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与处世哲学

浅析老子“上善若水”与处世哲学

摘要:“上善若水”这一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持有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道理,历来为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本文从介绍“上善若水”的内涵,来解析处世哲学及时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上善若水

一、 浅析“上善若水”

近几年来,学习国学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文化,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是中国人之所已成为中国人的学向。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流传开来的经典,如“四书五经” 《老子》、《庄子》、《史记》、唐诗、宋词,也包含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学习国学的且的在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

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创立的道教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中国以“道光养晦,有所最为”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学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短短五千言,玄达数干年,蕴含着闪光智慧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分上、下两篇,在开篇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为《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德经》,讲的是处事的方略。

我非常喜爱其中的“上善若水”这一成语。“上善若水”这一成语,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古人的话一字概括多种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人们理解不同,说法不一。我们在正确理解古人所言的真正意义时,须将前后相关的词语,略省语句、引仲意思练习起来理解,方能领悟作者的本意。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善于滋润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天下,论长短,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若水”:故水名,即今雅袭江,古时称“若水”。

“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

“几于道”:“几”非常接近,达到符合自然法则。

这段话的意思;最接近于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从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但它却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因此也最接近于“道”。

水具七种德行,既水性与人性最和谐的统一:

“居善地” : 人应像水一样,善于选择下位而居。

“心善渊” : 人心胸应该像水一样浮尘幽静。

“与善仁” : 待人应该像水一样真诚友爱。

“言善信” : 说话应该像水一样准时守信。

“政善治” : 做事要像水一样周旋调和。

“事善能” : 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潜能。

“动善时” : 行动要想水一样飞把握时机。

老子强调:一个人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世间万物争高下,总是处于人们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正道,能达到美好境界。

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即以水至柔的特性对比;但水也能至刚,自古就有水滴石穿的典故,石头何其坚硬,水能穿石,可见水的柔中有刚;水又是至韧的,李白有诗言“抽刀凿水水更流”,宝刀可削铁如泥,却无法阻凿涓涓细水,可见水长流部凿之韧,水至洁,能与万物相客,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一个胸怀高远的仁人志士所应具备高尚品德。

二、处世哲学

老子的“上善若水”处世哲学,从水的品格中道出了一连串的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无疑为世人立身具有身份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各种欲望层出入不穷,不断冲击着道德品质的标准,人们不断被抑郁束缚理智,让狂妄丧失善的本性:“上善若水“,如老子所言,世间的万物,刚柔相济,阴阳相生,这才是最完美的物质世界,做人就应该如水一般,让心宁静、都江堰上就有“上善若水”四个字,自李冰横跨两千余年,为天府之国被连绵也无怪,提为“上善若水”,借水喻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应该做上善之事。我认为,“上善若水”就今日而言,其现实意义如下:

1.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水是自然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报基,它穿行于万物之间,滋育,惠泽万物,永远卑下的向低处顺势流去,不懂表现。不是它无能,甘愿受人摆布,而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以弱小之躯,坚定的毅力滴穿磐石,无所不能,是人意志力的一种体现。

2.水溶与万物而不争

水是万能溶剂,它滋育万物的同时,却不与万物、自然争高下,论长短,不正如世人应淡泊名利吗?

3.随遇而安

遇石则绕,遇堤而停,入渠而顺,与人的随遇而安不谋而合,适环境而生存,以自然规律而行事。

4.水的灵活性

水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因物随行。遇冷成冰,遇热成气,在方则方,遇圆则圆,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如应对,变通而不伤毫发。做人也应如水一般,学学它的灵活。

5.水质透明,清澈见底

6.水的公平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浮,做人应如水般:以宽容仁慈之心待人,以“水滴石穿”的毅力面对一切困难,善于把握时机,学会明辨是非,可与不可,不行违规越礼之事,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为万物服务,不求回报。

无疑,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事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毛佩琦. 名家批注道德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1

[2]傅佩荣. 傅佩荣细说老子[j].,2009,39-42

[3]肖菊解.

上善若水[j].,2007,94-95

浅析老子“上善若水”与处世哲学

摘要:“上善若水”这一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持有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道理,历来为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本文从介绍“上善若水”的内涵,来解析处世哲学及时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上善若水

一、 浅析“上善若水”

近几年来,学习国学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文化,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是中国人之所已成为中国人的学向。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流传开来的经典,如“四书五经” 《老子》、《庄子》、《史记》、唐诗、宋词,也包含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学习国学的且的在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

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创立的道教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中国以“道光养晦,有所最为”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学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短短五千言,玄达数干年,蕴含着闪光智慧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分上、下两篇,在开篇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为《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德经》,讲的是处事的方略。

我非常喜爱其中的“上善若水”这一成语。“上善若水”这一成语,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古人的话一字概括多种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人们理解不同,说法不一。我们在正确理解古人所言的真正意义时,须将前后相关的词语,略省语句、引仲意思练习起来理解,方能领悟作者的本意。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善于滋润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天下,论长短,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若水”:故水名,即今雅袭江,古时称“若水”。

“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

“几于道”:“几”非常接近,达到符合自然法则。

这段话的意思;最接近于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从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但它却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因此也最接近于“道”。

水具七种德行,既水性与人性最和谐的统一:

“居善地” : 人应像水一样,善于选择下位而居。

“心善渊” : 人心胸应该像水一样浮尘幽静。

“与善仁” : 待人应该像水一样真诚友爱。

“言善信” : 说话应该像水一样准时守信。

“政善治” : 做事要像水一样周旋调和。

“事善能” : 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潜能。

“动善时” : 行动要想水一样飞把握时机。

老子强调:一个人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世间万物争高下,总是处于人们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正道,能达到美好境界。

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即以水至柔的特性对比;但水也能至刚,自古就有水滴石穿的典故,石头何其坚硬,水能穿石,可见水的柔中有刚;水又是至韧的,李白有诗言“抽刀凿水水更流”,宝刀可削铁如泥,却无法阻凿涓涓细水,可见水长流部凿之韧,水至洁,能与万物相客,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一个胸怀高远的仁人志士所应具备高尚品德。

二、处世哲学

老子的“上善若水”处世哲学,从水的品格中道出了一连串的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无疑为世人立身具有身份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各种欲望层出入不穷,不断冲击着道德品质的标准,人们不断被抑郁束缚理智,让狂妄丧失善的本性:“上善若水“,如老子所言,世间的万物,刚柔相济,阴阳相生,这才是最完美的物质世界,做人就应该如水一般,让心宁静、都江堰上就有“上善若水”四个字,自李冰横跨两千余年,为天府之国被连绵也无怪,提为“上善若水”,借水喻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应该做上善之事。我认为,“上善若水”就今日而言,其现实意义如下:

1.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水是自然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报基,它穿行于万物之间,滋育,惠泽万物,永远卑下的向低处顺势流去,不懂表现。不是它无能,甘愿受人摆布,而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以弱小之躯,坚定的毅力滴穿磐石,无所不能,是人意志力的一种体现。

2.水溶与万物而不争

水是万能溶剂,它滋育万物的同时,却不与万物、自然争高下,论长短,不正如世人应淡泊名利吗?

3.随遇而安

遇石则绕,遇堤而停,入渠而顺,与人的随遇而安不谋而合,适环境而生存,以自然规律而行事。

4.水的灵活性

水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因物随行。遇冷成冰,遇热成气,在方则方,遇圆则圆,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如应对,变通而不伤毫发。做人也应如水一般,学学它的灵活。

5.水质透明,清澈见底

6.水的公平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浮,做人应如水般:以宽容仁慈之心待人,以“水滴石穿”的毅力面对一切困难,善于把握时机,学会明辨是非,可与不可,不行违规越礼之事,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为万物服务,不求回报。

无疑,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事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毛佩琦. 名家批注道德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1

[2]傅佩荣. 傅佩荣细说老子[j].,2009,39-42

[3]肖菊解.

上善若水[j].,2007,94-95


相关内容

  • 上善若水_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 <传承>2007年第5期 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肖 菊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本文将水之德与处世之道相结合,从"柔弱胜刚强"& ...

  • 老子的处世哲学
  • 老子>的处世哲学 在<老子>的内容中,其处世哲学无疑是占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老子的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 ...

  •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作者:李霞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 ...

  • "不争而善胜":老子的处世哲学
  • 摘 要: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崇尚"无为"思想,而"不争"则成为其终身贯彻的处世哲学.老子以水为载体来阐述自己的道教思想,通过水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等"不争"的特性来教导人们正确的处世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不争"并非&quo ...

  • [老子]的人生哲学
  • 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格外关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普遍特点,老子哲学也不例外.老子关于社会政治与人生的思想,就是他的人道观.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天道观(道论)的建立乃是出于人道观的需要,为其提供形而上的依据和论证,因而天道观(道论)必须要向形而下的领域落实:落实到社会政治的层面便是其社会政治学说,落实到 ...

  • _老子_思想的现代价值
  • 1987年, 章琨正式开始动笔翻译<离骚>, 那 年, 他已经61岁, 身边还有一个患癌症的妻子.几年的艰苦跋涉, 数万字的厚厚记录, 章琨用心用灵感用丰富的想象读懂了屈原的传世绝作, 也用意用天赋用娴熟的法语翻出了这部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在他的译作中, 抛弃了常为人们所用的亚历山大体, ...

  • 积极的入世VS清醒的处世
  • 有人说:"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出世的."我认为,那是对儒家和道家思想态度处在浅层认识的人的误会.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主张"礼",亚圣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民贵君轻"."克己复礼&q ...

  • _道德经德育思想探析
  • 第20卷 第3 期2015年6月25日 JournalofHebeiRadio&TV Universit y Vol.20No.3 Jun.25,2015 <道德经>德育思想探析 谭 红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 ...

  • 道德经读书报告
  • <道德经>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世界文化名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