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1)茶饮的广泛盛行

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

宫廷茶饮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湖州过去贡茶数额不多,“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子兰《夜饮》:“大内隔重墙,多闻乐未央,灯明宫树色,茶煮禁泉香”; 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晚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花芯夫人《宫词》:“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 僧侣茶饮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

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

专题介绍.关于茶圣陆羽与《茶经》

12岁时陆羽终于逃出了龙盖寺,开始了流浪生活。小陆羽

加入了一个戏班,四处演出,渐渐成为了竟陵四乡一个参军戏的名

角。并且慢慢自己编脚本和唱词,有著名的《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746),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墅(邹夫子)为师,学经业儒,遂了多年的心愿。

陆羽师从邹夫子五年返回竟陵城后不久,与被贬至竟陵的前礼部员外郎、颇享诗名的崔国辅成为了忘年之交,得到了不少熏陶与指导。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三年之后,崔国辅离开竟陵,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

 陆羽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江南度过的。他先后游历了襄、荆、峡州等茶区,并深入茶园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到过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于公元760 年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结庐隐居,并以苕溪为中心,每年茶季就亲自带着采制工具前往湖州、苏州、常州和杭州等地的深山中采制春茶,向茶农学习经验,考察茶叶生产,他将游历考察中的见闻随时记录下来,在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茶叶知识和技能,为写《茶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

他初来江南就结识了时任无锡尉的皇甫冉,皇甫冉也是一位多才多艺、怜才重友之士。这是陆羽初来江南结交的第一位挚友。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陆羽在这里逗留期间经常到异地茶山进行考察,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等诗篇就记述了陆羽的采茶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

 唐肃宗至德二年(A. D. 757 年) 来到吴兴,与乌程县柠山妙喜寺皎然相识结谊。皎然,俗姓谢,湖州人,为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他即是诗僧,又是茶僧。陆羽的正直人品、渊博知识受到了皎然的赏识与钦佩,与他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是陆羽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位知己,是陆羽越过坎坷、走向事业全盛的坚定的支持者。他们生相知、死相随。由于湖州较北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这一时期陆羽到各大茶区游历考察,学习茶农种茶的经验和方法。 

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陆羽前往江苏茅山观察茶事。应该说这段时期是陆羽的一个成长期,在这之前他虽然在积公禅师那里学会了烹茶,品茶,但对于真正的茶道和茶的基础工艺还不甚了解,皎然的出现无疑弥补了他的缺点,通过与皎然的交往,陆羽对茶道有

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后世有人称皎然是指导陆羽写作《茶经》的人也是有根据的。

 陆羽的诚信人品,对佛学、诗词韵律的高深造诣,特别是他的渊博的茶学知识及高超的烹茶技艺,在湖州各阶层人士中赢得了声望,同时也博得了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的赏识与信赖。

陆羽参与了由颜真卿主编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还参加了颜真卿组织的数十位文人参与的诗词联唱,并集成《吴兴集》,成为唐代文坛上的一大盛事。而陆羽在湖州最令人敬慕的杰作是“三癸亭”,这是由他亲自设计,由颜真卿出资,皎然鼎力相助的三人通力合作的作品,至今仍是湖州的胜景之一。由此可知,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之深。

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回到湖州,在皎然的苕溪草堂开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 。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

 陆羽在他从事的茶业、茶文化业中结识了很多品德好、学识广的朋友,这对于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凡是他未去的茶区均由他的友人为他寄送茶叶样品,传递情报。为了总结茶叶生产和茶叶科学技术、经验,以适应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陆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与实践,于公元765 年写出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于公元775 年又对其作了修改和补充,公元780 年刻印问世。《茶经》首次使茶叶科学系统化、理论化,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巨著。

 纵观陆羽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勤于读书,注重实践,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抱定目标,矢志不移。他善于与品德好、学识广的人交友。他与茶学、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此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

陆羽及其《茶经》对当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启示

 1、目标定位

 2、抓住机遇

 3、锲而不舍

 4、注重实践

 5、善于交友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也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从茶的起源、用具、采制、煎煮和历中典故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茶事的起源及发展。

 一之源: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的名称、种茶的土地、种茶方法、茶的性味作了说明。

 二之具:记采茶、制茶工具;共16种,如灶、釜、甑等等。

 三之造;记采茶的月份、天气以及采后的茶制作,并对茶的形状和鉴定制茶好坏作了描述;

 四之器; 记煮茶和饮茶工具,共25件;

 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方法;

 六之饮;记饮茶之法;

 七之事;历史上出现的茶人、茶事活动或故事传说。

如晋〈中兴书〉所记、〈异苑〉等

 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

 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  十之图:陆羽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

茶经的科学价值

第一、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价值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 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第四、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

茶经的科学价值

第一,它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 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之源” 中茶定性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总结了前人关于茶的功效的说法:

 1.作为药物,可解毒、治病、醒酒。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2.可作为饮料,令人兴奋等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 3.可倡导节俭之风,可以茶代酒。

所谓“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受茶经思想的影响唐末刘贞亮和日本的明惠上人先后提出了“茶十

德”和“饮茶十德”。 

刘贞亮茶十德

 以茶散郁气

 以茶驱腥气

 以茶养生气

 以茶除疠气

 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尝滋味

 以茶养身体

 以茶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评价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 评定茶叶品质的几个因素:

1.鲜叶原料是否精美;

2.加工工艺是否精良;

3.煮茶用水是否精纯;

4.煮茶技艺是否精湛。

《茶经》还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五因素

 土质:“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 茶树生长情况;“野者上,园者次。”

 茶芽生长情况;“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 光照情况,“阳崖阴林”;“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

 采摘时期和方法:“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

“其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睛采之。”

 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煮茶方法上

2.用水选择上;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3.火候掌握上;“其沸,如鱼目为一沸…”

4.饮茶方式上;

 第四、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茶经》开创了我国茶书的先河。自此,我国出现的论茶之书多达一百多种。如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是《茶经》的续作。 “ 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

“茶经”对唐代茶文化形成的贡献

 1.《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泡茶技艺。

2.《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3,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  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发展

五、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

 1.茶区不断扩展,产量得到提高

因为气候的原因,南方茶叶生产优势突出,着重反应在福建茶业的崛起。  2.制茶技术得到改进(出现了散茶的生产,但同时团茶的制作也达到了顶峰。)

 3.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 (斗茶之风盛行等)

 4.饮茶风俗深入平常百姓家 (“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宋.吴自牧《梦梁录》)

茶 类 介 绍

饼茶时期

1 饼茶开始

《茶经》引三国时魏人张揖《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叶加工最早的记载)

《茶经》记载:唐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类。

粗茶——将采来的茶叶、芽、梗一起切碎待用。

散茶——仅用采下来的芽叶。

末茶——将茶叶烘烤碾成茶末。

饼茶——将茶叶蒸、压成饼后烤干,再捣碎成末。

饮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茶放入瓶缶之中,以沸水注入而饮;也有的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一起煮饮。

茶 类 介 绍

2 宋代团茶

茶 类 介 绍

散茶

王祯《农书》记载,散茶源于元朝。不过,元代散茶尚未普及,还处于饼茶与散茶混用状态,即便饮散茶,也大多碾成茶末,依然是唐宋遗风。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从而导致了饼茶的衰微,促使了散茶的崛起。

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1)茶饮的广泛盛行

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

宫廷茶饮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湖州过去贡茶数额不多,“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子兰《夜饮》:“大内隔重墙,多闻乐未央,灯明宫树色,茶煮禁泉香”; 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晚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花芯夫人《宫词》:“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 僧侣茶饮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

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

专题介绍.关于茶圣陆羽与《茶经》

12岁时陆羽终于逃出了龙盖寺,开始了流浪生活。小陆羽

加入了一个戏班,四处演出,渐渐成为了竟陵四乡一个参军戏的名

角。并且慢慢自己编脚本和唱词,有著名的《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746),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墅(邹夫子)为师,学经业儒,遂了多年的心愿。

陆羽师从邹夫子五年返回竟陵城后不久,与被贬至竟陵的前礼部员外郎、颇享诗名的崔国辅成为了忘年之交,得到了不少熏陶与指导。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三年之后,崔国辅离开竟陵,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

 陆羽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江南度过的。他先后游历了襄、荆、峡州等茶区,并深入茶园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到过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于公元760 年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结庐隐居,并以苕溪为中心,每年茶季就亲自带着采制工具前往湖州、苏州、常州和杭州等地的深山中采制春茶,向茶农学习经验,考察茶叶生产,他将游历考察中的见闻随时记录下来,在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茶叶知识和技能,为写《茶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

他初来江南就结识了时任无锡尉的皇甫冉,皇甫冉也是一位多才多艺、怜才重友之士。这是陆羽初来江南结交的第一位挚友。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陆羽在这里逗留期间经常到异地茶山进行考察,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等诗篇就记述了陆羽的采茶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

 唐肃宗至德二年(A. D. 757 年) 来到吴兴,与乌程县柠山妙喜寺皎然相识结谊。皎然,俗姓谢,湖州人,为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他即是诗僧,又是茶僧。陆羽的正直人品、渊博知识受到了皎然的赏识与钦佩,与他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是陆羽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位知己,是陆羽越过坎坷、走向事业全盛的坚定的支持者。他们生相知、死相随。由于湖州较北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这一时期陆羽到各大茶区游历考察,学习茶农种茶的经验和方法。 

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陆羽前往江苏茅山观察茶事。应该说这段时期是陆羽的一个成长期,在这之前他虽然在积公禅师那里学会了烹茶,品茶,但对于真正的茶道和茶的基础工艺还不甚了解,皎然的出现无疑弥补了他的缺点,通过与皎然的交往,陆羽对茶道有

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后世有人称皎然是指导陆羽写作《茶经》的人也是有根据的。

 陆羽的诚信人品,对佛学、诗词韵律的高深造诣,特别是他的渊博的茶学知识及高超的烹茶技艺,在湖州各阶层人士中赢得了声望,同时也博得了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的赏识与信赖。

陆羽参与了由颜真卿主编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还参加了颜真卿组织的数十位文人参与的诗词联唱,并集成《吴兴集》,成为唐代文坛上的一大盛事。而陆羽在湖州最令人敬慕的杰作是“三癸亭”,这是由他亲自设计,由颜真卿出资,皎然鼎力相助的三人通力合作的作品,至今仍是湖州的胜景之一。由此可知,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之深。

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回到湖州,在皎然的苕溪草堂开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 。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

 陆羽在他从事的茶业、茶文化业中结识了很多品德好、学识广的朋友,这对于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凡是他未去的茶区均由他的友人为他寄送茶叶样品,传递情报。为了总结茶叶生产和茶叶科学技术、经验,以适应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陆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与实践,于公元765 年写出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于公元775 年又对其作了修改和补充,公元780 年刻印问世。《茶经》首次使茶叶科学系统化、理论化,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巨著。

 纵观陆羽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勤于读书,注重实践,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抱定目标,矢志不移。他善于与品德好、学识广的人交友。他与茶学、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此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

陆羽及其《茶经》对当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启示

 1、目标定位

 2、抓住机遇

 3、锲而不舍

 4、注重实践

 5、善于交友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也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从茶的起源、用具、采制、煎煮和历中典故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茶事的起源及发展。

 一之源: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的名称、种茶的土地、种茶方法、茶的性味作了说明。

 二之具:记采茶、制茶工具;共16种,如灶、釜、甑等等。

 三之造;记采茶的月份、天气以及采后的茶制作,并对茶的形状和鉴定制茶好坏作了描述;

 四之器; 记煮茶和饮茶工具,共25件;

 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方法;

 六之饮;记饮茶之法;

 七之事;历史上出现的茶人、茶事活动或故事传说。

如晋〈中兴书〉所记、〈异苑〉等

 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

 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  十之图:陆羽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

茶经的科学价值

第一、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价值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 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第四、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

茶经的科学价值

第一,它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 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之源” 中茶定性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总结了前人关于茶的功效的说法:

 1.作为药物,可解毒、治病、醒酒。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2.可作为饮料,令人兴奋等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 3.可倡导节俭之风,可以茶代酒。

所谓“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受茶经思想的影响唐末刘贞亮和日本的明惠上人先后提出了“茶十

德”和“饮茶十德”。 

刘贞亮茶十德

 以茶散郁气

 以茶驱腥气

 以茶养生气

 以茶除疠气

 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尝滋味

 以茶养身体

 以茶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评价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 评定茶叶品质的几个因素:

1.鲜叶原料是否精美;

2.加工工艺是否精良;

3.煮茶用水是否精纯;

4.煮茶技艺是否精湛。

《茶经》还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五因素

 土质:“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 茶树生长情况;“野者上,园者次。”

 茶芽生长情况;“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 光照情况,“阳崖阴林”;“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

 采摘时期和方法:“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

“其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睛采之。”

 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煮茶方法上

2.用水选择上;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3.火候掌握上;“其沸,如鱼目为一沸…”

4.饮茶方式上;

 第四、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茶经》开创了我国茶书的先河。自此,我国出现的论茶之书多达一百多种。如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是《茶经》的续作。 “ 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

“茶经”对唐代茶文化形成的贡献

 1.《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泡茶技艺。

2.《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3,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  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发展

五、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

 1.茶区不断扩展,产量得到提高

因为气候的原因,南方茶叶生产优势突出,着重反应在福建茶业的崛起。  2.制茶技术得到改进(出现了散茶的生产,但同时团茶的制作也达到了顶峰。)

 3.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 (斗茶之风盛行等)

 4.饮茶风俗深入平常百姓家 (“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宋.吴自牧《梦梁录》)

茶 类 介 绍

饼茶时期

1 饼茶开始

《茶经》引三国时魏人张揖《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叶加工最早的记载)

《茶经》记载:唐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类。

粗茶——将采来的茶叶、芽、梗一起切碎待用。

散茶——仅用采下来的芽叶。

末茶——将茶叶烘烤碾成茶末。

饼茶——将茶叶蒸、压成饼后烤干,再捣碎成末。

饮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茶放入瓶缶之中,以沸水注入而饮;也有的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一起煮饮。

茶 类 介 绍

2 宋代团茶

茶 类 介 绍

散茶

王祯《农书》记载,散茶源于元朝。不过,元代散茶尚未普及,还处于饼茶与散茶混用状态,即便饮散茶,也大多碾成茶末,依然是唐宋遗风。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从而导致了饼茶的衰微,促使了散茶的崛起。


相关内容

  •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2月/28日/第007版 理论月刊・特稿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个问题 王巍 文明的形成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变革之一,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是人类历史研究中几个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 一.对"文明"以及"文明起源"相关概 ...

  • 中国学者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概要
  • 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5期 中国学者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概要 杨 博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摘 要:本文从探讨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的关系入手, 简要分析了文明起源与形成同国家起源与形成这几个概念的异同, 着力于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借 ...

  • 浅析艺术起源论
  • 摘要: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我们首先想到地是被海内外专家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诸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等等.本文通过对艺术起源论中"劳动说"的发展历程,浅谈一下自己对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起源:劳动说:发展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

  •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提要] 汉文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记事符号,了解.探索和研究汉文字, 必须追溯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并在汉文字的演进过程中找出它的发展和渐趋成熟的轨迹.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起点,也是我国汉文字的起源.发生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的文字还处于汉文字的 ...

  • 从人类的起源看生命之本质
  • 从人类的起源看生命之本质 前言:从地球形成之初的"混沌"状态到物质的分异,轻的物质上升,形成了天空的大气,重物质下沉,凝聚为硬的地壳,在"天"和"地"之间,大气与地壳的物质参与了早期的化学进化过程,产生出原始生命.又经过38亿年漫长的进化过 ...

  •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 文明起源
  •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研究,是近年国内外学术界普遍重视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也是当前中国学术界重点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最近涌现出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成果.但是,学者间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少分歧,尤其在理论方法上,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我想就这些问题略谈基于个人粗浅认识的 ...

  • 道德起源问题
  • 道德起源问题 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伦理道德存在的基础.伦理学思想史上,各学派对此问题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有四种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神启说.天赋说.情感欲望说.动物本能说.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学说是在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之上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说,它观点与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存 ...

  • [家庭.私有制和国的起源]读书笔记
  • <家庭.私有制和国的起源>读书笔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作.该书写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无产者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阶级运动此起彼伏.经济上--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垄断资 ...

  • 我对中国文明起源之理解
  • 我对中国文明起源之理解 岭院抖社9班 田振刚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杰出代表与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是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称谓前面都要加一个"古" 字呢?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的文明在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外族的野蛮入侵和残酷毁灭. ...

  • 生命起源与进化--人类永恒的探索(1)
  • 2009年8月27-30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辽宁大连 生命起源与进化--人类永恒的探索 赵玉芬 (厦门大学化学系厦门361005) 生命起源与进化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它与天体演化和基本粒子理论并称现代科学三个前沿问题.地球上的生命是何时出现的?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简单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