台、网络经济创新、网络安全保障、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助力“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倡议实施,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截至目前,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结成志同道合、互信友好、充满活力的“朋友圈”。   开放发展要坚守底线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也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十三五”规划指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制度性话语权”其实就是制度要求,要求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在开放中不是一味西化,唯西方马首是瞻,而是要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提高“制度性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丰富和发展中国乃至世界治国理政的理念和经验,实现“开放发展”战略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辩证统一。   总之,开放发展,就是要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里,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谋求共治、实现共赢,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公平正义,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12JDSZ1006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2.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光明日报》,2014年3月30日。   3.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   (责任编辑:翁淮南)


相关内容

  •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必须实现三个根本转变
  •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转型院校必须首先在转型文化创建.转型路径选择及转型定位设计三个方面实现根本转变,在创建良好转型文化氛围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服务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进行变革的路径选择,实现流程再造,制定科学.系统.可行的转型战略,加 ...

  • 劳模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
  • 作者:吴潜涛 工会信息 2014年11期 在我国改革.建设.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品德高尚.业绩卓著.贡献突出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赞誉,成为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学习楷模: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永久不衰的劳模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 ...

  • 在创新中推进党组织建设
  • [摘要]党的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组织保障.新时期不断加强和创新党的组织建设需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好活动载体建设. [关键词]新时期 党组织建设 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提高党的组织建设水平,始终保持党组织的纯 ...

  • 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要论)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走向,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正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高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奋力开拓.阔步前 ...

  • 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关系
  • 2017年04月27日 18:05:55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汤志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整 ...

  • 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公共性价值诉求
  • 作者:张雅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构建适应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国家治理体系都是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有序变迁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治理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认识-实践活动,必然蕴含着治理主体的价值认知与选择,因而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括制度 ...

  •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_刘剑明
  • 公共管理理论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刘剑明 长春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130012) 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政府的自我超越.当前,加快推进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高度谋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 _中国梦_的历史嬗变与实现路径_董德福
  • 第39卷第5期2013年9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JiangsuNormalUni.(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9,No.5 2013Sept., "中国梦"的历史嬗变与实现路径 董德福 (江苏大学马克思 ...

  • 新发展理念公务员读本考试答案100分卷
  • 主观题客观题参考答案客观题得分:95.0分总得分:95.0分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关于需求侧和供给侧二者的关系,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2分] A.供给和需求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 B.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C.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只是主次要分明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