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14

班主任兵法十四

十四、虚实篇

河豚遇到危险之时,会把扁平的肚子一鼓再鼓,瞬间膨胀成可怕的大圆球,以此来吓退敌人。这是一种典型的虚张声势,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是动物为了自保而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

二战时德军也采用过隐弱示强这一战术。1940年4月9日,德军出动许多战斗机、轰炸机低空盘旋在挪威首都,一支人数不多的空降部队,突然攻击了该市附近的法布内尔机场。这支小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阅兵式的步伐,沿主要街道一直行进到市中心,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支兵力单薄的队伍。结果,一座30万人口的城市不战而降。德军的虚张声势取得逼真的效果。

还有另一种隐藏虚的办法。三国时,诸葛亮失了街亭,眼看司马懿大军杀来,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实际就是一座空城,也就是那么几个老兵弱卒,大模大样地摆出来,反倒让司马懿拿不定主意,以为对手以逸待劳,极其强大,越想越怕,连忙传令全军急速后退。《三十六计》说:“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实际空虚而又故意显示出空虚的样子,就能使对方难以揣摩,反而得出相反的结论。

明明强大,却故意示弱,以引诱敌人,这也是军事将领常用的计谋。孙膑减灶诱杀庞涓即是一个有名的例子。为了麻痹对手、诱敌深入,孙膑在与庞涓作战之初佯装节节败退,卒散将逃。第一天有炊灶十万,第二天只有五万,第三天仅剩下三万了,三天之内兵将逃去三分之二,终于诱动庞涓轻骑冒进,兵败马陵。

《孙子兵法》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又曰:“避实而就虚。”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不仅仅对指导战争有效,在学生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的启示。

首先,作为教师,你不能让学生把你摸透。一旦被学生摸透,你就“致于人”而很难“致人”了。要知道,学生都是很聪明的,而且很会钻空子,他们很容易适应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且很快想出应付的办法,教师一旦被学生调动,就只能疲于奔命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这样的工作才可能是有效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呢?这就需要教师懂得一点虚虚实实的原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相间,让学生找不到规律。教师要修练内功,要有修养,有城府,有内涵。在必要的时候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高明的将领,“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已经找不出痕迹了,高明的老师,也会做得非常自然,仿佛事物原本就是如此一样。

其次,教师要善于“以实击虚”。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什么庖丁会做到游刃有余,因为他解牛所用的刀的“实”,遇到的都是牛身上的“虚”,所以旁人就觉得异常轻松。要是一个不熟练的屠夫去操作,一刀砍在骨头上,牛痛苦,人也痛苦。这叫以实击实,通常都会导致两败俱伤。我们常常见到有老师对学生发火,但是不得其法,学生并不服气,甚至发生学生当面与教师顶撞,使得教师骑虎难下的场面,这都是没有做到以实击虚的缘故。

而如果教师本身言不正,行不正,却去教育学生,或者教师不做调查研究,草

率做出判断,而冤枉了学生,这便是“以虚击实”了。任凭你是教师,面对学生,也不能以虚击实啊!最终必败无疑,学生毫发无伤,教师却败得很惨。遇上教师修养不好,而恼羞成怒,结果便是一败涂地,这个班级再也无法教下去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实击虚呢?教师一定要知己知彼。了解自身的虚实,了解学生的虚实。教师要善于做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形象,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心理,分析学生的动机,分析学生所惧怕的,所不惧怕的。能够从一些表面现象挖掘出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一些细微变化,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的“实”与“虚”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以往“虚”的地方现在不一定“虚”,以往“实”的地方现在也不一定“实”。教师能够掌握虚实变化的规律,实践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虚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虚,哪来实,同样的,没有实,何谈虚。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虚与实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矛盾,又统一。一名学生,数学和语文都考了80分,可是,事实上,语文的80分可能是班级前几名,而数学的80分可能是班级后几名。所以虚与实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在有了比较之后我们才可以判断数学的80分是“虚”,语文的80分是“实”。

从发展的眼光来开,虚实的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说,小王违反纪律了,他自己已经也意识到犯了错误,这便是他的虚,教师根据校纪校规之“实”来处理此“虚”,会非常顺利,小王没有话说。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处理,导致违反纪律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如果只单单处理小王,小王便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原来的“虚”便不再“虚”了,他会说又不是他一人违反纪律,教师只处罚他太不公平。再比如说,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刺激的话,而受到打击,从而抑制了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发展,学生在这门学科中的“实”可能会变成“虚”。

由于虚和实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善于把虚和实结合起来运用。虚实对比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又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虚与实放在一起,实可以衬托出虚,虚也可以衬托出实。这两者互相衬托,显示出的效果可能极具戏剧性。古时将领用兵打仗,极其强调赏罚分明,而且是重罚重赏。若无所畏惧,奋勇向前,则加官进爵;若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则就地正法。也许赏是实,罚为虚,或者罚为实,赏乃虚,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两方面一起强调都是必要的,有赏无罚与有罚无赏都是要不得的,在实际操作时只能失败,很难成功。

邓小平对于虚与实之间的关系是运用得极好的。中国改革开放碰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左”的思想,邓小平也在多种场合强调反“左”。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是孤立地谈防“左”的。比较经典的论述是他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着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就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便是邓小平的高人一筹之处,他深深懂得矫枉过正的道理,警惕右是虚,防止左是实。虚实交错,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便全面了。

具体到学生工作中,虚实的原理又有哪些应用呢?试举几例。

例子一。班级里有学生早恋,教师找另外的学生了解情况。通常这种情况之下,

教师的目的如果太直露,学生可能不一定配合,也许会有所隐瞒。这便是“致于人”了。不妨这样开始谈话,先从谈话对象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开始谈起,让对方猜不出教师谈话的真正用意,况且,当教师找学生谈他本人的表现时,学生都是比较紧张的,实际上这是教师的“虚”晃一枪,随着话题地进行,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班级里有人早恋的事情上来,这才是教师的“实”。在具体操作时,虚与实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甚至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与学生谈话如果了解到学生有一些其他更重要的情况,教师的侧重点完全可以调整。这样,主动权完全在教师手里,教师的灵活性充分得到体现。

例子二。教师发现班级风气败坏,学生大面积地违犯纪律,许多学生是非不分,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教师认为已到了不整顿不可的地步。于是,教师了解情况,摸清事实,准备召开一次班会对一批为首的学生和一些严重的违纪现象进行集中处理,在制定班会计划时,千万别忘了,在处罚之前一定要表扬。表扬什么呢?无论情况多么糟糕,班级里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参与不良行动的,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自始至终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受环境和他人影响。那么,这部分学生就是教师要大力表扬的。在大批评之前要有大表扬!表扬的好处多多,因为我们不但要抑恶而且还要扬善,由于表扬和批评同时进行,表扬和批评的力度同时得到加强,绝大部分处于中间跟风的学生也会有方向,有目标,便于引导。当然,教师的侧重点在与处罚,处罚是“实”,表扬是“虚”,但是由于有了表扬的存在,整个措施的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对事情的认识也更全面了。

例子三。教师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马上实施,有一些学生可能就会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起来。教师不妨先放松要求,把自己严格的一面掩盖起来,以仔细观察学生的变化。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便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学生状况,一些习惯不良、规范不好的学生也会逐渐露出马脚,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可显现出自己真实意图,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此所谓“欲擒故纵”之法。放松是“虚”,收紧乃“实”。

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掌握虚实原理,则具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是善于做学生工作的,他有时疾风骤雨,有时和风细雨,有时风和日丽,有时“腥风血雨”。他富于变化,且左右逢源。他工作轻松,效果却极好。他爱学生,关心学生,却让学生感觉到他的严厉;他批评学生,惩罚学生,却让学生感受到他的爱心。他只有虚实两种招数,但他的办法却无穷无尽,用之不竭。

班主任兵法十四

十四、虚实篇

河豚遇到危险之时,会把扁平的肚子一鼓再鼓,瞬间膨胀成可怕的大圆球,以此来吓退敌人。这是一种典型的虚张声势,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是动物为了自保而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

二战时德军也采用过隐弱示强这一战术。1940年4月9日,德军出动许多战斗机、轰炸机低空盘旋在挪威首都,一支人数不多的空降部队,突然攻击了该市附近的法布内尔机场。这支小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阅兵式的步伐,沿主要街道一直行进到市中心,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支兵力单薄的队伍。结果,一座30万人口的城市不战而降。德军的虚张声势取得逼真的效果。

还有另一种隐藏虚的办法。三国时,诸葛亮失了街亭,眼看司马懿大军杀来,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实际就是一座空城,也就是那么几个老兵弱卒,大模大样地摆出来,反倒让司马懿拿不定主意,以为对手以逸待劳,极其强大,越想越怕,连忙传令全军急速后退。《三十六计》说:“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实际空虚而又故意显示出空虚的样子,就能使对方难以揣摩,反而得出相反的结论。

明明强大,却故意示弱,以引诱敌人,这也是军事将领常用的计谋。孙膑减灶诱杀庞涓即是一个有名的例子。为了麻痹对手、诱敌深入,孙膑在与庞涓作战之初佯装节节败退,卒散将逃。第一天有炊灶十万,第二天只有五万,第三天仅剩下三万了,三天之内兵将逃去三分之二,终于诱动庞涓轻骑冒进,兵败马陵。

《孙子兵法》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又曰:“避实而就虚。”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不仅仅对指导战争有效,在学生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的启示。

首先,作为教师,你不能让学生把你摸透。一旦被学生摸透,你就“致于人”而很难“致人”了。要知道,学生都是很聪明的,而且很会钻空子,他们很容易适应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且很快想出应付的办法,教师一旦被学生调动,就只能疲于奔命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这样的工作才可能是有效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呢?这就需要教师懂得一点虚虚实实的原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相间,让学生找不到规律。教师要修练内功,要有修养,有城府,有内涵。在必要的时候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高明的将领,“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已经找不出痕迹了,高明的老师,也会做得非常自然,仿佛事物原本就是如此一样。

其次,教师要善于“以实击虚”。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什么庖丁会做到游刃有余,因为他解牛所用的刀的“实”,遇到的都是牛身上的“虚”,所以旁人就觉得异常轻松。要是一个不熟练的屠夫去操作,一刀砍在骨头上,牛痛苦,人也痛苦。这叫以实击实,通常都会导致两败俱伤。我们常常见到有老师对学生发火,但是不得其法,学生并不服气,甚至发生学生当面与教师顶撞,使得教师骑虎难下的场面,这都是没有做到以实击虚的缘故。

而如果教师本身言不正,行不正,却去教育学生,或者教师不做调查研究,草

率做出判断,而冤枉了学生,这便是“以虚击实”了。任凭你是教师,面对学生,也不能以虚击实啊!最终必败无疑,学生毫发无伤,教师却败得很惨。遇上教师修养不好,而恼羞成怒,结果便是一败涂地,这个班级再也无法教下去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实击虚呢?教师一定要知己知彼。了解自身的虚实,了解学生的虚实。教师要善于做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形象,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心理,分析学生的动机,分析学生所惧怕的,所不惧怕的。能够从一些表面现象挖掘出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一些细微变化,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的“实”与“虚”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以往“虚”的地方现在不一定“虚”,以往“实”的地方现在也不一定“实”。教师能够掌握虚实变化的规律,实践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虚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虚,哪来实,同样的,没有实,何谈虚。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虚与实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矛盾,又统一。一名学生,数学和语文都考了80分,可是,事实上,语文的80分可能是班级前几名,而数学的80分可能是班级后几名。所以虚与实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在有了比较之后我们才可以判断数学的80分是“虚”,语文的80分是“实”。

从发展的眼光来开,虚实的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说,小王违反纪律了,他自己已经也意识到犯了错误,这便是他的虚,教师根据校纪校规之“实”来处理此“虚”,会非常顺利,小王没有话说。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处理,导致违反纪律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如果只单单处理小王,小王便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原来的“虚”便不再“虚”了,他会说又不是他一人违反纪律,教师只处罚他太不公平。再比如说,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刺激的话,而受到打击,从而抑制了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发展,学生在这门学科中的“实”可能会变成“虚”。

由于虚和实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善于把虚和实结合起来运用。虚实对比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又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虚与实放在一起,实可以衬托出虚,虚也可以衬托出实。这两者互相衬托,显示出的效果可能极具戏剧性。古时将领用兵打仗,极其强调赏罚分明,而且是重罚重赏。若无所畏惧,奋勇向前,则加官进爵;若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则就地正法。也许赏是实,罚为虚,或者罚为实,赏乃虚,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两方面一起强调都是必要的,有赏无罚与有罚无赏都是要不得的,在实际操作时只能失败,很难成功。

邓小平对于虚与实之间的关系是运用得极好的。中国改革开放碰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左”的思想,邓小平也在多种场合强调反“左”。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是孤立地谈防“左”的。比较经典的论述是他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着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就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便是邓小平的高人一筹之处,他深深懂得矫枉过正的道理,警惕右是虚,防止左是实。虚实交错,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便全面了。

具体到学生工作中,虚实的原理又有哪些应用呢?试举几例。

例子一。班级里有学生早恋,教师找另外的学生了解情况。通常这种情况之下,

教师的目的如果太直露,学生可能不一定配合,也许会有所隐瞒。这便是“致于人”了。不妨这样开始谈话,先从谈话对象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开始谈起,让对方猜不出教师谈话的真正用意,况且,当教师找学生谈他本人的表现时,学生都是比较紧张的,实际上这是教师的“虚”晃一枪,随着话题地进行,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班级里有人早恋的事情上来,这才是教师的“实”。在具体操作时,虚与实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甚至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与学生谈话如果了解到学生有一些其他更重要的情况,教师的侧重点完全可以调整。这样,主动权完全在教师手里,教师的灵活性充分得到体现。

例子二。教师发现班级风气败坏,学生大面积地违犯纪律,许多学生是非不分,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教师认为已到了不整顿不可的地步。于是,教师了解情况,摸清事实,准备召开一次班会对一批为首的学生和一些严重的违纪现象进行集中处理,在制定班会计划时,千万别忘了,在处罚之前一定要表扬。表扬什么呢?无论情况多么糟糕,班级里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参与不良行动的,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自始至终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受环境和他人影响。那么,这部分学生就是教师要大力表扬的。在大批评之前要有大表扬!表扬的好处多多,因为我们不但要抑恶而且还要扬善,由于表扬和批评同时进行,表扬和批评的力度同时得到加强,绝大部分处于中间跟风的学生也会有方向,有目标,便于引导。当然,教师的侧重点在与处罚,处罚是“实”,表扬是“虚”,但是由于有了表扬的存在,整个措施的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对事情的认识也更全面了。

例子三。教师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马上实施,有一些学生可能就会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起来。教师不妨先放松要求,把自己严格的一面掩盖起来,以仔细观察学生的变化。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便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学生状况,一些习惯不良、规范不好的学生也会逐渐露出马脚,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可显现出自己真实意图,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此所谓“欲擒故纵”之法。放松是“虚”,收紧乃“实”。

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掌握虚实原理,则具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是善于做学生工作的,他有时疾风骤雨,有时和风细雨,有时风和日丽,有时“腥风血雨”。他富于变化,且左右逢源。他工作轻松,效果却极好。他爱学生,关心学生,却让学生感觉到他的严厉;他批评学生,惩罚学生,却让学生感受到他的爱心。他只有虚实两种招数,但他的办法却无穷无尽,用之不竭。


相关内容

  • 读[班主任兵法]心得体会
  • 读<班主任兵法>心得体会 德州十五中 纪彦林 读了<班主任兵法>,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教师,如果连学生都搞不定,这个教师基本不能算是成功的."我在想我是成功的吗?第二遍阅读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学生,的确是越来越难搞定了",深有 ...

  • 班主任兵法读书心得
  • 读一本好书,犹如在干渴时找到一泓清泉,在黑暗中看到一盏灯火,在寂寞时邂逅一位故友,在迷茫处忽见路转峰回,这是我在阅读了万玮老师的著作<班主任兵法>后的最深感触.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教育反思集,分为实践篇和理论篇.它记述了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q ...

  • 读班主任兵法读书心得
  • 有人说,一个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是不完整的教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我虽然只当过一年的班主任,但却深深感觉到做班主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挑战.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极有价值,极有意义的.读了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更加感受到了他在班主任工作上的独到的做法和认识的高深之处.在 ...

  • 班主任兵法
  • 班主任兵法 1. "老师,我想对您说-" 信箱 现阶段的学生缺乏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正是由于他们的自尊心太强.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无法及时地了解学生的一些近况.导致矛盾的扩大化.在班级的的某个角落设置一个这样的信箱,能拉近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与老师的距离.而作为班主任也能借此来解 ...

  • 班主任兵法12
  • 班主任兵法十二 十二.手段与目的 100多年前,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下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名言.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把孟获抓住之后却又放掉,有部下不理解,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抓住叛军首领,为什么又轻易放掉他呢?这便是诸葛亮的 ...

  • 班主任兵法9
  • 班主任兵法九 九.形篇 有一位班主任,这样问他的学生:你同样的错误犯了一次又一次,老师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改不掉?你说,老师究竟要怎么做,你才能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学生回答:只要你不做我们班的班主任! 我想这位班主任听到学生这样回答他大概要昏倒了!我不能说这位班主任的工作一定是失败的,但是,至 ...

  •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演讲人:吴如嵩 时间:2007年1月19日 地点:光明日报社 发布时间: 2007-03-22 05:19 光明日报 吴如嵩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0年8月出生,贵州 铜仁市人.1962年7月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同年 10月入伍,1963年调入军 ...

  • 杨文芳-2014年一季度读书心得-读[孙子兵法]有感
  • 文件的类型:2014年一季度读书心得 撰写者:杨文芳 职位:太铁服务中心主任 读<孙子兵法>有感 <孙子兵法>详尽透彻的精于政治.外交.企业营销.市场竞争灯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广泛应用,2500多年来,它早已超出了军事领域,现如今商界亲睐. <张近东超越沃尔玛>一书 ...

  • 读书心得范文
  • 自担任班主任以来已有一年多了,由于缺乏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有时在处理班级事务时较为吃力.然而,在这寒假期间 ,我认真阅读了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一书,万玮老师通过自己班级管理的亲身体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治班"之策,计计是良策,这使我体会颇深,让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