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针对练诗歌思想感情

考点针对练(四)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 注

李 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

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

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 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 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做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慢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碪、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注 ①“楚客”两句化用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②碪:砧。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砧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③翠峰十二:指“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 结合相关词句,分析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表达了山重水隔相思之人无法相见的伤感之情;“望断翠峰十二”表达了睹景念神女而又无法见面的相思之情;“尽无言,谁会凭高意”表达了登高怀远,无人可会、无人可诉的无奈之情;“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表达了无人乘云寄书的愁苦之情。

解析 分析时适当分层说明。如四句对应四个层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 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③②①③①②

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思。

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

解析 三个层次抒发情感的方式略有不同,但都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分析。如前两联要抓住“闲”“有意”等词语;颈联要抓住“荒”“古”“落”“秋”等修饰语;尾联是直抒胸臆,抓住直陈语“闭关”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 ①钲:古代乐器,形似钟,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②崦(yān):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此处指山边、山脚下。

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以“含笑”写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解析 二、三、四联描写较为生动,分析时先分析诗歌中描写的景象,进而分析作者的

度,不难总结归纳出答案。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秦川

李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 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②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不舍。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条、清冷,体现了作者去官途中的怅惘。

6.(2012·上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 ②①②① 观点和态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愁绝”一词为全词之“眼”,请简要分析词中包含了哪些“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愁。词中描绘“千里万里”的明月,既写出了戍卒离家之遥远,又写出了戍卒的思乡怀人之情。②士兵长期戍边的孤独寂寞之愁。词中以边草枯萎来比喻戍卒之老,不仅写出了戍卒守边时间之长,也道尽了其人生的凄凉。

①②

考点针对练(四)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 注

李 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

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

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 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 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做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慢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碪、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注 ①“楚客”两句化用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②碪:砧。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砧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③翠峰十二:指“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 结合相关词句,分析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表达了山重水隔相思之人无法相见的伤感之情;“望断翠峰十二”表达了睹景念神女而又无法见面的相思之情;“尽无言,谁会凭高意”表达了登高怀远,无人可会、无人可诉的无奈之情;“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表达了无人乘云寄书的愁苦之情。

解析 分析时适当分层说明。如四句对应四个层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 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③②①③①②

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思。

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

解析 三个层次抒发情感的方式略有不同,但都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分析。如前两联要抓住“闲”“有意”等词语;颈联要抓住“荒”“古”“落”“秋”等修饰语;尾联是直抒胸臆,抓住直陈语“闭关”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 ①钲:古代乐器,形似钟,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②崦(yān):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此处指山边、山脚下。

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以“含笑”写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解析 二、三、四联描写较为生动,分析时先分析诗歌中描写的景象,进而分析作者的

度,不难总结归纳出答案。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秦川

李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 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②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不舍。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条、清冷,体现了作者去官途中的怅惘。

6.(2012·上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 ②①②① 观点和态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愁绝”一词为全词之“眼”,请简要分析词中包含了哪些“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愁。词中描绘“千里万里”的明月,既写出了戍卒离家之遥远,又写出了戍卒的思乡怀人之情。②士兵长期戍边的孤独寂寞之愁。词中以边草枯萎来比喻戍卒之老,不仅写出了戍卒守边时间之长,也道尽了其人生的凄凉。

①②


相关内容

  • 高三语文复习句式变换教案6课时
  • 高三语文复习---句式变换教案 (总6课时) 高三语文备课组 柳伟 (授课区间10月8号-10月16号)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汉语常用句式 2. 能力目标:.掌握高考常见句式的变换方式 3. 情感目标:掌握句式变换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句式变换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

  •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1讲 形__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内容之一.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试题中对这三类形象的鉴赏都出现过.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 ...

  • 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解读
  • 从近年来各地的中考情况看,古诗词阅读试题不仅考查角度多,形式也活泼多样,充分休现了课标和大纲的要求. 现以2013年各地市的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点解读. 一.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概括内容主旨,一般要求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 ...

  •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
  • 了解古代诗歌特点.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内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形象:指诗歌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以及作品中所描写的景和物.如大漠孤烟.湖光山色等.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形象以及天姥山的奇景.把握意象.意境与形象的关系. ①意象 它是构成诗歌的基 ...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
  • 语文高考押题专题:诗歌鉴赏 [专题综述]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命题的形式上每年都在进行创新,从选材上讲,不单是唐诗,历代诗词佳作均可入题:从形式上说,单一诗作鉴赏和比较鉴赏并存.本专题涵盖的考点讲述如下: 一.鉴赏古代诗词的形象(鉴赏评价 E) 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是赏析诗歌人物形象 ...

  •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集训13 古代诗歌阅读 1
  • 考点强化训练十三 古代诗歌阅读--形象 (时间:40分钟) 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宋]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考点题)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答案:诗中描写了 ...

  • 2015高考语文题型步步衔接 专题8 诗歌意象.意境
  • 专题8 诗歌意象.意境 [母题来源]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9题 [母题原题]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 ...

  • 一树梨花一溪月
  • 2016年高考语文卷共9套,包括3套全国卷,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天津各1套,都考查了诗歌鉴赏题.在选材上,命题者紧紧抓住唐宋诗词.元曲这一主流文体,突出唐宋诗词的绝对地位,除山东卷选择元曲之外,其他试卷均选用了唐宋诗词:在命题方式上,虽以单首诗词鉴赏为主,但对比阅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全国 ...

  • 诗歌阅读1
  • 诗歌鉴赏(一) 高三语文 主讲教师:于树泉 知识要点: 1.考点分析 2.考题分析 3.指明失误 引以为戒 4.了解题材 把握内容 5.辨析技巧 体悟佳妙 6.掌握钥匙 解读密码 7.鉴赏意识八谈 8.诗歌阅读训练 谈古典诗词鉴赏 一.考点分析1.两份<考试说明>的比较:北京: ①内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