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
课 程 标 准
适用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 建议学时: 60 ~ 80
建议学分: 3 ~ 4
编 制: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课程团队
批 准: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修订时间: 2008 年 10 月 20 日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本课程也适用于其它机械类专业。
2.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机械工程图绘制》、《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及热成型》,与其同步开设的课程有《机械零件的手工制作与普通机械加工》。本课程为后续《常用机构制作与零部件装拆》、《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产品加工与装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相关课程奠定技能和知识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知识目标:
1. 系统掌握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检测项目的不同检测方法; 2. 掌握内径、外径、斜面、孔系、螺纹、曲面、齿形等不同结构特征的检测
方法和工具;
3. 掌握常规检测工具和三坐标测量机、圆度仪等高精度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
和操作规范;
4. 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质量统计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基本
应用。 能力目标:
1. 具备正确分析图纸技术要求,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和工具进行产品检测的能
力;
2. 具备应用质量统计分析和控制方法,预防产品质量缺陷,控制工序质量的
能力;
3. 具备针对具体加工质量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措施的初步能力。 素质目标:
1. 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2. 认真、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3. 自觉维护工具和工作环境清洁的良好习惯,能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文明生
产规程;
4. 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5. 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标准设计依据
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企业调研为基础,围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系统化规范教学环境条件,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要求
五、教学方法建议
各项目通过“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教学法使学生得到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有效地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必备的技能和策略方法,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集中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引导文、现场教学、操作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1)团队结构与规模
教学团队共配备教师10名左右;兼职教师比例要求达30%以上,团队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其中硕士生比例要大于40%;高级职称比例大于35%。
(2)课程负责人要求
课程负责人至少要求为本科学历,有3年以上的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经验,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同时具有制造企业4年以上实际技术工作经历,并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或工程师以上职称;熟悉常用检测工具结构、原理与使用,熟悉企业检测或质量控制技术发展动态,能解决产品检测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能开展企业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活动。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具备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热情和经验,了解高职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3)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
主讲教师:要求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累计具备2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
专任实训指导教师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从事过3年以上企业相关工作经验。 兼职教师要求有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和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企业检测或质量管理工作经历,年龄不得超过55岁,并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本课程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硬件环境具体要求如下: (1)校内实训条件:
要求建有专用的检测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一间以上,配备测量工作台10张,游标卡尺、千分尺等常规测量工具10套以上,并根据企业情况适时更换。配备高精度测量仪器,满足学生分组学习的需要,具有质量控制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
(2)校外实训条件:
要求有稳定的合作企业8家以上,具有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具有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检测设备和常规测量工具,提供兼职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配合完成教学实施。
3.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1)机械工程图识读和绘制能力。
(2)简单零件的测绘和简单量具使用能力。 七、教学资料要求 (1)教材:
根据所选载体和学校、合作企业的设备情况,与企业合作编写《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校本教材。编制任务书、学习指导书、案例、习题等学习资料。
适当选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质量控制或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教材作为教学参考教材。
(2)参考资料: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六项基础互换性标准汇编》(上、中、下); 相关专业图书与期刊等图书资源。
(3)来自企业的生产与质量管理规范、工艺文件、质量管理案例等。 (4)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 八、学生的考核评价 1.考核形式:
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考核。 2.各单元考核内容、形式和权重
单元考核内容、形式和权重
3.学分的获得
通过该课程各项目过程考核得到各教学项目的成绩,最后综合成为课程总评成绩。总评达到及格以上方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九、其它说明
在依据本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条件,结合本课程的《课程整体设计》要求,具体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载体、工作任务、资源条件、教学做合一的形式与成果等内容,以规范和指导教学。
《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
课 程 标 准
适用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 建议学时: 60 ~ 80
建议学分: 3 ~ 4
编 制: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课程团队
批 准: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修订时间: 2008 年 10 月 20 日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本课程也适用于其它机械类专业。
2.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机械工程图绘制》、《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及热成型》,与其同步开设的课程有《机械零件的手工制作与普通机械加工》。本课程为后续《常用机构制作与零部件装拆》、《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产品加工与装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相关课程奠定技能和知识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知识目标:
1. 系统掌握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检测项目的不同检测方法; 2. 掌握内径、外径、斜面、孔系、螺纹、曲面、齿形等不同结构特征的检测
方法和工具;
3. 掌握常规检测工具和三坐标测量机、圆度仪等高精度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
和操作规范;
4. 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质量统计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基本
应用。 能力目标:
1. 具备正确分析图纸技术要求,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和工具进行产品检测的能
力;
2. 具备应用质量统计分析和控制方法,预防产品质量缺陷,控制工序质量的
能力;
3. 具备针对具体加工质量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措施的初步能力。 素质目标:
1. 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2. 认真、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3. 自觉维护工具和工作环境清洁的良好习惯,能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文明生
产规程;
4. 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5. 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标准设计依据
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企业调研为基础,围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系统化规范教学环境条件,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要求
五、教学方法建议
各项目通过“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教学法使学生得到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有效地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必备的技能和策略方法,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集中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引导文、现场教学、操作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1)团队结构与规模
教学团队共配备教师10名左右;兼职教师比例要求达30%以上,团队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其中硕士生比例要大于40%;高级职称比例大于35%。
(2)课程负责人要求
课程负责人至少要求为本科学历,有3年以上的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经验,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同时具有制造企业4年以上实际技术工作经历,并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或工程师以上职称;熟悉常用检测工具结构、原理与使用,熟悉企业检测或质量控制技术发展动态,能解决产品检测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能开展企业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活动。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具备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热情和经验,了解高职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3)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
主讲教师:要求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累计具备2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
专任实训指导教师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从事过3年以上企业相关工作经验。 兼职教师要求有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和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企业检测或质量管理工作经历,年龄不得超过55岁,并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本课程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硬件环境具体要求如下: (1)校内实训条件:
要求建有专用的检测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一间以上,配备测量工作台10张,游标卡尺、千分尺等常规测量工具10套以上,并根据企业情况适时更换。配备高精度测量仪器,满足学生分组学习的需要,具有质量控制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
(2)校外实训条件:
要求有稳定的合作企业8家以上,具有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具有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检测设备和常规测量工具,提供兼职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检测设备,配合完成教学实施。
3.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1)机械工程图识读和绘制能力。
(2)简单零件的测绘和简单量具使用能力。 七、教学资料要求 (1)教材:
根据所选载体和学校、合作企业的设备情况,与企业合作编写《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校本教材。编制任务书、学习指导书、案例、习题等学习资料。
适当选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质量控制或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教材作为教学参考教材。
(2)参考资料: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六项基础互换性标准汇编》(上、中、下); 相关专业图书与期刊等图书资源。
(3)来自企业的生产与质量管理规范、工艺文件、质量管理案例等。 (4)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 八、学生的考核评价 1.考核形式:
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考核。 2.各单元考核内容、形式和权重
单元考核内容、形式和权重
3.学分的获得
通过该课程各项目过程考核得到各教学项目的成绩,最后综合成为课程总评成绩。总评达到及格以上方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九、其它说明
在依据本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条件,结合本课程的《课程整体设计》要求,具体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载体、工作任务、资源条件、教学做合一的形式与成果等内容,以规范和指导教学。