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部分试题第十章

第十章 急救护理技术

第一节:急救护理原则

一、现场急救护理原则

1、急救车仪器和设备能正常运作 ,药物及无菌物品在 有效期内 。

2、医护人员要熟悉急救车 物品 摆放。

3、建立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 的有效衔接工作流程。

4、现场急救时,做好现场评估,遵循 先排险后施救、先救命后治病、先重伤后轻伤、先复苏后处置、先救治后转运、急救与呼救并重 的原则。

5、多发伤急救用绿、黄、红、黑 检伤分类标识代表无伤、轻伤、重伤、死亡 。

6、保持呼吸道通畅,用 海氏手法 解除气道异物,有舌根后坠者予 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 畅通气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怀疑或诊断有脊椎损伤者做好固定(硬板担架)和搬运 。

7、离断肢体用 无菌敷料或清洁软物 包裹,外加塑料袋密封,周围置冰块,并标 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离断肢体名称及数量、离断时间,随患者转运。

8、外露脏器用 无菌敷料或无菌碗覆盖, 勿回纳 。

9、转运患者过程中,做好病情观察,实施有效急救措施,并做好记录;做好院内外急救衔接,必要时通知院内相关人员做好抢救准备,请会诊。

10、救治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好紧急抢救情况下医生的口头医嘱处理:大声复述医嘱内容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11、急救过程中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 执行告知制度,取得其配合 。

12、如无家属陪伴,病人随身物品 需3人同时清点并做好登记,专人保管。

13、及时做好抢救记录,准确记录病人相关信息,并保持医生和护士的记录一致性 。(P398)

二、院内急救护理原则

1、急救仪器设备及药品处于备用状态 ,由专人管理、班班交接,定期维护保养,并建立设备检修档案 ,有应急调配机制。

2、参加抢救人员须掌握各项抢救技能 ,严格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医嘱查对及执行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等各项制度。

3、建立和完善危重症患者和群体性(3人以上)伤病员的 绿色通道 ,一律遵循 先抢救治疗后补办手续、先检查用药后补缴费用的原则 。

4、对可疑急性传染病者应 及时隔离,医护人员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防护措施 。

5、如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 ,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危重患者生命应当 先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6、危重病人连接心电监护仪,分析患者心率及心律,必要时尽早进行心脏电复律或除颤 。

7、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头偏一侧或侧卧位 ,预防 呕吐或窒息 。必要时行 负压吸引 ,及时清除口咽、鼻腔部分泌物后呕吐物。

8、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选择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用 呼吸囊 辅助呼吸或建立人工气道行 机械通气 。

9、根据需要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遵医嘱用药。

10、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急会诊制度,患者转科前做好病情评估、物品准备、通知相关科室 ,如需手术应做好术前准备,安全转运并详细交接班。(P399)

第二节: 创伤救护技术

一、止血

1、动脉出血时, 血色鲜红、呈喷射状、量多、速度快;静脉出血时,血色暗红、缓慢流出;毛细血管出血时,血色鲜红、慢慢渗出 。(P399)

2、患者失血出口渴、心慌、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时,立即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

3、止血方法包括直接压迫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屈肢加垫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 。

4、直接压迫止血法:用无菌敷料或洁净布料、衣物等覆盖伤口,压迫10-15分钟 。

5、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面部和四肢 的大出血。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动脉,压向深部骨骼 ,阻断血流。指压时保持肢体抬高,压迫力度以伤口不出血为宜 。

6、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出血。

7、填塞止血法:适用于大腿根部、腋窝、肩部、口鼻、宫腔等部位出血。纱布尾端一定要留在伤口外。

8、屈肢加垫止血法:适用于四肢非骨折性创伤 的动脉出血。

9、止血带止血法:①适用于 四肢大出血 。②扎止血带前先加 衬垫 ,止血带扎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肢出血扎在上臂上1/3处,下肢出血扎在 大腿中上1/3处 。③松紧度以 出血停止、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 为宜。④使用止血带时间不宜超过 1小时,最长不超过 4 小时 ,每30分钟 松带一次,每次 1-2分钟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绑扎。⑤止血带要露在衣物外面,有明显标示止血带的使用日期、开始时间、放松时间及操作者姓名 ,时间准确到分钟。⑥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脉搏 等。⑦上肢远端 缺血明显或有严重挤压伤 时,禁用止血带止血。(P400)

10、止血带不可直接扎在皮肤上,应在 衬垫上饶2-3周,打活结固定。(P401)

11、采用填塞止血法时,记录 填塞的部位、敷料名称及数量 。(P401)

二、包扎

1、包扎顺序由低向高、自左向右、从上到下、从远心端到近心端。

2、保持包扎肢体的功能位置 ,指端或趾端外露。

3、脏器脱出时勿将脱出物回纳 ,可用无菌换药碗 覆盖并妥善固定。

4、包扎伤口时,开放性气胸者先 闭合伤口 。

5、异物残留体内时勿拔出 ,将异物包扎固定好,避免移位或意外脱落。

6、包扎伤口时,避免在伤口、炎症、骨突处及受压部位 打结。

7、包扎禁用于可疑厌氧菌感染者。

8、孕妇及腹水的患者忌胸部包扎。(P402)

9、包扎方法包括: 绷带包扎法、 三角巾包扎法、 多头带包扎法、胸腹带包扎法 。(P403)

10、绷带包扎法适用于 头部和四肢、胸、腹伤口 ,三角巾包扎法适用于 全身各部位伤口 ,多头带包扎法、胸腹带包扎法适用于 胸腹部较大伤口和四肢的包扎 。(P403)

三、固定(P404)

1、患者有伤口和出血时,应先止血包扎后固定 ;有休克时,应同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

2、疑颈椎损伤时,保持颈部中立位,上颈托固定,并在颈旁两侧放沙袋固定 。

3、遇开放性骨折时,不可以将刺出的骨端送入伤口,以免造成感染。

4、固定的夹板长度应超过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 ,夹板不可以直接接触皮肤,内应 加衬

垫 。 指(趾)端 外露,便于观察血运情况。

5、肢体固定后予 适当抬高 ,以利于血液循环。

6、夹板固定牢固,松紧适宜,以固定带可上下移动1cm为宜。

7、如包扎固定远端末梢苍白、发冷、麻木、疼痛、浮肿等应松开重新固定。

8、固定时除固定骨折部位上、下端外,还应固定 上、下关节 ,防止受伤部位移动。(P404)

9、脊柱骨折的患者应卧于 硬板床上 。(P405)

四、搬运

1、 心脏停搏、窒息、大出血休克 未施行生命支持者不宜搬运。

2、 多发性创伤紧急处置后 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不宜长途搬运。

3、疑有颈椎损伤,应先用 颈托固定 ,再使用 脊柱板 搬运;疑有脊椎损伤患者应使用脊柱板或硬板床 搬运。

4、 伤情 不明时,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5、病情危重患者转运前应先通知 接收医院和科室做好准备 。(P405)

6、休克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或中凹卧位,头偏一侧 ;咯血患者取 患侧卧位 ,必要时予以负压吸引;昏迷患者或有窒息危险者取 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一侧 ,以防误吸或窒息。

7、脊柱损伤患者,遵从“轴线”搬运原则,3人以上同时统一操作,专人保护损伤部位,保持患者身体直线 ,防止移位、扭曲和震动。

8、四肢外伤出血患者,将出血部位置于心脏水平以上;头面部出血者,如无休克症状,取 半坐卧位或坐位 。

9、使用四轮担架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在高处 。(P406)

10、胸部创伤者不宜采用 背负法 。(P407)

11、双人担架时,患者头部 朝向后者 ,便于病情观察,保持患者水平状态。(P407)

第三节:洗胃术

一、插胃管洗胃

1、腐蚀性毒物 、强酸 和强碱类毒物 中毒,肝硬化伴有食管静脉曲张 、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 及胃穿孔 患者禁洗胃。

2、患者取 左侧卧位 ,洗胃时应先 吸出胃内容物再灌入洗胃液 ,每次灌入300-500ML ,总量一般为2-10L,洗至 流出液体澄清无异味 为止。

3、昏迷患者洗胃时要防止误吸 ,呕吐时先暂停洗胃 ,并将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4、经口中毒后 4-6H 洗胃效果最好,超过6H仍要洗胃。

5、密切观察洗胃液的 出入量平衡 、患者是否出现 腹胀 、 腹痛 等情况。

6、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 洗胃液的名称及量 , 呕吐物的颜色、气味、量 ,患者的主诉 。

7、弱酸性物质中毒:用牛奶、蛋清水、镁乳 洗胃。

8、弱碱性物质中毒:用5%醋酸、白醋、蛋清水、牛奶 洗胃

9、氰化物中毒:3%过氧化氢液引吐后用1:15000-1:20000高锰酸钾液 洗胃。

10、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用1:15000-1:20000高锰酸钾液洗胃,用硫酸钠导泻 。

11、敌敌畏中毒:用2%-4%碳酸氢钠、1%盐水、1:15000-1:20000高锰酸钾液 洗胃。

12、灭害灵(DDT)中毒:用生理盐水洗胃,50%硫酸镁导泻 。

13、灭鼠药(磷化锌)中毒:用1:15000-1:20000高锰酸钾液洗胃,0.1%硫酸铜液 洗胃。(P408)

14、洗胃的目的为解毒和减轻胃粘膜水肿。

15、洗胃液的温度为 25-38℃。

16、左侧 卧位可以减轻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减少毒物进入肠道

17、漏斗胃管洗胃时,抬高灌洗袋于高于患者胃平面30-50CM, 吸引器负压保持在 100mmHg(13.3kPa)左右 。

18、如为幽门梗阻者洗胃,宜在饭后4-6H 或空腹 洗胃

19、洗胃过程中遇阻塞、疼痛、出血或休克症状应停止洗胃查找原因并处理 。

20、服毒者洗胃完毕按医嘱保留胃管 24H ,必要时反复、间断洗胃。(P409)

二、催吐

1、口服中毒的患者神志清醒 ,可以通过催吐法 使其排出胃内有毒的物质,催吐可以加强洗胃的效果。

2、机械性刺激催吐:用手指、筷子或压舌板刺激咽后壁或舌根处,诱发呕吐。如不易呕吐时,可令其先喝温开水或温盐水200-300ML,再次催吐,如此反复,至患者呕吐的液体为清澈无异味 时,可停止催吐。

3、药物催吐:可选用吐根碱、阿扑吗啡 等药物进行催吐。

4、 昏迷、惊厥、无呕吐反射、处于休克状态或摄入腐蚀性毒物的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 禁止催吐,孕妇慎用。(P410)

三、包扎

1、活性炭吸附可用于各种药物如有机磷农药、除草剂、菊酯类杀虫剂、乙醇或甲醇等中毒,但对氰化物 、铁及其他金属离子 中毒无效。

2、活性炭混悬液要现配现用 ,不宜过浓或过稀,在患者服毒后1H 内解毒效果最为明显,需保留4-6H 后再抽出。(P411)

3、患者有胃肠出血 、胃肠穿孔 的病理情况,近期手术史 或 服用药物 增加发生胃肠出血或穿孔危险的情况应慎用活性炭。

4、活性炭吸附的目的为减少胃内毒物吸收 。(P412)

四、导泻

1、常用的导泻剂有20%甘露醇 和25%硫酸镁 。

2、口服20%甘露醇100-250ML 或25%硫酸镁20-30ML ,昏迷者由胃管注入,同时予500-1000ML 温开水口服或围观注入。

3、25%硫酸镁 不可用于昏迷患者或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药物中毒患者,因为镁离子大量吸收和在体内蓄积,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4、导泻可使大量体液进入肠腔,导致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血压和中心静脉压降低,影响重要器官的血供,可引起虚脱、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多脏器功能损伤 等。(P413)

第四节:心肺复苏

一、成人心肺复苏

1、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S ,对成人检查颈动脉 ;对儿童检查颈动脉和股动脉 ;对婴儿检查肱动脉 。

2、开始胸外按压30 次,用力、快速地进行按压,每分钟至少100 次,成人按压幅度为至少5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3、胸外按压后,采用仰头提颌 或推举下颌法 开放气道。

4、开放气道后,给予2 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大于1 S,以使患者胸部起伏。成人没5-6 S给予1次人工呼吸,婴儿或儿童没3-5 S给予1次人工呼吸。

5、替换按压时间控制在5S内,尽量缩短中断按压时间,操作开始后每2 分钟或5 个循环周期后,应重新评估患者心跳、呼吸情况。有呼吸、无大动脉搏动,予心脏按压 ;无呼吸、有大动脉搏动,予人工呼吸 ;有呼吸、有大动脉搏动,准备后送 ;效果不佳者,应持续心肺复苏直到救护增援人员、自动体外除颤机到达或患者恢复呼吸和意识为止。

6、尽早电击除颤,发现室颤到实施电击除颤的时间应控制在3 分钟内,心脏除颤结束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

7、有效复苏的体征:意识恢复 、瞳孔由大变小 、面色(口唇)红润 、大动脉搏动恢复 、恢复自主呼吸 。

8、抢救记录应在抢救结束后6 小时内完成。

二、新生儿心肺复苏

1、新生儿窒息复苏台温度为32-34℃。

2、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4项指标:是否足月、羊水是否清澈、有无呼吸或哭声、肌张力情况 。4项中有一项为“否”,则进行初步复苏。

3、新生儿取仰卧并轻度仰伸位,保持其呼吸道通畅,用吸耳球洗净口、鼻分泌物,先口腔后鼻腔。人工吸痰管限制吸管的深度(千克体重+6 )和吸引时间(<10S ),吸引器的负压80-120mmHg 。

4、用手拍打或用手指轻弹新生儿的足底 或摩擦背部 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

5、如诱发呼吸无效,用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有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分钟,挤压呼吸囊的压力适中,首次压力为30-40 mmHg;以后压力为20-30 mmHg,频率40-60次/分钟,胸外按压时为30次/分钟。供氧气5L/分钟):通气15-30S后测心率,如心率<60/分钟,或出生后无呼吸和心跳,者行胸外按压。胸外按压和正压通气的比例为 3:1 ,即90次/分钟按压和30次/分钟呼吸。持续按压直到心率﹥100次/分钟。

6、气囊面罩正压通气后,如心率﹤60 次/分钟,或需﹥2 分钟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或出生后无呼吸和心跳,或羊水3度浑浊无活力者,协助医生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喉镜早产儿0 号,足月儿1 号。

7、新生儿给药途径有:脐静脉 、气管内滴注 及末梢静脉注射 。 脐静脉 是静脉注射的最佳途径。

8、复苏完成每个步骤(约30S)均需要进行复苏效果评价,主要基于3个体征:呼吸、心率、肤色(或皮氧饱和度) 。

9、复苏后监护与护理包括:体温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 、早期发现并治疗并发症 、预防低血糖和感染 等。

10、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达7 分以上,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并发症。

11、有活力指规则呼吸 或哭声响亮 、肌张力好 、心率﹥100次/分钟 ,以上3项有一项不好者为无活力。

12、新生儿复苏流程:恶化顺序为肤色→呼吸→肌张力→反射→心率;有效顺序为心率→反射→肤色→呼吸→肌张力。肌张力回复越快,预后越好。

第十章 急救护理技术

第一节:急救护理原则

一、现场急救护理原则

1、急救车仪器和设备能正常运作 ,药物及无菌物品在 有效期内 。

2、医护人员要熟悉急救车 物品 摆放。

3、建立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 的有效衔接工作流程。

4、现场急救时,做好现场评估,遵循 先排险后施救、先救命后治病、先重伤后轻伤、先复苏后处置、先救治后转运、急救与呼救并重 的原则。

5、多发伤急救用绿、黄、红、黑 检伤分类标识代表无伤、轻伤、重伤、死亡 。

6、保持呼吸道通畅,用 海氏手法 解除气道异物,有舌根后坠者予 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 畅通气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怀疑或诊断有脊椎损伤者做好固定(硬板担架)和搬运 。

7、离断肢体用 无菌敷料或清洁软物 包裹,外加塑料袋密封,周围置冰块,并标 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离断肢体名称及数量、离断时间,随患者转运。

8、外露脏器用 无菌敷料或无菌碗覆盖, 勿回纳 。

9、转运患者过程中,做好病情观察,实施有效急救措施,并做好记录;做好院内外急救衔接,必要时通知院内相关人员做好抢救准备,请会诊。

10、救治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好紧急抢救情况下医生的口头医嘱处理:大声复述医嘱内容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11、急救过程中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 执行告知制度,取得其配合 。

12、如无家属陪伴,病人随身物品 需3人同时清点并做好登记,专人保管。

13、及时做好抢救记录,准确记录病人相关信息,并保持医生和护士的记录一致性 。(P398)

二、院内急救护理原则

1、急救仪器设备及药品处于备用状态 ,由专人管理、班班交接,定期维护保养,并建立设备检修档案 ,有应急调配机制。

2、参加抢救人员须掌握各项抢救技能 ,严格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医嘱查对及执行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等各项制度。

3、建立和完善危重症患者和群体性(3人以上)伤病员的 绿色通道 ,一律遵循 先抢救治疗后补办手续、先检查用药后补缴费用的原则 。

4、对可疑急性传染病者应 及时隔离,医护人员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防护措施 。

5、如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 ,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危重患者生命应当 先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6、危重病人连接心电监护仪,分析患者心率及心律,必要时尽早进行心脏电复律或除颤 。

7、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头偏一侧或侧卧位 ,预防 呕吐或窒息 。必要时行 负压吸引 ,及时清除口咽、鼻腔部分泌物后呕吐物。

8、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选择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用 呼吸囊 辅助呼吸或建立人工气道行 机械通气 。

9、根据需要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遵医嘱用药。

10、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急会诊制度,患者转科前做好病情评估、物品准备、通知相关科室 ,如需手术应做好术前准备,安全转运并详细交接班。(P399)

第二节: 创伤救护技术

一、止血

1、动脉出血时, 血色鲜红、呈喷射状、量多、速度快;静脉出血时,血色暗红、缓慢流出;毛细血管出血时,血色鲜红、慢慢渗出 。(P399)

2、患者失血出口渴、心慌、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时,立即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

3、止血方法包括直接压迫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屈肢加垫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 。

4、直接压迫止血法:用无菌敷料或洁净布料、衣物等覆盖伤口,压迫10-15分钟 。

5、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面部和四肢 的大出血。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动脉,压向深部骨骼 ,阻断血流。指压时保持肢体抬高,压迫力度以伤口不出血为宜 。

6、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出血。

7、填塞止血法:适用于大腿根部、腋窝、肩部、口鼻、宫腔等部位出血。纱布尾端一定要留在伤口外。

8、屈肢加垫止血法:适用于四肢非骨折性创伤 的动脉出血。

9、止血带止血法:①适用于 四肢大出血 。②扎止血带前先加 衬垫 ,止血带扎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肢出血扎在上臂上1/3处,下肢出血扎在 大腿中上1/3处 。③松紧度以 出血停止、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 为宜。④使用止血带时间不宜超过 1小时,最长不超过 4 小时 ,每30分钟 松带一次,每次 1-2分钟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绑扎。⑤止血带要露在衣物外面,有明显标示止血带的使用日期、开始时间、放松时间及操作者姓名 ,时间准确到分钟。⑥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脉搏 等。⑦上肢远端 缺血明显或有严重挤压伤 时,禁用止血带止血。(P400)

10、止血带不可直接扎在皮肤上,应在 衬垫上饶2-3周,打活结固定。(P401)

11、采用填塞止血法时,记录 填塞的部位、敷料名称及数量 。(P401)

二、包扎

1、包扎顺序由低向高、自左向右、从上到下、从远心端到近心端。

2、保持包扎肢体的功能位置 ,指端或趾端外露。

3、脏器脱出时勿将脱出物回纳 ,可用无菌换药碗 覆盖并妥善固定。

4、包扎伤口时,开放性气胸者先 闭合伤口 。

5、异物残留体内时勿拔出 ,将异物包扎固定好,避免移位或意外脱落。

6、包扎伤口时,避免在伤口、炎症、骨突处及受压部位 打结。

7、包扎禁用于可疑厌氧菌感染者。

8、孕妇及腹水的患者忌胸部包扎。(P402)

9、包扎方法包括: 绷带包扎法、 三角巾包扎法、 多头带包扎法、胸腹带包扎法 。(P403)

10、绷带包扎法适用于 头部和四肢、胸、腹伤口 ,三角巾包扎法适用于 全身各部位伤口 ,多头带包扎法、胸腹带包扎法适用于 胸腹部较大伤口和四肢的包扎 。(P403)

三、固定(P404)

1、患者有伤口和出血时,应先止血包扎后固定 ;有休克时,应同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

2、疑颈椎损伤时,保持颈部中立位,上颈托固定,并在颈旁两侧放沙袋固定 。

3、遇开放性骨折时,不可以将刺出的骨端送入伤口,以免造成感染。

4、固定的夹板长度应超过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 ,夹板不可以直接接触皮肤,内应 加衬

垫 。 指(趾)端 外露,便于观察血运情况。

5、肢体固定后予 适当抬高 ,以利于血液循环。

6、夹板固定牢固,松紧适宜,以固定带可上下移动1cm为宜。

7、如包扎固定远端末梢苍白、发冷、麻木、疼痛、浮肿等应松开重新固定。

8、固定时除固定骨折部位上、下端外,还应固定 上、下关节 ,防止受伤部位移动。(P404)

9、脊柱骨折的患者应卧于 硬板床上 。(P405)

四、搬运

1、 心脏停搏、窒息、大出血休克 未施行生命支持者不宜搬运。

2、 多发性创伤紧急处置后 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不宜长途搬运。

3、疑有颈椎损伤,应先用 颈托固定 ,再使用 脊柱板 搬运;疑有脊椎损伤患者应使用脊柱板或硬板床 搬运。

4、 伤情 不明时,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5、病情危重患者转运前应先通知 接收医院和科室做好准备 。(P405)

6、休克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或中凹卧位,头偏一侧 ;咯血患者取 患侧卧位 ,必要时予以负压吸引;昏迷患者或有窒息危险者取 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一侧 ,以防误吸或窒息。

7、脊柱损伤患者,遵从“轴线”搬运原则,3人以上同时统一操作,专人保护损伤部位,保持患者身体直线 ,防止移位、扭曲和震动。

8、四肢外伤出血患者,将出血部位置于心脏水平以上;头面部出血者,如无休克症状,取 半坐卧位或坐位 。

9、使用四轮担架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在高处 。(P406)

10、胸部创伤者不宜采用 背负法 。(P407)

11、双人担架时,患者头部 朝向后者 ,便于病情观察,保持患者水平状态。(P407)

第三节:洗胃术

一、插胃管洗胃

1、腐蚀性毒物 、强酸 和强碱类毒物 中毒,肝硬化伴有食管静脉曲张 、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 及胃穿孔 患者禁洗胃。

2、患者取 左侧卧位 ,洗胃时应先 吸出胃内容物再灌入洗胃液 ,每次灌入300-500ML ,总量一般为2-10L,洗至 流出液体澄清无异味 为止。

3、昏迷患者洗胃时要防止误吸 ,呕吐时先暂停洗胃 ,并将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4、经口中毒后 4-6H 洗胃效果最好,超过6H仍要洗胃。

5、密切观察洗胃液的 出入量平衡 、患者是否出现 腹胀 、 腹痛 等情况。

6、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 洗胃液的名称及量 , 呕吐物的颜色、气味、量 ,患者的主诉 。

7、弱酸性物质中毒:用牛奶、蛋清水、镁乳 洗胃。

8、弱碱性物质中毒:用5%醋酸、白醋、蛋清水、牛奶 洗胃

9、氰化物中毒:3%过氧化氢液引吐后用1:15000-1:20000高锰酸钾液 洗胃。

10、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用1:15000-1:20000高锰酸钾液洗胃,用硫酸钠导泻 。

11、敌敌畏中毒:用2%-4%碳酸氢钠、1%盐水、1:15000-1:20000高锰酸钾液 洗胃。

12、灭害灵(DDT)中毒:用生理盐水洗胃,50%硫酸镁导泻 。

13、灭鼠药(磷化锌)中毒:用1:15000-1:20000高锰酸钾液洗胃,0.1%硫酸铜液 洗胃。(P408)

14、洗胃的目的为解毒和减轻胃粘膜水肿。

15、洗胃液的温度为 25-38℃。

16、左侧 卧位可以减轻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减少毒物进入肠道

17、漏斗胃管洗胃时,抬高灌洗袋于高于患者胃平面30-50CM, 吸引器负压保持在 100mmHg(13.3kPa)左右 。

18、如为幽门梗阻者洗胃,宜在饭后4-6H 或空腹 洗胃

19、洗胃过程中遇阻塞、疼痛、出血或休克症状应停止洗胃查找原因并处理 。

20、服毒者洗胃完毕按医嘱保留胃管 24H ,必要时反复、间断洗胃。(P409)

二、催吐

1、口服中毒的患者神志清醒 ,可以通过催吐法 使其排出胃内有毒的物质,催吐可以加强洗胃的效果。

2、机械性刺激催吐:用手指、筷子或压舌板刺激咽后壁或舌根处,诱发呕吐。如不易呕吐时,可令其先喝温开水或温盐水200-300ML,再次催吐,如此反复,至患者呕吐的液体为清澈无异味 时,可停止催吐。

3、药物催吐:可选用吐根碱、阿扑吗啡 等药物进行催吐。

4、 昏迷、惊厥、无呕吐反射、处于休克状态或摄入腐蚀性毒物的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 禁止催吐,孕妇慎用。(P410)

三、包扎

1、活性炭吸附可用于各种药物如有机磷农药、除草剂、菊酯类杀虫剂、乙醇或甲醇等中毒,但对氰化物 、铁及其他金属离子 中毒无效。

2、活性炭混悬液要现配现用 ,不宜过浓或过稀,在患者服毒后1H 内解毒效果最为明显,需保留4-6H 后再抽出。(P411)

3、患者有胃肠出血 、胃肠穿孔 的病理情况,近期手术史 或 服用药物 增加发生胃肠出血或穿孔危险的情况应慎用活性炭。

4、活性炭吸附的目的为减少胃内毒物吸收 。(P412)

四、导泻

1、常用的导泻剂有20%甘露醇 和25%硫酸镁 。

2、口服20%甘露醇100-250ML 或25%硫酸镁20-30ML ,昏迷者由胃管注入,同时予500-1000ML 温开水口服或围观注入。

3、25%硫酸镁 不可用于昏迷患者或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药物中毒患者,因为镁离子大量吸收和在体内蓄积,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4、导泻可使大量体液进入肠腔,导致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血压和中心静脉压降低,影响重要器官的血供,可引起虚脱、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多脏器功能损伤 等。(P413)

第四节:心肺复苏

一、成人心肺复苏

1、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S ,对成人检查颈动脉 ;对儿童检查颈动脉和股动脉 ;对婴儿检查肱动脉 。

2、开始胸外按压30 次,用力、快速地进行按压,每分钟至少100 次,成人按压幅度为至少5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3、胸外按压后,采用仰头提颌 或推举下颌法 开放气道。

4、开放气道后,给予2 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大于1 S,以使患者胸部起伏。成人没5-6 S给予1次人工呼吸,婴儿或儿童没3-5 S给予1次人工呼吸。

5、替换按压时间控制在5S内,尽量缩短中断按压时间,操作开始后每2 分钟或5 个循环周期后,应重新评估患者心跳、呼吸情况。有呼吸、无大动脉搏动,予心脏按压 ;无呼吸、有大动脉搏动,予人工呼吸 ;有呼吸、有大动脉搏动,准备后送 ;效果不佳者,应持续心肺复苏直到救护增援人员、自动体外除颤机到达或患者恢复呼吸和意识为止。

6、尽早电击除颤,发现室颤到实施电击除颤的时间应控制在3 分钟内,心脏除颤结束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

7、有效复苏的体征:意识恢复 、瞳孔由大变小 、面色(口唇)红润 、大动脉搏动恢复 、恢复自主呼吸 。

8、抢救记录应在抢救结束后6 小时内完成。

二、新生儿心肺复苏

1、新生儿窒息复苏台温度为32-34℃。

2、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4项指标:是否足月、羊水是否清澈、有无呼吸或哭声、肌张力情况 。4项中有一项为“否”,则进行初步复苏。

3、新生儿取仰卧并轻度仰伸位,保持其呼吸道通畅,用吸耳球洗净口、鼻分泌物,先口腔后鼻腔。人工吸痰管限制吸管的深度(千克体重+6 )和吸引时间(<10S ),吸引器的负压80-120mmHg 。

4、用手拍打或用手指轻弹新生儿的足底 或摩擦背部 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

5、如诱发呼吸无效,用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有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分钟,挤压呼吸囊的压力适中,首次压力为30-40 mmHg;以后压力为20-30 mmHg,频率40-60次/分钟,胸外按压时为30次/分钟。供氧气5L/分钟):通气15-30S后测心率,如心率<60/分钟,或出生后无呼吸和心跳,者行胸外按压。胸外按压和正压通气的比例为 3:1 ,即90次/分钟按压和30次/分钟呼吸。持续按压直到心率﹥100次/分钟。

6、气囊面罩正压通气后,如心率﹤60 次/分钟,或需﹥2 分钟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或出生后无呼吸和心跳,或羊水3度浑浊无活力者,协助医生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喉镜早产儿0 号,足月儿1 号。

7、新生儿给药途径有:脐静脉 、气管内滴注 及末梢静脉注射 。 脐静脉 是静脉注射的最佳途径。

8、复苏完成每个步骤(约30S)均需要进行复苏效果评价,主要基于3个体征:呼吸、心率、肤色(或皮氧饱和度) 。

9、复苏后监护与护理包括:体温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 、早期发现并治疗并发症 、预防低血糖和感染 等。

10、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达7 分以上,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并发症。

11、有活力指规则呼吸 或哭声响亮 、肌张力好 、心率﹥100次/分钟 ,以上3项有一项不好者为无活力。

12、新生儿复苏流程:恶化顺序为肤色→呼吸→肌张力→反射→心率;有效顺序为心率→反射→肤色→呼吸→肌张力。肌张力回复越快,预后越好。


相关内容

  • 医院有哪些规章制度
  • 一." 烫火炉" 原则与医院制度建设: 制度规范是医院的" 法" ,是" 烫火炉" ." 烫火炉" 的主要原则体现在:不碰不烫.一碰即烫.谁碰烫谁.哪碰烫哪这四个方面. 1.不碰不烫:不容忍一点点的疏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

  •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
  • 母婴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母婴护理>是以人的生长发育周期为轴线实施护理的系列教材之一,它与以往的<妇产科护理学>所不同的是将孕产妇护理与新生儿护理作为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整体对象,紧密围绕"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殖健康为基线展开促进和维护母 ...

  • [医院药学]在线阅读
  •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医院药学的概念与任务 第二章 药学发展简史 第二篇 医院药事管理 第三章 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第四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第五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建筑要求与内部设施 第六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管理 第七章 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职责 第八章 医院药学管理制度 第九章 医院药学 ...

  • 护理药理学大纲
  • <护理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护理药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 学 时:72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年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护理药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一门必修基础课.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护理药理学不仅介 ...

  •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2016.03
  • <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课程名称:外科护理学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课 学时:140学时 授课对象:护理专业(专科) 考核方式:考试,占70%. 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占30%. 一.目的任务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大分支,它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还包括 ...

  • 护士条例考试题
  • 护士条例考试题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 (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第一部<护士条例>从 ( )开始实施. A.2008年5月5日 B.2008年5月10日 C.2008年5月12日 D. 2009年5月12日 E. 2010年5月12日 2.<护士条例>实施的宗旨 ...

  •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Teaching syllabus for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ursing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妇产科护理学为护理学专业课,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女性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乡村医生临床医学培训教材目录
  • 新编乡村医生临床医学培训教材 目 录 第一篇 卫生法规 (1) 第一章 执业医师法(1) 第二章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5) 第三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6) 第四章 母婴保健法(13) 第五章 传染病防治法(15) 第六章 艾滋病防治条例(20) 第七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1) ...

  • 外科第五版重点
  • 题型: 选择 填空 名词解释 简答题 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 1.纵隔扑动:若双侧胸膜腔内压力不平衡,患侧胸膜腔内压显著高于健侧时,可致纵膈向健侧移动,进一步使健侧肺扩张受限,表现为吸气时纵膈像健侧移动,呼气时又移回患侧,导致其位置随呼吸而左右摆动,称为纵隔扑动. 2.倾倒综合征:倾倒综合征是指在胃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