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稿

《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发展中的家乡》中的《家乡的发展变化》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建国六十周年以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与前面的“我爱我家”、“家乡哺育了我”及后面的“我的国家和我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它着眼于儿童生活,在儿童认识范围内并随着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循序渐进地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2、课程的特色:课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中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直观的兴趣引导,还有抽象的探究引领。本课有些内容是从生活的角度来体现的,这对学生来说拥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但要让学生体会家乡的发展变化就需要教师更多的搜集资料加以整理、介绍。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分析和理解,结合对儿童发展状况的了解,对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本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家乡的概念,知道了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看看家乡的现在,从而感受家乡建国六十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2、方法与过程方面。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来发现家乡的巨变,通过宣传、反映、建议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家乡的行列里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从家乡的巨变中,从调查、访问、参观的活动中感受家乡的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作为家乡的一员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看看家乡的现在,从而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难点:由于现在的学生一味只知享受,对家乡的事情缺乏主动关心和参与的意识,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孩子对家乡的责任心,愿意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

二、 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着重抓住两点:

(一)、整合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本地教育素材。教科书中除了“调查表”予以保留,其余全部换成我们互助、我们学校以及各同学家庭的有关内容。因为,课

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即我们所说的:要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地教育资源,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可信,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二)、以活动为主线,自主、合作、探究。课程标准要求:“思品课教学力求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因此,我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要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在自主的活动 ,在彼此的合作中共同探究,以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三、 说教学程序:

根据上述分析,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

我计划本课分成两课时完成,在课前先发动学生在家中找出老照片,听父母介绍,以了解家庭这些年穿衣、吃饭、住房等方面的变化;利用春游活动参观互助文化馆,感受互助的变化;看报纸、到书店、上网找相关资料,感受互助县这些年在镇容县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这一步骤的实施可能有点难:收集资料头绪多而复杂可能无从下手,我就要求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遵循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在发动、组织学生时,坚持两个原则:一、分工明确,即所有同学通过找实物、问长辈,了解自己的家庭这些年的变化,再明确几个小组,分别到学校、村委会、书店等处调查、访问,这样既面向全体,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能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降低工作的强度。

二、适当指导,即在调查、访问前,帮同学们明确该找哪一类的材料,该问哪一类的问题,怎么去问,让学生在调查、访问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下面我重点就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作详细介绍。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家乡的发展变化”)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改版歌曲《谁不说咱互助好》,在音乐声中,学生可以看到互助县的民族风情,雄伟的南环城大桥,宁互高速、高楼大厦等现代风光。互助县这一切一切对学生是那么的熟悉,不由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设计更容易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的储备,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入情入境,,释放自己的情感,品味家乡之美,缺乏情感是现行德育的一种机能性缺陷,因此,我觉得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谁不说咱互助好》又是一首富含互助乡土气息的歌曲,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了准备。接着以你了解昨天的互助县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引出课题并板书:家乡的发展变化。

2、活动为主,感悟明理

(1)、“猜一猜”,激发动机。

出示学校以前的照片,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学生会很兴奋地作出种种猜测,一下子,就把学习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兴趣也激发出来了。然后,老师揭示谜底:这是我们班家湾小学1998年前的照片!面对这样的答案,看看眼前的照片,对照自己熟悉的学校形象,学生不禁大吃一惊。课程资源的整合,本地教育素材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驱使他们刨根问底:学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有了兴趣,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为上好整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打好了基础。

(2)、“看一看”,感受变化。

这时,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看一看”,感受变化。老师引导:其实我们身边,我们可爱的家乡这些年来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信同学们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已经感受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交流,让大家都来欣赏你的劳动成果!于是,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照片、图片、实物进行展示,并要求作适当的讲解。全班同学一起来观看、对比。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这一身心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组织了全员参与的活动,课前自主地参观、访问、调查活动,课上相互间的合作互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3)、“听一听”,增强共鸣。

请几位学生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来向同学们介绍他们小时候的情况,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从三代人不同的生活中感受变化。生活在身边的熟悉的真人,说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事,这些本地教育资源的利用,能给学生强烈的震撼。这一过程是任何教科书的讲解也不能替代的。

(4)、“动一动”,表达感受。

经过前几个活动,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巨变,此时此刻学生的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慨,加上孩子们本来就喜欢表达,该是学生动手、动脑的时候了,此时我安排让学生通过“说一句话”“画一幅画”“唱一支歌”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还是通过活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但我认为第一课时进行到这个程度还不够,我又恰当地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我们家乡人一年又一年不懈的努力,一代又一代无数的付出!激发学生为了家乡的明天而努力的热情。这样,这一课时提高认识的目标才算达成了,并且为下一课时引导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巩固学习总结所悟。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10 家乡的发展变化

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家乡面貌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

家乡人观念的变化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主要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家乡变化的知识,把知识内化,形成系统。

(2)、说说写写:家乡人的消费观念和健康观念与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5、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

对于家乡今后的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创意呢?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小课题,开展课题讲究。班队课上,将开展《让家乡的水更美》主题活动,并将评出——慧眼小记者、智慧脑灵通和最佳课题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建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本课教学的尾声,不是划一个圆圆的句号,而是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省略号,为学生创建种种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唤醒”、“解放”和“引领”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四、本课时教学反思

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特点,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访谈、文献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导学生尽管了解了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同一些沿海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祖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家乡,为祖国做一点贡献的话,想一想,20年之后、30年之后,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会是什么样呢?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的分析、理解和教学的设想,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

《家乡的发展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发展中的家乡》中的《家乡的发展变化》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建国六十周年以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与前面的“我爱我家”、“家乡哺育了我”及后面的“我的国家和我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它着眼于儿童生活,在儿童认识范围内并随着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循序渐进地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2、课程的特色:课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中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直观的兴趣引导,还有抽象的探究引领。本课有些内容是从生活的角度来体现的,这对学生来说拥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但要让学生体会家乡的发展变化就需要教师更多的搜集资料加以整理、介绍。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分析和理解,结合对儿童发展状况的了解,对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本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家乡的概念,知道了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看看家乡的现在,从而感受家乡建国六十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2、方法与过程方面。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来发现家乡的巨变,通过宣传、反映、建议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家乡的行列里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从家乡的巨变中,从调查、访问、参观的活动中感受家乡的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作为家乡的一员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看看家乡的现在,从而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难点:由于现在的学生一味只知享受,对家乡的事情缺乏主动关心和参与的意识,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孩子对家乡的责任心,愿意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

二、 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着重抓住两点:

(一)、整合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本地教育素材。教科书中除了“调查表”予以保留,其余全部换成我们互助、我们学校以及各同学家庭的有关内容。因为,课

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即我们所说的:要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地教育资源,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可信,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二)、以活动为主线,自主、合作、探究。课程标准要求:“思品课教学力求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因此,我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要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在自主的活动 ,在彼此的合作中共同探究,以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三、 说教学程序:

根据上述分析,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

我计划本课分成两课时完成,在课前先发动学生在家中找出老照片,听父母介绍,以了解家庭这些年穿衣、吃饭、住房等方面的变化;利用春游活动参观互助文化馆,感受互助的变化;看报纸、到书店、上网找相关资料,感受互助县这些年在镇容县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这一步骤的实施可能有点难:收集资料头绪多而复杂可能无从下手,我就要求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遵循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在发动、组织学生时,坚持两个原则:一、分工明确,即所有同学通过找实物、问长辈,了解自己的家庭这些年的变化,再明确几个小组,分别到学校、村委会、书店等处调查、访问,这样既面向全体,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能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降低工作的强度。

二、适当指导,即在调查、访问前,帮同学们明确该找哪一类的材料,该问哪一类的问题,怎么去问,让学生在调查、访问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下面我重点就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作详细介绍。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家乡的发展变化”)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改版歌曲《谁不说咱互助好》,在音乐声中,学生可以看到互助县的民族风情,雄伟的南环城大桥,宁互高速、高楼大厦等现代风光。互助县这一切一切对学生是那么的熟悉,不由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设计更容易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的储备,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入情入境,,释放自己的情感,品味家乡之美,缺乏情感是现行德育的一种机能性缺陷,因此,我觉得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谁不说咱互助好》又是一首富含互助乡土气息的歌曲,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了准备。接着以你了解昨天的互助县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引出课题并板书:家乡的发展变化。

2、活动为主,感悟明理

(1)、“猜一猜”,激发动机。

出示学校以前的照片,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学生会很兴奋地作出种种猜测,一下子,就把学习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兴趣也激发出来了。然后,老师揭示谜底:这是我们班家湾小学1998年前的照片!面对这样的答案,看看眼前的照片,对照自己熟悉的学校形象,学生不禁大吃一惊。课程资源的整合,本地教育素材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驱使他们刨根问底:学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有了兴趣,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为上好整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打好了基础。

(2)、“看一看”,感受变化。

这时,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看一看”,感受变化。老师引导:其实我们身边,我们可爱的家乡这些年来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信同学们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已经感受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交流,让大家都来欣赏你的劳动成果!于是,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照片、图片、实物进行展示,并要求作适当的讲解。全班同学一起来观看、对比。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这一身心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组织了全员参与的活动,课前自主地参观、访问、调查活动,课上相互间的合作互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3)、“听一听”,增强共鸣。

请几位学生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来向同学们介绍他们小时候的情况,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从三代人不同的生活中感受变化。生活在身边的熟悉的真人,说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事,这些本地教育资源的利用,能给学生强烈的震撼。这一过程是任何教科书的讲解也不能替代的。

(4)、“动一动”,表达感受。

经过前几个活动,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巨变,此时此刻学生的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慨,加上孩子们本来就喜欢表达,该是学生动手、动脑的时候了,此时我安排让学生通过“说一句话”“画一幅画”“唱一支歌”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还是通过活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但我认为第一课时进行到这个程度还不够,我又恰当地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我们家乡人一年又一年不懈的努力,一代又一代无数的付出!激发学生为了家乡的明天而努力的热情。这样,这一课时提高认识的目标才算达成了,并且为下一课时引导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巩固学习总结所悟。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10 家乡的发展变化

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家乡面貌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

家乡人观念的变化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主要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家乡变化的知识,把知识内化,形成系统。

(2)、说说写写:家乡人的消费观念和健康观念与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5、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

对于家乡今后的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创意呢?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小课题,开展课题讲究。班队课上,将开展《让家乡的水更美》主题活动,并将评出——慧眼小记者、智慧脑灵通和最佳课题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建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本课教学的尾声,不是划一个圆圆的句号,而是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省略号,为学生创建种种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唤醒”、“解放”和“引领”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四、本课时教学反思

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特点,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访谈、文献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导学生尽管了解了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同一些沿海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祖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家乡,为祖国做一点贡献的话,想一想,20年之后、30年之后,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会是什么样呢?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的分析、理解和教学的设想,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 品德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 教材版本及课程名称:冀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 年 级 册 次 : 四年级上册 课题标号和标题:第一单元第三课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者单位姓名:党城乡光明小学甄鹏歌 课 时:一课时 时 间:2013年9月14日 主题三<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课 ...

  • 未来出版社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我的家乡风光好 3.家乡的四季变化 4.家乡产物知多少 5.居民与饮食 6.家乡的方言 7.多彩的民间艺术 8. 家乡民俗探秘 9.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10.家乡的发展变化 11.让家乡环境更美好 12.家乡的明天什么样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q ...

  •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1]
  • <家乡人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 一.说教材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我要求学生达到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习作教学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一项重点,而往往教作文却是所有老师最为头疼的.那么,该如何上好这节 ...

  • 辽海品德三年下教案
  •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我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 2.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方法与过程: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 ...

  • 四年级下册品德
  • 永昌镇和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品德 课题 我的家乡在哪 里 授课班级 编写时间 2011 年 四年级二班 教者 月 日 李杰 1.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传统工 教学目标 艺.风景.特产等特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关心.爱护家乡的情感. ...

  • 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 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太平溪中心小学 覃文全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 ...

  •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7.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
  • 7.家乡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堂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 ...

  • 2家乡的故事
  • 年级 三 第 学科 二 品社 备课人 姚红霞 时间 单元 课题: 2 家乡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传说故事. 3.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4.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家乡 ...

  • 从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谈科学发展观
  • 从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谈科学发展观 系部名称:检验药学系 专业: 药学 年级:大学一年级 班级:2班 调查员姓名: 万涛 高中原 实践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宋庄镇村委会 实践时间: 2011年2月3日 至 2011 年2月6日 共 4天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 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